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好强的人心灵脆弱,“太好强”抑郁症的高危人群

 
好强孩子的脆弱心灵


7岁女孩全部科目都要拿第一,成绩不好就哭闹

    孩子不上进,是个问题,孩子太好强,也是个问题。有关专家提醒,“太好强”的孩子往往心理素质比较脆弱,患抑郁症的几率比不好强的孩子要高得多……

家有好强儿女,父母更操心

    全部科目都要拿第一,成绩不好就哭闹
    福州的刘女士称,7岁的女儿佳佳(化名)处处要强,成绩稍有不足,她就大哭大闹。刘女士说,佳佳自小就很独立,上幼儿园时,她会自己要求当小主持人,主动要家人带她去学英语。当时刘女士觉得这是孩子上进的表现。可是去年佳佳上了小学一年级后,好强心愈演愈烈,刘女士开始担心了。
    语文、数学,体育课上的跑步、跳绳等等,她都要自己拿冠军。“如果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她就会沉着脸,好长时间不开心”。刘女士说,她有时在家里和女儿一起比赛整理衣物,由于佳佳连那些小游戏也输不起,所以她教育女儿要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可女儿却问“既然比赛第二,为什么还要比”。
    经不起一次“小失败”,高三女生患上抑郁症
    高三的学生李雪(化名)从小就酷爱英语,英语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由于英语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她为了逞强,在同学的面前从不看英语。可晚上回家她却逼迫自己学英语到后半夜。由于过度紧张,李雪根本就记不住单词。月考时她的英语成绩排到了班里20多名。从此,她开始整宿地睡不着觉,每天呆呆地望着天花板。甚至开始询问母亲“人从楼上跳下去就一定会死吗”等问题。李雪的父母带她来到医院,医院诊断的结果是,李雪患上了“抑郁症”和“社交恐惧症”。

专家:孩子好胜,过分溺爱是主因

    福建省阅读协会传统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有二十余年幼教及教育管理经验的毛慧青老师认为,如今很多孩子都特别争强好胜,佳佳的情况并不是个案。“不能说这是孩子的病,但长此以往,对孩子心理伤害极大,不但输不起,也很难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还会滋生烦躁、嫉妒、弄虚作假或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
    分析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是家人过分溺爱,过分让她成为中心人物;其二,家长总是有意无意地要求孩子争第一,让孩子认为只有冠军才是成功者。
    毛老师说,孩子争强好胜在一定的范围内是好事,但要有个度,家长可慢慢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心理专家张聪沛说,现在的孩子个性都很好强,家长要多和他们谈心,平时要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专家支招:科学引导孩子与别人比较

    幼儿阶段是孩子性格最真实表达的阶段,他不会因为在乎别人的脸色眼神而控制自己。从这个阶段就能看出孩子的先天气质到底是什么样的,即有些孩子做事表现出无所谓和随遇而安,而有些孩子却表现出敏感焦虑和完美倾向。这些表现无所谓好坏而是需要家长和老师因材施教。
    表现得要强和完美倾向的孩子做事情喜欢攀比,常常会忽略过程中的享受和快乐,看起来积极要强的他们更容易表现出自卑和退缩。对这样的孩子进行指导,有专家总结出两点建议以供参考。
    1.引导孩子关注过程,淡化结果。首先父母和老师要淡化过程,不要总以结果论英雄。如在互动过程中可以引导孩子享受过程带来的快乐。
    2.引导孩子和自己比较,平淡地对待失败。首先,要让孩子看到自己进步,和自己比较;其次就是在和别人比较的过程中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同时看到别人的优点和不足。比如,没有得第一或下棋输了,这些都是挫折,对孩子而言都是很难过的事。家长要帮助他正确认识,告诉他们没有人能永远成功并鼓励他继续努力以得到成功。父母坚持这样引导,孩子就会慢慢形成全面的评价观念和能力,脆弱、容易因失败而自卑的心灵会慢慢地变得强大。
    此外,家长们应该多倾听,而不是一味地训斥或者迁就,其实每一名家长都可以成为孩子的“心理医生”。



 
危害孩子成长的七剂“慢性毒药”
新闻作者:(赵 元)  

 

    家庭中的方方面面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及其人格的熏陶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应把培植健全人格当作家庭教育的中心,重视和加强对孩子进行良好道德的培养,戒除掉家庭教育中会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从而有效地建构儿童的健全人格。请家长们注意以下七剂“毒药”:
    瞧不起孩子。“你这么这样笨啊!”每当这类话脱口而出时,都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自我观念。
    恐吓孩子。采用恐吓的方式来管教孩子,也会减弱他的自我观念。
    贿赂孩子。有些父母许诺孩子,如果读书成绩好,就给买什么东西,以此将刺激作为动力,这不是个好办法。这样的贿赂会引发孩子做事的动力由内转向外。这样不利于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目的。
    过度保护监督孩子。过度保护监督孩子会挫伤孩子的自我观念,削弱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
    对孩子唠叨不休。过分唠叨会使孩子觉得父母认为他没有理解事物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厌恶不快的感觉。其实,有条理地向孩子交代事情,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用不一致的规矩管教孩子。有些父母凭自己的喜怒随意设立规矩,同样的行为有时遭罚,有时由他去。这样会使孩子感到迷惑。孩子需要你用一套一致、可信、可靠的规矩来教育他。
    定不适合孩子年龄的规矩。假如你希望一个两岁的孩子同五岁的孩子一样循规蹈矩,只会使他自觉无能。因为你期望于他的,是他的年龄不能达到的行为水平,这对他的自我观念有极坏的影响。




争强好胜过了头,病不轻


心理引言:争强好胜本是好词,上进心强也是父母表扬孩子时的高频词汇,更有甚者,以孩子永争第一为荣。在家长的高标准严要求下,有的孩子争强好胜过了头儿。专家指出,处处好强未必是好事,家长的鼓励教育也应该适时调整,当孩子太跟自己较劲时,当父母的应该适当给泼泼冷水。 



争强好胜过了头,病不轻

争强好胜本是好词,上进心强也是父母表扬孩子时的高频词汇,更有甚者,以孩子永争第一为荣。在家长的高标准严要求下,有的孩子争强好胜过了头儿,对强于自己的同学“羡慕嫉妒恨”,对于这些过于希冀永保第一的孩子来说,“不完美”、“不如人”简直就是不可原谅的错误,当旁人不怕失败一往无前时,他们却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甚至迈不过去自己心中的这道坎儿。长此以往,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必然下降。

专家指出,处处好强未必是好事,家长的鼓励教育也应该适时调整,当孩子太跟自己较劲时,当父母的应该适当给泼泼冷水。

争强好胜过了头 钻牛角尖病不轻

我们时常听到太多的父母抱怨:自己的子女写作业做事情总是抱着“差不多得了”的态度“穷对付”,而不像有些孩子那样“上进心强,追求完美”。在大部分家长的眼中,“上进心强”绝对是孩子毋庸置疑的优点。可是,有这样一群家长,他们发现,自家孩子已不单纯是好胜心强,永争第一,而是为此近乎于苛求自己,容不下一点瑕疵,更不允许自己落于人后。

这样的问题,并非仅仅出现在中小学生身上。陈女士儿子刚上学前班,每日的作业不多也不难,可孩子总是写得很慢。“如果有一点点不满意,就会把整篇作业擦掉重新写,有一次练习册都被擦破了。”陈女士说,“以前我们觉得做事尽善尽美是应该的,可他现在表现得过了头,恨不得凡事都比别人强。有时几个小朋友一块儿玩儿,有的孩子唱歌好,有的孩子英语好,偏偏这都是儿子的弱项,开始时他逞能,可当大伙儿比试才艺时,立马'不战而败’,于是他拒绝再跟小朋友玩儿,自己在一边儿闷闷不乐,就连晚上回到家也撅着嘴。”

如果低龄的宝宝争强好胜有时还会让大人觉着好笑,那么一旦进入学校,这样的孩子会表现得特别爱钻牛角尖。高二年级李老师说:“这样的问题大部分出现在尖子生身上,尤其是前三名的学生,他们已经被'捧’得很高,不允许落下。班里有个男生,每次考试肯定班里第一,年级前三,可有一次月考落到了班里第七,这孩子一宿没睡,反复做着错题,第二天来上课时眼睛都熬红了,而且他连续三天保持这种高度紧张的状态。我们老师看着不仅心疼,而且担心,但是无论如何劝说都没用。这孩子觉着只有这样才对得起自己。可是,争强好胜也要有度,否则迟早有一天会摔得不轻。”

过于好强留隐患 登高跌重难适应

对于过于追求完美的孩子来说,“不完美”简直就是不可原谅的错误,当旁人不怕失败一往无前时,他们却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甚至迈不过去自己心中的这道坎儿。李梦就是这样一类孩子,她从小在父母的严格要求下学习一直不错,凭借着三年的刻苦努力考上了本市最好的高中。高中生活对她来说是充实而残酷的,晚上两点睡、早晨六点起是家常便饭,每次大考小考,李梦都如临大敌——这一切都是为了保住前三名的宝座。她已经很适应多年的优势地位,不允许自己有一丝失误。某次生物竞赛,李梦名落孙山,虽然老师家长都开导她,她却将自己关在屋里不吃不喝,甚至连转天的奶奶生日也拒绝参加,她说:“接受不了失败的现实,更怕亲戚询问。”虽说此后一段时间李梦苦攻生物,但也许是由于到了瓶颈期,一直不见起色。

后来,李梦对生物算是“小放弃”,虽然按时完成作业,但从不分多余时间给这门课,更拒绝和老师同学讨论生物问题。李梦满心以为,凭借出色的英语和化学成绩,一定可以考上北大、清华,可到头来,由于生物的“短腿”,她的成绩只够本市某211大学,虽说这在旁人眼中已经十分优秀,但心高气傲的她“无法原谅自己的失误”,说服了家长老师,选择复读,可第二年,天不遂人愿,依然与最高学府无缘,李梦仍拒绝其他学校。家长无奈,只得卖了家中闲置的一套独单,供她去美国上学。李梦妈妈说:“她换个环境,离开这个伤心地,也许会好些。”

对于像李梦这样极度自信、追求完美的人来说,挫折,是他们从来没有想过的字眼。可现实中一旦出现挫折,他们却是极度脆弱且极端的。国外的一项研究表明,完美主义者不崇尚开拓精神,尽量避免那些他们无法胜过别人的活动,也很少自告奋勇,他们面对失败不能原谅自己,所以尽量选择逃避。

家长追求完美 孩子心理脆弱

幼儿阶段是孩子想法、性格最真实表达的阶段。但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家长的教育理念、教育原则就会为孩子“涂上底色”。的确,在当今的竞争环境下,“争强好胜”已经成了众多家长的教子方略,“勇夺第一”也成了努力进取的唯一目标。

在很多家长眼中,似乎只有“第一名”才是完美胜利者。杨女士的女儿小樱学习一直不错,上中学以来保持着班里前五名,可只要小樱向妈妈汇报考试名次,杨女士头一句话必然是询问名次,第二句话则是问“谁是第一名,跟人家差了多少分”,而第三句话永远是雷打不动的“下次努力”。这模式化的对话方式小樱已经十分适应,而且“继续努力”的信念也促使她刻苦学习。虽说小樱也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羡慕,可当旁人称赞她学习好的时候,却会下意识地回答:“成绩还可以,但是还是犯了几个不该犯的小错。”同学羡慕她成绩好,她也会嘟囔着抱怨自己比第一名差远了。小樱说:“我真不是得便宜卖乖,而是确实嫌自己学习还不够好。”

心理学上所指的完美主义者是那些把个人的标准定得过高,不切合实际,而且带有明显的强迫倾向,要求自己去做不可能做到的那种理想的人。的确,很多完美主义者一般根据成绩来判定自我价值,当他们做得出色的时候,自我感觉就好,当他们犯错或者未能体验到成功的时候,情绪就低落,他们的标准常常是订得如此之高,以至于很少能体验到他们所需要的成功的感觉。而这“不切实际的高标准”,有些就是家长、亲朋不经意间给孩子造成的错觉。

当前社会提倡鼓励式教育,尤其在幼儿阶段,没有接触升学、分数等“残酷”竞争时,家长、老师对孩子大多以鼓励教育为主。“你是最棒的”也是很多家长在表达对幼儿的爱时常用的一句话。小孩子都是可爱的,虽然作为个体,他们确实是最棒的自己,但处于整体环境中,却一定不会永远“最好”。老师、家长、亲友的过度表扬,容易让孩子对自己形成虚高的认识,而一旦达不到这个目标,孩子会认为“自己有能力,只是失误而已”,钻进了不能原谅自己的牛角尖。








对娇气、敏感、受委屈的专家意见


[现象]
  在我们的身边,往往有不少孩子,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在经受一点点挫折时,常常大发脾气或是满脸委屈,两眼泪汪汪的。孩子的世界往往是敏感脆弱的,很多时候,他们在对待事情时总显得比成人要较真,他们更在乎父母、老师、伙伴对他们的评价。很多时候,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一句无足轻重的话语,可能就会使得孩子感到莫大的委屈,而伤心不已。
  这就是所谓娇气,它是指意志薄弱,不能吃苦,习惯于享受的行为方式。具有这种特质的孩子容易对环境的变化感到敏感,也比较容易受委屈。其实质是孩子惰性心理的品质的反应,它会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学习、同伴交往和社会适应,故应及时纠正。

[原因分析]
  娇气是幼儿的固有现象,孩子心理脆弱,需要的到保护,就会通过娇气的表现形式来吸引家长的注意。不同的孩子表现的程度不尽相同,但超出了一定的范围,就和家长的养育方式有直接的关系。
  一、家长的溺爱。孩子的娇气行为主要决定于环境的影响,一个被溺爱的孩子,容易形成娇气性格。很多孩子受着很多人的宠爱,爸妈的溺爱,老师的疼爱,在这样倍受关注的同时,孩子的自我优越感和自尊心也越来越强,更不容许他人打破他们的这种优越感,因此,当给予他们的关注稍微欠缺一点时,他们往往不能正确的理解和接受,常常会觉得自己受了委屈,从而采取自我防卫机制加以抵制和抗议。
  二、家长的过度敏感。当孩子觉得委屈的时候,爸妈就觉得了不得,对孩子问长问短,这就强化了孩子确实觉得自己受到了委屈。
  三、先天因素。孩子的先天素质也有一定的作用,婴儿的气质可分成“平静的”、“难对付的”和“慢慢活跃起来的”三类。平静的儿童占75%,他们的情绪好,易于适应环境;难对付的儿童占10%,他们常常大惊小怪,害怕陌生人和陌生环境,瓜强烈;慢慢活跃起来的儿童占15%,相对而言,他们不够活泼,对新奇事物有退缩、消极的反应。儿童心理学的跟踪研究表明,到7岁时,后两种气质类型的儿童中有严重情绪问题的人数要比“平静的儿童”中的人数多,而又以难对付的儿童的情绪问题较显著,娇气表现便是其中之一。
  四、疏于教育。对于有些孩子确实有一定的先天因素,往往是父母过分强调先天因素,对教育放任自流,在孩子遭受挫折,家长没有原则的保护,就更容易强化这种性格。孩子的可塑性是非常强的,即使存在某些先天性的气质,只要我们加大培养的力度,也都是可以改变的。

[对策]
  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导致孩子相关的行为。我们对孩子真正的爱不是直接帮助孩子,而是让孩子能够自理,成为能够最终养活自己的人。为此,我们应该:
  一、让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情以及劳动:父母应尽量让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情,以及力所能及的劳动,如穿衣服、刷牙、洗脸、洗手绢、扫地等,并对孩子好的表现给予表扬,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和独立意识,这在很大程度上抵制着娇气心理的产生。因为对于孩子的影响来说,除了生动、形象的言语教育外,直观、具体的活动同样潜移默化地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让孩子经历挫折和失败:孩子在实践和游戏当中,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在集体活动中也会遇到各种矛盾,如果家长总是给予孩子更多的保护,孩子就会觉得这些挫折和失败对他来说是不应该发生的,一旦发生机会敏感,觉得受委屈。为此,家长在孩子玩的过程当中不要过度关注,也不要给予帮助孩子。即使孩子要求家长帮助,如果家长认为,他稍微动一下脑筋就可以做好的,也不用帮他。但孩子有了自我承担责任的意识,也就容易克服娇气性格。
  三、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孩子很多的委屈并不一定是合理的,在一个受到溺爱家庭长大的孩子,再和其他孩子交往的过程中,往往没有照顾到别人的想法,而被别人所排斥。当孩子感受到和家人不一样的待遇时,就会觉得受委屈。为此,我们应该让孩子多和其他孩子交往,在交往中孩子才能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才能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
  四、引导儿童的利他行为:孩子的娇气往往是与自私、任性等不良行为相伴而生的。对此,父母可以经常支持、鼓励孩子进行一些利他行为、亲社会行为,如将自己的文具、玩具与同伴分享。陪更年幼的小朋友回家,交还捡拾物品,讲卫生,讲文明懂礼貌,等等,以期通过良好行为改变不良行为。幼儿专家认为,积极引导这些利他行为,对于儿童的信任感、独立感的成长以及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有助于克服幼儿期常见的自我中心倾向与娇气、任性行为。
  五、给孩子好的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同伴是儿童社会化的动因,同伴对于孩子的积极、消极行为均有强烈的、持久的影响力,因而父母在指导孩子交往同伴方面应特别引起注意。对于具有优良品质的同伴,应该鼓励孩子多与交往,并激发幼儿好强、竞赛性心理,引导孩子学习、模仿。而对于具有类似自私、娇气、任性等不良行为的同伴,应引导孩子少与交往,并指出该同伴的缺点所在,使孩子在父母评价同伴的同时,也得到明确的告诫,即"旁观者效应"的间接强化。这种策略样适应于电视节目、电影、童话故事中的人物教育,即让孩子在多种教育途径中,在平常点点滴滴的教育中感化、同化优良品质,而抵制、消除不良言行。
  六、有效的表扬与批评:家长的价值导向很重要,表扬与批评是巩固良好行为习惯、消除不良言行的重要强化手段。但有效的表扬和批评必须遵循以下一些原则:表扬和批评是有条件的、非随意的、及时的;表扬和批评要同时说明优点和缺点的各个细节,使孩子知其所以和指向;用孩子先前的言行、成绩作为评价当前行为的背景;评价时考虑到孩子为完成良好行为付出的努力,以表扬为主,并提出下一个期待目标;培养孩子对某一行为自我评价和自我约束力的能力;父母对孩子表扬、批评的标准必须前后一致、相互配合;批评、惩罚的强度、力度要考虑到孩子的气质类型及自尊心水平,讲究评价的实际效果。
  七、让孩子得到情绪的宣泄。孩子情绪的波动是正常的,成年人也都会有这样的波动。当孩子受委屈时,能够将不快宣泄出来,是件好事。此时,只要孩子的言行不是太过分,家长、老师应该接受、允许孩子适度的哭闹,否则,某些情绪机会积累。当孩子的情绪平静下来以后,家长、老师可以让孩子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一遍。一定要让孩子主动的述说,当孩子提及自己的感受时,鼓励其说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家长、老师在仔细聆听后,可以心平气和的从其他人的角度设几个问题问孩子,引导孩子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自尊心太强怎么办?
“我不想和他争!”孩子没有“竞争心”并非好事,父母要正确培养
教育就是习惯培养
孔雀心态:孩子爱攀比,请打开这3个锦囊
如何最快最有效的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如何阻止孩子盲目攀比性格的形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