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GTD把事情做成

把最想做的事情做成。不但事要做成,而且做事的过程要爽。这是我学习GTD方法的目的。

在没有GTD的这个方法前,我发现自己在做事时面临的问题:既要抬头看路,也要低头走路但是我经常无法在抬头看路和低头走路的过程中自由切换,容易陷入到低头走路的状态里,并且不容易从这种状态中爬出来,慢慢的与之前立下的目标渐行渐远。而且,如果意识到自己处于“陷入“的”状态,我知道自己需要抬头看路了,但是什么时候看路,怎么看路,也依然不知所措。更多的时候,我心里一团乱麻,我知道自己有很多事要做,但是却没有头绪,不知道从何下手。也经常彻夜无眠,因为觉得离目标太远,而事情总是蜂拥而至。

这几年,我一直在慢慢寻求某种做事的方法,帮我从这些状态里解脱出来。我先读了《小强升职记》,当时读完,觉得受益匪浅。今年又读了《搞定1,2,3》(Get Things Down,GTD),才知道《小强升职记》源于GTD,是GTD的剪切版。GTD把我一直模糊的不甚清晰的系统方法论变得清晰起来。

GTD是一套辅助的时间管理系统。作为一套辅助工具,一定要可靠。如果这套系统出现了漏洞,而变得不可靠,这个系统就会逐渐被你不信任最后成为累赘而被抛弃。所以,一旦决定引进这套系统,不断完善这套系统会带来一些额外的而且比较艰难的任务。

这正如操作系统在不同平台的移植,顶层框架能通用,底层却一定是要花精力和特定的硬件对接。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曾尝试移植Linux系统到嵌入式开发板上,这种硬件对接的调试让人永生难忘。类似的,如果要将一套时间管理系统搬到自己的身上,这个匹配的过程,唯有自己才能把控,要不停的调试和完善,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若能成功,终身受益。

实践GTD的过程中,我并没有完全遵循书本的套路。这套方法论我也还在学习和摸索当中,对GTD的理解算不得完全正确,但在实践的间隙,我还是想整理一下这套方法论。

GTD的架构和算法

GTD设计了一套以大脑为核CPU的架构和运行于这套架构的操作系统。设计这套架构的目的是解放大脑,让大脑可以专注于当下。活在当下,该吃饭时吃饭,该睡觉时睡觉

GTD强调的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一定要捕获那些让你当前心神不宁的事物,不是压制它们,而是完全的捕获,记录和分析。

架构中除了核心的大脑CPU外,设计的几个部分

任务收集篮,这个是任务缓存区,大脑外部的存储来记录这些任务。有了这个缓存区,突发事件时或者脑中挥之不去的事情,大部分先进入这个缓存区。这个缓存区缓解大脑的压力,让大脑专注于当前事物的思考。如果没有任务收集蓝,或者任务收集蓝收集的信息不够全面,大脑就被迫自己要存储这些信息,潜意识会不停的报警提醒大脑完成这些未完成之事,并暗示所有事情可能未完全完成。通常这样的后果是,一直在努力做事,却总是疲惫不堪。

行动清单: 外部存储的具体行动清单。要做的事情,事情的目标清晰,下一步可执行的行动,就可以存在这张清单上。所做的事情,受到到最大的制约的三个条件是:情境、时间和精力。所以,行动清单的任务分类,这三者也是一个重要的分类约束属性。

视角地图:后文会详细阐述。这部分的目的一是要准备决策,行动,任务执行的指导地图,比如,项目目标和计划,季度目标和计划,长期目标和计划等。更重要的一点,要通过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更新不同层面的地图,培养决策“第一要事”的直觉。

GTD的设计比这更详细更全面,这些外部存储清单的子结构也更丰富。每个子结构的设计都蕴含着作者极大的思考和智慧,但这些子结构又和个人的特点息息相关,需要自己根据实际情况剪裁。

系统运行时的核心任务

用软件架构的视角来看,这部分就是运行架构视角。这些任务运行于系统硬件之上。这些核心任务的运行逻辑就是算法,我在后面会简单的说说我用的算法。但是每个人并不相同。

在系统建立之后,当系统运行时,就会建立两个核心任务。一个是中断捕捉处理,一个是任务调度器。换用一般角度来描述,就是建立一套随时捕捉处理的习惯,和一套决定当前时间段执行某任务的决策习惯。一般操作系统,除了任务调度器以外,还会有系统内部的更新修复任务和内部清理任务。同样,GTD也要求必须建立固定时间或者某种条件触发的内部任务,这些固定任务需要预先定义在任务篮和行动清单当中,某种触发机制则是捕捉处理习惯包含的内容。这些系统内部任务也有自己的执行逻辑和算法。

中断捕捉处理:无论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总会有些事情会打扰到我们,无论这些事情来自外部还是我们的大脑内部,例如我在工作的时候,突然接到了父母的就医电话或者是想起孩子昨天在家吃饭的表现很糟糕,但是不知道怎么办。中断捕捉处理的最核心的宗旨是:捕捉一切让你心神不安,不能让你安心做事的事情,决不能压抑它们。这些事情可能对你有非凡的意义,你的潜意识知道但是可能你自己还不太清楚。这套框架最核心的理念是:清除脑中的杂草,否则你就会被锋利的草尖所伤

中断捕捉的处理逻辑,是一套需要培养的直觉型算法,它要解决的是将输入变成何种输出的问题。就像练拳击,专业的拳击手在遇到对方的拳头时,不会本能后退,而是闪躲后迎上前去。这套直觉型算法是需要苦练的功夫。经过这套算法,我们需要将中断的事情输出到三个大脑的外部存储模块之上,即任务收集篮,行动清单,视角地图。

任务调度器: 无论怎么努力,时间绝不会多。时间总是串行流逝的,大脑是单核的。无论是中断处理,还是任务调度,本身也会消耗时间。任务调度器最主要的工作是接收行动清单的任务,并且把任务放入大脑中执行。任务篮中的预定义的固定任务包括系统本身的定时清理任务,如清理任务篮,审查完善时间管理系统,对自己的人生视野和方法论进行反省和修复等。

各项系统任务:整理处理任务篮任务,明确任务意义的任务,目标视角更新任务和任务篮整理方法反省,任务调度器和中断处理算法反省完善任务。

刚才也提到了,除了架构以外,就是算法。包括中断处理,时间调度算法,以及各项内部的系统任务都是算法逻辑。都有一定的行事规则需要守。建立一个外部的存储单元并不难,难的是完善这些算法。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只能依靠直觉做出判断,而要建立这些直觉,就需要我们进行不停的训练和完善。

实际上,如果我们不用这套规则,我们也需要对这些算法进行完善。因为你或多或少需要它,确切来来说,这些算法,关系到你如何过好这一生。这些算法每个人不一定相同,我会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介绍我现在用的算法。

建立这些直觉型算法是最最难的,也是很多人抛弃了GTD的原因,要建立一套稳健可靠的系统,要很长的时间,要艰苦卓绝的训练,只要松懈,功亏一篑。

接下来我要讲的是所有算法,任务的执行逻辑中最为重要的东西--视角地图。在前文中我提到,这也是视角更新任务的输出,用来决定你心目中“第一要事”的核心依赖。

核心决策数据:视角地图

在所有的任务的算法逻辑里最需要的核心数据是视角。用什么样的视角看待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视角是地图,你不需要每时每刻打开它,但是,一旦决定远行,你一定需要一张地图。但是,地图会褪色,也会根据实际情况重新更新。你要从不同的高度审视你的目标,而不仅仅是眼前,所以,地图也要分成不同的高度,每个高度对应的地图也不相同。

上能九天揽月,下能五洋捉鳖。如若在思考问题时,我们可以在顶层视角和底层视角中随意穿梭,那么,我们就能入化境。不过按照瑞达利欧的观察来看,这种人是极少数。而极大部分人,在做事情时视角切换速度的快慢差别,就是所谓格局的差距。人们在决定什么是第一要事的决策,通常是直觉,也就是快思考的那部分完成的。建立视角地图,经常更新并强化视角地图的目的,就是为了将视角地图融入直觉当中。

视角地图GTD分了五层,每层GTD都要求定时更新,层级越高,更新的周期的越长。从最高层往下数,这五层是这么分的。

其中最高的那层叫做宗旨和原则。有些经历过生死的人,会经常谈到这一层。心理医生常常提及的,那些经历过生死或者与至爱的人生离死别的人,常常会把人从日常模式里震出来,他们会关注生命中最核心的东西。我不知道这一层是否通过思考能达得到。或许可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看你有没有答案:如果你将立即死去,你会不会后悔这一生?如果有机会重来,你会选择怎么过这一生?

这一层对我们来说,通常用一句话描述。

第二层叫做愿景。愿景是什么?把词拆开来说,就是愿望里的景象。就是放开了想,“再过十年,你希望你是什么样子?不要小看这个无束缚的想象。你可以尝试现在就想想,看看是不是会觉得热血沸腾。

马云曾经在杭州的破房子里创业的时候,遇到了挫折,大家士气不振。马云让18罗汉们想想未来有500万该怎么花?大家开始谈天说地,气氛一下就兴奋起来。到继续干活的时候,还有人跳起来说:“等等,我还有三百万没花完呢!

这一层,用一幅简笔画就可以记录。

第三层,目标。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一年以上应该完成的目标。可能做一份清单来记录。

第四层,责任范围。这部分要回答的问题是:你需要维持什么?这一层是对现实的抽象,是分析和思考自己的做某些事情的目的。这部分,最核心的思考是寻找你的行为边界。每个你所做的事情可以做的无限的好,也可以无限的扩大它的范围。但是,你不清楚自己背后的职责,所有的精力就会被这些没有边界的事情消耗。比如打球是为了兴趣,不是为了去打NBA。又比如,我要工作,首要目的是为了生存,其次是为了实践一门生存的手艺。

第五层, 项目。具体项目。

地面,也就是走路的地方。这部分就是行动。是现在要做的事情。

加固和强化视角地图是需要花整段时间的,而且也需要大量的专注的思考。如果大家读过我以前写的文章,可能知道我以前把这种从下往上的思考,然后又从上往下指导行动的方式称之为:如来神掌。如果能有机会来这么一次透彻的思考,绝对畅快淋漓。想象一下周星驰电影中的如来神掌,从地上冲天而去,穿越这五朵云彩,瞥见佛光,然后从云端下落,直击地面目标的感觉。

时间管理是要掌控生活,不是把自己变成一个做事的机器,而是做一个有意思的人。视角地图就是这个关键。但是,何时去更新这些视角地图?如何更新这些视角?这就涉及到系统的核心任务的算法。中断处理和任务调度器算法负责解决何时启动这些系统任务,而执行的系统任务本身的算法,则解决如何更新这些视角。

这些算法高度依赖个人特点,时间和自身的优缺点以及兴趣爱好,我只能列出我借鉴GTD并综合自己的特点所用的方式。

我目前各项任务中使用的算法

中断算法。在做事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中断事件,如果不能在2分钟解决,在判断情况不紧急后,统统送入任务收集篮的不同部分。顺带提一句,任务收集篮分成如下几个部分:一 固定日程表  二 日程表  三 思考反省 a 待明确意义 b 视角地图更新 c  做事方法反省  d 系统内部方法反省 四 事业项目 五 将来也许 六 杂物 七  参考、资料。如果情况紧急,则立即执行。

任务调度算法。任务调度算法在平时主要是处理行动清单上的任务,并且调度任务完成它们。在行动清单上,有一项每天固定行动,里面最重要是的一项是每天的原点计划反省子任务。这个是我的核心调度驱动逻辑,是时间管理的启动按钮。

原点计划反省:反省今天所做的事情,处理任务收集篮,决定明天要做的事情。在任务蓝的固定任务里,会有每周更新2/3层视角,每月固定更新3/4层视角、每年更新4/5层视角的任务。这些任务会在这在原点计划反省中推送到行动清单。由于中断捕捉源源不断的送入了各种系统内部和外部的任务,所以事情总是很多。

其他各个系统系统任务的算法: 以后有机会再细说吧。

用我今年感触最深的一句话结束本文吧。如果要学习一项工具或本领,一定要系统的学习它,一定要让它变得专业,变得可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GTD:收集的技巧
关于收集箱的那些事
4.实战篇:GTD系统清单的建立(用Outlook 建立您的GTD系统)
简化系统
简单做(ZTD)的十个好习惯总结
必知必会ZTD时间系统:建立清单系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