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龙山-二里头时期,低地社会为何出现800年的崩溃?

文/万物君
龙山-二里头时期,也即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前1500年的800年间,黄河中下游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流域传统的核心文明区域,先后出现了衰落或崩溃。
根据张莉的解释,所谓崩溃,通常是指社会解体、城市聚落的局部衰落或者完全废弃、城市聚落中心地位的显著下降或丧失、地域经济网络的解体、原有社会意识形态的废弃等。

1

长江下游地区最先崩溃。
鼎盛时期,长江下游的良渚遗址群占地面积达 40 平方公里,有遗址点200 多处。类似的遗址群还有桐乡—海宁遗址群、临平遗址群、德清遗址群等。
到了龙山文化时期,长江下游的钱山漾—广富林文化遗址寥寥可数,只有 8 处。广富林文化在上海地区目前仅发现广富林一处遗址,之后的二里头文化时期马桥文化仍不见好转。

2

公元前2100年左右,长江中游地区先前面积较大的聚落,皆可见面积缩小或者被废弃的情况。
石家河古城作为该区域的一级中心聚落,在公元前2100年之后,从原有的800万平方米缩减至100万平方米。周边最大面积的聚落缩减至18万平方米左右。
据统计,石家河古城周边聚落总数量,从龙山时代的63处下降至后来的14处。

3
大约公元前2100年左右,也即山东龙山文化中期向晚期过渡之时,山东东南沿海多处200万到300万平方米上下的超大型聚落,以及40万平米以下规模较小的次中心聚落,都表现出衰落态势,其环壕和夯土城墙等大型公共建筑设施亦见废弃现象。据统计,该地区聚落总数量从608处下降至13处,而所有聚落的占地总面积也从2192万平方米缩减至53万平方米。
山东北部地区衰落年代较南部地区稍晚,很多城址基本上废弃于龙山时代晚期。其中,淄博市临淄区的桐林遗址的规模从230万平米缩减到10万平米,其夯土墙也出现了废弃,该地区聚落总数量从51处下降至5处。济南市章丘区的城子崖遗址,其面积虽然维持在20万平米左右,但周边聚落总数从14处减少到8处。
山东东北部,面积在40万平米的景阳冈城址及其城垣同样在龙山晚期被废弃。这里说句题外话,刘宗迪曾在《“禹都阳城”传说考》中称,“位于阳谷景阳冈之上的那座龙山时期古城,可能就是考古学者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夏墟之一。”这是看到“阳”字就想向“阳城”靠拢,而不顾考古与文献现实。
总之,山东地区龙山时代共11处规模较大的聚落,仅有3处最终延续至随后的岳石文化阶段,即桐林、城子崖和丁公,而且面积出现不同程度的缩减。

4
晋南地区包含运城盆地和临汾盆地,其聚落在龙山晚期都出现缩减或废弃。
运城盆地的周家庄超大聚落在龙山时代末期出现了规模急剧缩小和大规模人口衰减:其面积从先前的约500万平方米减少至21.4万平方米,核心区的居民总人口从龙山时代鼎盛阶段的2万人左右减少至不足2000人。
据统计,运城盆地龙山文化阶段的聚落总面积为1068万平方米,而二里头阶段的聚落总面积仅为229万平方米。
临汾盆地的高等级聚落衰减更甚:陶寺城址在二里头时代前大规模废弃,盆地内其他三处面积在100万到200万之间的龙山聚落也都未进入二里头时代,还有13处面积在30万到100万的聚落也都在大致同时期终止。
据统计,临汾盆地龙山阶段共54处遗址,其中仅有5处小规模遗址延续至二里头时期,而且基本未见二里头阶段新建立的聚落。

5
关于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中下游良渚文化、后石家河文化、龙山文化的崩溃和衰落,通常有各种说法,如气候变化说、洪水说、禹征三苗说,等等。
然而,800年之久的崩溃或衰落,不是单一原因所能解释的。
以良渚文化突然衰落为例,通常有两种说法,即洪水说和战争说。然而洪水结束后,域外的马桥文化人群来了,本土的良渚文化人群却没有回来,这不应该。至于战争说,失败被迁的应该是部分人,不至于包括老小在内的本土人群整体消失。

所以,本土人整体消失的原因,只能是大规模爆发的瘟疫。
其实,良渚玉器及图案较多地融入了逐疫与祭祀疫神的文化色彩,是良渚先民长期以来以原始巫术与疫病进行抗争的结果。
《周礼·夏官·方相氏》:“方相氏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欧疫;大丧、先驱、及墓、入圹、以戈击四隅,欧方良。”玉琮四隅角几乎全部雕琢成神兽纹,以抵御四隅之疫鬼,与方相氏“以戈击四隅”有异曲同工之妙。
公元二世纪中,疫病波及于罗马全领土,罗马帝国从此更走入了衰运 。在东汉末代 , 中国有十一年间流行凶猛的疫病,由此秩序大乱、汉朝灭亡,然后是长期分裂战争的年代。由此可见,瘟疫所造成的对人类社会的毁灭性打击远非自然灾害与战争所能比拟。

6

距今4200~4000年之间,全球经历了一次降温事件,江汉平原的气候也由暖湿转为持续干冷,降水减少。极端气候灾害的频繁发生,导致了后石家河文化的衰落。
后石家河文化曾出土大量的“抱鱼人偶”,学者研究后,认为这些陶人偶应称为抱璋人偶,其表现的是巫师手持牙璋的形象。文献记载玉璋的一个重要功能是祭祀山川,因此“抱鱼人偶”表现的是巫师祭山以致雨的活动场景,这样的祭山求雨活动与后石家河文化时期江汉平原整体干冷的环境背景相符合。

通常认为,江汉平原为三苗人的居地。因为极端气候灾害频繁发生,导致“三苗大乱”,然后“禹征三苗”,使得传承二千余年的石家河文化从江汉平原彻底消失了。
相关记载见于《墨子·非攻下》:
“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乎市。夏冰,地圻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高阳乃命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四电诱祗,有神人面鸟身,若瑾以侍。搤矢有苗之祥,苗师大乱。后乃遂几。”
综上,极端气候和战争,是后石家河文化崩溃的主要原因。

7

晋南地区的社会崩溃,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洪水,一是老虎山人群南下。
关于洪水,文献有多处记载:
《山海经·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史记·十二本纪·五帝本纪》:“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
关于老虎山文化人群南下,自然是从考古方面而言的:
龙山后期,原本有斝无鬲的临汾盆地出现大量双鋬陶鬲。不仅如此,陶寺墓地还出现暴力屠杀、摧残女性、疯狂毁墓等现象。
韩建业认为,老虎山文化南下造成陶寺文化覆灭的重大变故,很可能与古史传说的“稷放丹朱”事件相关。而公元前2100年左右的气候干冷事件,应该是陶寺文化覆灭的深层背景。
关于陶寺晚期,本地人口的去向,何驽认为,部分人被迁入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形成了朱开沟文化。

8

做个小结:
(一)气候动荡导致干旱和洪水泛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破坏。
(二)气候动荡使得战争更加频繁,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
(三)青铜时代全球化形成时期,人群流动性增加,造成了瘟疫的流动。
(四)战争、洪灾和人口流动导致的瘟疫,最终使得人口锐减,从而造成整个社会的崩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原文化研究》2019年第4期 | 袁广阔:伊川盆地仰韶至龙山时代聚落变化原因探索
史无记载:夏代早期空前绝后的一次大劫难
龙山至二里岗文化时期河东盐池分布范围研究
中国通史之邦国时代(第五集)学习记录
戴向明:晋南盐业资源与中原早期文明的生长:问题与假说
二里头:中国的第一个王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