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性善恶,儒家观点一分为三(更新)

人性善恶,儒家观点一分为三(更新)

 

人性恶善,至今难辨难断。两千多年之前,同为儒家,观点一分为三:

 

孟子主张人性善,力图以“性善轮”,对王公贵族进行劝谏,为“仁政”寻找理论根据,却受到弟子告子的挑战,告子与孟子有过激辩。

 

告子兼治儒墨,讲仁义而善口辩。告子认为,人性如水,性犹湍水,水无分于东西,决诸东方则流东,决诸西方则流西。人性之无分善不善,犹水之无分于东西。

 

荀子认为人性恶,努力以“性恶论”,对王公贵族进行劝说,提供理论,“法治”治国。

 

    真可谓见仁见智,“法治”诉诸人的理性,“仁政”诉诸人的良知。而告子的无分善不善,既仁又智,或有探讨价值。如今官场官员,贪腐官员性恶,廉洁官员性善。

 

 

    在一次辩论里,告子以木材做成器皿为比喻,与孟子争辩:性犹杞柳;义犹桮棬(bēi quān)。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 孟子反辩: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其实孟子的反辩,并不合逻辑,因为没有先论证,以杞柳作器皿是违反杞柳的本性。显然,告子并没有被驳倒。

 

    在另一辩论里,告子用水作比喻:性犹湍水,水无分于东西,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流西。人性之无分善不善,犹水之无分于东西。(孟子反辩说:水信(诚然)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sǎn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其实,孟子论证的逻辑性太差,向下流是水的性,向上跳跃或被提上山不同样也是水的性?这正好给告子补充了论证。

 

    在又一回辩论中,告子说:生之谓性(生来如此的就是性)。(孟子反辩说: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白羽之白,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告子都以答“诸白”。告子对性这样的理解是不错的,因为不同东西的白都是不同东西相类似的一种性。但孟子却把话头一转说: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孟了这样说话,完全不顾逻辑,因为不同的东西可以有某种相似的性,但并不能因此就说它们所有的性都是相似的。在又一次辩论中,告子说: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这里告子认为食色是性,这是一个正确的根本命题。他说:“,外也,也是正确的。至于仁内之说则有问题。但孟子对仁内之说,并没有表示反对,对义外之说则极力反对。至于食色是性,孟子并没有表示异议。总之,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的见解,并没有被批倒。但除了仁内之说不对外,告子也还只知道生性而不知习性

 

  在中国古代众多论性的善恶的思想家中,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是比较正确的。但告子的思想一直被贬抑,直到清代后期的龚自珍才特别把它提了出来,并加以发扬。


    荀子:“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表现为“义”与“利”、善恶双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之初,到底是“性善”还是“性恶”?
《孟子》卷11告子章句上诗解1性能善恶势使之然
学海拾贝·孟子论性善
人之初,性向善!
孟子的故事 孟子性善论的哲学
人性无善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