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自我轻蔑 相互轻蔑却又彼此来往 并一起自我作贱是众多人际关系的写照
         




   相互轻蔑却又彼此来往 并一起自我作贱是众多人际关系的写照



         敌意中的主导情绪是愤怒、轻蔑和厌恶



                   施虐型人格心理分析

黄丽娟

 



有些男人向身边的女人施虐,是出于长久蔑视女性的心理。这类男人往往与身边的女人在社会地位、经济能力和知识水平上差距较大。对他们来说,女人是没有思想的生物,是依附自己的寄生虫,她们没有资格对男人不满或与男人对峙。


所以,一旦觉察女人有“不听话”的举动,他们就会做出如同镇压判乱的本能反应。暴力是最直接的反应,当它屡屡奏效,令到女人不断屈服,自然就成了这类男人难以戒除的恶习。

更为普遍的男性施虐狂是另外一种情况,他们是生活的失败者。当伟大理想和渺小现实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乃至越来越难以弥合时,无望感让他深深地厌恶自己,而他最后的自我拯救,就是把蔑视转嫁给别人。



从心理的角度讲,明显的施虐倾向,源自于一个人对自己的生活产生的巨大的无力感和失落感。他要打击他人,以求得一种自我保护:把自己的痛苦分给别人。


如果别人和他一样失败、痛苦和堕落,那么他的苦难就减轻了,他不再是唯一遭受折磨的人了。他由此舒缓了内心难以忍受的自我轻蔑,同时更获得了一种高人一等的感觉。支配权赋予他暂时的然而本质上却是虚妄的自豪感。


这类男性如果结了婚,有了家庭,他们的妻子必然成为随时受虐的对象。因为她们既无能力抵抗,也无处躲避。她们太在意婚姻的长久和家庭的稳定,因此她们表现出来的依顺看上去就像有罪的人,而这更加激发了暴虐丈夫的惩戒之心。



这是沮丧乏力的男人唯一能获得尊严的方式,他们力图摆脱失败的悲惨感觉,于是就在压制、挫伤和胜过他人中寻求快感。这种虐待的冲动完全是无意识的。


因此他们实施起来也就格外地主动,别人任何一点欢乐和轻松的感觉都会挑起他们强烈的破坏欲望。他们自己对人生的期望落空了,他们就希望所有的人都失去期盼,哪怕是他们身边最亲密的人或伴侣。

面对有施虐倾向的男人,除了彻底割断和他的关系,女人做出任何拯救的努力都是无效的。



                                                      不爱自己的“好处”  自我轻蔑

  为什么有人会不爱自己?这有什么好处?没错,这种行为的确有些“好处”--尽管是不健康的,你可就此进行审视。这是学会真正成长的核心所在--弄清楚为什么你会做出自我挫败行为。所有行为都有其原因,而在消除任何自我挫败行为的道路上,到处都有误解你自己的动机的障碍。一旦你认识到你自我怨恨行为的原因及其支持系统,你便可着手纠正这种行为。反之,如果没有理解自我,那么这种自我怨恨行为将会继续反复出现。

  你为什么非要选择自我摈弃行为?很可能是因为接受别人的看法,比自己进行思考要容易得多。但除此以外,还有其他“好处”。如果你不爱自己并认为别人比你更为重要,你就可以:

  ·总有现成的借口为自己在生活中得不到爱而辩解,也就是说,你认为自己根本就不值得别人爱。这个借口看似病态,却常常被你当作挡箭牌;

  ·避免与别人建立爱的关系,从而避免任何风险,也免除了遭到拒绝或驳斥的任何可能性;

  ·认为还是保持现状来得容易。只要你没有价值,那就根本没有必要努力成长或使自己更加充实和愉快,其“好处”便是不求进取;

  ·从别人那儿得到许多怜悯、注意甚至赞许,巧妙地取代了建立爱的关系所涉及的各种风险。这样,得到怜悯和注意便成为自我挫败性的“好处”;

  ·总有许多替罪羊来为你的痛苦承担责任。你总可以责备其他的人或事,从而不必努力使自己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总是意志消沉,不做任何事情改变自己的处境,把自我怜悯作为一种安全的解脱方法;

  ·认为他人比自己更为重要,从而加强依赖他人的行为,其好处是有人可以依赖,即便这种行为使你受害;

  ·不能主宰自己的生活,不能根据自己的选择去生活,其原因就是你认为自己不配享受你所渴望的幸福。

  这些“好处”,便是你自我轻蔑支撑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你之所以固守旧习的原因。不错,贬低自己总比提高自己来得容易和保险;但不应忘记,活着的目的之一便是成长发展,所以如果拒绝成长成为一个自爱的人,则无异于选择死亡。在对自己的行为有了这些深刻认识之后,你便可以着手为发展自爱而进行一些精神和心理练习。


家庭因素

  面对家里人的关怀,他们会过于在意,甚至发生误解,长而久之,他们将从人群之中脱离出来,进入自我封闭和孤独的空间,从而导致性格交流的极大障碍。 

  自我责备、自我鄙视、自我轻蔑,将一切的不如意归因于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倾向。单亲家庭的子女有较为强烈的自卑感,他们感到自己不如别人,悲观失望。由于对自己的评价偏低,因此他们把工作和学习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产生不安、内疚、失望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导致自己的整个心理失去平衡。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受到批评后,总认为是自己不好,在别人笑自己的时候,总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 

  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缺乏信心,生活在提心吊胆中,要花大量的时间来应付家庭破碎后的家庭关系,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感到焦虑,缺乏安全感。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敏感,结交伙伴时总怕别人说自己的坏话,被人说了什么总是不开心,在对人关系上具有退缩、焦虑的特点。 

  对别人的关心表现出极为的冷淡,在挫折面前非常脆弱,经不起风雨坎坷,稍有不顺心就容易冲动,对生活中的小小摩擦,反映非常强烈,自我保护意识过强,敌对情绪很大,常常感到压抑、郁闷、烦躁,心理困扰无处排解。由于压抑太久,一旦爆发出来,能量也就越大,喜欢“顶牛角,对着干”,极易产生极端行为。 






 敌意及其构成

 

敌意由愤怒转化而来。敌意是一种复合情绪状态,是在后天生活中形成的。敌意一般在少年时期之后才会发生,它包含着认知成分。愤怒是敌意的主要成分,厌恶和轻蔑也是敌意的重要成分。愤怒的意义在于激发人以最大的魄力和力量去打击来犯者而导致攻击行为。愤怒与其他情绪的结合改变了它的功能,成为一种表达来自外界现实的愤怒源的负性意向。敌意,就是愤怒与其他情绪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复合情绪。敌意是愤怒、厌恶和轻蔑的结合。

 

厌恶的原形,是不良气味引起的唾弃、呕吐感和躲避倾向。心理或社会原因引起的厌恶情绪,也使人产生“令人恶心”的体验。肮脏的环境和身体发出不良气味的人使他人远避。某些不良的事物或情境也是厌恶的诱因。

 

轻蔑作为准备应付所面对的危险对手的一种手段而起作用。它是以一种“我比对手更强”的优越感而激活去应付对手的情绪体验。由心理和社会的原因所引起的轻蔑,是在认知评价的基础上发生的;伴随着复杂的妒嫉或怨恨而被诱发,并在对某对象具有极端不予尊重的态度时,轻蔑都是重要的情绪构成物。

 

与愤怒相一致,厌恶和轻蔑均对引起该情绪的对象持否定态度,都属于负性情绪,但与愤怒的不同之处在于,厌恶导致躲避倾向,轻蔑引起冷淡和疏远。它们不像愤怒那么激烈,从而不致导致冲动行为。然而愤怒、厌恶和轻蔑三者的结合,却能产生有独特色调和独特性质的敌意情绪。这时攻击行为被攻击意向所取代。

 

敌意情绪状态还包含着一定的认知—情绪相互作用模式。例如,对某一对象的怀疑(怀疑是带有浓重认知成分的复合情绪),是对该对象某些方面的认知评价与对自身评价相比较(包括社会对该对象的评价)的复杂认知与情绪相结合的结果。敌意与怀疑,时常赋予复杂的社会内容,包含着感情—认知相互作用而发生,因此敌意成为标志复杂意识和社会行为的一种体验。

 

在一项对敌意的测量中,让被试想象某一引起敌意情绪的情境,结果显示其所包括的情绪成分。测量每一项目的最高分为15分,最低分为3分。结果表明,敌意中的主导情绪是愤怒、轻蔑和厌恶,均在11分以上。其中魄力、怀疑和自我成分,提高到7~9分。而平静状态和性感,降低到最低,其分数接近最低限。这一测量说明,敌意状态是情绪、驱力和感情—认知倾向的复合模式(见表1)。敌意是愤怒、轻蔑和厌恶三者的结合。

 

表1 想象敌意情境中的情绪成分

 

 

 

(引自Izard, 1977)

 

愤怒、厌恶和轻蔑的动机性质及其组合,构成敌意的特定动机特征。愤怒容易导致攻击行为,厌恶却使人躲避对象,轻蔑使个体与对象之间保持距离。这一特定的结合,使具有敌意情绪的人经常有一种“想要伤害对方”、“使对方受窘”或“击败对方”的意向和愿望,但不必然产生实际的伤害对方的行为。敌意通过表情,从心理上和感情上伤害对方,并可能导致言语攻击。言语攻击有往往进一步激发而引起实际的攻击,并引起肢体伤害的后果。

 

社会矛盾至今仍使愤怒和敌意情绪不可避免。分析其性质,有助于了解它们的动机成分和所能构成的各类心理伤害、语言伤害和肢体伤害。因此,从教育上说,应当在文明习惯的培养和教育措施的确立中,提高避免其发生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愤怒、轻蔑和厌恶,以及它们相结合产生的敌意的持续存在,可能导致情绪性精神障碍。由于敌意可能只是一种伤害性意向而无伤害行为,而同时又有强烈的负性体验,所以它的持续存在常常成为忧郁的重要成分。愤怒同恐惧相结合,可能成为焦虑这类适应不良症状的原因。愤怒的持续存在而得不到释放,还会导致心身疾病。风湿性关节炎、荨麻疹、牛皮癣、消化道溃疡、偏头痛、高血压等疾病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不能全部归结为心理原因。但是,不适宜情绪的持续激活及负性体验,可能是患这些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或是使病情加剧、症状延续的重要原因,为治疗和痊愈带来不良影响。

 

敌意状态还可能产生阻碍知觉和认知活动的不良后果。敌意的负情绪成分含有神经激活和压抑的矛盾成分,它削弱清醒状态。当它在意识中明显出现时,也会干扰个体进行智力活动。而当它形成心境背景时,又使人的精神状态蒙上一层灰暗的色调。怀有敌意的人,其敌对状态是对外的,受伤害的可能是对方,但在心理上咀嚼着敌对感的,首先是自己。

 

四、抑郁

 

抑郁比任何单一负性情绪的体验都更为强烈和持久。抑郁是一种复杂的复合情绪,主要包含着痛苦,并按不同情况而合并诱发愤怒、悲伤、忧愁、自罪感、羞愧等情绪(Izard, 1977, 1991)。

 

抑郁有正常与异常之分。每个人都体验过抑郁,轻则为郁闷、担忧、烦闷,重则为忧愁和忧郁,但均属于正常情绪范围。在严重的情况下,抑郁能转化为病态情绪。抑郁正常与异常之间的界限虽然难以截然区分,但一般来说,抑郁体验者对自身处境与身体状况有恰当的认识,自身行为控制与调节符合社会常规,并有一定的自信和自尊,即属于正常范围。由于过度压力而情绪低落或绝望,失去兴趣而不能胜任正常工作,甚至产生自杀企图等极端意念和行为,就可能向异常情绪转化,而成为抑郁症。

 

抑郁症可分为神经性抑郁症和精神性抑郁症。神经性抑郁症主要是外源性的,是由环境压力引起的应激所导致。当人对自身的处境不能加以改变或控制时,焦虑就转化为抑郁,而成为神经性抑郁症。此时患者感到失助、失去自信和自我肯定,情绪消沉而沮丧,产生偏离认知和偏离社会行为。精神性抑郁症一般均有内源性发病因素,主要是有机体生化因素引起的生理异常及其导致的遗传后果。为了区分精神性抑郁症和神经性抑郁症,需要确定下列心理因素:(1)极端认知反应,如妄想、幻觉;(2)异常情绪,如感情迟钝、低沉、冷漠;(3)异常知觉定向,如失去时间、空间定向能力;(4)异常行为,如失去对自身行为的理解和控制;(5)人格瓦解,如失去责任和道德意识,失去对人的感情交流,罪疚自责,悲观失望,茫然无主。所有这些,均为精神性抑郁症的典型症状,而在神经性抑郁症患者身上是不会出现的。后者在思维和知觉定向方面基本上是正常的,在社会行为上有轻度或中度适应不良现象,但与精神性抑郁症患者完全失去理性的状态有根本的不同。

 

(一)复合情绪论及致病因素

 

抑郁症的核心情绪是痛苦和忧伤。痛苦是能够长期存在的负性情绪;痛苦和忧伤的根本原因是“丢失”;任何引起严重“失落感”的事件,都有可能导致痛苦和忧郁。失去亲人,失去已有的荣誉和尊严,失去他人和社会的承认,都是构成痛苦和忧郁的可能原因。精神分析学认为,儿童早期的失落感、挫折感的再现,是抑郁的潜在原因。儿童早期受到挫折所产生的过分依赖得不到满足,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失去他人或外界的支持时,就会陷入抑郁。

 

敌意在抑郁中占较大的比重。敌意中的愤怒成分是产生攻击行为的激活器。例如,抑郁者受到社会上某种不公正待遇,会使他们产生抑制愤怒和攻击行为的倾向,而对“失落现象”产生轻蔑和厌恶,从而加重自身已发生的失落感。由于抑制愤怒与轻蔑和厌恶的结合构成敌意,此时的敌意使他们既心存恶意又忍受痛苦,敌意就成为加重抑郁的情绪成分。

 

抑郁包含着愤怒与恐惧的结合。在丢失情境中,个体对受到他人的抛弃而产生愤怒,又由于怕失去对方而压抑愤怒情绪,并归因于自己的无能而自责,这也导致愤怒转化为恐惧与焦虑。这时个体遭受威胁或预期危及自身安全而感到无力应付。恐惧和焦虑的成分在抑郁中起着退缩和回避的作用,从而削弱面对威胁和改善自身处境的勇气和力量。

 

抑郁可能包含着悔恨和自罪感。在失去亲人的患者中,患者内心存在着对失去亲人的歉疚感,甚至自认这就是对方的死因,于是加重了失去亲人的悲痛而陷入抑郁之中。

 

抑郁可能失去自尊和自信而诱发羞愧感。个体的注意顽固地指向自身,认为自己无能而无法面对现实。这种羞愧感,使自尊和自信进一步低落,导致抑郁加重的恶性循环。

 

所有这些负性情绪,由于互相影响而加强。每种负性情绪成分执著于自我而无力挣脱,从而使患者陷入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产生过度疑虑。由于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就会产生社会行为的适应不良,最终集中在压抑、郁闷和回避倾向的自我束缚之中(Izard, 1991)。

 

上述伴随在抑郁中而产生的多种情绪成分,是因情境而异的。刺激性抑郁可含有较多愤怒成分;反应性抑郁则可能含有较多的恐惧或内疚感,也可能含有较多的厌恶或轻蔑。这些不同的情绪组合决定了忧郁的基本性质,那就是人处在某种不适宜情境下,可以长期地经受忧郁的痛苦,而且还可能向病态抑郁转化。一般来说,忧郁不会导致极端行为和人格解体,也不致发生思维的严重障碍,但严重的抑郁使整个人处于消沉、沮丧、失望、无助、愿望丧失、无所作为的状态之中。

 

资料

 

将伊扎德的分化情绪量表(DES)用于对忧郁个体的具体情绪的分解(见表2),做法是让被试回忆忧郁事件发生时所引起的情绪类别和程度,意在了解被试的情绪结构中哪些具体情绪起作用,以及它们同情境因素的因果关系,以便分析忧郁产生的直接原因、情绪—认知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各种情绪间的相互影响。按照这种办法进行具体情绪的结构分析,能将被试的忧郁状态和程度具体化,这种做法类似于一般治疗中的诊断学。

 

表2 回忆忧郁情境的DES分析及三个治疗案例分析

 

 

 

第一例为332名大学生的一般的忧郁状态复合情绪的各具体情绪成分:痛苦占第一位,敌意占第二位,恐惧第三位。第二例,除痛苦较强外,愤怒、恐惧、惊奇和歉疚感均较强。第三例比第二例更严重些,除痛苦外,愤怒和恐惧居其次,内疚和羞愧也起作用。(引自孟昭兰著:《人类情绪》,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73~374页)

 

(二)认知论对抑郁症致病的解释

 

认知论对情绪的核心思想:认知是心境和行为的决定因素。贝克(A.Beck)早在1967年就提出“复合认知图式”来解释忧郁。他认为,人脑在信息加工中,形成一个认知的复合图式,人们经常按照这一图式去判断自身和周围世界。当某人从一个侧面把自己看做不适宜的、无价值的、有很多缺陷的时候,就会产生自责、失望和痛苦。这往往是通常情况下发生忧郁的原因。如果个人歪曲和偏颇地判断自己,个体的认知图式就会过度偏离事实和实际情况,把本来微不足道的小事看做自己无能和失败的结果,从而产生自我低估和自我责备。这个图式使他在预料自己的前途时,充满无望和无能的预感,从而导致意愿丧失和意志消沉。这样的认知图式一旦概念化,就会在思维中产生逻辑判断错误,形成对自己的反面观和消极性期望。其后果,就会产生无穷的痛苦,并导致忧郁。贝克按照逻辑的任意推断、选择的任意性、超概括化、判断夸大化,来描述抑郁的认知原因。例如,“考试失败了,我是完全没有资格进大学学习的”,“我曾经同他发生过争吵,他摔断了腿完全是那次争吵造成的。我一辈子对不起他”。这就是判断扩大化和超概括化在内疚、自责和失去自信情绪中的认知操作。这种认知偏见在思维中一旦达到普遍化和模式化,就可能导致抑郁。

 

(三)学习无助论对抑郁症致病的解释

 

塞利格曼(Seligman,1975)提出一个包括学习和认知理论的对忧郁的解释,并建立一种很有影响的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理论。其要点在于:忧郁是习得性无助的结果。当人认识到自己所处的情境是自己所不能加以控制时,就产生一种无助感,从而被动地接受这一情境的压力,而陷入忧郁。

 

塞利格曼的系列实验证实了这样的假设:给实验动物(狗)施以不可避免的电击。由于电击是不可逃离的,狗就学到一种“无适应反应”,被动地经受着电击而无逃避反应。这种“无适应反应”,就是习得性无助。对尚未产生无助现象的动物施以电击,只要它能跳过木栅栏而逃避电击,就不发生失助反应和忧郁。

 

塞利格曼根据习得性无助现象,提出一种“对立过程理论”来解释忧郁的发生:动物在受到不可控制的电击时,首先产生恐惧和焦虑。恐惧和焦虑可解释为试图逃跑的反应。当逃跑不成功而电击持续发生时,无助感和忧郁即随之增长。这时,先前发生的恐惧和焦虑被忧郁所取代,逃跑为忍受所取代,当有害刺激(电击)最终结束时,恐惧即得到释放,然而忧郁却仍然存在。塞利格曼认为,习得性无助现象可用来解释人类的反应性(嗜睡性)忧郁症。

 

反应性忧郁症是常见的。人一般在预料到对所处情境可能加以控制时,才产生期望或期待。然而,当预料到对情境无法加以控制时,就产生失望和沮丧。在此过程中,对情境的分析和预期有认知过程参与。当不期望的情境无可避免时,所产生的习得性无助感就导致忧郁的产生。

 

塞利格曼的理论只适用于解释反应性忧郁。人们观察到还有一种刺激性忧郁。刺激性忧郁表现为人在忧郁产生之前,有一段为了达到目标而产生强烈激动的时期。当人意识到其所争取的目标不可能实现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刺激—解脱循环过程(incentive-disengagement cycle)。这个过程包括三个阶段:(1)人的思维强烈地集中于达不到的目标或失去的对象上,并努力争取实现目标或得到失去的对象;(2)产生强烈的愤怒情绪甚至攻击行为;(3)如果前两个阶段未得到强化,人就从刺激状态中脱离而导致忧郁。

 

五、自我意识情绪

 

复合情绪的首要特征,既是多种情绪的结合,也是情绪与认知评价的结合。任何一种复合情绪,无论是正性的还是负性的,都受社会准则的检验。有些复合情绪尤其受着自我的约束,实际上,它们是在自我的框架中产生的,称为自我意识情绪。

 

(一)自我与自我意识情绪

 

自我,是指一个人在心理上构建的恒定的主体—人格整体,是社会关系品质、性格特性、道德、信念、价值、人生目标等集中于一身的综合体。自我随时影响着个体的行动,它可以在意识和无意识中存在(参见《心理学百科全书》,1991)。社会化复合情绪在个体产生中经常受到自我的折射。这些情绪,被命名为自我意识情绪或自我意识评价情绪(Lewis,1992)。

 

自我意识情绪如自满、内疚、羞耻或窘迫、妒忌或同情等,是没有具体的引发刺激的,我们无法指出哪种具体刺激是羞耻或内疚的直接引发源。自我,是决定于人的社会多方面因素、经过认知评价整合于一身而形成的,它使人成为一个作为主体的人。从另一方面说,人的认知评价,又是受作为主体的自我的指引和约束的。自我包含着判定人的行为的标准、规则和目标(SRGs)(Lewis,1992)等社会文化的积淀物。人的行为只有通过认知而与这些SRGs相对照,并在自我归属的情况下,才能够判定某个行为是正确的或错误的、成功的或失败的。这时,自我意识情绪才会产生。因此,每种自我意识情绪,都是通过蕴涵着自我的认知评价所确定的。认知评价才是确定自我意识情绪的性质、体验、表现和在个体生活中的作用的诱发源。

 

(二) 自我意识情绪的种类

 

1.羞怯与羞愧(shyness and shame)

 

羞怯是一种典型的自我意识情绪。从遗传的意义上说,婴幼儿表现的羞怯有着来自父母的基因,因此它被一些研究者归属为基本情绪(Izard,1977)。但是,我们很难描述它的确定面部表情和独特体验,它常常与其他体验伴随而生。一岁以后的婴儿会明显地表现出羞怯,三四岁以后的幼儿如果持续表现害羞行为,就会在气质与人格上被认定为具有羞怯性格的儿童。

 

羞怯可从复合行为反应来辨认。在陌生人出现的社交场合,婴幼儿的典型表现是头和眼睛低垂,扭转身躯,把脸埋藏在母亲的裙子里或躲在母亲身后,或以不乐意的眼光偷看陌生人。羞怯的人在社交场合产生自我脆弱感。研究表明,他们常常避免出现在社交场合,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社交无能,而只是对社交的享受感与善于社交的人不同,而只愿意与关系密切的朋友交往。他们对陌生情境与陌生人似乎感到威胁,产生不舒服的、别扭的体验,而愿意与人保持距离。

 

面对社会情境,羞怯包含着正性与负性情绪的冲突。羞怯的DES测量表明它包含着羞怯、怕、好奇和悲伤等情绪。DRS测量显示高紧张维和中等的自我肯定、冲动和愉快维。

 

根据研究, 羞怯是与内向性格联系着的。按照卡根的系统研究,大约有10%~15%的人表现极端的羞怯,羞怯被看做稳定的个体特征。这个结果有着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即使如此,卡根仍认为这种极端羞怯的产生,是经常的环境压力作用于先天气质特征的结果(Kagan, et al., 1988)。

 

羞愧(或羞耻感)与羞怯不同,它的发生带有更明显的社会原因。羞愧体验,往往在自己意识到发生某种失误时在自我中产生,在意识到自身行为的失败或对他人或群体的伤害时发生。羞愧的核心特征在于,它是个体进行整体归属自我评价认知活动的产物,即个体进行自我评价时,把失败或错误行为归结为整个的自我。因此,羞愧或羞耻感是一种与痛苦相联系的强烈负性体验。它表示,进行着的行为受到干扰和破坏并使思维加工发生混乱。羞愧的主观感受,是“无地自容”和“无言以对”,在表现形式上与羞怯类似,似乎企图把自己隐藏起来,在人群中消失。他们甚至企图使身体收缩、变小,以便使自己从他人和自我中消失。

 

由于羞愧感的强烈程度从整体上打击自我系统,因此感受羞愧的个体企图驱散这种感受,但是很难摆脱掉。有时,当被强烈的羞愧感所占据,个体会作出努力试图去改变,如采用防御机制,如重新解释、自我分裂或压抑等,来削弱或使它消失。羞愧往往不是由某件具体事物所引起的,而是由个体自己对事件的解释所诱发的。羞愧可以被公开的事件所引起,如众所周知的失败,也可能发生于个体的隐私事件,或发生于个体内心之中。

 

2.内疚(guilt)

 

内疚或悔恨的体验,来自个体对于自己的行为导致失败或导致伤害他人的评价。看起来,内疚与羞耻似乎有相似的原因,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情绪。内疚与羞耻的不同在于:(1)羞愧感属于整体归属,而内疚感属于具体归属,内疚感使自我集中在导致失败的具体行为上。(2)羞愧是十分强烈的情绪感受,而内疚的体验并不那么强烈,也并不会导致思维和情绪的混乱。(3) 羞愧感使个体企图驱散这种感受,但是很难摆脱掉,而内疚感也使个体感受到失败或伤害他人的痛苦,但是这种痛苦的感受直接来自引起失败的原因或受伤害的对象本身。由于它集中在自我的具体动作或行为上,似乎是可以补救的,所以,内疚感经常与个体想要采取纠正的行为相联系,以便对失败或伤害进行补救。对失败的纠正,或防止失败再次发生,是解脱内疚感的最好方法。(4)羞愧使人身体蜷缩,好像要把自己隐藏起来那样,而内疚感则使人来回走动,试图去修正导致失败或伤害的行为。内疚和羞愧不同的身体姿势,有助于区别这两种情绪。(5)在羞愧感中,自我的主观和客观是混在一起分不清楚的,而内疚感的自我是可以与对象分离开的。内疚使人通过行动去纠正错误行为,并摆脱内疚痛苦,纠正的行为使自我能指向自己或受伤害的对象。因此,内疚感比羞愧感更容易得到解脱。然而,对受伤害者的纠正行为并不那么容易实现,但大多数情况下,内疚感使人愿意试图去做。主体对内疚的纠正动作并不一定能够成功,即使在感情或行为上也不一定能实现,内疚因而就有可能转变为羞愧。(6)人能对内疚行为感到羞愧,但不能使羞愧转化为内疚。由于内疚不像羞愧的痛苦感受那么强烈,也没有对自我有那么大的破坏,因此它可被看做驱动具体纠正行为的有用的情绪。

 

3.傲慢(hubris)

 

傲慢,通常被认为是来自表扬、奖励或报酬而给予自我的放大了的自信,是按照SRGs对成功的自我评价。这种评价归属于整体的自我,即个体把成功归结为整体自我。傲慢常常被描述为自我膨胀、自我夸张或自我陶醉,有时会严重到傲慢无礼的程度。对儿童的过度称赞会导致负性效果,其机制可能是成人对儿童的自负或自满的过度强化(Dweck,1988)。

 

由于傲慢情绪是一种正性的、奖赏性的情绪,所以它使人在自我中产生良好的感受。但是,傲慢的一个特点是这种情绪没有另外的附加行动,它本身就是一种附加的情绪现象,它是难以长久保持而只能暂时维持的情绪感受。然而,人们有时倾向于得到情绪上的满足,就会寻找、创造、维持或重复这种情绪体验的机会。如果为了维持这种感受状态,他们就必须改变公认的SRGs,或重复评价自己的成功。

 

傲慢的人容易在人际关系上发生困难。这是因为,他们的傲慢情绪和态度,影响对他人不切实际的期望和需要;傲慢的人还会对他人采取轻视的态度,这都是人们所不能接受的。傲慢虽然诱发人的正性体验,但在群体中是难以被认同的。因此对傲慢者,人们一般采取轻蔑的或疏远的态度。而傲慢者本人,却不知道他的人际关系不尽如人意的原因。

 

4.自豪(pride)

 

自豪与傲慢不同,它被认为是一种必要的和良好的正性情绪,产生于对具体行动的成功结果的认知评价。与自豪不同,傲慢所包含的自我肯定与自我满足导致对他人的藐视或蔑视,从而它背后的社会准则是负性的,尽管傲慢给予主体的感觉也是快乐。

 

自豪使人对自身的行为、思想和感觉的良好状态体验到快乐。自豪情绪的特点,是对具体行动及其结果的正性体验。自豪状态使人全神贯注在引发这种良好体验的具体行动上,它是作为成就的动机而起作用的。由于自豪状态与人的具体行动相联系,因此人们就会以它为标准,使这种情绪体验再次发生(Lewis,2000)。自豪状态是儿童自信得以灌注到自我的来源,是在儿童自我的塑造中,培养自信和克服自卑的途径。对儿童的成功行为应予以肯定,但不可单纯地、过度地予以表扬。儿童正处在自我的成长期,过度的表扬会淡化儿童所掌握的SRGs,影响他们对他人的评价,影响他们的自我趋于完善。









 尼采:超人即是海洋,你们的伟大轻蔑会在海中沉没

 
 
  1 自从厌倦于追寻,我已学会一觅即中;自从一股逆风袭来,我已能抗御八面来风,驾舟而行。
  2 许多东西被我抛却,故而被诸君视为傲慢;若从外溢的酒杯里豪饮,难免洒落许多佳酿,故不要怀疑酒的质量。
  3“他沉沦,他跌倒。”你们一再嘲笑,须知,他跌倒在高于你们的上方。他乐极生悲,可他的强光紧接你们的黑暗。
  4 此人往高处走---他应受称赞!那人总是从高处降临,他活着,自动舍弃赞美,他是从高处来的人!
  5 即使是最有良心的人,良心的谴责面对这样的情感也是软弱无力的:“这个或那个东西是违背社会习俗的” 最强者也害怕旁人的冷眼和轻蔑,他是这些人当中受过教育的,而且是为了这些人才接受教育的。他到底怕什么呢?怕孤立!这个理由把做人和做事的最佳理由打倒 了!---我们的群体本性如是说
  6 我们为自己创造了一个适于生活的世界,接受了各种体线面,因与果,动与静,形式与内涵。若是没有这些可信之物,则无人能坚持活下去!不过,那些东西并未经过验证。生活不是论据;生存条件也许原本就有错误。
  7 哪里有统治,哪里就有群众;哪里有群众,哪里就需要奴性;哪里有奴性,哪里就少有独立的个人;而且,这少有的个人还具备那反对个体的群体直觉和良知呢。
  8 当心!他一沉思,就立即准备好了一个谎言。
  9 大胜的最大好处,莫过于解除了胜利者对失败的恐惧感。“我为何不能失败一次呢?”他自言自语,“我现在已有足够的本钱了”
  10 他现在穷了,原因并非别人剥夺了他的一切,而是他抛弃了一切。缘何如此?---他惯于寻觅。所谓穷人,正是那些对他甘愿受穷做了错误理解的人。
  11 他是思想家,这意味着:他善于简单的---比事物本身还要简单---对待事物。
  12 要破坏一件事,最刁钻的办法是:故意用歪理为这事辩护。
  13 人们视需要为事物发生之因,其实,它往往是事物发生之果。
  14 智者问傻子,通往幸福的途径是什么?傻子毫不迟疑,就像别人向他打听去附近那个都市之路似的,答曰“自我欣赏,再就是东游西荡。”智者嚷道:“住嘴,你要求太多啦,自我欣赏就够啦!”傻子回答说:“没有一贯的蔑视,又怎能不断的欣赏呢?”
  15 人要么永不做梦,要么梦得有趣;人也必须学会清醒:要么永不清醒,要么清醒得有趣。
  16“噢,我真贪婪!在这个灵魂里安住的不是忘我精神,而是贪求一切的自我,似乎要用许多人帮他观察和攫取的自我,要挽回一切的自我,不愿失去属于他的一切的自我!”
  “噢,我贪婪的烈焰哟!我多么愿意获得再生,变成一百个人呀!”
  谁不能以自身体验理解这位谓叹者,谁就无法理解求知者的激情。
  17 哪里缺乏意志,哪里就急不可待的需要信仰。意志作为命令的情感,是自主和力量的最重要标志。
  18 你们根本不明白自己经历之事,像醉汉在生活中奔波,跌倒了,从阶梯上滚下去了。所幸,你们因为沉醉反而未受损伤。你们的肌肉无力,神智不清,便不象我们觉得阶梯上的石头如此之硬!
  19 忠告:你是否只在博取声望?若是,这信条务请记取:自动放弃名誉,要及时!
  20 伏尔泰!人类!白痴!真理和追求真理有点难办,如果弄得太人性了---只是为了行善而追求真理,我敢打赌,那将一无所获!
  21 若不是在通向知识的道路上,有如此多的羞愧要加以克服,知识的魅力便会很小。
  22 鄙薄自己的人,却因此而作为鄙薄者,尊重自己。
  23 要填饱肚子,是人不能那么容易的把自己看作上帝的原因。
  24 与怪兽搏斗的人要谨防自己因此而变成怪兽。如果你长时间的盯着深渊,深渊也会盯着你
  25“哪里有知识之树,哪里就有天堂”---最古老和最现代的毒蛇都这样说。
  26 克服一种感情的意志,最终只是另一种感情或另外若干种感情的意志。
  27 由感觉产生一切信任,一切坦然的心境,一切真理的证据。
  28 赞扬比责备有更多的强加于人的成分。
  29 人最终喜爱的是自己的欲望,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
  30 其他人的虚荣心只有在和我们的虚荣心相反时,才会令我们反感。
  31 人们不相信聪明人会做蠢事:人的权利竟丧失到了如此地步!
  32 较为相同,较为普遍的人,一向总是占有优势,较为杰出的,较为高雅的较为独特的和难于理解的人,则往往孑然独立;他们常常在孤独中死于偶然事件,很少能繁衍下去。
  33 谁不想看一个人的高度,而只是睁大眼睛注视此人身上的那些明显的低处---谁就会由此而将自己暴露无遗。
  34 高贵的灵魂,是自己尊敬自己。
  35 漫游的人,你是谁?我看见你禹禹独行,没有嘲笑,没有爱,目光深不可测,象一个线棰那样湿漉漉的,显得悲伤不已。刚刚探测过每一深度,从水中 拉上来,一幅不满足的样子---它在水下要寻找什么?胸中从不叹息,双唇掩盖着厌恶之情,一只手只是在缓缓握紧:你是谁?你做了些什么?你在这里休息一下 吧!此处热情款待每一个人---恢复恢复精神吧!你到底是谁,眼下什么会使你高兴?什么会使 你恢复精神?说出来,只要我有,我就给你!“使我恢复精神?使我恢复精神?哎,你真是多管闲事,你说的够多的了!可还是给我吧,求求你~~~”给你什么? 什么?快说出来!“另一个面具!第二个面具”
  36 “这儿自由眺望,精神无比昂扬”。可是还有一种与此相反的人,这种人也处于一定的高度之上,也展现了自己的前景。---可却两眼往下看。
  37 每一位深刻的思想家较为害怕的是被人理解,而不是被误解,后者可能会伤害他的虚荣心;但前者会伤害他的心灵,他的同情心,他的心灵总是说:“你怎么也和我受过同样的苦?”
  38 人与人之间是应当保持一定距离的,这是每个人的“自我”的必要的生存空间。一个缺乏“自我”的人,往往不懂得尊重别人的“自我”需要生存空间。你刚好要独自体验和思索一下你的痛苦,你的门敲响了,那班同情者络绎不绝的到来,把你连同你的痛苦淹没在同情的吵闹声之中!
  39 你们尊敬我,可你们尊敬的人某一天倒下了那又将如何呢?当心啊,别让一根雕像柱把你们压死。
  40 我们越是接近事物的起源,事物对于我们就越是变得兴味索然。
  41 一些人统治是由于他们愿意统治;另一些人统治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被人统治---对于他们来说,统治不过是两害中之轻者。
  42 我走在命运为我规定的路上/虽然我并不愿意走在这条路上/但是我除了满腔悲愤的走在这条路上/别无选择
  43 孤独生活的另一个理由。 甲:“现在你打算回到你的荒漠” 乙:“我不是一个快成急就的思想者;我必须长时间的等待我自己——水总是迟迟不肯从我的自我之泉喷涌而出,我经常焦渴得失去了耐心。我所以隐退到孤独之 中,就是为了使我不至于不得不从公用的水槽饮水。当我生活在人群中时,我的生活恰如他们的生活,我的思想也不像是我自己的思想;在他们中间生活过一段时间 以后,我总是觉得,似乎所有人都在设法使我离开我自己,夺走我的灵魂---我对所有人都感到愤怒,并且恐惧他们。因此,我必须走进沙漠,以便恢复正常。”
  44 充耳不闻的智慧——如果我们整天满耳朵都是别人对我们的议论,如果我们甚至去推测别人心里对于我们的想法,那么,即使最坚强的人也将不能幸免于难!因 为其他人,只有在他们强于我们的情况下,才能容许我们在他们身边生活;如果我们超过了他们,如果我们哪怕仅仅是想要超过他们,他们就会不能容忍我们!总 之,让我们以一种难得糊涂的精神和他们相处,对于他们关于我们的所有议论,赞扬,谴责,希望和期待都充耳不闻,连想也不去想。
  45 赞美使一些人变得谦逊,使另一些人变得无礼。
  46 千万不要忘记。我们飞翔得越高,我们在那些不能飞翔的人眼中的形象越是渺小。
  47 致孤独者。——如果我们在我们一个人独处时不能像我们在大庭广众之下时那样尊重别人的荣誉,那我们就算不上正人君子。
  48 生活是我们的灵丹妙药。---如果我们像思想家那样,每天处在川流不息的思想和情感的洪流中,甚至在夜梦中也被它们推动着,那么,我们就会渴望投入生活,以便得到宁静和休息,而其他人正好相反,希望离开生活进入沉思,以便得到休息。
  49 没有根据的根据。 你讨厌他并且为这种讨厌提出了一大堆根据--但我只相信你的讨厌,而不相信你的根据!由于在你自己面前以及在我面前把那些本能使然的行为说成是理性思考的结果,你提高了你在你自己心目中的位置。
  50 成为道德的行动本身不是道德的。 使人们服从道德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奴性,虚荣,自私,阴郁的热情,听天由命或孤注一掷。服从道德,恰如服从一位君主,本身并无道德可言。
  
  52 超人即是海洋,你们的伟大轻蔑会在海中沉没。
  53 人是一根绳索,连接在动物与超人之间---绳索悬于深渊上方。
  54 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是一座桥梁,而非目的。
  55 人人需求同一,人人都是一个样,谁若感觉不同,谁就进疯人院。
  56 我的灵魂平静而明亮,宛若清晨的群山。可是他们认为,我冷酷,是开着可怕玩笑的嘲讽者。
  57 人的生存是可怕的,且总无意义:一个搞恶作剧的人可能成为它的厄运。我要向人们讲授生存的意义,这意义就是超人,是乌云里的闪电。
  58 对于强大的,有负载能力的精神而言,存在着许多沉重之物。这精神包含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东西:它的强大要求负载沉重,甚至最沉重之物。
  59 有负载能力的精神要驮载这一切最沉重之物,犹如满载重物而匆匆走向荒原的骆驼。精神也正是这样匆匆走进荒原。然而,在寂寥的荒原中发生了第二次变形:精神变成了狮子,它要为自己夺得自由,做自己沙漠的主人。




人格形成机制

人格形成机制
[查看详细]


受虐型人格心理分析

受虐型人格心理分析
[查看详细]


施虐型人格心理分析

施虐型人格心理分析
[查看详细]


攻击护张型人格心理分析

攻击护张型人格心理分析
[查看详细]


自恋型人格心理分析

自恋型人格心理分析
[查看详细]


超脱型人格心理分析

超脱型人格心理分析
[查看详细]


过度母性型女性心理分析

过度母性型女性心理分析
[查看详细]


过份依赖型人格心理分析

过份依赖型人格心理分析
[查看详细]


流浪者心理分析

流浪者心理分析
[查看详细]


循环犯罪心理分析

循环犯罪心理分析
[查看详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抑郁者最完整的自救手册—认知神经科学对抑郁症的前沿研究
抑郁症的认知行为治疗
焦虑着焦虑着就抑郁了 | 科普:焦虑的演化过程
反刍思维:有害的自我反省方式
大学生非理性认知与抑郁心理研究_医学论文_论文范文手机版
"不好好吃饭"--警惕抑郁共病||渡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