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行走浙地》谜一样的龙游石窟

《行走浙地》谜一样的龙游石窟

龙游石窟”因为位于浙江省龙游地区的地下石窟群而得名。龙游地处浙江中部,属衢州境内,一个叫石岩背的小山村这个坐北向南、背山面水的小村落,村中的人都说这里自古就有“风水宝地之说。站在村前眺望远处,一条衢江环绕而过,视野开阔,颇有神往逸的感觉。村边临江处有一座竹林禅寺,寺中香火袅袅,佛音阵阵。

一九九二日,石岩背本的四个村民用四台抽水泵连续十七个昼夜的抽水,终于为人类展现出又一个可以与UFO相提并论的世界之迷。村民们进入了一个神秘的地下世界,宏伟壮观的气势,扑朔迷离的奇迹。令人惊叹叫绝,也让人百思不解。

从工程规模上看,龙游石窟是我国古代最高水平的地下人工建筑群之一,也是世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一大奇观,它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体现,集人文、艺术、文化、工程技术于一体,这个在当地被世人传说中的无底塘在四个当地的农民的隆隆水泵声中水落石出

于是,这些石窟的断代成因和用途更是众说纷,成为难以破解的千古之谜,也被当地人称之为世界第九大奇迹媒体报导,多少有些言过其实。但从石窟的规模上看,的确堪称奇迹。

在村民当年的探险中,一个在地底沉睡了上千年、举世罕见的浩大地下工程,至今仍像一个巨大的感叹号竖立在史学家、考古学家、建筑学家和游客的前。

龙游石窟位于一个临江小山中,当地人称此山为“童坛山”,方圆不过数里,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世代以来并不知道山腹内竟容藏着二十四个大小不一、布局精妙的人工洞窟。在被发现前,它们均被水淹土埋,加上洞口岩块崩塌,所以难见真容。如今已开发出其中的个洞窟供游人参观。这些洞窟的形制、规模大体相当洞厅面积不一。洞口均呈矩形;洞壁陡峭,洞顶则呈圆弧形斜伸;洞中有个粗大石柱撑顶,其横截面均为熨斗状,大者需人合抱洞顶、洞壁和石柱的表面无一例外地凿刻着细密的斜纹,状若虎斑;从洞口至洞底均有一条宽大石阶,石阶呈波流形;每个洞窟的底部均有一至两个凿挖而成的石池和人工斜坡。

龙游石窟其实是一个地下建筑群,规模宏大,其施工难度、施工水准就是在当代都无法达到,它究竟凿于何时、何人开凿、用什么方法开凿,有什么用途?众多疑问不断地吸引着、困惑着世人。

本来地当人觉得神秘莫测的石窟,自从被发现以来,经新闻媒体的报道,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引起了考古界、旅游界以及有关方面的关注。也是,每一个到这里参观的人都会带着一连串疑问回家。

石窟为倒斗状,口小底大,如何采光?石窟并行排列,并行的石室间隔仅五十厘米且互不沟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用什么方法做如此精确的测定?二十四个石窟,开凿出的石料有人保守估计会近八十多万立方米,都运到哪里去了?洞中有鸟、马、鱼的石雕图案和闪电状刻纹,表达什么意思?石窟的数量究竟有多少个?石窟曾是石背山上的明代古刹竹林禅寺的放生池,放养了许多鱼鳖,为何将水抽干之后不见一条鱼或鳖,难道它们都土遁了不成?然而,如此庞大的工程,史书、方志以及典籍均无任何记载,连民间传说也没有,为何保密工作做得如此之好?

龙游石窟的发现,引来大批专家和学者纷纷对石窟形成的年代及用途提出各种不同的推想和论证:采石场、墓穴群、藏兵站、储冰库、巨石文化“道家福地”、“造反的采矿人安身之处”等等,众说纷纭。在古代并不发达的科技生产水平下,完成如此浩大的地下工程实在让今天的人们匪夷所思。而窟中的重重谜团,更使得观者“入窟尽是探奇者,出窟全变猜谜人”。

如此规模宏大龙游石窟、气势磅礴、瑰丽壮观、巧夺天工。走进石窟,宛若时光倒流到远古。而每一个人都会对它的“开采年代”、“开采人”、“用途”等等进行探询,但无人能给出答案,一切都是千古不解之谜。

龙游石窟由于本身无一字记载、无一物佐证,所以谜团丛生,谜面众多。要解开这些谜团、谜面,仅仅依造常规知识确有困难。于是,就有了诸家之说,归纳起来,不外乎采石说、陵寝说、仓库说、藏兵说,并以此四说最普遍、最典型。其实,熟悉或了解龙游石窟的人士都知道,这四说,无论哪家之见,都无法各圆其说。

时至今日,人们归纳出如下龙游石窟谜团:

如何采光:洞口狭小,石窟内光线暗淡,石窟四壁及洞顶均未留下任何油烟痕迹,开凿者何以照明?

半米壁距:石窟群彼此相邻紧贴但绝不相通,连现代科学仪器也很难做到这点,古人开凿测量何以如此精确?

不见史料:如此宏大的地下工程,在当地的地方志及其它史料上却未有直接记载,何故?

石料去处:据估算,石窟群的开采石料量至少在八十万平方米以上,而开采出来的红砂岩很难用作建材,究竟哪里去了?

洞壁石刻:号洞石壁上有鸟、马、鱼的石雕图案,号洞有闪电状石刻线条,究竟代表什么?

矩形水池:每个洞窟中心部位均有约二十平方米的矩形水池,其两厕开凿而成,另两厕砌石而成,有何用途?

鱼去何方:旧时石窟群作为寺院放生池,养有大鱼,村民常在此钓鱼,水抽干后不见鱼影,何故?

北斗七星:已发现的七个石窟的平面布局呈北斗七星状,是故意设计还是纯属巧合?

石窟数量:已探明石窟三十六个,有否更多石窟?仍是未解之谜。

有那么多的谜团解不开,也就罢了。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洞壁、洞顶和石柱上都均匀地留下古人似乎带有装饰意图的凿痕。况且模式统一、工艺讲究、精雕细凿,实际工作量要远远超过人们的理论推算。

龙游石窟的气势壮观,设计精巧科学、施工规范先进,确实具有鬼斧神工之魅力。每个石窟就是一座宏伟的大厅,呈倒斗矩形状,出口小下面大,一面陡峭,一面按约四十五度角倾斜,四壁笔直,棱角分明。石窟项部及洞壁的凿痕排列规则有序,凿线整齐划一,该平行则平行,该弧状则弧状,宽度均在一尺左右,犹如出自一人之手,又似机械加工一般,石窟沿壁有台阶上下,成锯齿形,锯齿间相隔达三米,其中台阶到洞口要有四米。每个石窟都有粗大的擎柱支撑着项部,多则四根,少则一根,三角形,尖朝里,面朝前,每个石窟自成一体,互不相通。

于是有人断言:龙游石窟是我国继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之后第九大奇迹。从初步考察而言,笔者认为,较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无论是从成因还是规模、从工艺还是价值,龙游石窟都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龙游石窟岩画位于石窟北面石壁上方,内容为马、鸟、鱼,成不规则排列。中间有一条石缝穿过,被发现石窟的农民用水泥补平时破坏了部分岩画。经分析,岩画上的鸟为长颈类动物,从它的嘴巴及眼睛来分析,象是生活在侏罗纪时代的始祖鸟,正在引颈高歌或觅食;马很清晰,似乎是野马,正在奔跑,马头高昂,马尾扬起,四蹄腾空;鱼只有一个头部,宽阔的嘴巴比一般的鱼类大得多,眼睛长在头顶上,是古代传说中的鳖鱼,正在张嘴觅食,水中浪获依稀可见。

这幅野马、始祖鸟、鳖鱼的岩画,说明当时的猎、捕鱼和养殖业已经形成。有人从图案中鸟的形状分析,认为是良渚文化时期的作品。但中国是个岩画十分丰富的国家,岩画的创作可追溯到六千年至三万年,于是有人推测这幅岩画的创作年代及石窟建造年代,提供了更大的时空背景。

一切都显得那么古朴、悠远、永恒,岁月仿佛在这里凝固了。无论谁来到这里,都会情不自禁地扪心自问:这一切,是如何创造出来的一个又一个的谜团使人费解,费解的谜更吸引人去探秘,去破译。毫无疑问,不管哪一种学说,在科学的论据得到之前都只能是假说。

所有石窟几乎都没有投入过使用,有的甚至还没有完成,仿佛一夜之间就放弃了。就玛雅人建造在墨西哥丛林中的金字塔群一样,造好后,突然放弃而消失了,给后人留下一个难解之谜。龙游地下石窟群也是这样的命运,这样的谜。由此可以知道:这说那说,恐怕大多为无稽之说。

有一种观点,认为谜是一种资源,保持千年之谜,等于保住了龙游旅游的巨大魅力,谜若解开了,魅力也就消失了。因此,石窟之谜还是不解为好。这种观点很能吸引部分人。

龙游石窟主要集中一个大山坡的下面。山坡很普通。石窟出来,我走上山坡,右上方一座刚刚修复的“竹林禅寺”,让我明白这里历史悠悠。正对面是游览石窟的入口处。

站在这上面,让我们看到岩背村与所有的山村一样,古朴自然,树木掩映,田地环抱,水塘点缀,一切都那么和谐地配搭在一起。村民们年年岁岁,播种希望,收获喜悦,在晨雾暮霭间,在炊烟缭绕中,走出一代又一代,就像长了一茬又一茬的庄稼。岩背村人像草木一样鲜活、葱茏、顽强而潇洒,然而,也像草木一般有些懵懵懂懂、“糊里糊涂”了。

世代以来,岩背村是有些特别的,其特别之处就在于它的四周散落着的一口口并不引人注目的小水塘。这些小水塘从不曾干涸,供村人饮用、洗涤、灌溉。村里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关于水的忧患意识。如果说有,那也许就是村里的在洗涤家中物品时,一不小心滑落,眼睁睁地看着它从眼前消失,再也别想从中打捞上来。村中不知道有多少辈人都曾用各自的方式探试水塘的深浅,可是,都没有结果。人们的愿望就像落进了小水塘一样无法打捞。于是,无奈中,就把这些小水塘称作“无底塘”,岩背村被许多这样的“无底塘”点缀着。岩背村人一代代地生活在“无底塘”的困惑中。

当“无底塘”的迷团足以促使岩背村的部分人冒出探究这些小水塘深浅的“狂妄野心”的时候,这个迷团仅仅剥去了第一层外壳。这第一层外壳的剥去就大大改变了龙游县的知名度,实现了龙游县旅游事业的几近零的突破,也改变了岩背村的未来走向。

世界上的奇迹是不容易出现的,一旦出现,谁也不由自主。岩背村人因发现石窟而离开世居的山村;旅游局因而开始吃香起来。市场经济是一只魔手,谁遇上它都会无师自通,翩然起舞,甚至走火入魔。

也许有人认为,这宏大的空空石窟,神秘有余而趣味不足。于是在个别石窟里搬进了一些做工粗糙的水泥假山,在石窟壁上刻上浮雕壁画,认为这样就丰富了石窟的内涵。

一个“真实”的山体内也需要套进一座“假山”吗?在古代人开凿的洞壁上刻上当代人的岩画,到底该算是谁的创造?作为一种文化遗产,龙游石窟在法律上,虽然还没有明文规定对人的行为进行限制,但从道义上说,每个人,包括游客在内都有保护古代文化遗产的权利和义务。像这样的石窟,它不是属于哪个人,在某种意义上说,甚至不属于一个国家。要使龙游石窟能为现代经济建设服务,只能是在保护基础上的利用,而不能进行破坏性地开发。

古人留给我们的是一个简陋的、朴素的、美的世界,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因嫌弃古人的简陋、朴素而放弃那些历史的遗存,破坏那些古人的创造,轻视、鄙夷这种原始的美。简陋和朴素不是古人的过错和缺憾,而是他们自身对美的一种理解,不同于其它时代的一种区别,也许还是一种时尚。石窟的宏大,石窟的结构,是古人的力量所在,精神所在和智慧所在。不能认识这些伟大的创造,正是我们自己精神的贫乏,文化的贫乏和感情的贫乏。

不要认为石窟空空,什么都没有。这里储满了古人的豪气与壮志,储满了古人永不磨灭的精神。只要你走进石窟,所有这些气息扑面而来。也许它对于那些无所事事,不思进取的平庸之辈和精神萎糜者,具有“补精壮阳”的作用。

当我站在空旷的洞穴中,默默思索,渐渐地体会这里的一切,就可以超越自我,超越时空,与古人进行对话;就能理解他们所创造的一切,就会知道自己该如何去爱护他们留给我们的这一切。

我走出石窟,看到鲜活的地面世界与古人开凿的这个地窟竟连接得这么紧,这么近。然而在这么紧的古今联系中却间隔着数千年的烟雨,却让我们多少游人无法看透,让我们心存困惑,几多猜疑。

笼罩龙游石窟的迷雾正在渐渐散去,一个具有巨大文物与考古价值的中国古代地下工作正展露在世人面前。令人欣慰的是,龙游石窟现已被有关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严格加以保护,并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议事日程。毕竟,龙游石窟应该、而且完全可以成为人类古代文明的一大见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龙游石窟”几多谜
第九大奇迹龙游石窟
十几平米小水塘深藏大玄机,抽干水后显现出了“世界第九大奇迹”
浙江龙游石窟未解之谜总结
100集旅游线路短视频·龙游石窟
皖赣浙匆匆兜一圈——谜一般的龙游石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