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简述道和德的关系

《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道”与“德”是整个《道德经》中最基本的概念,在《道德经》五千言中,“道”出现了七十多次,“德”出现近四十次。对《道德经》的理解有把道当做宇宙的本原来解释的,还有把道解释为客观规律的,亦有把道解释为规则的,还有作为道路解释的等等。然而,把道理解为万事万物的本原一说,已得到广大学者的普遍认可。道作为万事万物的总根据和总根源,万物只有“得”于道才能真正地“德”成万物。万事万物从道中得且內赋于自身者,是以生存之根据对待之,这就是万事万物的内在本性,即所谓“德”。德乃道之德,在道生出万物之后并没有脱离之,而是以德的形势内在与万物之中。更确切的说,道是万物产生的根源,德乃道在万物中的显现,是万物之本性。  所以,道乃德的内在实质,德是道的外在显现;道是无形的,德是具体的;道是看不见的,德是可以看见的;道为本体,德为具体;

  道包含德,德来源于道,它们是辩证统一的,更是无法分开的。老子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孔者,大也。孔德,即大德,它以道为自身行为的唯一归依,也就是说,德乃道的精神的化身和具象。这无不说明了万物的本原就是道,万物生存的根据就是德,德作为万事万物的本性亦是内在与万物中的道,即德乃道的德。  在《道德经》中老子常常用“一”来指称道,正是由于道是绝对独立,而不可分的,故万事万物只有得到这个混然一体的“一”时,才能获得自身的本性,也就是获得德。正如老子所说,天正是由于得到了道而获取清明,地由于得到了道而获取安宁,神由于得到了道而获取灵妙,河谷由于得到了道而获取充盈,万物由于得到了道而得到 生长,侯王由于得到了道而获取天下太平。这里所列的清、宁、灵、盈、生、天下贞皆指这些事物的本性。所以道乃德的内在实质,德是道德外在显现,这句赋有辩证思维的道、德关系是可以得到肯定的。  然而,道与德的这种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万物一旦脱离了从道那里获得的德,就会失去其存在的根据而不再是此事物了,所以,要使这种关系持有稳定的态势,万物就得守住道这个“一”,守住自身的本性,这即是所谓的“抱一”、“守德”。这样的话,不仅保持住了自身存在的本原,亦保持住了自身内在的本性。  总之,“道”与“德”相生相成、密不可分,又相互区别,它们共同贯穿于《道德经》的各个层面和始终。


    智慧犹如一面战鼓,它能激励我们加快前进的脚步。

   智慧好比一阵清风,它能帮助我们吹散心头的愁云。

  智慧如同一场细雨,它能协助我们洗去心头的杂质。

    智慧好比一池清泉,它能帮助我们洗涤心灵上的污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水的道和德,不是现代社会讲的仁义道德。是水的自然本性,德以道显,无德不见道。情商指运用理智控制情感的...
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笔记(道生之,德畜之)
从智慧性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
道和德
老子《道德经》说来说去就两个字,却如日月经天,历久弥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