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永顺土司历史上的三州六洞

自五代始,盘踞于酉水流域的彭氏成为南、北江地区最大的蛮酋,及溪州之战后彭氏与湖南马楚政权铭文于铜柱,设立盟约,自此基本奠定了五代至元、明湘西以彭氏为主导的政治生态格局。宋初,北江彭氏相继为下溪州刺史,都誓誓下十九州。元时,永顺彭氏的建制辖地较宋时有较大的变化,宋时的北江地区被分割为永顺军民等处军民安抚司、保靖军民安抚司、新添葛蛮安抚司、思州安抚司等。及明“洪武六年,升永顺等处军民宣慰使司,隶湖广布政使司,又割新添葛蛮安抚司之南渭州及白崖洞长官司,思州安抚司之施溶州、腊惹洞、麦着黄洞、驴迟洞为二州五长官司,复并三溪地置上溪州,暨置田家洞,又为一州一长官司[ 引自乾隆《永顺县志》;宋元时期,湘西土司地区各种势力的割属分合当属常态,乾隆永顺府志就如类似的记载:“宋章惇经理南江北江诸蛮,北江羁縻州三十六而溪州为大,彭氏居之,锦蒋富叙等州则属北江,然南渭州在唐则属富州,施溶州腊惹峝麦着黄峝驴迟峝施溶峝在元则属思州,南渭州保靖州白岩峝则属新添葛蛮安抚司,是宋元以来割属分合原无定也。”(乾隆28年《永顺府志》)笔者将这些材料引录到这里是想告诉读者,历史的事实要比我们在正文中所做的大体的陈述要复杂的多,例如,根据史料记载,元初一度设过永顺路,可是现在很少见到有关永顺路的其他文字材料,虽有学者如田敏等认为,元时的永顺路设置不久旋即废弃,然而,由于资料的缺乏,目前就永顺路设置的相关问题尚无法进行进一步的具体讨论,仅见的材料为民国张文琴等人所修的《永顺县志》,其于元永顺路的沿革去向略有记载,兹引录如下以备参考:永顺路,世祖至元中置,后改永顺保靖南渭安抚司,至大三年改为永顺等处军民安抚司,至正十一年升宣抚司,其会溪、施溶、腊惹、驴迟、麦着黄等处属思州安抚司,南渭州、白崖洞属葛蛮安抚司,谓之诸部蛮夷。《元明而史地理志》]”,永顺彭氏土司下辖三州六洞亦即三土知州、六长官司的格局才最终确定下来。现根据史料记载及本次调查所获得的考古材料,将三州六洞的相关情况分述如下:

 

     一、三土知州

 

     1、南渭州

 

     据《永顺宣慰司志卷二》载,南渭州为“古蛮夷地,秦属黔中[ 根据湖南龙山里耶所出土的秦简,湘西地区在秦时应属“洞庭郡”,下文如引述同样材料,恕不另注;],汉属武陵,唐为富州,五季为静边都大乡、三亭、陇西等地,宋为中溪州,元困之,先是新添葛蛮安抚司,至明洪武三年内附,改陛南渭州,属永顺宣慰司。”然张文琴民国《永顺县志》则载南渭州在五代为渭州,并载有时人覃允斌知州事,及宋哲宗时,县志尤见有知任渭州之事者,极有可能《永顺宣慰司志卷二》之中溪州即为是时之渭州或其两者之间有承袭关系。元代,南渭州地属新添葛蛮安抚司,明洪武三年彭万金偕子金胜随永顺总司内附,改升南渭州知州,自此才世隶永司彭氏。清改土归流后,南渭州地属于外白砂保,民国亦然。从内附之彭万金始,至雍正五年跟随永顺宣慰司纳土的彭宗国,其世系见载籍乘者,共1718[ 参见永顺《彭氏族谱》,转录自王承尧《土家族土司史录》,岳麓书社,1991年,第22页。]

 

     南渭州古城旧址位于永顺县泽家镇南渭村董家组,依山而建,三面环水,水路交通发达,历为土民、土官西南方出入酉水的大门。因其“界连保靖,限以带水”,向为永顺南方之蔽及进入永顺土司管辖腹地的南大门,具有着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明初,王朝以彭金胜进马贡木及方物有功,颁诏统管腊惹洞、麦着黄洞、驴迟洞、施溶洞及田家洞五处事”,由是南渭州彭氏势力强大,成为三州之首。正因此,明清以来在永、保土司多次的争斗仇杀中,南渭州几乎都成为了左右整个局势的一支极为重要的力量:从早先的永、保土司之争[ 例如:张文琴民国《永顺县志》记南渭州第12代土知州彭世忠事迹,便载及其如何向永顺土司彭元锦献策破保靖土兵。现将史料引录如下,以备参考:“彭世忠,章子,袭任时永顺边邮历受保患,宣慰使彭元锦谋而御之,而南其人,世忠以策进曰:制敌取胜,贵谋贱战,方今壁垒相望,胜负未分,此正用奇之时也。盖以先人敝庐入效,效楚王一炬以惊之乎。乃夜纵火,大噪保靖兵,仓皇失措,大溃。世忠率兵追之,驱渡信平直抵保城,克之。俘获甚重,此万历三十年事也。”另,《云彭公遗令》亦见载此事。]到清初防范王、马二人入寇、彭允植争袭事件中率部勤王、随永顺土司彭廷椿破辰龙关、平镇筸苗乱等诸多事件中[ 参见《云彭公遗令》。关于争袭事件,《云彭公遗令》载为田节儿冒宗争袭,而民国《永顺县志》认为争袭者为七房彭允植,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在事件中的角色,有待考证。],南渭州彭氏皆被永顺土司视为左膀右臂之中坚者。

 

     “以山为屏、即水为池”为永顺土司构筑以司城为中心的军事防御体系基本骨架:司城西北万福山、万云山、四方山、高立山、摩天岭等山界以及东南的羊峰山、大青山、黑桃山等山界逶迤绵延,形成一个类似于“布袋”或“撮箕”状的地理形势。老司城作为“布袋”或“撮箕”的中心,与各山界内被民间风水先生喝形为“万马归朝”的各山体紧密配合,其间以诸多古道及灵溪河、施溶溪等溪流相通,再加东南方的酉水与东北方向的澧水河谷天堑镇锁布袋开口处的南边及东北边山界缺口,辅以成数的城址、要塞、关卡,构成了一个布防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而南渭州界连保靖,正好位于“布袋”口或“撮箕”口的当要位置,其军事战略位置自然不言而喻的。这也是永顺土司向资南渭州以为南方屏障并以之为三州之首的根本原因。

 

     2、上溪州

 

     最早的关于上溪州的记载为《宋史·蛮夷一·西南峒溪诸蛮传上》,其载言宋初溪州有三分为上、中、下,以下溪州为都誓主,都誓其誓下的十九州。关于上、中、下溪州设置以及北江彭氏为二十州都誓主具体时间,上一节已做简要考述,此不赘述。从《宋史》的记载来看,宋时知任上溪州的仅二人,且皆为永顺彭氏家族,兹将史料引述如下:

 

     (咸平四年)上溪州刺史彭文勇来贡水银、黄蜡。[ (元)《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14174页。]

 

     彭师宝仁宗景祐中知忠顺州,数自诉请知上溪州,皇祐二年始从其请。[ 《宋史·诸蛮列传》]

 

     由此可见,宋初的上溪州应该为五代以来的北江地区的强蛮彭氏所控制,作为都誓制度下的一个州且见载的知任者几乎全为彭氏,其所占据的地位应是相当重要的。关于宋上溪州州治的具体所在,由于文献史料缺乏相关的记载以及局限于目前专门而具体的考古工作尚不好确定,但是位于现与永顺县比邻的龙山县境内则为学界大多数学者所认可。明初,朱明王朝对元以来的湘西政治格局进行了一定的调整,撤出了元代的新添葛蛮安抚司、思州安抚司等,以其地并入永顺等处军民安抚司及保靖军民安抚司,“复并三溪地置上溪州”,成为明永顺土司辖下的三州之一。

 

     根据地方志记载,明上溪州也位于现在的龙山县境内,但是其是否因袭宋上溪州故址目前尚未见到具体的讨论。《永顺宣慰司志·卷二》载,上溪州“西连归峡,东控荆澧,高山箐深,兽穴鸟道”,张天如主编的《永顺府志》则曰“溪州故城在龙山县东南”,其所谓的溪州当指上溪州。虽然,限于目前的资料未便断言其在何处,但是,结合既有的考古调查以及湘西地区所见城址的分布设置规律来看,其最有可能位于酉水流域的水运较为便利的临河平地,即现今龙山境内的洗车河流域。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洗车镇坡子街曾发现明代一品诰命夫人墓碑一块[ 根据龙山县刘能朴先生提供的材料。],其很可能与上溪州土司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在本次考古专题调查中,在酉水流域的洗车河镇、苗市以及县境北部的石牌洞都发现了明代砖室券顶墓、石室墓等相关土司文化遗存,这些极有可能与明上溪州土司有着直接的联系。更值得注意的是,在隆头周家寨、洗车镇老洞、红岩镇西湖等地发现了晚于两晋早于两宋时期的垂帘纹墓砖及年代相应的遗址。这一现象目前多见于洗车河流域,是否可为可供我们缩小推断上溪州治所的大致位置的范围提供参考?

 

     明上溪州隶属于永顺彭氏土司,根据张文琴民国《永顺县志》的记载,上溪州土知州为张姓,从洪武三年内附的张义保(又名张麦且踵)到雍正五年随宣慰使纳土的张汉儒一共世袭十一代。在龙山县境内,现今尚留存有大量的与土司相关的遗迹,许多寨落亦然保存有土司墓葬、土王庙、摆手堂以及与这些庙宇建筑相关的记事碑,从中我们甚至可以看出至清改土之后,被神明化的土司对地方社会亦然具有重大的影响。

 

     3、施溶州

 

     张天如乾隆《永顺府志》载:“施溶废州在永顺县东南九十里。”另外,《永顺宣慰司志卷二》载施溶州为“古蛮夷地,秦属黔中,汉属武陵,唐置溪州,五季为静边都,宋为上溪州,元因之,先是泊崖洞安抚司,洪武三年内附,改陛知州,属永顺宣慰司。”案上溪州在龙山县境,何以《永顺宣慰司·卷二》谓在宋时为上溪州?另据《宋史·西南洞溪蛮上》,五代至宋施溶地设有溶州,张氏乾隆《永顺府志》言宋时所置二十州外更有“南渭州、施溶州、吉州,皆为羁縻州,属辰州治”,查《宋史·蛮夷一》,并无南渭州与施溶州之称,盖其所指者应当即为渭州与溶州。

 

     张文琴民国《永顺县志·职官制》载有施溶州土知州职官田万倾,言其在元世祖时为白崖洞王。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万倾擒上溪、柿溪两洞王以献后,诏下诸洞立为一府九州,分隶四川湖广两省,白崖洞升为施溶州,以万顷为知州,可见,在元中期施溶州地设有白崖洞。施溶州土知州自明以来为田氏世袭,其职官可考者有田键霸,言其为先元泊崖安抚使,后升授施溶州知州,其与元世祖及成宗时之田万倾是否具有血亲或其他关系张文琴民国《永顺县志》未置一辞,另外,其时的泊崖安抚司与田万倾时之白崖洞有无承袭关系亦不明了。不过,从民国《永顺县志》对田万倾、田键霸的记载来看,至元二十一年白崖洞升施溶州,及明洪武三年(1370年)田键霸方升施溶州知州,期间相隔86年。因此,田键霸升授施溶州知州前其所知任之泊崖安抚司应当与田万倾之时的白崖洞当为两指,然其地望沿革一时也难以厘清。自明田键霸始,至清雍正五年土知州田永丰随永顺宣慰使纳土,施溶州田氏世袭11世,共13[ 参见张文琴民国《永顺县志》所记田万倾及田键霸事迹,兹将二人资料引录如下,以备参考:

 

     田万倾,元世祖时为白马洞王,至元二十一年万倾擒上溪杮溪两洞王以献,诏下诸洞立为一府九州,分隶四川湖广两省,白崖洞升为施溶州,以万顷为知州,事后叛,成宗命衡州行枢密院使刘国杰进攻,拔施溶州,擒万顷斩之。《元史·刘国杰传》;田键霸,元泊崖安抚使,明洪武三年内附,升授施溶州知州。《宣慰司志》

 

     施溶州一带留存有明代砖室券顶墓,例如东临施溶溪的永顺县长官镇长官居委会陈家包,共发现六座墓冢,墓群均为砖室墓,三层券顶,墓冢做工精细讲究,应为土司时期与施溶州相关的墓葬。现大部分已被盗掘,墓地内长满山竹及杂草。施溶州遗址现被凤滩水库水位所淹没,其城池建置一时无法考证,有待以后进一步的水下考古工作。

 

     施溶州位于以老司城为中心的“布袋”或“撮箕”状地理形貌的“袋口”或“撮箕口”下游,是南方来敌进入永顺土司辖境腹地第一个重要前沿堡垒。更因其与今古丈县会溪坪、永顺县施溶溪、长官回龙、小溪、榔溪一带相邻呼应,东与沅陵接壤,扼守酉水航运之交通要道,顺酉水而下可达沅陵、常德等地,逆酉水而上可达王村、列夕、南渭州、保靖、里耶及酉阳等地,陆路有古道经长官、大青山、保坪、驴迟峒至腊惹洞;或经长官、松柏、羊峰至石堤再达司城,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向为永顺土司之南大门,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清顺治年间,王马、高李二部入寇司城,首先进攻并突破的就是南渭、施溶二州,足见其在以老司城为中心的军事防御体系中,实发挥着充当永顺彭氏土司南边门户之作用。

 

     二、六长官司

 

     1、腊惹洞长官司

 

     《永顺宣慰司志·卷二》载腊惹洞为“古诸蛮夷地,秦属黔中[ 根据龙山县出土的里耶秦简,战国时永顺县境应该也属于未见载于史籍的“洞庭郡”。本报告中引用说明湘西地望沿革的史料时,在秦当为“洞庭郡”,其他类似错误,本报告不再单独注解。],汉属武陵,唐为溪州,五季为静边都大乡、三亭、陇西等县地,宋永顺宣慰司。”民国《永顺县志》,载“ 腊惹洞长官司,元属思州军民安抚司,隶湖广行省,明曰腊惹洞。洪武二年改属永顺等处军民宣慰使司,清初仍称腊惹洞,隶属同。改土后为永顺献地。民国如故。”

 

     腊惹洞长官司为向姓,据民国《永顺县志》的对其职官的记载,其初任者向孛灿元时为洞民总管,及其子向士贵于洪武三年内附时,才升任长官司,隶属于永司,成为永顺宣慰使司下辖的六长官司之一。从元代的向孛灿到清雍正五年随宣慰使纳土的向中和,共世袭1214人。据《明史·湖广土司传》所记,宣德元年腊惹洞长谋古赏等连年攻劫宋农里、石堤洞及后溪等地,时任总兵的萧绶乞调兵围剿,最终以谋古赏等愿罚人马罢兵了事。有明一朝,腊惹洞长官司跟永顺彭氏土司之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据出土于老司城紫金山墓地的部分墓志铭所载,其相互之间亦常互通婚姻之好。例如,土司彭世麒的夫人清房向氏便为腊惹洞长官司长官向源之女[ 参见《敕进阶昭毅将军思亝彭侯故室淑人向氏墓志铭》,向氏为清房夫人。],而彭世麒育女十七人,其“一适腊惹峒长官司长官向仕珑,俱明辅母清房向氏出者。”[ 参见《诰封明故太淑人彭母墓志铭》,另《明故永顺宣慰使彭思斋墓志铭》亦言彭世麒有女十七人,其“一适腊惹洞长官向□□”。以两墓志铭内容互证,“向□□”当为“向仕珑”。]这种类似于史籍所谓“还骨种”的交表婚被当成永司与腊惹洞之间维护良好的关系,“以续世好”的一种重要手段。

 

     张文琴民国《永顺县志》亦载“清腊惹洞长官司向忠和墓一塚,在下榔溪保小龙村”。虽然我们尚不能够藉此断定小龙村即为腊惹洞所在地,但是,按照老司城土司墓葬普遍分布于司城城址周边的规律,其至少可以从侧面说明腊惹洞应该位于小龙村或其周边一带。又,永顺劳子庄《向氏族谱》有“向文伍,王氏生,向志德,字孛烁,移居永顺县住小龙村蠟而洞,生子三”的记载[ 转引自湖南省考古所柴焕波先生《老司城申遗产基础研究报告》,未刊稿。],腊而洞应为腊惹洞的别称,因此,小龙村极可能即为腊惹洞的所在地[ 张文琴民国《永顺县志·地理志》载有小龙村,其注云为旧为驴迟洞长官司治所,当误。驴迟洞长官司治所当在大龙村。]。同样,张文琴民国《永顺县志》载,捞子庄(劳子庄)“以多古塚,砖石封其面,前立片石,有称皇明诰封永顺司总统委官向大廷字事章者;有称黄明诰封永顺统委官员向有芳者;有称永顺司军政厅向应朝字少松者。代远年湮,莫辨其后裔为谁”,结合上文引述的劳子庄《向氏族谱》所叙向氏迁居源流来看,其极有可能就是腊惹洞长官司长官向氏的家族墓冢之一。现存老司城康熙五十二年(1712年)德政碑铭记参与议事的“腊惹洞向宗国”即葬于此,据其碑文生辰与离世时间亦与向宗国职事期间相吻合(详见官署遗迹介绍)。

 

     从地理位置上看,腊惹洞滨临酉水,洽位于上文所述的以老司城为中心的由各山体围合而成的“撮箕”状地理形貌的开口处,与南渭州相邻且统辖于南渭州,被视为“永顺要衙”。同时,因与驴迟洞互为犄角,与古丈境内的田家洞隔河呼应,往西南可控防保靖,同时可遏锁酉水,阻击溯水流而上的来犯之敌,军事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2、驴迟洞长官司

 

     《永顺宣慰司志·卷二》载驴迟洞为“古蛮夷地,秦属黔中,汉属武陵,唐为富州,五季为静边都,大乡三亭陇西等县地。宋为下溪州,元因之,时向逹迪踵、向尔莫踵元为洞民总管。明洪武三年,内附改升为驴迟洞长官司,属永顺宣慰司”,成为永顺彭氏土司下辖的六大长官司之一。

 

     驴迟洞长官司长官为向姓,大龙村道光十六年刻印的《向氏族谱》中载有“大龙村神庙碑”,其中提到“至先明洪武初,敕升尔莫踵为驴迟洞长官,设有庙田六处,以为世世禋祀之资”[ 转引自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柴焕波先生《老司城申遗产基础性研究报告》,未刊稿。],据此,大龙村应为驴迟洞长官司的所在地。同样,张文琴民国《永顺县志·建制》所载坊墓的案语中,亦有“上榔保大龙村驴迟洞右偏有古树古墓,封若堂坊,相传为长官宅兆,荆栋丛生,石刻、翁仲及石狮皆卧□松楸间,其碑碣亦复苔霾藓蚀,字迹模糊莫辩,殊属可惜”等语,足见推断驴迟洞长官司治所位于大龙村应当比较合理。现永顺县芙蓉镇保坪村大龙组(即前大龙村)发现有明代土司遗址留存,但是破环较为严重,地表可见大量明清时期的残砖以及青条石、柱础等建筑构件(详见官署遗迹介绍)。

 

     从出土于老司城紫金山墓地的土司家族墓葬部分墓志铭的记载来看,驴迟洞土司与永顺彭氏土司之间存在婚姻往来,例如《明故永顺宣慰使彭思斋墓志铭》即载,土司彭世麒所育的十七女中,其“一适驴迟洞长官向阳。”另外,地理位置上,其水路可直接遏控酉水,且与驴惹、麦着黄、施溶诸洞相互呼应,共同扼守永顺彭氏土司“撮箕”状辖地开口处亦即其南大门,是永顺彭氏族防范外敌入侵的最为重要的前沿堡垒之一。正因为政治上隶属于永顺彭氏族土司,且相互之间有着血缘上的婚姻联系,可见驴迟洞在六洞中占据的战略地位不言而喻。

 

     3、施溶洞长官司

 

     《永顺宣慰司志·卷二》载施溶洞长官司为“古诸蛮夷地,秦属黔中,汉属武陵,唐为溪州,五季为静边都大乡、三亭、陇西等县地,宋领其地。属永顺宣慰司”,其地“襟山带河,西北控制,辘轳相望,商旅之所。”另外,张文琴民国《永顺县志》载施溶洞长官司旧治在“城南一百五十里”之“长官寨”[ 张文琴民国《永顺县志》载:“长官寨:城南一百五十里,旧为施溶溪长官司治所。”]。本次调查材料中,在县境内东临施溶溪的长官镇长官居委会陈家包共发现墓冢六座,其年代均为明代,大部分已被盗,墓地内长满山竹及杂草。墓葬均为砖室墓,三层劵顶,墓冢做工精细讲究,可能为土司时期施溶洞长官司长官的家族墓群。长官寨一带大多为风滩水库储水淹没区,无法做具体的考古调查工作,因而至今尚不能够确认其地是否残留有土司时期的文化遗址。

 

     施溶洞长官司为汪氏,其肇任者汪良为元会溪、施溶等处巡检司,明洪武三年归明后升任施溶长官司,至雍正五年汪文珂随宣慰使纳土,共1112人。关于施溶洞长官司的直接记载几不见于正史,地方史乘对之的记载亦极其有限。仅清光绪本《龙山县志》言“三十八年,赐元锦都指挥使,给莽衣一袭,妻汪氏封夫人。”[ 光绪《龙山县志》第189-190页。]有明一朝,永顺土司与周边各土司多有婚姻往来,藉此推测,引文中的汪氏应该就出自施溶洞长官司长官汪氏家族。

 

     施溶洞长官司作为永顺彭氏土司下辖的六洞之一,与施溶州土知州田氏一起,共同守护着永顺土司的东南大门。在土司时期,其为从酉水下游河段由辰州(现沅陵)方向溯流而上进入永顺土司辖地的首个具有政治兼及军事防御意义的设置。根据史料及地方史志的记载,宋代此地设溶州,并且极有可能五代至宋初的溪州州治还一度建置于此,及至熙宁五年章惇经理北江之后才将州治迁往会溪。清顺治年间,王马、高李两军犯境,亦经由施溶一代进入永顺土司辖境腹地焚掠老司城。由此可见,历史上施溶一带军事战略地位的重要性,这也是从五代至明清施溶一带皆有所建置的原因。

 

     4、麦着黄洞长官司

 

     据《永顺宣慰司志·卷二》载,麦着黄洞为“古诸蛮夷地,秦属黔中,汉属武陵,唐为溪州,五季为静边都、大乡、三亭、陇西等县地。宋为下溪州,元因之,以黄麦和踵升长官,领其地。明洪武三年,黄麦谷踵内附改属永顺宣慰司”,而王承尧及罗午先生根据正史及方志所载,推其在元时为麦着土村,属思州安抚司,至洪武三年才改村为洞,统辖于永司一偶,其地亦“襟山带河,西北控制,辘轳相望,商旅之所。”结合乾隆《永顺县志》对其山川物景的描述[ 乾隆本《永顺县志》便对麦着黄洞周边山川物景进行记载,兹转录如下: “洗甲溪,在麦着黄洞司治西,昔土人奉檄征调常于此处磨铠甲,故名;桂竹山,在麦着黄洞治六里许山多桂竹;水田山,在麦着黄洞东八里上有泉可流灌数十里,因辟成田;骆驼山,在麦着黄洞有兽如骆驼常出,故名。煞气洞,在麦着黄洞司治北五十里许洞上若气烟起主动刀兵;猴儿洞,在麦着黄洞司治东南六里许四面石窍想通,猴多穴其内;响水洞,在麦着黄洞司治半里许,水自深山流出,注于此,北江激石,声响如雷;白水泉,在麦着黄洞司治西南一里许,悬岩瀑布,下注北江。”上述山川地理形胜的描述与现今古丈县老司岩一带极为相似。]及本次调查的现场踏勘,麦着黄洞故地最有可能在今古丈县的老司岩一带。

 

     麦着黄洞长官司长官为黄姓,其先黄麦和踵在元时为洞民总管,明洪武三年,其子黄答谷踵袭任时归附,才改为长官司,受永顺土司节制。从黄麦和踵到雍正五年随宣慰使纳土的黄正乾,麦着黄洞长官司世系为黄麦和踵——黄答谷踵——黄大洛踵——黄珍——黄先——黄胜——黄金(胜子)——黄廷正——黄相——黄世忠——黄甲——黄诏升——黄正乾。麦着黄洞与永顺彭氏及周边各长官司之间的关系,目前所见的文字较少,可考者为其在康熙中曾与南渭州土知州彭凌高、辰旗

 

     旗长向孛等一道参与了永顺宣慰司彭廷椿与七房彭允植的袭职事中,在一时人心皆“莫知所属”的境况下,成为扶正宣慰使彭廷椿的中坚力量之一[ 参见《云鹏公遗令》]

 

     根据地方史志关于麦着黄洞周边山川物景的描述,我们初步将麦着黄洞长官司的治所认定于上文所述及的老司岩一带。这里濒临酉水,得水运之便,被视为“辘轳相望”的“商旅之所”。其实,在永顺土司统治时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自然具有着重要的军事防御意义。从区位上看,其与田家洞同处酉水南岸一带,呼应于酉水北岸的南渭州、施溶州以及腊惹洞、驴迟洞等,是永顺土司辖地南大门最具军事力量的集团组合。特别是该长官司还与列夕、克必城堡彼此呼应,互为犄角,共同扼制猛洞河出入酉水的河口,严防经由酉水下游或从南面进入永顺土司辖境腹地的外敌势力,成为永顺彭氏防御保靖土司及其他势力的军事要地。

 

     5、白岩洞长官司

 

     张文琴民国《永顺县志》记载,白岩洞长官司在宋时为上溪州地,元设白崖洞,属新添葛蛮安抚司。明洪武三年内附升为白崖洞长官司,隶湖广行省,清初仍旧。清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后,属龙山县地,谓之白崖里。查光绪本《龙山县志》白崖里辖地之地名,其中上、中、下母池至今被百姓所沿用。更为重要的是,在本次调查中,在白岩里一带发现了相关遗址,并在上母池发现了明代的石室墓葬,极有可能是明代白岩洞长官司长官张氏家族墓葬,现今龙山县西向北境的桶车乡及邻近的兴隆街一带很可能即是明白岩洞长官司治所故地。

 

     《永顺宣慰司志·卷二》载龙山行胜为“溪山重阻,人迹罕至,岭蹬险阨”。而据乾隆本《永顺府志》记载,“龙山深林密菁,往昔皆土官围场,一草一木不许轻取。每冬行猎,谓之赶场,先令舍把、头目等视虎所居,率数十百人用大网环之,旋砍其草,以犬奔,则鸟铳、标枪立毙之,无一脱者。”可见,在土司时期,相对与永顺司辖境南部来说,白崖洞长官司辖境的人口密度可能要较其他各洞稍小,另外,结合本次调查所发现的遗存、遗迹来看,其人口应当大多分布于靠近溪流的河谷平地一带。

 

     白岩洞长官司长官为张氏,其先张那律元时为洞民总管,洪武三年内附时升为长官司,至清雍正年间,长官司张宗略随宣慰使纳土,司终。白岩洞长官司张氏世系为张那律——张海砂——张吉和——张麦依——张继忠——张世业——张大才——张四维——张四教(四维弟)——张应斗——张宗略。白岩洞长官司长官张氏族与上溪州张氏为同一支系,据明《土官底薄》载有张友谅者,其文曰:“张友谅,白岩洞村人,已故知州彭义保[ 王承尧、罗午在《土家族土司史录》中认为,“此记载语言混乱,文中彭义保疑为张义保”。参见该书第24页。]、土民张麦直踵次男。甲辰年(即元至元二十四年),方一岁,出继与伯父白岩长官张金隆为男,后本宫病故,洪武九年就袭伯父长官司职事。知州彭义保洪武三年除授知州,故宣慰使举友谅归宗,袭父知州。”

 

     上面的记述虽有些混乱,首先是将张义保误为彭义保,且于张氏替彭氏为上溪州知州原委不着一字,但是,其与白岩洞长官司长官张金隆之间的叔侄关系则再明白不过。然而不知何故,目前所见有如上文的张氏世系中却未见张金隆其名。

 

     从地理区位来看,三州六洞中仅上溪州与白岩洞分布于永顺土司彭氏辖境的龙山一带,相对与“撮箕”状地理形貌的南面开口处来说,这里力量相对薄弱。从目前的调查及既有的考古成果来看,与土司相关的各类文化遗存主要分布于水运交通较为便利的酉水及其支流各水系。白岩洞长官司辖地大体位于永顺彭氏土司辖境的西北部,与桑植向氏土司相比邻,自然具有着从东北方向拱卫土司王城——老司城的作用。

 

     6、田家洞长官司

 

     《永顺宣慰司志·卷二》载“田家洞沿革:古诸蛮夷地,秦属黔中,汉属武陵,唐为溪州,五季为静边都大乡三亭陇西等县地,宋为下溪州,元因之。田胜祖元为洞民县官,明洪武三年内附,升为田家洞长官司,属永顺宣慰司”,其地“危峰窈谷,鸟道云栈。襟带北河,控引保靖。”至于其大致方位,乾隆版《永顺县志·沿革》记载“田家洞,今永顺县南一百里,田家保地。”同时,乾隆《永顺县志·沿革·市村》也载:“田家洞,在县南,离城一百里,为苗洞总路,居民聚集,重岗叠巚,亦要区也。”再据严如熤《苗防备览·险要》载“田家洞,西南一百一十里,旧设长官司,为永保土人寨落,攒簇排列,重岗叠璋,地险民勤,奸苗不敢轻犯。”

 

     根据以上地方文献的描述及本次调查现场勘查,现今的村名可能即是明至清初田家洞长官司旧名的一个沿用遗留。本次调查中,在古丈县断龙乡田家洞村铺三组也发现了相关遗址,并且在其周边喜哈村还发现了田家洞长官司长官田荩臣的墓葬,因此,田家洞长官司的司治应当即在今界连保靖的古丈县断龙乡田家洞村一带。这也与严如熤《苗防备览·舆图·苗疆全图》中所标示的田家洞的位置大体一致。

 

     田家洞长官司为田姓,田胜祖为元时洞民总管,明洪武三年内附后升长官司,清雍正五年长官田荩臣随宣慰使彭肇槐纳土。其世系为田胜祖——田麦依送——田麦和送——田胜——田麦答送——田畴——田梭亚只——田有旺——田有成——田德——田兴禄——田晋玉——田荩臣。有明一朝,永顺与保靖土司一直担承着防苗的重要任务,无论是正史还是地方史志文献,我们都可以见到王朝征调永顺土兵去平定叛乱的诸多记载,特别是就逼近苗疆的永顺土司而言,镇压苗民叛乱则是王朝给予他们最直接的任务之一。田家洞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逼近苗疆,自然成为了永顺土司防苗且向来“奸苗不敢轻犯”的重要前沿阵地。另外,田家洞长官司也凭借永顺土司在酉水势力范围的布控,以防制白溪河()为界的保靖土司势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土家族土司简史
列传第一百九十八 土司
老司城:一座800年的逍遥王城
从湖南永顺县的土司文化中去探寻中国历史的偏远痕迹和变迁逻辑
土家族简史(元明清时)
说说永顺县的来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