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汉字树--舌
6    “舌”
如何描写一个人的舌头呢?舌头自口而出,可以上下左右摆动,摆动的时候还会有口水喷溅,于是古人造了“舌”。“舌”的甲骨文 
 描写从口里吐出一条会摆动之物(Y字形舌头),周围之小点表示口水。舌是帮助说话、分辨味道的器官。
“舌”的衍生主干为
 。首先, 
伸出一条会摆动之物,于是就衍生出 
(舌);接着,舌头一摆动,就能产生言语,言( 
)表示在“舌”(
 )之“上”(
 );古人进一步发现,当人口中含着树叶或管子等物,便能发出美妙乐音,于是他又在 
(言)内再添加一笔画,音(
 )表示口含一物所发出之美妙“言”语。
注:为保留汉字间架结构、字形与象形文字的一致性,此处保留繁体字,以保证舒适的阅读体验,读者可在内文中查阅相关简体字。
6    大邑小国
与这种宽大的胸襟,与陶寺都邑“巨无霸”式的庞大气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它的“国土”并不辽阔。
严格说来,后世国家领土、疆域的概念在那时还根本不存在,这里我们指的是作为权力中心的陶寺,它大致的控制范围。但即便是说明它的控制范围,对考古专家来说也是勉为其难的。没有当时的文字材料,没有可靠的后世文献,考古专家只能根据盛行于中心聚落或都邑的一群面貌相近的“物品”向外散布的范围,即所谓“考古学文化”的分布,来揣测这个群团或政体的空间扩展。其推论前提是这两项指标往往大致相合,但肯定也有例外,因此,这样推导出的结论当然也就存在着不准确性,但舍此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考古调查表明,陶寺文化聚落的分布,基本上限于陶寺都邑所在的临汾盆地。盆地位于汾河下游,迄今已发现百处以上同时期的遗址。从面积和内涵上看,遗址可以分成不同的等级,形成以陶寺都邑为中心的多层次的聚落群。距陶寺都邑直线距离不过20公里、中隔塔儿山的方城-南石遗址,面积逾200万平方米,左近的开化遗址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可能是陶寺古国的另两处重要的中心聚落 。在近年的区域系统调查中,又在陶寺以北的古湖沼区附近,发现了以县底遗址(面积约110万平方米)为中心的聚落群。
陶寺的统治者,似乎是一群耽于享乐而不思开疆拓土的贵族。它的文明高度发达但“不称霸”因而没有形成“广域王权国家”。
鉴于此,陶寺考古队老队长高炜研究员总结道:“从考古发现看,在同时期各区系中,陶寺文化的发展水平最高,但它的覆盖面未超出临汾盆地的范围;它同周邻文化的关系,则表现为重吸纳而少放射。若同二里头文化比较,可明显看到陶寺文化的局限性,说明陶寺尚未形成像二里头那样的具有全国意义的文化中心。”
这让我们想起山西,太行和黄河之间这块山河控带、相对封闭的宝地上上演的一幕幕历史剧。
首先是陶寺。大范围吸纳,高度兴盛,但势力范围不出晋西南,甚至仅在临汾盆地,对外影响显然偏弱。真正对其礼乐内涵加以扬弃而发扬光大的,是在河之南、山之东的二里头、二里岗和殷墟文化这个王朝文明的系列。
到了西周时期,晋国继承周文化的衣钵,虽盛极一时,但势力仍不出河东山西。逮至三家分晋、战国诸雄争霸,韩、赵、魏的都城无不迁出山西,定都于外围的河之南、山之东,然后成就其跻身“七雄”的霸业。
后来,又有北魏都城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向洛阳的迁徙……
任何历史剧,都是在地理这一大舞台上上演的。也许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上述历史现象:“起于河东山西,成于河山之外。”山西这方神奇的黄土地,成为一波一波华夏文明潮的策源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西历代记事本末:唐尧建邦
戴向明:陶寺、石峁与二里头为何能率先诞生出国家?
龙山-二里头时期,低地社会为何出现800年的崩溃?
“龙的传人”,从这里来!
襄汾陶寺是“尧都”,绛县周家庄遗址可能是“舜都”?
山西发现首座6000年前五边形“大豪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