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越剧》特种邮票的几点看法
集邮爱好者

       《越剧》图稿披露后,评论是两极分化,喜欢的,到处找购买渠道,不喜欢的,自然也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作为一个京剧票友,越剧也看过一些,大学时因为在浙江就读,现场也看过不少。总体来说,这套票还是让我非常失望的。

       当得知《越剧》邮票今年即将荣登方寸之时,我非常高兴,原因上面已说过。京昆越是我最喜欢的三大剧种,2010年《昆曲》发行时,《牡丹亭》和《长生殿》这两枚没什么说的,《浣纱记》的入选可能有人看不懂,但只要了解到《浣纱记》是用改良过的魏良辅水磨调昆山腔表演的第一部昆曲作品,且突破了明代传奇以生旦为主的狭窄的爱情题材范围,引入具有政治性和现实意义的历史故事,就不难理解《浣纱记》在昆曲史上的地位。因此,《昆曲》三枚剧目的选择,我认为非常恰当。

       那么《越剧》呢?我一开始以为是《梁祝》《红楼梦》,第三枚不确定,可能是《祥林嫂》,因为前二者是越剧前后两个50年各自的代表作,《祥林嫂》是越剧现代戏的代表作、越剧改革的里程碑。但是考虑到2021年《豫剧》邮票中《朝阳沟》一枚现代戏的风格与整体不搭,集邮者吐槽较多,因此第三枚不好说,但我认为,前二者应该是毫无疑问的。1954年,范瑞娟和袁雪芬两位大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电影,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传播很广,周总理访问瑞士期间还请卓别林观看了这部电影,称其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1962年,徐玉兰、王文娟等几位大师主演的《红楼梦》,可以说是万人空巷,观影达数亿人次,几十年后,“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还在口口相传,贾玲的《你好,李焕英》中也借用了这句词。我甚至想,如果我是设计师,《梁祝》我是表现“十八相送”呢,还是“楼台会”呢,还是“化蝶双飞”呢?《红楼梦》我是表现“宝黛初会”呢,还是“共读西厢”呢,还是“黛玉葬花”呢,还是“洞房”呢,还是“宝玉哭灵”呢?毕竟,这两部经典作品中的经典场景太多了。

       但是随着图稿的公布,我惊讶地发现,《红楼梦》竟然落选!取而代之的是《九斤姑娘》和《陆游与唐婉》。有人说,《红楼梦》已发行过多组了,自然应该撤下。看到这样的言论,我只能说,拜托你先搞清楚邮票发行是怎么一回事。之前《红楼梦》五组,是以“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题材来发行的,现在发行的是“越剧”这一题材,这完全是两回事。退一步说,中国邮政重复发行的题材还少吗?《教师节》发过两次,《拜年》发过五次,至于那些十年一次的大姨妈题材更多,那才是应该撤下的,OK?

       《红楼梦》的落选,让我觉得邮政的某些决策者根本不做调研,地方上推荐什么就发行什么,是否合适并不考虑,当然了,也不指望他们懂戏。由此想到十年前发行的《黄梅戏》,那套票的剧目顺序安排非常奇怪,《天仙配》这样的黄梅戏扛鼎巨作竟然安排在了第一枚,还是80分的本埠面值,而《打猪草》这样的乡野歌舞小戏反而安排在最后一枚做大轴。设计者不懂戏,发行部门也拉胯。

       说回来。相比剧目的选择,更惊讶的,是邮票的图稿设计,尤其是第一枚《梁祝》,乍一看,我还以为又是哪个网友自己PS的,因为从行头上看,它与我们印象中经典的范、袁(或傅)版本相去甚远,不仅褶子改成白和绿,盔头也换了,经越剧戏迷指点,方才知道是浙江小百花的改编版。这就有意思了。如果说,发行浙百的个性化邮票,附票上用这样的设计,无可厚非,甚至安排《陆游与唐婉》这个剧目,也合适,但这是什么邮票?是特种邮票,是全国发行的,正式列入年度发行计划、有志号、严格控制发行量的特种邮票,那不得慎之又慎,选择越剧最经典的剧目中的最经典的场景进行展示?所以,为什么现代改编版的能取代经典版的,成为设计蓝本?为什么三出戏全是浙江的剧团的,堂堂上海越剧院的《红楼梦》难道比不上《九斤姑娘》和《陆游与唐婉》?三出浙江团的,两个是浙百的,你就是再照顾浙江,也不能做得如此过分吧?

       有人说,邮票上的梁祝是以“君霄”(我也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大概是一对CP吧)为样本,我这样只抱着“经典”的老古董应该进博物馆了。但是,以一个现代改编已有经典的剧目来设计,本身就充满争议。前些年,天津的孟广禄在国外演《霸王别姬》,搞了个红脸的霸王,被国内骂成“糟改经典,所以脸红”。不懂脸谱意义的人,当然觉得只要是创新就很好,但只要深入了解一下项羽的脸谱图案及其内涵,我觉得随便改动是不合适的,你要真想创新,可以自己另起炉灶编创一个剧目,别拿经典糟蹋。我不知道现在为了出圈,是不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很多年轻人“喜欢”戏曲,不过是在抖音听了两句戏腔,觉得新奇(比如416女团),又看年轻的演员颜值高,成了个“颜粉”甚至“脑残粉”(我就看到有的博主个人主页写着“活一百年,见证君霄结婚”。这已经和张火丁的那些脑残粉一样,不具备理性讨论的基础了),但其实对戏曲一窍不通。拿京剧来说,你问他这么粉这个演员,你会唱他(她)几段戏?他(她)这个流派的创始人是谁?代表剧目有哪些?这一段用了哪几个锣鼓经?得,他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然后对着那些“保守”的戏迷大肆抨击,好像那些人是戏曲衰落的罪魁祸首,他们这样的饭圈才是复兴戏曲的正道。殊不知,现在的新编戏被多少戏迷诟病,从业者无外乎是拿着国家补贴,干着蚕食传统、绕难而行的勾当罢了。所以,如果以范、袁(或傅)的经典版本来设计,老戏迷肯定不会有意见,年轻观众也挑不出毛病,毕竟经典摆在那儿。但是以一个本就充满争议的改编版来设计,那可真是里外不讨好了,不知道的,还以为越剧诞生至今才几十年,《梁祝》是浙百的专属剧目呢。

       说回邮票。《梁祝》的白和绿,乍一看很漂亮,这也符合当下年轻群体间“小清新”的审美,也让很多不看戏的人觉得好看。不过,这两种颜色都比较素,传统戏曲里,两种素色在一起,效果并不好。且戏曲讲究的是“宁穿破,不穿错”,人物的穿着,和他(她)的身份、气质、所处环境都要对得上。电影版“十八相送”里,一蓝一红,既有对比,又暗合各自性别。邮票上,两件褶子的领口颜色竟然一致,这太让人惊讶了。我又看了演出剧照,那个盔头,就像地摊上买的,既土又穷酸,怎么也不像读书人戴的,更不像祝英台这样大户人家的小姐戴的。

       正所谓“希望越大,望越大”,我因为喜欢越剧,所以对这套邮票充满期待但我万万没想到,中国邮政能把一套特种邮票,搞成浙江小百花专属的个性化邮票。戏曲系列邮票,这是我最失望的一套。《越剧》邮票,也和越剧圈一样,满是争议。


       顺便说说戏曲新编戏(及改编本)。由正宗的传统戏打底子、塑造审美观的戏迷,往往对新编戏极度厌恶,因为文革后的新编戏,编、演的思路是和传统戏曲背道而驰的。比如各类大制作,灯光、舞美、乐队等等,炫花眼,殊不知,戏曲的看点在演员身上,演员玩意儿不行,上述那些越华丽,戏就越乏味,喧宾夺主嘛。我要真想看灯光特效什么的,去电影院看大片不就得了。而且新编戏的说教意味太过直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的是含蓄蕴藉,比如《四郎探母》这出戏,全剧无一字诉说战争,却又无一字不在反思和控诉战争,最后母子十五年后见一面又匆匆分离,这样的剧情,怎能不令人动容?但是现在的新编戏呢,恨不得让两千年前的古人唱“社会主义好”这样的大白话,你问我这是个什么玩意儿,我只能说它不是个玩意儿。

       传统戏经过几代艺人上百年的打磨,已臻完美,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说要用经典版《梁祝》来设计邮票的原因(因为这不是浙百定制的个性化邮票,而是特种邮票)。新编戏,包括改编的《梁祝》,毕竟才十几年(有的甚至十年都没有),没有经过市场检验、观众认可和全国各剧团的搬演,是没有说服力的。那些个为了评奖而编演的戏,评完奖也就束之高阁了,这样的戏,你跟我说代表一个剧种,鬼都不信。袁雪芬大师故去才十几年,当年那段振聋发聩的话都忘了吗?

      所以,老戏迷批评新编戏,往往是站在戏的角度,说出个一二三来,比如是不符合人物或剧情,还是行头或化妆不对,等等,但饭圈抨击这些“保守”的老戏迷,动辄就是“思想落后”“趁早进博物馆吧”“不批评怎么显得自己懂”这种胡乱的一通喷,有的甚至是人身攻击,这就没什么可争论的了。再创新,也得站在传统的基础上,没有深厚的传统功底,为创新而创新,那只是无本之木无根之水。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而然幻化出来的,才是“创新”,如同倒一杯水,水满之后溢出来的,才是创新,而不是拿根树枝在地上一划,就说是书法的创新。就像有的话剧导演说京剧的锣鼓太吵了,应该取消一样,你连京剧锣鼓的作用都不知道,就在那大放厥词,那到底是丢谁的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京剧名家叶少兰:怒批新编戏现状,妻子是梅派名旦
新编京剧《新龙门客栈》参演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 获武汉戏迷热捧
今天,真正还有多少人还在听戏曲?
【好戏欣赏】①《马棚封宫》②《四郎探母》③《打金枝》
戏曲就是戏曲
京剧有多少剧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