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而不说“一部《论语》治天下”?

半部《论语》治天下,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一句话。这句话最初来源于赵普的故事。赵普,就是那位帮助赵匡胤打下天下,后来又当了宰相的宋朝开国功臣。

当年我写《宋太祖赵匡胤》那本书的时候,是这样描述的:

当赵匡胤打下天下后,深知天下可由马上得之,不可由马上治之。当他越来越感觉到治世需要读书人的时候,就劝说赵普要好好读书。赵普很听赵匡胤的话,从此注意读书,形象为之大变。

每逢退朝回到住所,赵普便把自己关在书房,从箱子里取出一书,手不释卷,不断吟诵。这一做法很是神效,到第二天临朝处理事务的时候,赵普应对从容,令赵匡胤及其他朝臣刮目相看,赵普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丞相。

赵普的这个变化,让他的家人感到很神奇,也对赵普所读之书产生了好奇。有一次等赵普外出后,家人便私自打开箱子观看,才知道赵普每天所读竟是儒家经典《论语》。从此,“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便传播开来。

写完这个典故后,遇到一定的场合时,我便常常想起,也在琢磨,为什么不说一部《论语》治天下,而是半部《论语》治天下呢?

有时会想:这是说明《论语》的大用呀,运用其中的道理与法则来处理朝政,用不着一部,有半部就足够了。可是,这样的想法,必然是把《论语》抬高到一个至高的地位。

有时也想:因为《论语》的话并不都是处理事务的,还有其它方面,而赵普只取对他有用的。半部只是一个大概的说法而已。这个想法,可能还是相对客观的。

近日我又突然想到:

应该强调一下,只能是半部《论语》治天下,而不能说一部《论语》治天下。为什么呢?因为读书归读书,但最终还是要消化,并转化成自己的能力。即便再好的书,都有不适用于你或者不适用于当今时代的一些内容。《论语》也是如此。如果读了《论语》后,只知道照搬照抄,那绝对是错误的。也就是说,用一部《论语》治天下,那肯定是糟糕的;而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则正好合适。

还是那句话:

人生,应该是一边收获、一边舍弃的过程。

汲取精华,并尽量在精华的基础上扩而充之,生命将会更加美好;

与此同时,一定要舍弃那些不适用的内容,这样同样会使生命更加美好。

当然,还有一层有必要提醒大家,你要想知道哪些需要汲取,哪些需要舍弃,就需要首先把整部《论语》读通,起码应该通读上多少次吧,而且还应该理解所有的内容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想到其深层的合理性。否则你又怎么知道该怎么处理呢?如果没有这个基础,你说什么什么是精华什么什么是糟粕,说白了,都是扯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治天下半部《论语》都用不了,一句就够了
【读书故事】半部《论语》治天下
【微也足道】“半部《论语》治天下”是怎么来的?
“半部《论语》治天下”
为什么是“半部《论语》治天下”?
宰相犯错 赵匡胤以墨笔画其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