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人评价苏轼“以诗为词”,那对于诗和词,宋人是怎样区分的?

对于苏轼的宋词创作,不管是与他同时代的、还是南宋的词论家,都有一个综合评价,叫'以诗为词'——

最先提出这个说法的,是苏轼门生陈师道:'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胡仔《渔隐丛话》)之后,李清照在《词论》中评苏轼:'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

北宋词论家对于苏轼'以诗为词',多是批判的,其依据是诗与词本属不同文体,不应将二者混淆。但到了南宋,苏轼'以诗为词'的作为却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王灼《碧鸡漫志》评苏轼词:'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不顾侪辈。或曰:长短句中诗也。'刘辰翁《辛稼轩词序》中也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以诗为词'成为苏轼词作的标签,但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创作呢?宋人既给出这种评价,他们又是怎么划分诗与词的呢?

诗与词的划分,在于'是否配合燕乐演唱'吗?

词是脱胎于音乐的文体,其本质是音乐文学。唐中期以后,随着燕乐这种音乐体裁的形成,才逐渐出现了配合燕乐演唱的歌词。

于是,便有当代学者从'是否合燕乐演唱'这一角度,来辨别诗与词——'就词与徒诗来说,在于合不合乐。就词与其它合乐诗(如乐府)来说,在于合什么乐。'(刘石《试论'以诗为词'的判断标准》)

其意思是——

不配乐演唱的诗,是徒诗

燕乐形成前、配合传统音乐演唱的诗,是合乐诗(也叫声诗)

唐宋时期,配合燕乐演唱的,是

但如此区分,是有问题的——

首先,有相当一部分唐诗,也合燕乐演唱。李清照《词论》中说:'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任半塘《唐声诗》夹注说:'乐府指长短句词,声诗指唐代诗歌,二者同时并著。'且唐人'旗亭唱诗'的故事也广为传播。(我写过相关文章,链接放在文末)

其次,南宋时的很多词,已经不合燕乐演唱。宋朝南渡后,大量歌谱流失。张炎《国香序》讲到一个故事:'沈梅娇,杭妓也,忽于京都见之。把酒相劳苦,犹能歌周清真《意难忘》《台城路》二曲,因嘱余记其事。'这说明:南宋时周邦彦词之曲谱大量失传,而沈梅娇这名歌妓还能唱两首周词,这样的人凤毛麟角,值得特别一记。

张炎《西子妆慢·序》说:'吴梦窗自制此曲,余喜其声调妍雅,久欲述之而未能。甲午春,寓罗江,与罗景良野游江上。绿荫芳草,景况离离,因填此解。惜旧谱零落,不能倚声而歌也。'可见,张炎所填《西子妆慢》一词,因'旧谱零落',是'不能倚声而歌'的。

张炎《西子妆慢》

白浪摇天,青阴涨地,一片野怀幽意。杨花点点是春心,替风前万花吹泪。遥岑寸碧,有谁识朝来清气?自沈吟,甚流光轻掷,繁华如此!

斜阳外,隐约孤村,隔坞闲门闭。渔舟何似莫归来,想桃源、路通人世。危桥静倚,千年事、都消一醉。谩依依,愁落鹃声万里。

回到苏轼的'以诗为词'上,这一评价同样不是基于'是否合燕乐演唱'而给出的。虽然北宋时,常有人批评苏轼词'不协音律',也有人说苏轼词是'曲子中缚不住者',但苏轼'以诗为词'之作,绝大多数还是能演唱的。陆游《老学庵笔记》中就说:'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

综上,'是否合燕乐演唱'不能成为划分诗与词的根本标准。这忽视了部分唐诗同样可入燕乐演唱的事实,也忽视了南宋词往往脱离音乐、成为纯粹文学作品的事实。

宋人是以功能不同,划分诗与词

诗言志——

在《论语·阳货》中,孔子教育子弟:'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意思是,诗可以抒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与自然,可以结交朋友,可以讽谏不平之事。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

《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诗,自古被视为教化民众的工具,它依附于现实社会和政治,是不允许用来谈论男女情爱的。所以,中国古代文人诗歌,没有描写男女情爱的传统,只有偶尔零星之作。

词言情——

这里的'情',专指男女相恋相思之情。南宋词人对此有具体说明:'唐宋以来词人多矣,其词主乎淫,谓不淫非词也。'(汪莘《方壶诗余自叙》)这是因为词配合曲子演唱,是从歌舞酒宴、娱乐场所流传开的,其最初的功能就是供人娱乐消遣。莺歌燕舞的环境里,自然是演唱相恋相思之'艳情'最为吻合。

唐宋时期,人们对'词为艳科'有明确认识,他们也知道填词不是一件光彩的事儿,所以有人当官成名后,便想'自扫其迹'——

晋相和凝少年时好为曲子词,布于汴、洛。洎入相,专托人收拾,焚毁不暇。然相国厚重有德,终为艳词玷之。契丹入夷门,号为'曲子相公'。—— 孙光宪《北梦琐言》

文章豪放之士,鲜不寄寓于此者,随亦自扫其迹,曰:谑浪游戏而已也。——胡寅《酒边词序》

除了'自扫其迹',宋人还从理论上论证诗词同体,试图拔高词的地位。北宋黄裳为自己的词集作序,说道:'予之词清淡而正,悦人之听者鲜,乃序以为说。'南宋胡寅《酒边集序》更论证说:'词曲者,古乐府之末造也;古乐府者,诗之旁行也……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

宋人'自扫其迹',又试图证明诗词同体,这说明,关于诗和词,宋人注重的是它们功能的不同、文体地位的不同,即'诗言志、词言情','诗庄词媚'。

综上,宋人评价苏轼'以诗为词',是说苏轼词摆脱了'艳情',而抒写人生志向,其功能向诗看齐,向教化靠拢。

苏轼'以诗为词',有客观与主观的双重原因

客观上,词至苏轼,已经有了'以诗为词'的创作积累。

中唐的白居易、张志和等,是最早填词的文人,他们的词受唐诗影响颇深,或写江南风光,或抒隐逸之志,都与艳情无关。只是这样的创作在当时不符合流行趋势,所以追随者极少——

白居易 《忆江南三首》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张志和《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五代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在词作里痛悼亡国,'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只是他的'以诗为词'是因身世背景使然,并非有意追求——

李煜《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入宋之后,文人视野开阔,宦海风波、人生感慨、怀古咏史,都可以拿来入词,气象万千。如范仲淹《渔家傲》:'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写边关将士忧国思乡之情;欧阳修《朝中措》:'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塑造了他豪放旷达的'文章太守'形象;还有王安石《桂枝香》:'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通过感叹金陵的历史兴亡,寄托自己对当时朝政的担忧。

前人这些创作经验的积累,为苏轼词风转移做好了铺垫。

主观上,'以诗为词'是苏轼的有意追求。

苏轼是一个极富个性、也极富变革精神的文学家,他不想沿袭模仿前人,不愿委屈自己去适应委婉含蓄的词风,更不甘心屈居于柳永等词人之下。在词的创作上,他是主动地追求别具一格,是有意识地'以诗为词'。

在《与鲜于子骏书》中,苏轼跟好友鲜于子骏夸耀自己的一篇词作,他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信中所夸耀的词作,就是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特意强调,这首词'无柳七郎风味,自是一家',这说明他填词时以柳永为靶子,努力追求一种不同于柳永之婉约的审美风格。《江城子·密州出猎》之豪放那种强烈的抗敌政治主张、和报效朝廷的豪情壮志,是苏轼在大张旗鼓地'以诗为词',大张旗鼓地告诉世人:词亦能言志。

结语

苏轼'以诗为词'之作,其实只有数十首,与他三百多首词的总量相比,只是很小一部分。但他以文坛领袖身份作出这种变革,自然在词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虽然北宋时期,很多词论家不认可苏轼的变革,认为他混淆了诗与词两种文体的界限。但南宋以后,当半壁江山沦陷,宋词也走出了风花雪月的象牙塔,投向了更广阔的社会现实,因此苏轼'以诗为词'的作为,在南宋获得了更多肯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词学和学词:从两宋词话到清代词学丛编,看古典词学的嬗变与缺陷
彭志丨​明词学的尊体策略与身份重构
古代各大家文论
《管锥编》(毛诗正义) ——阅读(笔记3000字
《词论》在词学理论上的贡献
词何以又称诗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