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湘西森林奇妙夜

夜行侠

吴涛对于我来说就像运行在另外一个星系的小行星,只有在恒星照射到的时候才会散发出美丽的光谱。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日常在翻阅朋友圈时,别人都在发一些美图,唯独他是各种夜行动物,例如树蛙、角蟾、蛇或黑暗洞穴中的蝙蝠。

他工作的地方大部分是偏远的山区,有时候云雾升起,峡谷上风景绝佳,他会找个位置随手一拍,就是惊艳朋友圈的一张工作照。长时间对于湘西脊椎动物的调查让他十分了解夜色下隐藏在森林中的生命痕迹。他抓蛇“功夫”一流,甚至是原矛头蝮、五步蛇这种让人闻风丧胆的毒蛇,我有时觉得他自己已经“进化”成某种夜行动物……

他大概是在大学标本室内饲养白头蝰的中国第一人。这种夜行性的蛇类,属于非常古老的前管状牙毒蛇,处于游蛇科与蝰科演化的中间环节,在管牙类毒蛇的起源与演化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分布广泛却数量稀少,几十年里见到它身影的人屈指可数,我们也因这条蛇而相识。2012年,我在神农架跟随一位美国人寻找白头蝰,始终未能如愿。2014年我在湘西小溪碰到吴涛,他发现了这种蛇的踪影,并在后来的跟踪研究中发现这种蛇只在夜间1点到凌晨3点活动,这大概是它难以被发现的最大原因。

现在,他跟他所在的吉首大学生物多样性调查团队仍奔波在湘西的诸多大山里,最近他们在古丈县高望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了一种疑似新种疣螈,这是一种生活在恐龙时代的爬行动物,近些年它们的一些近亲成为爬宠界的新宠。吴涛跟他的团队发现的这种疣螈,此前还曾未走到人类的探照灯下。 

高望界国家自然保护区与酉水河北岸的小溪是地球上同纬度保存最好的低地常绿阔叶林,这里溪涧横行,山体峻拔,普遍海拔超过700米。在这片由流水冲刷出的石灰岩地貌峡谷中,生存着种类多样的两栖动物,尤其以闻名遐迩的五步蛇、原矛头蝮、银环蛇等毒蛇出名,令人望而却步。诸多难得一见的神奇动物,也生活在这里,此前,它们很少进入人类的眼帘。踏足这片原始次森林,需要足够的勇气,尤其是在夜晚。

▲吉首大学夜间调查队员

夜探活动及设备:
两栖动物调查在夜间进行,一般调查时间集中在晚上8点到凌晨12点,期间需要做好保护措施,调查人员统一着潮靴或下水裤,头戴探照灯,手拿捕虫网。野外夜间调查应在专业人士带领下进行,夜间毒蛇出没,行走前以竹竿敲打地面,砍倒遮挡视线的青草才能通过。夜间溯溪注意防滑,溪涧峡谷是两栖动物比较集中的区域,夜间深入其中应时刻注意危险,活动在光线范围之内。

▲布氏泛树蛙

天气并不理想。我跟吉首大学生物多样性调查组带队老师张佑祥约在高望界的坳口碰头。我们开车从长沙出发,穿过古丈县城,沿着盘山公路一路向山顶开去,山顶的云层很厚,不时会落几滴雨。穿过浓浓的雾气,我在坳口的一家农家乐停车,在餐厅里吃了饭补充体力。

山上海拔有780米,虽然是夏天,气温却只有22摄氏度,气温偏低,雾气很重。在简单地收拾完行李后,夜幕就降了下来。在等待张老师的过程中,我把雨靴穿好,坐在餐厅里喝茶,暖暖身体。

晚上7点45分,太阳下山约1个小时后,山脊线的外围还有一点点蓝色的光晕,那光照着奔走的云团,像赶着一群奇形怪状的野兽,向山林奔袭,很快又落了小雨,风更加冷了。

吴涛开着一辆哈弗牌越野车一脚刹车踩到门口停下,张老师从副驾驶走下来打招呼,车后坐着吉大的学生。他们像往常一样从吉首赶来,进行夜间调查。他们制定了自己的样线,并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持续跟踪记录两栖动物,最近发现了湖南新纪录蛇类:华西腹链蛇。

▲吉首大学标本室内的王锦蛇标本

高望界是户外调查两栖动物的天堂。这里气候湿润多雨,进入夏季后,常绿阔叶林下潮湿而闷热,十分适合蛙、蟾蜍、蛇等两栖动物的栖身与繁殖。这些隐匿在丛林之下的动物,几乎都只在夜间出来活动,5月到10月是观察它们比较集中的季节。

提到两栖动物的夜间调查,人们往往会对毒蛇心生忌惮。其实夜间才是森林真正醒来的时刻,白天有人类活动,很多动物都藏身树林或山洞,到了夜间它们才会出来觅食。尤其对于两栖类动物而言,夏季溽热难耐,一入夜它们就活跃起来。它们拥有丰富灵敏的嗅觉,夜间的视力也比人类发达。白天的森林属于人类,夜间就属于它们。

当然,夜间进入原始次生林之前要做好防护措施,我们一行人都穿了雨靴,有些则是下水裤,一是方便在两栖动物栖身的溪涧中行走,二是防止误踩到蛇被咬伤。

大部分的蛇都是夜间出没,其中最常见的是游蛇科的蛇,它们吃老鼠或者蛙,行动十分敏捷,例如大家熟知的赤链蛇、菜花蛇等。大部分的游蛇是无毒的,它们体型修长,头是圆盾形,对声音或气味十分敏感,碰到人类只会想着快速逃亡。

只有一些鼎鼎大名的蝮蛇才是最危险的,例如五步蛇。它生性懒惰,喜欢盘踞在枯叶中守株待兔。五步蛇的花纹与落叶的颜色很像,即使走近了也很难分辨,所以穿上厚厚的雨靴会很有帮助。

▲巨大的蛞蝓

我们一行人的主要目标是条溪涧,然后沿着公路往上走,进入疣螈的栖息地。我希望今天的运气足够好,能够看到几种蛇类,或者比较萌的角蟾,然后在进入下半夜之前找到此行最想拍到的疣螈。

吴涛介绍,这种疣螈在前些年的生物多样性调查中就有发现,当时把它归入宽脊瑶螈那个种当中,但是在后来的分子鉴定学中又有了新的分歧,现在他们正在申请发表论文把它定为一个新种。

瑶螈是疣螈的曾用名,现在重新命名为疣螈,是蝾螈科下面的一个属。名称变来变去也说明这种物种研究资料太少,学术界争议非常大。吴涛说,湖南目前发现有3种疣螈分布,在张家界有宽脊瑶螈,浏阳有浏阳瑶螈,宜章县有莽山瑶螈。这些都还属于以前的发现,在新的分子鉴定学的支持下,以往的认知很可能会被颠覆。

蝾螈科两栖动物是生活在地球上非常古老的生物,它们几乎都隐匿在洞穴或者高海拔地区的湿地草甸中,有些洞穴蝾螈甚至可以常年不吃不喝,一生在黑暗的地壳中游弋行走。它们“长相不凡、骨骼清奇”,很像传说中的龙或者麒麟。生活在高望界的疣螈,就是其中的一种“黑麒麟”。

▲五步蛇

我们从古丈高望界坳口急转直下,沿着狭窄的山间公路下到一条溪沟处停下,卫星图显示天空的云层很厚,四周黑漆漆一片,但是蛙声悦耳。吴涛一个箭步走到前面,队员们打开头上的探照灯,光柱在空中碰撞。我们在去疣螈的栖息地之前,要蹚过一条小溪,夜间那里尤显神秘。

▲乌华游蛇

疣螈的生活环境隐秘而隔绝。一条溪涧穿山而过,向境北的酉水河流去。在这条溪流冲刷出的河谷走廊中,分布着诸多两栖动物,它们构成一条复杂的生态网,而疣螈像一位深居世外的隐者,很少在溪谷中露面。

在6月3日徒步探访焦溪疣螈栖息地的过程中,空气中漂浮着松木的香味。夜枭的叫声像森林里的鼓点,让人神经紧绷。构树成熟的果实吸引来飞虫,荚蒾白色的花瓣在灯光下十分夺目。黑暗中万物涌动,我们却只有一双眼睛用来发现。

入河口处,一只中华湍蛙用它带有吸盘的脚蹼附在岩石上,清澈的溪水从它身下流过,它们的肤色与斑驳的岩石很像,伪装得很好。

两只红色的溪蟹在一起亲密相拥,我凑近来看,它们就挥舞前螯,吴涛告诉我它们可能在交配。在焦溪的上游,乱石围成的深潭中,吴涛看到一条乌华游蛇在水中游弋,他一个箭步踩住尾巴,放在岸边拍照。

▲溪蟹

给两栖动物拍生态照也是件困难的事情。夜间黑暗,需要灯光辅助,而面前的乌华游只想逃命。我们把它放在潭中游弋良久,看它已经疲惫不堪,趴在一块岩石上休憩,就把握机会,拍了几张“定妆照”。

这种蛇以吃溪涧中蛙为食,尤其是湍蛙、树蛙。吴涛说,今天气温低,溪水寒冷,蛇出来的少,他有一次在这个潭中看到十几条蛇,看来它们把这里当“食堂”了。

▲黄冈臭蛙

草地上趴着一只黄冈臭蛙,它们一般喜欢栖居在靠近溪流的疏林里,夜晚也被追逐光线的飞虫吸引,来到我们回程的路上。它们花绿色的皮肤可以分泌毒液,散发臭味,让捕食者不敢下口。

我们剥开草丛向下游走,一只大眼睛,很萌的布氏泛树蛙怀抱着一截树枝,悬挂在溪流之上,它大约可以借此捕捉空中的飞虫,有人类从身旁走过,也依然安之若素。

吴涛说今夜记录到的两栖动物算少的,气温是影响它们出行的关键因素。他把车掉个头,准备到上面的焦溪村等我们。剩下的人步行上山,却不期与一条五步蛇相遇。一位队员发现了它,只看到是一团肉,用竹竿轻轻挑开,才发现是一条未成年的五步蛇。它看起来十分乖巧,盘卧在枯叶堆里,即使在探照灯下,也很难跟树叶相区分。

▲幼年五步蛇

五步蛇学名尖吻蝮,它的头三角形,嘴巴向上翘起,像一个死亡之吻。坊间有它各种骇人听闻的传说,五步蛇也是湘西山民们家喻户晓的毒蛇。不过这条与我们偶遇的五步蛇年龄还小,应该是今年出生不久的小蛇。它蜷缩着身子看着围过来的人群,眼神中透着坚毅与冷漠,不一会就抬起脑袋,向公路下的树林爬去了。 

▲高望界发现的疑似新种疣螈

与吴涛汇合后,我们向疣螈的栖息地出发。领队的张佑祥老师叮嘱注意脚下,这些疣螈会爬进小路上的水沟中产卵,有可能路边就可以发现。

沿着小路走了10分钟,一只疣螈突现眼帘,它双手紧抱着淤泥,趴在浑浊的水凼中,眼光中充满不知所措。

张佑祥介绍,疣螈这种物种的生态位十分脆弱,它们没有锋利的牙齿、爪子,也没有坚固的鳞片,生存下来几乎都是靠躲,躲避强大的掠食者,躲避阳光,躲避人类居住区。它们把隐藏的技能修炼到极致,白天躲在树叶或石缝中,夜晚才会到附近的水域觅食或繁殖。

例如我们发现的这只疣螈,应该就生活在附近。它们并不挑剔自己的产卵场,说实话它们也难以进行迁徙或长途跋涉,它们会就近选择水域,即使是这块被汽车压出的轮毂印也不嫌弃。

附近山体土壤为褐红色,它的皮肤虽是全黑,但沾了很多红色的泥巴,放在手掌上有一指长。它并不反抗,而是抬起脚蹼紧紧地抓住张佑祥的手指,慢悠悠地打量着眼前的人类。

“它主要吃蚯蚓”,张佑祥温柔地抚摸着它说,“性情极其温顺”,真想不到如此温顺的动物是怎么渡过劫难,从恐龙时代繁衍至今。这个小生命上有股大力量。

“它不吃不喝,一年都不会死”,熟悉疣螈生活习性的吴涛跑过来说。蝾螈科动物有休眠的习性,一些生活在溶洞内的蝾螈有神奇的再生能力,甚至可以重生自己的心脏或大脑。

“这种疣螈应该也有再生能力,至少四肢断了可以再生”,把疣螈放在地上后,张佑祥老师笃信地说。

它的皮肤需要水分,所以一般在苔藓丛生的地方容易找到,张佑祥认为,这种疣螈应该是高望界的土著,它们可能比人类更早踏足这片土地,并在森林地庇佑下,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疣螈

地方名:水壁虎、四脚蛇
暂定名:高望界疣螈
科属:蝾螈科疣螈属
地点:古丈县高望界
体型特征:中等大小(全长110-162mm);皮肤粗糙,满布瘰粒和痣粒;全身黑色或黑褐色,仅腹尾鳍、肛周(个别仅肛孔内壁)、指、趾端及指、趾腹面橘红色。
生活习性:生长在高海拔密林下,喜湿地环境,每年5到6月为繁殖期,繁殖时群体出现,冬季后冬眠,长期隐匿生活,以蚯蚓或其他昆虫为食。
保护等级:参考疣螈属保护等级为二级。 

生活在高望界焦溪村附近的疣螈并未远离村庄,它们时常会进入村民的稻田繁殖,并把那里当成产卵场。

吴涛就看到过上百只疣螈聚集在村民的稻田里争夺配偶的场面。每年的5、6月,是这种疣螈交配的季节,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更容易在野外看到它们。

常年在高望界做两栖类动物调查的吴涛就说,只要过了7月,再想在野外看到疣螈就难了。让它们冒险聚在一起的是繁殖需要。当繁殖期结束后,这些疣螈就四散开来,很难再成群出现了。

生活在高望界的疣螈,以前被归类为宽脊瑶螈。它们长得真的很像,黑色的外表,布满瘰粒和痣粒的身体摸起来非常粗糙,腹尾鳍、屁股、脚趾端是鲜艳的橘红色,让它看起来威风凛凛。

不过最新的分子鉴定学提供了新的证据,它很可能是个新物种,未被世人认识的地球新生物。

它的难以发现与鉴定困难,我感同身受。如此狭窄的分布区,隐秘的生活史,都让这种疣螈难以进入人类视野。不过这也是它们能够如此成功地生活至今的原因,它们身上充满神秘。

在6月3日的夜间调查活动中,我忙着给“黑麒麟”拍照。吴涛带着队伍接着向前走,他们在前方1公里的溪涧里又发现了11只疣螈,并且第一次拍摄到了疣螈的幼体照片。吴涛介绍说,现在关于这种疣螈的生活史资料几乎为零,只能从跟它血缘关系较近的宽脊瑶螈推测。

在5月完成交配后,大部分完成受精的疣螈卵会在水中发育,然后孵化出小蝌蚪一样的幼体。幼体会慢慢生长出外腮,可以在水中呼吸,最后长出脚,并从水中爬到陆地上生活。至于它的生长时间,需要多久才能长大,相关信息都是空白。

它们的皮肤湿润,喜欢在沼泽、溪涧等水质较高的地方生存,在泥塘中产卵是下策。了解疣螈习性的张佑祥担忧地说,疣螈的栖息地已经遭到人类干扰,未来的生存之路可能需要人们伸出援手。“这种动物一经发现就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张佑祥介绍,希望通过更多的研究,让人们认识到它的可贵,保护它的栖息地。

我把一只疣螈放在手心观察,很少见到它有反抗举动。它总是很温顺、和蔼地注视着前方,不紧不慢地抬起橘红色的脚趾,打量着眼前的世界。肚皮一张一合,让人不禁联想起历史上如它外貌一样的史前巨兽,都已消逝在茫茫夜色中,只有它从旷远的时空中一路走来,风尘仆仆,带着这颗蓝色星球的古老脉动。

+

与自然时序同呼吸

文字|钱烨

图片|钱烨

微信编辑|王荷醒(实习生)

往∣期∣回∣顾

时序丨等风来,乘风起

450年湘昆怎么能这么美

曾经“混不吝”的韩东,如今只向匠人脱帽致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冷血动物的奇葩过冬方式
动物世界大全 第三章 两栖动物(一)图文解析每天为你展现动物知识
不合理蛙的不合理之处,巨大的奇异蝌蚪
五步蛇可治甲状腺肿大
你一定没见过——千奇百怪的青蛙
山里爱爬崖的“蛇附子”,是五步蛇克星,众人争相采摘的滋补圣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