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才华横溢,精通音律,一生三嫁,却让一代枭雄曹操意难平

此生已分老沙尘,谁把黄金赎得身。

十八拍笳休愤切,须知薄命是佳人。

这是宋人徐钧写的一首诗,诗名为《董祀妻蔡琰》。蔡琰即蔡文姬,东汉著名女性文学家,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她出身名门,才情横溢,却一生三嫁,颠沛流离,命运悲惨。

“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回报以歌”,尝尽苦难的蔡文姬并没有一蹶不振,反而用饱蘸血泪之笔,创作了《胡笳十八拍》《悲愤诗》。不仅如此,蔡文姬在书法上也有所建树,其书法作品被宋代《淳化阁帖》收录。如此,着实令钦佩。

书香门第,能辨琴音

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东汉时期名臣,亦是著名的文学家。蔡邕除了通经史、善辞赋之外,还特别擅长书法,造诣最深的是隶书,他所创“飞白”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被《书断》评为“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除此之外,蔡邕还精通音律,所著《琴操》一书,对《高山流水》《广陵散》等名曲在后世的广为流传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传蔡邕在吴地时,常以琴书自娱。他曾听到一块桐木在火中爆裂的声音,便断定这是一块好木材,因此把它拣出来做成琴,音色果然非常美妙。因木头的尾部被烧焦了,所以当时人们叫它焦尾琴。

蔡邕遇害之后,焦尾琴保存于皇家内库之中,后传至南唐中主李璟手中,后又赠与大周后,李煜死后归宋室所有。后世之人对焦尾琴如此珍重,蔡邕的音乐造诣,略见一斑。

父亲蔡邕对于音乐的独特感受和精深的造诣 ,深深地影响了蔡文姬 ,她在幼年时就显示出了超群的音乐才能。刘昭《幼童传》曾有这样的记载:

邕夜鼓琴,弦绝。琰曰:第二弦。邕曰:偶得之耳。故断一弦问之,琰曰:第四弦。并不差谬。”

蔡琰九岁(一说是六岁)时,其父蔡邕夜间弹琴,突然断了一根弦,文姬说这是第二根弦。蔡邕不以为然,觉得她不过是偶然说中罢了,就又故意弄断一根问她,她准确地说出是第四根。见文姬如此,蔡邕感念不已。

这便是流传甚广的蔡琰辨琴的故事,唐朝李翰编著的儿童识字课本《蒙求》收录了这个故事,国学启蒙读本《三字经》亦有“蔡文姬,能辨琴”。

一生三嫁,颠沛流离

虽然生于名门,但是蔡文姬的生活却是动荡不安的。

早年,其父蔡邕因罪被流放,几经周折,避难江南十二年。

汉灵帝中平六年 ,也就是公元 189年,东汉宫廷之争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宦官张让、段王圭等劫持汉少帝刘辨,尚书卢植又追杀张让等。西凉军阀董卓趁机带兵进京 ,谋立献帝刘协 ,改元永汉元年。同年九月 ,蔡邕为董卓所征 ,举高第 ,补侍御史 ,又转持书御史 ,迁尚书。蔡邕备受董卓器重,三日之间 ,周历三台。迁巴郡太守 ,复留为侍中。彼时 ,蔡文姬大约十二三岁 ,开始了一段比较短暂而又 平静富足的生活。

十六岁那年,蔡文姬远嫁河东卫仲道。据《蔡伯喈女赋》记载:

在年华之二八 ,披邓林之曜鲜。当三春之嘉月 ,时将归于所 天。”

“归于所天”就是出嫁的意思 ,而且是在春天最美好的季节——三春之嘉月。也许,这是蔡邕精心选择的日子,他期盼女儿蔡文姬的生活,能像阳春三月那般绚烂,然而现实总是事与愿违。

此后不久,父亲蔡邕只是因为听到董卓被杀 ,发出一声叹息 ,就被王允所杀。而且 ,几乎就在同一年 ,丈夫卫仲道猝然离世。史书记载 ,“夫亡无子 ,归宁于家” ,二人没有子嗣,蔡文姬只好回娘家居住。

“兴平中 ,天下丧乱”,属国南匈奴趁机叛乱劫掠。南匈奴非常猖獗和残忍,“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随难民流亡的蔡文姬被掳走,因其貌美,便被献给左贤王。

“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

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

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

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

边地偏远,风俗粗鄙,霜雪常有,胡风肃肃。蔡文姬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感念亲人。“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在蚀骨的煎熬之中,蔡文姬在北方生活了十二年之久,并与左贤王生下两个孩子。

曹操向来喜爱文学、书法,常与文姬的父亲蔡邕交流文学、书法,可以称得上是“管鲍之交。” 建安年间,随着曹操军事力量的不断强大,吕布、袁绍等割据势力的逐步削平,中国北方局势趋于统一。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曹操出于对故人蔡邕的怜惜与感念,加之“痛其无嗣”,便于建安十一年前后,花重金从南匈奴那里将蔡文姬赎回。

后来,蔡文姬将这段经历写进《悲愤诗》中: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

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

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

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

离别之际,年幼的孩子走上前来抱着她的脖子,问她是不是要离开。年幼的孩子还说,他们尚未成年,为何对他们不慈爱,也不顾念 了呢?

此情此情,令文姬五脏六腑都崩裂了。她悲恸嚎哭,犹豫不决,神志恍惚。

“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一边是魂牵梦萦的故乡,一边是母子离别,很难想象,身为母亲的蔡文姬,究竟经历了怎样艰难的抉择,又饱尝了怎样的锥心之痛。然而,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有舍就有得,蔡文姬最终离开两个孩子,返回中原,并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给了董祀。这,已经是她的第三次出嫁。

为夫求情,传父之业

怀着复杂的心情,历尽颠簸之苦,蔡文姬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然而故乡已经不是记忆中的样了,而家中也没有自己的亲人了。

“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

城廓为山林,庭宇生荆艾。

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

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

如此情形,不知文姬有没有后悔重返中原。异乡的风再冷,异乡的人再粗鄙,却有亲骨肉在膝前嬉闹,而今能给自己些许安慰和温暖的就只有董祀了。

然而不幸的是,身为曹操屯田都尉的董祀犯了死罪,文姬自是不能坐视不管。

史载文姬“蓬首徒行,叩头请罪”。时值隆冬,文姬却蓬着头,光着脚,叩头请罪。她“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曹操最后同意赦免董祀,并赏赐她头巾与鞋袜。

蔡邕生前,家中藏书颇多,大概有四千多卷,因而曹操便问文姬,能否忆起这些书籍。文姬称家中的藏书,因为生灵涂炭,流离失所,几乎没有留存下来,但是她如今能够诵忆下来的有四百余篇。曹操便提出派十个人陪他一同书写,文姬以“男女之别,礼不亲授”为由拒绝,并提出自己书写,而且用楷书还是草书,由曹操来决定。最后,文姬将自己所记下的古籍内容写下来送给曹操,没有一点错误。

关于此,金元时期著名大儒郝经有这样一段评论,他说:

“文姬之才辩,不幸而失身绝域。然能传父之业,免夫之死,有足称者,君子责备以为失节过矣。婉娩淑女,与士并列。至柔动刚,彤管炜节。”

“彤管”意为“红色的管状植物,或是红色的萧笛一类管乐器”,“炜”是光彩鲜明的意思。

郝经认为,文姬凭借自己的才辩,既让丈夫董祀免于一死,又能传承父之业,可以说是“至柔动刚,彤管炜节”,能与“士”相提并论。

我想,早已离世的蔡邕若有在天之灵,看到这样文姬,定能深感安慰。

曹操与蔡文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又有许多纠葛,因此,历代以来,两个人的关系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有人认为,曹操在霸业即成的时候,不惜重金将蔡文姬赎回,二人之间一定存在着难以忘怀的情感;也有人认为,曹操重情义,赎回文姬是对与有“管鲍之交”的老友蔡邕的难以忘怀;也有人说,曹操雄才大略,赎回文姬,是为繁荣他的“王国”的文化事业。

对此,文化大师郭沫若先生则认为:“从蔡文姬的一生可以看出曹操的伟大。她是曹操把她拯救了的。他之所以赎回文姬,……并不是纯粹地出于私人感情。

时光漫过若许年,曹操与文姬之间是否有情感纠葛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因为曹操的出手相救,文姬得以重返中原,这才有了后来的两首《悲愤诗》。

结语

少年时代,我与文姬的初识缘于历史书上的《胡笳十八拍》。《胡笳十八拍》,反映的主题是“文姬归汉”,是中国古乐府琴曲歌辞,长达一千二百九十七字,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

对于它的作者,历来尚有争议,但是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是蔡文姬的作品。它以感人的音调诉说了文姬一生的悲苦遭遇,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同时也抒发了对祖国、乡土的思念和不忍骨肉分离的强烈感情。

对于《胡笳十八拍》,明朝人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这样评价:“东京风格颓下,蔡文姬才气英英。读《胡笳吟》,可令惊蓬坐振,沙砾自飞,真是激烈人怀抱。

这种感觉,诚如王丽达演唱的歌曲《文姬归汉》,听之令人恍如置身风雨乱世,听之让人对文姬的柔肠寸断感同身受,听之荡气回肠、大气磅礴:

万里云山  雨雪漫天  漫天

繁华深处起狼烟

焦尾琴声声藏哀怨

梦回长安  梦回长安

啊  梦回长安

诗书经卷里有我幸福的童年

谁在呼唤

唤我归汉  归汉

转身出柔肠寸断

……    ……

“中郎有女能传业,颜色如花命如叶。命如叶薄将奈何,一生抱恨常咨嗟。”

命运给文姬一声又一声的断喝,容不得她说愿不愿意,容不得她反抗。但如此柔弱女子,却用命运的苦楚,练就看似柔实刚的利剑,为自己的人生辟出一条路。虽然这条路不是霞光万丈,但相对那些丧命战乱之中的人来说,活着不也是一种幸运吗?

诚如《叛逆者》中长富大哥安慰林楠笙说:活着的人,得替那些没了的人,好好活呀。

好好活着,文姬做到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蔡女胡笳
蔡文姬:三次不幸的婚姻
蔡文姬|大漠飞沙,淹没声声哀怨,胡笳十八拍,句句惹愁肠
古代才女诗词佳话
蔡文姬:这才是曹丞相的真面目
曹操如何善待蔡文姬:让她在丈夫未归时留居曹府(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