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谁来修故宫?记录工匠的断代传承
三联生活周刊 2008年11月21日 11:15
      前几年,翁克良亲手做了一个牌坊斗拱送给二儿子翁国强,这个儿子也在故宫做了木匠。“斗拱是故宫木结构的基本象征。封建等级制度下的官式建筑确立了模数制,模数以哪儿为标准?就是斗拱。斗拱最下面一层的斗口宽度,定位为一个模数。一旦这个确定,就等于确定了整栋建筑的基本纲领,下面就跟着口诀走,比如檐柱十口分,金柱十二口分,柱高十一口分。”

      翁克良1954年参与了武英殿第一次修缮工作,儿子翁国强参与了2003年武英殿的第二次修缮,这是两代人共修的一个大殿。武英殿是故宫此次大修中的试点,任木工工长的翁国强将殿顶拆下后,发现一根大梁早已糟朽不堪,空手就能掏下整块木渣,必须更换。但即使是采用当时最大的新木料,直径90厘米、12米长的红松木,对于武英殿来说也远远不够大。翁克良去现场勘测,提出建议,是否可以加长一截,内以钢筋为心,外包木料?这一建议被采纳了。不过,翁国强现在看来,这种“钢心”的做法并不符合文保原则,现在宁愿进口国外大口径木料。

      “金砖”传说与旧瓦新釉

      站在重建的建福宫香云亭顶俯瞰,起伏的屋顶在阳光照耀下霞光四射,一派气象万千、金海似的琉璃境界。50岁的瓦匠白福春特别有成就感,“看到这片‘西火场’在我手中变得金碧辉煌了”。

      白福春有个艺名叫“延承”,“这可是有家谱的,有门有户的”。他拜了故宫第二代瓦匠朴学林为师,论起来,属兴隆马家的传承者。兴隆马家是清代显赫一时的北京古建筑营造世家。故宫文史资料载,明朝参与主持故宫修建的工匠,青史留名的共有4人:阮安、梁九、蒯祥、马天禄。工程完工后,其他3人都成了朝廷官员,只有马天禄依旧留在营造行业里,开办了兴隆木厂,承接皇家工程。到清代,皇室宫廷建筑,都在明朝基础上扩建和改造而成。皇家大型工程,由内务大臣主管,再由工部转交给当时京城的12家木厂承包。12家中,以马家的兴隆木厂为首,所有皇家工程都由“首柜”向工部统一承办,再分发给其他11家木厂分头施工,类似于今天的总承包商。

      “师傅比父母还重要。”白福春很认真地强调。他在2005年底修缮中心的拜师会上正式拜了师,他对师傅说:“干了这么多年了,兜里没多少东西了,想拜您为师,从您手里掏出点东西来。”如今76岁的朴师傅身体不太好了,他每周都要去看师傅一次,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有人问,就觉得心里特有底。

      瓦作不只是屋顶的琉璃瓦,其实包括3个面:地面、墙面、屋面。地面的最著名传说当然是“金砖”。白福春感叹,现在真正的“金砖”确如黄金般贵重,而且烧不出来了。其实,金砖并非黄金做成的,而是产自苏州的一种细料方砖的质量标准,而这种质量是靠手艺、靠时间磨出来的。传说中,要把某一段河道截断了,等泥淤3年、上岸晒3年、做起坯子3年再烧制,而成品率大概只有1/10。砖的实际制作过程也相当繁琐,选土要经过掘、运、晒、推、舂、磨、筛共7道工序,经3级水池的澄清、沉淀、过滤、晾干,经人足踩踏,使其成泥;再用托板、木框、石轮等工具使其成形;再置于阴凉处阴干,每日搅动,8个月后始得其泥,即传统工艺所说的“澄浆泥”。

      现在苏州仍是金砖的唯一产地,其“御窑”的生产工艺已被确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故宫为这次大修中的室内陆面,订购了近4万块金砖,尽管质量仍是最精良的,但已不是当日的“金砖”,而只能说是方砖了。晋宏逵说,为防止有朝一日太和殿内更换,故宫想发出定制真正金砖的要求,但好几年了都没谈好呢。“从光绪到现在都没人让他们烧过这种东西,他们还会不会烧?”关键是不可能花这么多时间、精力去做澄浆泥了。李永革做过一个实验,100块大金砖,最后的成品只有一两块。“一块砖的成本要上万块,谁会做?谁会买?”

      “故宫的墙砖与别处有什么不一样?”白福春指着建福宫刚砌好的“干摆墙”:“每一块砖用的时候都要经过砍和磨,所谓‘磨砖对缝’,从外面看砖缝细如发丝。”故宫的活难就难在这儿,平常的砖砌上就行了,故宫不行,每块砖的5个面都必须砍成一个楔形,叫“五扒皮”。剩下要露在外面的一面是最大的,很容易把这个面对得很齐,像镜面一样。“经过这样‘五扒皮’的一块成品砖,如果4个边稍微碰了一下,哪怕几毫米一个小口,就废了。所以对砖的质量要求高,一方面不能太硬,斧子砍不动不行,另一方面又要是相对柔和的,不能很脆,容易崩。质量越致密、柔和、均匀越好。”晋宏逵不无遗憾,现在即使是建筑市场上最好的砖,也与古代有很大差距了。

      让晋宏逵忧心的是,黏土砖北京已经不让烧了,只能到外面去买,外面慢慢也不让烧了,传统材料逐渐就萎缩了。琉璃瓦也是如此,原产地在北京的琉璃渠,现在那里的土开挖已经受到了环保部门限制,这种土也快挖完了。

      屋顶铺设琉璃瓦之前,还要经过若干工序。爬上香云亭屋顶,上面已有薄薄一层黑色涂层,“这是铅备,防水用的”。之后确定天沟高低,“高了,围脊没地方了;矮了,水流不出来”。再涂一层护板灰,就可以上两遍泥备,再两遍灰备,就可以铺瓦了。

      金灿灿的黄色琉璃瓦为皇帝专用,为紫禁城铺设了重要一重色彩。大修前,古建部对各处建筑屋顶的瓦都进行了勘察,目的是找出“瓦样”,即分类为乾隆年造、道光年造等不同样式,再画出图纸,标出顶瓦、檐瓦的不同位置。按照故宫的整体计划,表面残破面积超过50%的琉璃瓦要替换,没有超过50%的则要继续使用。这么算来,故宫中的琉璃瓦大约有40%需要替换。除了个别因破损要完全更换,大部分瓦都是时间久了釉色脱落,利用“复釉”技术就可旧瓦翻新了。钦安殿的琉璃瓦“复釉”就是白福春主持的。“古代的瓦尽管釉色脱落了,但胎体厚实,复釉后比现在新烧的瓦还好。”

      在过去的每一块砖和瓦里,都有标注和印章,“嘉庆×年,×窑,××烧制”,干不好是要追究责任的。而现在工业化生产,都计算成本了。时间久了,白福春并不觉得和瓦打交道枯燥,“跟玩意儿似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故宫最后的工匠
行走故宫——拆掉的元大都、搭出来的紫禁城
探秘北京豪宅——金銮殿与银銮殿
中国古代建筑-琉璃-2
金砖
故宫的琉璃瓦是否来自安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