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让儿童语言能力在“试误”中提高


 

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版《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句话点明了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即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然而在教学中,由于理解不到位,操作有偏差,片面追求单纯的“语用”效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一、两种值得深思的场景

场景一:月亮和小船

课堂上,老师带领学生理解了比喻句的妙处之后,说:“谁能将‘月亮挂在天上’改成比喻句?”一个学生说:“月亮像小船挂在天上”;另一个说:“弯弯的月亮像小船挂在天上”;第三个站起来:“月亮像弯弯的小船挂在天上”……课堂上,那弯弯的月亮,成了孩子们心中“永恒”的小船。

场景二:茶壶和饺子

学生家里,孩子正埋头完成老师布置的摘抄作业,左一本“好词佳句选”,右一本“精彩片段阅读”,摘抄本上抄的是密密麻麻。可是写作文时,却词语枯竭,语言乏味,积累的好词佳句依然沉睡在摘抄本上,成了“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

学生理解、积累的词句为何不能自觉运用?分析后不难发现,我们对个体言语获得的心理现象缺乏科学的分析和认识。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能“理解的语言”和会“运用的语言”,是个体学习言语过程中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只能理解不会运用的语言称为“消极语言”,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语言称为“积极语言”。实践证明,多数学生不仅缺少“自然而然”运用的能力,也很少有“自觉运用”的意识和习惯。他们对学过的词句,往往仅停留在“理解”这一层面,难以自觉转化为可供自己随时运用的积极语言。

如何促进从“理解”到“运用”的跨越呢?我认为,应该在理解和运用中间搭一座桥梁,增加一个“尝试运用”语言的环节。如下所示:

理解→尝试运用→独立运用

消极语言→“试误”并促进转化→积极语言

“尝试运用”的过程,心理学称之为“试误”,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的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关的、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正确的反应最终形成。“试误”是语言学习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没有“试误”,学生学到的只是消极词句,不会运用,也就不能有效形成语言表达能力。然而,语文课上我们却严重忽略了“试误”的过程,总认为我们的学生在“学语言”上可以无师自通,理解以后不通过操练就会运用。严峻的教学现实提醒我们,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语文学习的难点不在理解而在运用,语文教改的当务之急,是要根据儿童语言学习的规律,在教学中增加“试误”语言的练习,通过“试误”,引导学生主动地审视、体验和反思,掌握语言知识,形成语言技巧,促进学生积极语言的发展。

二、探寻“试误”的重要意义

1.“试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语言运用的自主性和探索性

从语言学习的角度看,在学习语言知识、使用语言规则及形成语言能力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困难。放手让学生“试误”,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语言运用的探索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语言学习的探究思考,解决语用困惑,让语言习得的过程真正融入学生的心理场域,通过内化语言规则,获得良好的语言知识建构,为语言学习的可持续提供内驱力。

2.“试误”能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形成

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不仅需要教师的引导,也需要学生经历“试误”的探索。通过“试误”而不断累积形成的灵活开放的认知结构,才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从积累吸收到尝试运用再到创造性地自主运用,这既是消极语言转化为积极语言的过程,也是积极语言外化的思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对语言运用进行监控、诊断和调整,思维和语言紧密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认知体系的发展。

3.“试误”能强化语言的程序性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程序性知识的获得与内化,是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关键。对学生而言,“试误”的过程,是程序性知识的巩固与加强,教师的任务是要少讲精讲,减少理解课文内容的教学程序,增加“试误”的语言实践环节,尽可能地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多练、多实践,帮助学生在运用中将程序性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语言技能,提高他们的语言实践能力。

三、语用教学中“试误”的实践策略

(一)多维语境——在语言密码的破译中“试误”

语境是语用的基础,要发展学生的积极语言,就要充分认识到语境设置的重要作用,精心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教学需要的语境,帮助学生通过“试误”破译语言表达的密码,产生运用语言的冲动,使语言运用自然生成,真实有效。

1.语言语境巧“试误”

案例一  (苏教版六下《天游峰的扫路人》)

师:既然这一课有两部分都是对扫路人的外貌描写,能不能组合在一起变成一段话呢?

生: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棕色的运动鞋,正用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师:她颠倒了一下顺序。你的组合呢?

生:一位精瘦的老人。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棕色的运动鞋,正用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师:比较一下,哪种组合听了顺耳?

生:第二种。

师:为什么呢?

生:先总后分,显得有条理。

师:你们看,“精瘦”一词,文章后面哪个词和它相对应?

生:瘦削。

师:围绕着关键词说话,才能表达得更有条理。

语言语境,即上下文,指语篇内部环境。案例中,老师巧妙利用文本前后出现的外貌描写,引导学生对这两段文字进行重组,在“试误”中通过学生自己的比较,感受“先总后分”、围绕“关键词”来表达等知识,润物无声地渗透了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和构段的方法,促进了学生语言表达力的提升。

2.情景语境乐“试误”

案例二  (苏教版二下《欢乐的泼水节》)

师:泼水可带劲了,我们除了可以灌,可以泼,还可以——

生:可以淋,可以倒。

生:可以浇,可以洒。

师:那你们能把这些动作带进句子中去吗?开始泼水了,大家互相追赶——

生:我提桶往你头上洒,你提盆往我脚上浇。

师:这样说合适吗?小组内可以讨论讨论,做做动作说一说。

(学生小组讨论)

生:桶很重,头又很高,不好洒,应该是“我提桶往你头上倒”。

生(做动作):盆里有水不好提,应该是“你端盆往我脚上浇”。

师:提桶倒,端盆浇,这样说才合适。还可以怎么说呢?

生(做动作):我提桶往你头上淋,你端盆往我身上倒。

师:提桶淋,端盆倒,这样的动作搭配多准确呀!

情景语境是指言语行为发生时的实际情景。案例中,积累在学生头脑中的“淋”“倒”“洒”等词语,虽然能理解,但对学生而言还是消极语言。我借助课堂情景语境,通过“试误”,引导矫正,不仅激发了学生说话的兴趣,更实现了语言价值由消极向积极的转化。

3.文化语境促“试误”

案例三  (苏教版四下《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师: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宋庆龄的可贵之处在哪里?结合课外阅读,你能不能用文中的关联词说一说?

生:无论是面对国民党的官职利诱,还是威逼吓唬,宋庆龄一直义正词严。

师:关联词语大多成对使用,不能用一半丢一半哦。

生:无论是面对国民党的官职利诱,还是威逼吓唬,宋庆龄总是义正词严。

师:这样说就准确了。

生:只要宋庆龄在世一天,敌人就怕她一天。

生:宋庆龄一直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即使孙中山逝世,她仍然坚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无论敌人怎样用钱收买她,她都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革命立场。

师:你用了两组关联词概括了宋庆龄高贵的品质,很好!

文化语境,是指文化背景中的语言环境。案例中我挖掘了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将教学置于文化语境中,借助课外阅读,引导学生了解宋庆龄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崇敬之情,再以关联词的迁移运用为突破口,通过“试误”,引导学生借助言语实践练习使用关联词,促进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多维实践——在语言图式的迁移中“试误”

认知心理学认为,儿童接受外界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中,儿童通过图式的同化和顺应,导致个体内部认知结构发生变化,从而达到平衡。语文教学的根本就是要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通过“试误”,丰富扩展语言图式,帮助学生习得语言,发展语言。

1.类比语言,促进同化

案例四  (苏教版二下《猴子种果树》)

第一步:教师范讲故事的第一部分:猴子听了乌鸦的话,拔掉梨树改种杏树。

第二步:讲读课文第2、3自然段后,指导学生运用句式练讲这部分故事:

正当(    )的时候,一只(    )对猴子说:“猴哥,猴哥,你怎么种(    )呢?有句农谚,‘(    )’。(    )要等(    )才能结果,你有这个耐心吗?”猴子一想:“对呀,(    )太长,我可等不及。”于是就拔掉(    ),改种(    )。

第三步:减少提示语,出示句式继续练讲:

正当(    )的时候,一只(    )对猴子说:“(    )。”猴子一想:“(    )。”于是就(    )。

第四步:熟读成诵后,指导学生运用句式续编故事:

正当猴子(    )的时候,一只(    )对猴子说:“(    )。”猴子一想:“(    )。”于是(    )。

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学习课文语言,教学的结果是使学生获得课文的语言。案例中,教师以讲故事、编故事的形式将理解、积累和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给学生大量时间进行语言实践活动。“试误”的环节,既深化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提高了阅读质量,又创造了学生与文本语言多次“亲近”的机会,促进言语能力持续、高效地发展。

2.转换形式,有效顺应

案例五  (苏教版四下《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师:如果有一天,你也去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在那两棵樟树前拍照留影,回来后,你会怎样向同学们介绍这张照片呢?想一想,写一写。(生写话)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拍的这张照片?

生:同学们,这是宋庆龄奶奶的故居,这两棵樟树陪伴了她整整15年,和宋庆龄奶奶一样有高贵的品质。宋奶奶虽然过世了,仍然名声远扬,我崇敬她。

师:她介绍得怎么样?

生:她由树介绍到人,不过我觉得应该先介绍一下樟树的样子。

生:还应该介绍一下樟树和宋庆龄的相似之处。

师:对,介绍照片时一定要把照片上的内容说清楚。谁再来介绍?

生:小伙伴们,这张照片是在上海宋庆龄故居拍的。这是宋奶奶生前最喜欢的两棵樟树,它虽然不高,但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樟树四季常青,蓬蓬勃勃。走近它们,你会闻到一股淡淡的香气。只要这香气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看到樟树,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宋奶奶,她和樟树一样,有着“拒虫”的品质。站在樟树身边,就像挨着慈祥的宋奶奶!你们喜欢这张照片吗?

生(齐):喜欢!

在知识和语言的转换中,学生的兴趣、态度和情感等会发生一系列变化,这些被激活的因素会为语言和知识的建构提供极大的心理能量。案例中,我变换语言形式,引导学生以介绍照片的方式尝试运用。“试误”的过程既帮助学生整体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激发了学生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同时通过对语言图式进行调整,学生又经历了一次发现和建构语言图式的过程,在认知结构的顺应中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实现了原有认知结构的更新和拓展。

3.言意贯通,推进平衡

案例六  (苏教版六下《夹竹桃》)

师:作者喜欢夹竹桃,连用了两个双重否定句,表达内心强烈的情感。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也想表达这种强烈的情感,也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想一想,你能用“无……不……”或者“无不”说一句话吗?

生:一年四季,月季花无不没有美丽的姿态。

师:“无不”“没有”,想一想,她用对了吗?

生:双重否定句里有两个否定词,她说的句子里有三个否定词。

师:有三个否定词,句子的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应该怎么改呢?

生:一年四季,月季花无日不有美丽的姿态。

师:你把句子改正确了,很好!能不能改得更通顺一些呢?

生:改成“一年四季,月季花无日不展现美丽的姿态”。

师:不仅改正确了,还改得很有文采!谁能用这样的句式再说一句话?

生:我们的点滴进步,无不浸透着老师的心血与汗水。

生:在场的客人听了王勃的《滕王阁序》,无不拍案叫绝。

师:这两个同学能联系生活和阅读来说话,思路非常开阔。

当文本的语言被情感唤醒时,语言文字就获得了不朽的生命力。案例中我对“双重否定”的教学,并没有停留于认识或掌握一个知识概念的层面,而是立足语境,引导学生体味其中表达的情意与效果,推进了认知结构的平衡转化。“试误”的过程,也是领会其语用效果、习得语用智能的过程。当静态的文字植入了心田,学生大脑中的“消极语言”也就能比较容易地转化为“积极语言”了。

(三)多维互动——在错误资源的开发中“试误”

语言错误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问题,它是语言学习的一部分,是发展语言能力的必经之路。学生只有经历了“尝试—矫正—规范—操练”的过程,才能逐渐形成自如运用的能力。这一过程中,教师、同伴、环境的多维互动,会在很大程度上缩短学生“试误”的时间,减少学生的学习困难,使学生从“试误”中领悟,促进语用能力的发展。

1.以错思错——教师的有效指导

“试误”中出现的语用错误,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错误类型和错误发展阶段进行分析,适时采用和调整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反思、改正错误中巩固语言,发展语言能力。案例六中,学生对双重否定句的运用出现失误时,我没有简单地“告诉”,而是启发学生思考“她用对了吗?应该怎么改?能不能改得更通顺一些?”在互动对话中,巧用错误资源,启发学生思维,实现从“语文知识”到“运用能力”的跃升。

2.将错辨错——同伴的合作互助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同伴教学是促进学习的一种有效的方式。这里的同伴教学,主要体现为教学过程中的生生互动。案例二中,对于学生的语用错误,我顺应学生的思维,将问题回抛给学生“这样说合适吗”,然后发挥集体的智慧,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动作演示、全班交流等学习方式,给予学生充足的“试误”时间和空间,实现了学生之间的仿效及矫正,促进了语言学习的“共振”。

3.就错改错——环境的民主和谐

民主和谐的互动环境,是学生敢于“试误”的前提。对学生的语用错误,教师既不能一味放任,使学生的语用错误得不到及时纠正,也不能大呼小叫,频频纠错,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阻碍学生的言语发展。有效的介入与指导,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多引导多启发,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语言实践的勇气和信心,把“试误”的过程变成培养学生语言的敏感性以及识别、改进自己和他人语言错误的过程。

综上所述,“试误”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语言的正确理解,而且可以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化,为学生今后在其他语言环境中独立运用这些新学语言搭桥铺路。按照这样的观念来改革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要改变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主要目标的讲读课文教学形态,按照年段目标,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目标来组织阅读教学过程,给每一个学生实实在在的“尝试运用”语言的实践活动,真正把语文课教成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课,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借助教材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言语表达的熟练技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训练环节
素质教育
一年级英语上册教学计划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核心素养”解读(之二)
立足具体语境,彰显“语用”魅力
教学中培养中学英语的用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