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写给女儿的一些话02

第二句话,就是要学习、懂学习、会学习。

《论语》中第一句话就是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里面强调了第一件事是“学”和“习”,“学”其实只是一个开始,是把别人懂的知识拿过来,而“习”才是知识转化的关键,就是拿过来的知识要通过反复的练习、熟练,转化成为自己的知识,这就跟人吃东西一样,把东西放进嘴里,先要用牙齿嚼碎,这样才算是吃进嘴里,但是如果不咽进胃里,还不能解决饥饿的问题,到胃里通过胃部肌肉运动和胃液消化,才算是真正吃进肚子里了,这还不算,吃进胃里的东西,只有经过肠的吸收,才能成为维持自己生命的营养成分。所以有时候我们吃东西的效果,不在进嘴里多少,也不在吃进胃里多少,而在于经过一系列的消化吸收了多少。如果嚼了不咽,跟不吃一样,有些事物之所以被称为垃圾食品就是在感觉上吃饱了,可是没有多少营养可吸收,这样久而久之人体机能也就会衰退,所以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凡事来点实的,味道再美,如果没法吸收、没有营养,那也白搭,凡事不要被表象迷惑,能够看透事物的本质,明白“为腹不为目”才是真智慧。

当然说的再热闹,没有第一步,没有东西“吃到嘴里”,那后边的事也白搭,正如俗话所说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的家里溜干水净,要啥没啥,你谈什么吃饱、营养?所以“拿过来”、“吃到嘴里”很重要。

那么问题就来了,“知识”在哪里?孔门七十二弟子天天跟在孔子的屁股后面,那是因为他们发现原来“知识”在孔子这里,他算得上是那个时代学问最为渊博的人了,而孔子自己也曾自信地说过“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这是孔子在匡地说的话,周文王的学问在我这里呢,如果老天爷想把这些学问都丢掉,那么我死了之后,其他人再也不会得到这些学问了,如果老天爷想保留这些学问和文化,那么这些匡人能把我怎么样呢?这些弟子们就是看到了孔子在学问上的富有,所以一直追随左右,哪怕在陈绝粮,在匡受困,颜回曾评价孔子的学问之高深“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想高山一样令人仰望,哪怕穷其一生也无法追的上,而子贡的评价更为形象“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他说我的学问就像是一个刚到肩头的矮墙院子,屋里有什么东西一目了然,而孔子的学问就像是皇宫,高高的城墙把里面的宫殿庙宇都围在里面了,有什么好东西你都不知道。另外他还说过一句“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孔子的学问、影响力就像是日月一样,山头你能爬上去,太阳月亮你能爬上去吗?

可是孔子怎么高深的学问,这么渊博的知识从哪里来的呢?我们可以从孔子自己的话里去了解。

《论语.述而篇》中孔子自己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说我不是神仙,生下来什么都知道,我之所以懂得真么多,那是因为我喜欢探求古代的知识,愿意勤奋学习。什么是“古”?就是前人留下来的学问、知识,在孔子的时代“古”主要是尧舜禹时代留下来的书籍、诗歌、音乐,还有社会的礼——一种合乎道德的潜规则。孔子对于这些“古人”的知识“敏求”到什么程度?《述而篇》中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是学习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投入状态呀,而在子路不知道怎么回答叶公孔子为人的时候,孔子说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说,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是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忘记吃法,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时,可以高兴的忘记所有的忧愁,甚至连自己慢慢变老都不知道了。

而对于现在的人“古”代表的东西就多了,包括我们的课本、参考书、网站上的知识,这些都是前人留下来的知识沉淀,是一笔庞大的宝藏,比颜回和子贡他们那时候只守着“孔子”这一个“知识库”要丰富的多。所以说,我们要比孔子、颜回他们幸福多了。

孔子学习知识的另外一个来源就是其他人,跟别人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人是社会性动物,社会性的表现就是社会文明的沉淀与传承,用一个形象的比喻,生物性的人是由细胞构成,是肌肉、血液等,而社会性的人就是由经验、知识、文化等组成的,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库”,知识库存的规模和数量不同而已,举个例子:渔夫有关于水文、鱼虾、船只等知识,农夫有土壤、作物、农具等方面的知识,司机有道路、驾驶、车辆的知识,所以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储备,都可以成为我的老师,只是他们言行中有好的和坏的之分,需要我们过滤一下,一个农夫懂农作物,但是他的行为粗俗,那么我们只从他那里学农作物知识好了,既然他的行为粗俗,那么我们也知道哪些行为会让人感觉粗俗,自己以后注意改正。同样的话,他还说过“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其实我不是一个聪明人,我是通过多听、多看、多问,才有今天的,《公冶长篇》中,他还曾说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哪怕一个小村庄,也有比我强的,只是他们没有我这种好学的精神而已。

从上边,我们可以看出,如何学习?那就是要学会“拿来”,把古人的知识“拿来”,把别人的知识“拿来”,只有“拿来”才能“吃到嘴里”,否则一切免谈。

当然,如今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泛滥,“拿到”很容易,可以随便买买买,几天就能把书架装满,或者是拷贝、下载,很快就能搞到几个图书馆的资料,但这些只是书架上的别人的知识,塞满嘴嚼不动也没用。

所以现在的学习,首先要懂得筛选、选择,《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据说孔子“拿到”手里的诗歌有三千多首,但是他最后只留下三百首,那两千七百多首哪去了?被筛选掉了,我们如今学习也是如此,要知道那些是好的,那些是不好的,这就像是吃饭,有好馒头,有馊馒头,那我们要知道那个是好的,那个是馊的。“思无邪”是一个标准,这三个字有“走光明大道的意思”。在《述而篇》中就介绍了:第一“子不语:怪、力、乱、神”,这四样是不好的,所以孔子不谈不教,第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四样是好的,所以孔子重点给弟子们传授的也是这些。对于知识筛选的方法,《述而篇》中也有讲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从大政方针上来说,要瞄准自己的目标方向和人生的追求,「道」可以理解成为光明大道,也可以理解为人生的道路,「德」则是筛子,是美好的、上升的,不能是越走越下旋,越学越坏,「仁」是尺子,就是能够为他人好,为社会好,要懂得『利他』、『为民』,「艺」是范围,艺术、技艺、才能、技巧,说白了就是人类文明的积累。

另外,怎么“咀嚼”这些知识呢?

第一种方法就是「自己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既是教学的方法,也是学习的方法,“不愤不悱”是一种精神状态,就是一件事情思考的很深刻很饱满,甚至达到了想说却说不出来,但是还没有透彻的时候,就像是一层窗户纸,都已经透亮了,这时候只要找人来轻轻“启发”一下,就彻底透亮了,这就是教的学问和求助的学问,我曾碰到过一些人,碰到问题他连思考都没思考就找人问,结果你给他掰开揉碎地讲也讲不明白,就是因为他没有达到“不愤不悱”的境界,这种即使再“好问”也没用,但是如果达到了“不愤不悱”的地步,还自己在家里琢磨,不知道问,那么他就是傻。

就像刚才说的,人是有社会性的,就是人与人之间本身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懂得求助、善于求助的人才会发展比较快,我们看历史上那么多成功的人物,哪个不是懂得求助的人?刘邦市井小人,怎么能战胜楚霸王项羽的,他自己曾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他不懂得运筹帷幄,所以求助张良,不懂得内政管理,所以求助于萧何,不懂得攻守战术,所以求助于韩信;而明朝朱元璋,要饭出身,但是他懂得求助于刘伯温;马云一个师范学校外语专业毕业的,做成了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那是因为他有“十八罗汉”,懂得求助于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比尔盖茨作为全球首富,早期的时候还是懂得求助于IBM。

这个社会,一个人的知识、精力都是有限的,要想发展,就要懂得吸收「社会土壤」的养分,那就是古人的知识,身边人的智慧。这就像是我们吃饭,直接吃麦粒也是一种吃饭,就是比较辛苦,要想省点事,那就“麦面粉”做成馒头、面条,或者干脆买馒头或面条。

而找别人求教,其实就像是直接买馒头,或者是去饭店点菜,别人已经加工好了,直接入嘴就是美味,但是前提是你不能点完菜只看着。在《述而篇》中也提到过,孔子怎么求教别人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如果听到是一首比较好的歌,一定会请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这就是“消化吸收”。同样在《学而篇》和《八佾篇》中介绍了子贡和子夏二人求教的细节: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为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子贡从问题总结到做学问的道理就是需要反复的切磋琢磨,而子夏从问方法总结到礼的学问,这都是对孔子所传授知识“咀嚼”的过程。

至于学问和知识的另外渠道就是“问”,从别人那里“拿”,至于怎么“拿”,我认为可以用一个形象的东西来比喻——磁铁,要善于“吸取”别人身上有价值的学问、知识,就像《八佾篇》中介绍孔子道周天子太庙的时候,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虽然在世人眼里,孔子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但是他依然是“每事问”,抓紧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那是不是孔子「矫情」?我想孔子肯定不是为了显示自己「好学」而「每事问」,而是因为太庙是周王室太庙里的主持应该是对祭祀最专业的人士了,孔子之前虽然学过很多,可是大都是从古籍或其他人那里学的,并非“正宗”(有些可能有偏差或错误),“每事问”估计是为了验证和补充自己所学的知识。

同样在古代人死之后君主或者其他人会给他总结一个“谥号”,其中什么样的人会得到“文”这个谥号呢?孔子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不懂得东西就要问,不要怕丢面子,其实有时候求问、请教不丢面子,不懂装懂才是真的丢面子,可惜很多人没明白这个道理。在《泰伯篇》曾子评价孔门第一弟子“复圣”颜回的好学、虚心时候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当然跟别人学也不是什么都学,要懂得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要有自己的分辨能力,就像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要学好难吗?其实不难,只要一心学好,一心向仁,那么从别人身上学到的也是好的方面,就跟《爱莲说》中所说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所以说“我欲仁,斯仁至矣”,另外在《学而篇》中子禽曾问子贡,“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为什么老师没到一个地方都要四处打听这个地方的政治?子贡回答的比较有技巧:“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第一个就是这个人比较谦虚好学、为人友善,所以别人也愿意教你,第二因为孔子追求的是恢复周礼、安定天下,每天思考的也是这个问题,所以有很多疑问和问题,在每个地方都想解决这个问题。

其实啰嗦了半天,我想说的是:人一定要学习,社会性的你的个体是由知识、学问、经验等积累出来的,学习决定了「社会的你」的高度,你的力量和你的外貌;要知道学问在哪里?在知识大爆炸的年代,知识泛滥,但是只有吃到嘴里、消化吸收的才是真正自己的,所以要学会「吃」,从书本里、从电脑里、从别人身上;第三是要会学,会学是学会分辨、筛选,多吃「精粮」、「细粮」,也要通过「不愤不悱」来「练牙口」。

        还有就是一定要记住,人是社会性动物,要发挥自己的社会属性,做一块“吸铁石”,学会求教,会学寻求帮助,只有如此才能成长的更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10.21
修身习艺还重德——《论语》悟读【262】
常读《论语》,教你获得人生真正的自由!
《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今读:人生各时期的不同境界
照顾好你身边的人,便是践行夫子的仁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