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鄱阳湖缩小近70%!长江流域为什么“汛期反枯”?
7月以来,长江流域持续高温少雨,旱情严重,是我国自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纪录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气象干旱。气象卫星监测显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瘦成闪电”,8月18日较7月10日水体面积减少了约66%。
鄱阳湖缩小近70%是什么概念?长江流域为什么“汛期反枯”?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梳理了长江流域旱情发展过程、水文变化、背后成因及所带来的影响,带你一起读懂长江流域这场旱情。
九年来首次发布气象干旱预警
长江流域旱情范围大、发生早、持续久
据中国气象局,根据本国国情,我国主要将干旱分为气象干旱、农业干旱、水文干旱和社会经济干旱四类。其中,气象干旱是自然现象,最直观的表现是降水量的减少,可分为轻旱、中旱、重旱、特旱4个等级。气象干旱是其他三类干旱的基础,当气象干旱持续一段时间,就有可能发生农业干旱、水文干旱以及社会经济干旱,并产生相应的后果。

8月18日,中央气象台发布气象干旱黄色预警。其官方微博表示,上一次发干旱预警是在九年前的2013年。8月20日,由于监测结果显示多省(区、市)重度及以上气象干旱范围明显加大,中央气象台将气象干旱预警从黄色升级为橙色。8月27日,中央气象台连续第8天发布气象干旱橙色预警,连续第10天发布气象干旱预警。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抗旱减灾中心主任吕娟分析称,事实上,在长江流域发生夏伏旱并不罕见,2006年的川渝大旱以及之后的2013年、2017年和2019年,长江流域都发生了干旱。但今年的干旱和往年相比,表现出了一些明显不同的特点。
具体而言,一是今年受旱空间范围大,2006年大旱时,主要集中在长江上游的重庆和四川,2013年和2019年干旱发生在长江中下游,但这次是长江全流域大旱,覆盖了上游、中游和下游,较为罕见。二是旱情发生时间早、持续时间长。一般而言,伏旱更容易发生在“七下八上”,也就是7月下旬到8月上旬这段时间。但今年从6月上旬起,长江流域降水就开始偏少,6月下旬降水比同期偏少二成、7月偏少四成,尤其是长江下游干流及鄱阳湖水系偏少五至七成,为近10年同期最少。长江流域部分地区的汛期已经提前结束,这场干旱持续到现在,已经接近两个月。
长江流域“汛期反枯”
多站水位屡创新低,两湖面积缩减近70%
持续的气象干旱会导致江河径流减少,水库水位、湖泊水位、地下水位下降,出现水文干旱。这在长江流域的这场旱情中也表现得十分明显。
首先,长江上游干支流来水量锐减。在8月17日召开的长江流域抗旱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信息中心副主任刘志雨指出,7月以来,长江干支流来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二至八成,上中游来水量为1949年以来同期最少,长江三峡、汉江丹江口重点水库来水分别偏少四成多、近七成。
以位于长江上游、水资源丰富的四川为例,四川省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数据显示,7月,四川主要江河水量与常年同期比较均有所减少。其中来水量减少最多的是渠江,较常年同期减少58.1%。长江的重要支流雅砻江、岷江、嘉陵江来水量较常年同期分别减少44.4%、38.7%和36.4%。

由于干支流来水较少,四川、重庆、安徽等地水库蓄水较常年同期偏少10%,70座中小型水库在死水位以下,110座水库接近死水位。
其次,江中下游干流及两湖水位较常年同期偏低,沙市以下江段及两湖水位一度创下有水文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低。
据长江水文网,8月22日8时,长江中下游干流及两湖出口的主要控制站水位分别为:汉口16.71米、大通5.92米、七里山23.15米、湖口9.51米,分别较历史同期均值偏低6.58米、5.59米、6.29米、6.97米。

全国水雨情信息网站显示,近日,中下游多站水位仍持续退落。比如,27日14时,位于武汉的汉口站水位下降至15.86米,位于洞庭湖湖口的七里山站水位下降至21.98米,位于鄱阳湖湖口的湖口站水位下降至9.11米。

受此影响,洞庭湖、鄱阳湖相继于8月4日、6日低于枯水位,进入枯水期的时间较历年同期平均分别大幅提前80多天、100天,分别为1971年、1951年以来最早。江西省湖口县水文监测大队大队长欧阳庆指出,7月中旬后,鄱阳湖的水位每天都以10多厘米的速度下降。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通过FY-3D气象卫星监测发现,8月18日,两湖的湖水面积较6月均缩小四分之三。

*8月18日的鄱阳湖(左)和7月10日的鄱阳湖(右)对比。图源:国家气象卫星中心

*8月18日的洞庭湖(左)和7月1日的洞庭湖(右)对比。图源:国家气象卫星中心
长江流域旱情背后:
高温日数最高超40天,降水偏少45%
水利部信息中心副主任刘志雨表示,受持续拉尼娜事件影响,今年7月以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偏大、强度偏强,位置偏西偏北。受副高下沉气流控制,在本应为降水集中的汛期内,长江全流域持续高温少雨,流域内主要河湖来水明显偏少,水位显著偏低,导致出现多年同期少见的严重旱情。(点击可看详细分析)
具体来看,据中央气象台,6月下旬以来,南方地区平均高温(日最高气温≥35℃)日数为19天,为1981年以来同期最多;尤其是四川盆地东部至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日数普遍有20~40天,较常年同期偏多5~15天,其中江苏南部、安徽中部、浙江大部、四川盆地东南部等地部分地区偏多16~28天。
同时,7月以来,长江流域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45%,浙江中部、江西东北部、四川盆地东南部等地降水量不足5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5成以上。

*图源:国家气候中心
干旱“重灾区”之一的四川便经历了持续高温少雨天气的“折磨”。据四川省气候中心,7月以来,全省平均气温26.0℃,较常年同期显著偏高2.1℃,排历史同期第一高位。全省大部地区气温偏高,共有96县站平均气温为历史同期最高。全省平均高温日数16.2天,较常年同期偏多11.6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同时,7月以来,全省平均降水量135.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48%,位列历史同期第一少位。全省大部地区偏少2~6成,38县站降水量为历史同期最少。

10省市4848万亩耕地受旱
340万人因旱供水受影响
受持续气象干旱及水文干旱的影响,沿线城市在农耕、供水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据水利部,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土壤墒情轻度亏缺,其中四川、重庆、安徽、湖北、湖南、江西五省三分之一的县中度亏缺,十分之一的县重度亏缺。

*反映土壤缺水程度。图源:中央气象台
且随着干旱的持续,长江流域受旱省市增加,耕地受旱面积不断扩大,供水受影响人数也在增加。截至8月22日,长江流域10省市耕地受旱面积4848万亩,有340万人、58万头大牲畜因旱供水受到影响,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等地。

8月11日18时,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对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等6省份启动抗旱四级应急响应,要求相关地区强化抗旱水源统一调度管理,细化落实应急供水措施,必要时组织拉水送水,确保人饮安全,努力保障工农业生产用水需求。
针对旱情持续发展的形势,特别是当前水稻等秋粮作物处于生长关键期、需水量大,水利部自8月16日起,开始实施“长江流域水库群抗旱保供水联合调度专项行动”,调度以三峡为核心的长江上游水库群、洞庭湖水库群和鄱阳湖水库群,截至23日已累计向下游补水19.6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快速下降的趋势,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5省累计引水灌溉耕地5158万亩,农村供水工程受益人口1300多万人。
8月22日,农业农村部、水利部、应急管理部、中国气象局四部门联合印发紧急通知,要求有关地区毫不放松抓好防灾减灾各项工作,全力以赴打赢抗高温热害干旱夺秋粮丰收保卫战。
华西秋雨缓解旱情
专家提醒需警惕“旱涝急转”
随着华西秋雨逐渐开启,持续近两个月的旱情终于迎来了转机。
8月25日,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十天,华西地区的高温将逐渐减弱、解除,迎来多轮降雨天气过程。降雨日数有5~8日,累计降雨量将由前期的显著偏少转为较常年同期偏多4成~1倍,局地偏多2倍以上。

*图源:中央气象台
气象专家提醒,未来十天华西地区将由持续高温转为多雨期,27日至30日的降雨过程有利于缓解华西、黄淮、江淮等地的高温旱情、降低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等级,以及增加水资源。但由于降雨持续时间长、局地累计雨量大,陕西南部、甘肃、四川、重庆等地需谨防旱涝急转,公众需防范局地强降雨或持续性降雨可能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中小河流洪水和城乡积涝等灾害,避免前往山区、沟谷等景点游玩。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数据采集分析:唐静怡
设计:严丽萍
数据来源:中央气象台、中国气象局、水利部、长江水文网、四川省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四川省气候中心、江西省水文监测中心、新华社等公开媒体报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水利水电快报》热点关注 | 500万人因旱受灾!江西,特重度干旱!——202210
四问长江流域严重旱情:正值汛期为何干旱 雨水何时来解渴?
长江汛期却“喊渴”,千万亩耕地遇罕见高温旱情
应对伏秋连旱 防范旱涝急转
长江流域发生60年来最严重干旱:洞庭湖鄱阳湖面积缩小3/4,83万人受影响,三峡水库向中下游补水
多条江河断流?降水异常偏少?关注长江流域旱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