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仙逝!

一代医界传奇、深受病患爱戴、桃李满天下的“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病逝,享年99岁。


        1922年8月31日(民国十一年),吴孟超生于福建省闽清县,马来西亚归侨,5岁时他跟随母亲来到马来西亚投奔父亲。在马来西亚,幼年吴孟超一边帮父亲割橡胶一边读书。初中毕业时,他的双手已经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一把割胶刀玩得流星一般飞转。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回国参加抗日活动,由于去不成延安,只能留昆明求学,决心以“读书救国”。同年入昆明郊区的同济大学附属中学求学。
1941年底(民国三十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不久日军便攻占香港,当时滞留在港的不少著名人士如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茅盾以及联大教授陈寅恪等都无法及时撤离,原因是孔祥熙等达官贵人垄断了中航公司的飞机,专门运他们的私人财物家具,孔家甚至把洋狗也用飞机运到重庆。重庆《大公报》揭露此事,引起西南联大师生极大愤慨。
1942年1月7日(中华民国三十一年),西南联大学生发起讨孔游行,抗议声浪在整个大后方蔓延开来,蒋介石一再密令龙云“负责取缔,严予禁止”。西南联大串联到了同济附中,身为班长的吴孟超即刻领着同学们上了街。昆明街头士兵林立、机关枪铜墙铁壁,把游行队伍围得水泄不通。吴孟超他们心里早就有数:云南王龙云与国民党中央有隙,不会对手无寸铁的学生开枪。果然,这次龙云又以“等因奉此”的公文旅行应付了事。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与日后的妻子吴佩煜双双被同济大学医学院录取 ,成为医学前期学生(当时同济大学医学分为医前期和后期,前期学习主要打基础,考试合格后方可进入后期学习临床及各项具体医技)。
       1946年初(民国三十五年),医前期考试通过,到宜宾(当时医学院设在宜宾)进入医后期学习。
      1949年毕业于原同济大学医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获学士学位。同年进入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即后来的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当上外科军医。有缘再拜师裘法祖教授,学裘师的医术与医道。
      1958年,翻译并出版了中国第一本肝脏外科方面的专著-《肝脏外科入门》,同年组成了以吴孟超为首的旨在攻克肝脏外科为目标的“三人研究小组”。z
1959年2月,中国运动员容国团在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得冠军。吴孟超突然闪现出了那只小小的“银球”。乒乓球能否做材料呢?他买来了乒乓球剪碎了放入丙酮,等待着它的溶解。第二天,瓶中的乒乓球果然溶为液状。他们从乒乓球厂买来了赛璐珞,在里面加入红蓝白黄几种不同颜色,分别从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和胆管注入,使得肝脏内部纵横交错的粗细血管全部充满。等待凝固后,再用盐酸腐蚀肝表面组织,最后用刻刀一点点镂空,剔除干净。肝脏血管构架清楚地呈现出来,由粗到细,枝杈般向外延伸开来,因为各个“枝杈”有不同颜色,像珊瑚,经过四个多月的艰苦努力,中国第一具结构完整的人体肝脏血管模型终于灌注出来。
       1959年底,共制作肝脏标本108个、肝脏固定标本60个。通过制作标本,吴孟超对肝脏内部构造以及血管走向了如指掌,烂熟于心,这为他日后施行肝脏手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0年6月,第七届全国外科学术会议上正式提出:“以中国人肝脏大小数据及其规律,正常人的肝脏解剖按内部血管走向可分为五叶六段,在外科临床上则分为五叶四段最为实用。”这是创新性的“五叶四段”肝脏解剖新理论。大会上,这位穿着军装的年轻人,名不见经传,而提出的理论却闻所未闻,十分新颖。与会的国内一流专家非常重视,对这个理论予以了肯定。几十年来,“五叶四段”沿用至今,为肝脏手术提供了关键性的解剖标识,成为探索肝脏新手术的理论依据和技术保障。
      1960年,主刀为一位中年女患者成功切除了肝癌,成了二军医大第一附属医院的第一例成功肝脏手术。同年发明了“常温下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
1961年,发现了“正常和肝硬化肝脏手术后生化代谢规律”,并据此提出了纠正肝癌术后常见的致命性生化代谢紊乱的新思路与新策略。
      1963年,突破了“中肝叶”手术的禁区,令世人震惊。
       1964年,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鉴于吴孟超的一系列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创新与成就,拍摄了《向肝脏外科进军》的彩色纪录片。
      1966年,“文化大革命”使吴孟超戴上了“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由于他是归国华侨,也因此有“里通外国”的嫌疑。
       1969年,随第二军医大学由上海迁往西安,自学中医,当上了“一根银针一把草”的赤脚医生。
1974年,借军队医学院整顿的好时机,向医院党委申请成立独立的肝胆外科获批,实现了他肝胆事业上的第一次飞跃。
1975年,神奇地一刀切除了迄今为止国内外最大的已被切除的肝海绵状血管瘤,瘤体重18千克。同年7月,第二军医大学奉命迁回了上海,第二年,吴孟超率先在上海进行了18万人次的肝癌普查,开展肝癌早期诊治的课题研究。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吴孟超的《肝外科新成果——正常人肝脏解剖的研究》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8年,起吴孟超带头招收研究生,数十年来培养了不少学有专长的高端人才。这期间他还相继提出了肝癌外科治疗的一系列策略:对巨大肝癌的“二期切除”;对肝硬化肝癌的局部根治性切除;对肝癌复发再手术……
1979年9月,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第28届国际外科学术会议上,吴孟超作为中国代表团的团员出席,以1960年1月至1977年12月期间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181例,总手术成功率91.2%的经历,震惊了国际医学界。会上,吴孟超被增选为国际外科学会会员,作为国际医学界对中国的肝脏外科学的肯定。
1983年,为四个月大的女婴,成功切下了重达600克的肝母细胞瘤,瘤子的体积竟比婴儿的脑袋还大!紧接着开展的一系列小儿肝脏外科研究与临床实践,让中国肝胆外科的声誉更令人瞩目。
吴孟超一双手曾为13600多名肝病患者解除病痛。至1986年底已进行肝叶切除术1019例,成功率97%,切除总数和成功率均居国际领先地位。
1993年,肝胆外科获准发展成长海医院的“院中院”,共200张床位,实现了他人生事业上的第二次飞跃。
1996年,慷慨解囊,以个人历年来积蓄的数十万元和社会各界表彰奖励的400多万元为基础,设立了“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基金”。
2006年,联合了汤钊猷、顾健人、闻玉梅、郑树森、杨胜利、王红阳等六位院士,向国务院提交了“集成式开展肝癌研究”的报告。
2010年7月26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公报,通知国际社会,第17606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吴孟超星”。永久命名为“吴孟超星”的第17606号小行星,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于河北省兴隆县的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发现的,发现时间为1995年9月28日。
2011年5月3日,国家科技部举行小行星命名仪式,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吴孟超院士接过小行星命名证书和小行星运行轨道铜牌,将17606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孟超星”,正式获得永久性小行星命名。
2011年,举行国家肝癌科学中心项目开工仪式,选址在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新院区,实现了他人生事业上的第四次大飞跃。
2012年2月,被评为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2年生于福建,1949年毕业于原同济大学医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6年被中央军事委员会授予“模范医学专家”荣誉称号,同年,吴孟超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肝胆外科专科医院和肝胆外科研究所。曾获全国最高科技奖等奖近40项,各类荣誉30余项。

2006年,联合了汤钊猷、顾健人、闻玉梅、郑树森、杨胜利、王红阳等六位院士,向国务院提交了“集成式开展肝癌研究”的报告。。

2010年7月26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公报,通知国际社会,第17606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吴孟超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于1995年9月28日在河北省兴隆县国家天文台兴隆天文台发现的,发现时间为1995年9月28日。

2011年5月3日,科技部举行了小行星命名仪式。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吴孟超院士接过小行星命名证书和小行星轨道铜牌,命名小行星17606为“吴孟超”,正式获得永久性小行星命名。

2012年2月,被评为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2018年7月,吴孟超参加“读者”节目,96岁时每周进行三次手术。

2019年1月14日,吴孟超院士退休。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之一,国家一级教授,吴孟超老师于2021年5月22日中午13:05分,心脏停止了跳动,享年99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又一巨星陨落!吴孟超院士去世
在浩瀚宇宙中,有一颗名叫“吴孟超”的小行星,永远光芒闪耀
【赣雩文艺】作者:徐树荣《千秋岁引·悼念吴孟超院士》总第940期①2021年第146期①
人物 | 吴孟超:92岁不离手术台,曾切除过14000多颗肝脏肿瘤
缅怀吴孟超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人物】大医吴孟超的仁心人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