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生活的诗史——剪花的故事作品展(2016)

 



展览主题:生活的史诗——剪花的故事作品展

展览主办:石家庄美术馆

联合主办:天津美术馆     卢森堡梓桐艺术机构 

学术支持: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剪纸研究中心



开幕活动:2016年3月26日  14:30 — 15:00

学术研讨:2016年3月26日  15:30 — 17:30

展览时间:2016年3月26日—4月4日

展览地点:天津美术馆(3层4号展厅)


艺术家:郭佩珍 

特展版块作者:库淑兰 、李翠


学术主持:乔晓光

总策划:刘锋

策展人:陈磊

设计指导:王成良


“生活”与“史诗”似乎是一组不相匹配的概念,一个是充满琐碎的平凡细节,另一个则是带有历史视角的宏大叙事。然而这种琐碎与平凡往往蕴含着个体生命的灵性或耐人寻味的“宿命”。有些生命因为某种特殊的天赋而使其本应平凡的生活变得非比寻常。若把这样的生命还原到其所经历的时空背景之中,你就会发现即便一片薄纸的叙述也会变成一部充满故事的厚书。

“民间美术”大多和“习俗”、“式样”等关联词紧密相关。剪纸艺术更是以阴阳取舍的巧妙纹样标识着区域特点和个人风格。郭佩珍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突破了剪纸自身的民俗功能属性,其作品表现出个体叙述与个性描写上的文学特质,既具有现实的实感,又具有浪漫的诗性。其小幅作品如同一部词典,题材广泛,生动具体,造型独特,含义丰富;其长卷作品(其最长作品长达14米,历时5年半完成),不仅气势恢宏,语言多样,而且她直面现实与真实的创作方式开拓了民间美术在当代性上意义的新维度,丰富的记述信息也给当代人敲开历史之门提供了一把珍贵的钥匙。

 郭佩珍女士的剪纸艺术自2013年经项目学术主持乔晓光先生推荐,主创人员便被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所深深感动。石家庄美术馆非常重视其艺术作品的研究与展览工作,先后组织三次调研特赴陕北佳县,结合当时就读中央美术学院的陈明溍女士和展倩女士多次考察写成的论文材料与口述纪录,以及多位专家学者长达20年的跟踪研究经验,历经一年时间的筹备最终在2015年春节期间得以形成大型个案研究展览《生活的史诗——郭佩珍·一个乡村女人的剪花史》,精选郭佩珍女士80余年来创作的200余件作品、相关文献与研究成果进行集中展示。

 展览一经举办便吸引了许多媒体、专家学者和民间美术专业人士的关注与重视,在普通观众中更为反响强烈,好评不断:很多家庭经常是几代人一边来观展品读,一边给家中晚辈讲述自己家族的生活故事。不仅如此,数百名国际友人来到现场参观,并饶有兴趣的参加剪纸工坊活动,通过自身体验增进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加深了对乡土中国的理解与喜爱。

 古老的中国民间剪纸有了当代的倾听,也有了与世界对话的可能。在2015年展览成功举办的基础之上,“生活的史诗”入选中国文化部评选的年度优秀展览项目,并在石家庄美术馆、天津美术馆和卢森堡梓桐艺术机构的共同支持下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肯定和鼓励,这使得人们有更大的热情和信心将“剪花的故事”传讲下去。

 本次展览由三个单元组成:

 第一单元——“长河”,从郭佩珍母亲的传统剪纸在家庭教育中的文化养成、从纹样到叙述的个人演变,进而通过郭佩珍反映现实生活的大幅长卷和中小幅作品全景地展现了被誉为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沿岸风土人情,特别是山城佳县人民的平凡生活与精神面貌;

 第二单元——“回忆”,以郭佩珍第一人称记述视角的剪纸长卷展现作者及其家庭在中国各个变革时期中的坚韧生存与自觉选择。

 第三单元——“守望”,以剪纸文化保护挖掘的教育实践、研究文献为基础,简要介绍剪纸文化与在中国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分布、传移与演变,从而呼唤当代人的文化使命与坚持;

 此外,本次展览还特别展出中国首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已故剪纸大师库淑兰女士部分代表作品,从另一个艺术典型实证着民间文化土壤里长久以来积蓄的情感表达与创造力,从而拓宽并打通传统与时尚的当代视野;

        丰富的文化信息包含了从自然群体礼俗到女性个人对民间传统文化的继承与阐释,借助从“剪花娘子”到剪纸老人近一个世纪的生活回忆,通过这些记忆碎片拼合出几代中国人在农耕文明蜕变过程中的集体记忆。通过此次展览的艺术作品、历史文献与研究成果,借助空间叙述去阅读一则中国故事,透过一张张剪纸走进自己心灵的世界触摸人性之光,走进历史去阅读生活这部史诗的平凡与不平凡。


前言


乔晓光

 

郭佩珍是一个普通的乡村妇女,她又是天才的民间剪纸传承人。

郭佩珍在陕北佳县山城平静沉默地铰着她的剪纸,用剪纸讲述着她的故事,这就是她生活的全部。生活中的郭佩珍是一个民间艺术的全才,剪纸、刺绣、面花、纸扎、泥塑样样精通,干什么都出手不凡。但郭佩珍真正的独特之处是她在民间剪纸传承发展中做出的开拓性贡献,郭佩珍是一个用剪刀书写生活史诗的女人,她是当代中国民间剪纸领域中稀有的以独特的剪纸语言表现个体生活命运和苦难遭遇的剪纸艺术家。她剪制的史诗般的生活长卷,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脱离开民俗事项和传统纹饰谱系的新的剪纸视觉图像。郭佩珍在她史诗般的剪纸长卷中为我们叙述了她一生经历的生活磨难和不幸遭遇,也呈现了她生活中目睹过的山水自然、村庄田地以及乡土风物。

郭佩珍是一个用剪纸记忆生活的天才,无论是表现具体民俗细节,还是村庄和窑洞里的生活,以及大场面的习俗活动场景,她都能驾轻就熟表现得真切生动、耐人寻味。郭佩珍的剪纸语言不同于传统剪纸的风格,虽然她传统剪纸的功底深厚,但她更渴望追求剪纸艺术个体价值的创造。郭佩珍有着属于自己的剪纸语言和叙事风格,她表现陕北生活的一些独幅剪纸,也不同于通常的民间稚拙风格,其创作的手法和方式已近似于新剪纸的风格,她创作的一些陕北劳动生活小景呈现出一种质朴清新的剪纸风格,这是一种源自于乡村剪花娘子内心追求的新剪纸,她已经远远不同于延安时期古元模仿剪纸创作的新窗花了。

郭佩珍的剪纸创作体现出了民间剪纸源自生活和传统的顽强生命活力。她剪纸创作的重要启示在于,创造性传承的价值观为剪纸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郭佩珍的剪纸,使我们看到了一个源自乡村妇女剪纸传人在个体艺术价值实现上的自觉的追求和才能,这是郭佩珍非常了不起的地方。把群体文化观念约定俗成的传统剪纸习俗,转变为个体情感与生活的独特表达,郭佩珍的剪纸创作标志着传统民间剪纸在个性化艺术创作之路上的新开端。

郭佩珍的剪纸长卷是以现代人物为主体,这与传统的民间剪纸极为不同,在陕北,传统剪纸的主题多是花草和吉祥动物,也有民俗内涵的娃娃,郭佩珍的现代人物剪纸长卷是她对剪纸的新创造。她创造的初始曾得到著名民间文化研究学者、艺术家靳之林先生的充分肯定和鼓励。郭佩珍作为一个乡村妇女能这样自觉得去表达自己的个体命运,她用端庄、严谨、清秀、流畅的剪纸风格娓娓道来。郭佩珍的剪纸脱离了民间剪纸吉祥美好以及民俗形式的约定俗成,她回到了人、回到了自己的内心来讲述她的经历和命运。她的故事是具体的、真实的以及切身和刻骨铭心的。在这里剪纸成为命运中故事的时间载体,郭佩珍创造性地凸显出了剪纸在时间意义上的图像价值和功能,她消解了剪纸中群体性的民俗隐喻,她讲述的故事为我们隐喻折射出了中国乡村农民的命运与境遇,郭佩珍的真实和真诚以及故事叙事的勇气和力量都是令人尊敬的,她使我看到了中国艺术当代性的新曙光。

郭佩珍剪新的剪纸艺术风格,是她多年生活的积淀和磨难的结果。郭佩珍是一个观察生活的敏感者,她有着极强的剪纸造型能力和剪纸长卷的创作能力,以及对事物超常的默写能力,尤其是在驾驭大幅剪纸和复杂生活内容以及时间因素等多方面,郭佩珍表现出了超众的才能。

苦难的经历成为郭佩珍剪纸创作的灵感之源和情感动力,她孤独沧桑的心灵面对命运的不公和自己顽强的承受,她要向世人诉说。郭佩珍是一个不甘心向命运屈服的女人,苦难的生活造就了她孤傲坚韧的生活意志,命运的不公和生活的坎坷使她更加孤独与忧伤。霍文多为郭佩珍撰写的《古树开花》的传记中,记录了她剪纸背后的故事和生活之路。我的学生展倩和陈明溍为郭佩珍撰写了口述史和剪纸图像志研究的论文。

二十世纪的中国经历了太多的动荡与磨难,从战争到自然灾害、从政治运动到社会变革,民族觉醒与崛起的道路从来没有平坦过。生活在中国底层乡村的郭佩珍同样经历着二十世纪社会波动的每一个细节。国家的命运关联影响着底层乡村的每一个家庭和质朴的个体生命,这在郭佩珍的剪纸长卷中体现得尤为深刻。从郭佩珍的剪纸中似乎也看到了我们民族农民群体的苦难和质朴的生活。郭佩珍为民间剪纸赋予了新的艺术能量和生活的诗性,为乡村正在衰落的民俗剪纸开启了新的路径。同时,也显示出剪纸作为源自民间文化的物种,在当代生活叙事中潜在的艺术价值。

今天举办《生活的史诗——剪花的故事作品展》,体现出美术馆领域对民间文化关注的文化视野和人文情怀,也体现通过展览交流推动世界各国认知中国民间美术的文化价值和生活内涵,是非常重要的文化传播方式。我们祝愿展览成功,也希望更多的艺术机构关注民间文化,为公众带来更多来自民间的文化灵感与吉祥祝福。




郭佩珍


        女,汉族,未读书,1932年11月20日出生于陕北佳县郭家畔村。她是中国民间剪纸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时推选的二十二个天才传承者之一,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郭佩珍自幼心灵手巧,八岁开始执剪至今,有深厚的传统民间美术功底。早期的作品以图案精巧、细腻有神见长,先后剪出人物、花鸟、山水、建筑和乡风民俗等作品2万多幅。其中不少作品用寓意的手法表现了原生态的文化内涵,诸如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具有原始性和纯朴性。她的剪纸作品不仅剪工流畅、构思独特、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而且贴近生活,乡土气息浓厚,蕴含着陕北人民的风俗习惯和历史演变过程。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郭佩珍进入剪纸创作的高峰期,尤其精于创作场面宏大的巨幅作品,屡获殊荣。


艺术履历摘要:

 

1986年,创作第一幅长卷作品《童年的回忆》,正式进入剪纸创作期。

1989年,创作第一幅正面表现个人苦难经历的长卷作品《回忆》。

1990 年,作品及事迹被选入《中国民间民俗剪纸图案集》和《中国民间艺人及技艺口诀录》两书。

1991 年,《中国民间美术全集》收录郭佩珍作品。

1994年,成为中国剪纸研究会正式会员。

1999年,创作反映黄河畔人民生活的长卷剪纸《我家住在黄河畔》,作品于2000年参加由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剪纸世纪回顾展”,并荣获一等奖。

2004年,参加中央美术学院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京代表处联合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剪纸国际学术研讨会”和“走进母亲河—中国民间剪纸天才传承者们的生活与艺术”大型展览;生平简介及代表作品录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才传承者图文库》和《走进母亲河——中国民间剪纸天才传承者的生活和艺术》两书。2004年至2008年历时四年创作《奥运春风到我村》,作品捐赠给中国农民博物馆。

2007年,东西方剪纸艺术家协会授予其“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大师”光荣称号。

2008年,霍文多所著《古树开花·民间剪纸艺术大师郭佩珍》一书出版。

2012年,被评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2014年,陈竟 主编 郭庆丰编著的《中国民间剪纸传承大师系列丛书·郭佩珍剪纸》出版。

2015年 个展“生活的史诗——郭佩珍·一个乡村女人的剪花史”石家庄美术馆主办、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剪纸研究中心学术支持。




作品赏析



郭佩珍作品(局部)



长卷代表作品

(为欣赏方便请横视手机)


陕北风情图(春回佳县)

1990-1993

卷:776.5*108cm

作品:698.5*98cm





我家住在黄河畔

1999-2000年

长:445cm

宽:75cm




童年的回忆

1986

长:320cm

宽:62cm


回忆

1989年

卷:667*67cm

作品:587*55.5cm



老鼠闹葡萄

1998年

长:232cm

宽:67cm



军民大生产(拥军爱民)

2001-2003

卷:747.5*71.5cm

作品:669.5*59.5cm





李翠(特别版块:郭佩珍母亲)



        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延续了数千年,形成了以血缘为根本的传承观念。口传身授的亲缘传承是民间剪纸的传承最主要的方式。剪花口诀、花样由家庭成员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郭佩珍所接受的民间文化启蒙主要来自母亲。

    郭佩珍的母亲名叫李翠 (生于1904年10月1日,卒于1963年2月)是陕北典型的剪花娘子。她出生于陕西佳县的一个贫困的小山村——紫仡堵坪村。她十五岁时嫁人,一辈子共生了十二个孩子,可最终长大成人的却只有女儿郭佩珍和儿子郭守招。命运坎坷的李翠对民间艺术有着特殊的爱好,她没有读过书,从小跟随母亲学习女红,尤擅长剪纸和刺绣,是十里八村有名的巧女子。

李翠的风格代表了郭佩珍上一代佳县剪花娘子的艺术高度和宽度,我们可以通过她的作品来研究佳县一带的剪纸的基本谱系和规范。

        李翠剪纸多为冒绞,即不需画稿而用大剪刀随手剪来。留世的剪纸作品不多,均为小幅剪纸,以窗花为主。题材涉猎广泛,有黄土地民俗生活相关的传统题材,如婚俗中使用的扣碗、石榴坐莲蓬等,也有以当地生活劳动情趣为关照对象的现实内容,寓意着深刻的民俗象征,传递古老久远的文化信息。




作品赏析


   
     


                      
                  





库淑兰(特别介绍版块)


·一九二〇年农历十月十二日出生于陕西旬邑王村。

·三四岁即由长辈安排,订下“娃娃亲”。

·九岁始缠小脚。母亲晚上给她缠,她白天偷着拆,母亲气得在她胳膊上咬一口,留下终生咬痕。

·十一岁穿蓝士林布学生装上学。十五岁辍学,回家学女红,为自己准备嫁妆。

·十七岁嫁旬邑县川道下游孙家台子村孙保印。此后,共生十三个孩子,其中仅存三个成家。

·一九八〇年,旬邑县文化馆美术研究员文为群偶然发现库淑兰的剪纸才能,引导她进县城剪纸班创作。

·一九八五年,库淑兰摔落家前黄土山沟,昏迷四十多日。由致命的伤害康复后,自认剪花娘子化身,格外狂热于创作。

·一九八八年,首次接受《汉声》杂志社采访。

·一九八九年,库淑兰用自己的创作赢得了来自全国二十三个省、市的有关专家学着、民间艺术工作者前来考察、学习。

·一九九二年,第二届中国民族文化博览会民间美术大展中她的剪纸获特别奖(首奖)。

·一九九二年,荣获第二届“中国民族文化博览会民间美术类”首奖。

·一九九四年,中国民间美术一绝大展中库淑兰剪纸又荣获金奖。

·一九九五年,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库淑兰剪纸个展应邀在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展出。

·一九九六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一九九七年,在台湾举办“库淑兰剪纸展览”。

·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应邀赴香港参加中国民间传统艺术节,做剪纸表演和相关学术讲座活动。

·二〇〇四年十二月十九日,库淑兰去世,享年八十四岁。

·二〇〇五至二〇〇六年,库淑兰作品在巴尔的摩美国民俗艺术博物馆展出。

 

引自《汉声》杂志《剪花娘子库淑兰》(上海故事会传媒有限公司、上海锦绣文章出版)




作品赏析


剪花姑娘

1995年

120*78cm




剪花娘子

1989年

130*125cm




空空树

1984年

39*54cm



空空树(2

1983年

32.5*44cm




乔晓光(学术主持)


         1957年生于河北邢台。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人文学院文化遗产学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文化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芬兰《卡莱瓦拉》协会外籍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民族民间艺术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会长。

        1982年河北师范大学艺术系中国画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1990年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

        近二十多年坚持实践以树立本土文化精神为主旨的艺术探索之路,多次在国内外举办画展,并多次参加国家重要展览,探索以人类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剪纸艺术创作与国际间的艺术交流。1986年开始,二十多年持续考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关注民间习俗文化和中国乡村社区非物质文化传承现状。2000年以来,在教育领域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学科创建,以及民间美术课程普及,主持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社会实践项目。

2002年5月在中央美术学院创建国内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2003年元月1日联合北京相关高校策划创立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青年文化遗产日”。2001年至2005年主持中国民间剪纸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宣部全国“四个一批人才”。2006年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与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颁发的“民间文化守望者”提名奖,2007年被国家人事部、文化部授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工作者”称号。

 

主要个人展览:

1994  中央美术学院画廊《乔晓光油画作品展》

1995  台北文献馆《乔晓光现代剪纸作品展》

1996  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乔晓光油画、国画作品展》

1996  法国巴黎中国城《乔晓光现代剪纸艺术展》

1999  北京世纪艺苑画廊《乔晓光水墨作品展》

1999  北京世纪艺苑画廊《乔晓光现代剪纸展》

2000  台北新竹《乔晓光油画、水墨作品展》

2001  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人与灯——乔晓光油画展》

2001  上海艺术博览会《神鸟系列·乔晓光特展》

2001  苏州格多美术馆《永远的飞翔·乔晓光绘画艺术综合展》

2001  北京世纪翰墨画廊《我的太阳·乔晓光水墨、剪纸展》

2004  苏州《吉祥的空间·九宫之城》现代剪纸装置展

2004  上海春季沙龙,乔晓光剪纸装置作品展《空间》

2004  芬兰赫尔辛基dalian画廊《乔晓光现代剪纸与水墨艺术展》

2006  北京世纪艺苑画廊《心灵纸本—北京·赫尔辛基·乔晓光现代纸上作品展》

2008  芬兰《传唱——乔晓光“卡莱瓦拉”剪纸艺术展》

2010  北京一月当代画廊(美国)《空花·乔晓光剪纸艺术展》

2011  美国布卢明顿市印第安纳大学艺术博物馆《“城市”剪纸展览》

2013 北京灿艺术画廊《对偶的世界·乔晓光水墨艺术展》

2016 上海新天地一号会所《蝶·新象——2016乔晓光现代水墨艺术展》

 

主要展览与获奖:

1984  河北省第三届美展获二等奖

1986  与朋友创建“米羊画室”,在河北省石家庄举办《米羊画室作品展》

1990  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举办研究生毕业展

1991  中央美术学院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二十世纪中国》画展

1992  《1992·中国油画》展,获优秀作品奖

1993  《中央美术学院赴俄罗斯油画展》

1993  《中国油画双年展》

1994  《新铸杯中国画、油画精品展》获优秀作品奖

1994  第八届全国美展            

2006  798灿艺术中心举办的《当代中国·差异的格局》油画邀请展

2011  西雅图Cullom Gallery《乔晓光与田中良平二人剪纸展》

2013  无锡凤凰艺都美术馆《新抽象·2013作品邀请展》

2015 北京时代美术馆《大美水墨·当代主题作品展》

2014 北京今日美术馆、上海刘海粟美术馆《纸的对话——龙和我们的故事》

2015 挪威奥斯陆维格兰博物馆、特隆赫姆国家装置艺术博物馆《纸的对话——龙和我们的故事》

 

文化项目:

1、主持中国民间剪纸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2001—2005年教育部项目)

2、主持美国福特基金会赞助的“中国民间剪纸原生态保护与教育传承”项目(2002—2004年)

3、主持“中央美术学院西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项目(2002—2006年)

4、策划并主持承办由教育部、文化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2002年10月中央美术学院)

5、策划并主持承办由中央美术学院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京代表处联合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剪纸国际学术研讨会》(2004年4月中央美术学院)

6、策划并主持由中央美术学院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京代表处联合主办的《走近母亲河——中国民间剪纸天才传承者的生活和艺术》大型展览(2004年4月,中国美术馆)

7、策划并起草教育部委托项目“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小学教育传承项目实施规划草案”(2003年10月完成,2004年7月启动)。

8、策划主持由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联合倡议发起的“青年文化遗产日”(每年元月一日)活动,完成四届主题性文化遗产日活动,2006年6月宣布并入“国家文化遗产日”。

9、策划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参与计划项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及师资培训”(2005年~2007年)

10、担任挪威易卜生话剧院“纪念易卜生诞辰250年·《寻找娜拉》舞台剧”艺术顾问及舞台美术设计(2004年-2006年)

11、策划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2009年-2012年)

 

学术著作及获奖:

1、《中国民间吉祥艺术》(合著)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

2、《沿着河走——黄河流域民间艺术考察手记》,西苑出版社,2003年

3、《活态文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初探》,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获教育部中国高校第四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艺术类)三等奖

4、主编《交流与协作——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文集》,西苑出版社,2003年

5、主编《中国民间剪纸天才传承者的生活和艺术》大型画册(中英文合版),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艺术学术著作二等奖

6、主编《关注母亲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剪纸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7、策划并撰稿指导拍摄中国民间剪纸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录相文件《正在消失的母亲河——作为无形文化的民间剪纸》(中英文版、36分钟)

8、《本土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研究文集》、《本土精神——从玉米地到扶桑树》,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

9、《空花·剪纸研究与创作》,山东美术出版社, 2010年

10、《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材:中国民间美术》,湖南美术出版社,2011年




长河 . 回忆 . 守望








 

 

点击左下角即可链接到公司微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剪不断的乡愁—中国剪纸传统与创新艺术邀请展”参展作品欣赏(五)
“非遗”与民间美术专业教学的开拓实践者——我院非遗中心乔晓光教授当选“第十二届北京市高等...
运用剪纸的方式展开的当代叙事“日常之诗:乔晓光当代剪纸个展”开幕
“朴素的世界·乔晓光”水墨个展将在北京开幕
乔晓光|通向生活的路——民族民间美术传统的资源价值及其教育实践
剪纸艺术花鸟鱼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