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映3天票房过亿,解锁内陆排名第一、最卖座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话说,应该很多人都体会过被一个词支配的恐惧:别人家的孩子——成绩好、有礼貌、嘴巴甜、爱干净......总之,集万千优点于一身。

而在刚刚落幕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就有这么一部“别人家的电影”:种族平等、性取向平等、人文内核、演员、音乐、剪辑......样样出彩

不出意料的,它获得了第9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说到这里,大家就应该知道说的是哪部电影了——

《绿皮书》

豆瓣上万人评分8.9,3月1日在国内上映,3天票房就已破亿,成为了国内最卖座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绿皮书》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应该是最毫无悬念的一个结果。

早在颁奖典礼开始前,大把热心吃瓜群众就纷纷把宝压在了它身上。因为这部电影就是为奥斯卡而生的。

获奖点一:种族平等

众所周知,有“文化大熔炉”之称的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的关键词是种族歧视

白人和黑人之间横亘着一条巨大无比的歧视链。

黑人不能与白人上一所学校;不能坐在一个餐厅吃饭;甚至连公交车上都只能坐后排......

在种族隔离下,甚至出现了畸形产物《绿皮书》。

书名听起来官方又高大上,但实则充满了压迫不公

绿皮书是黑人出行必备品上面列满了在种族歧视更为严重的南方,黑人能安全出入场所,例如酒店、餐厅等。

片名《绿皮书》就源于此。

故事始于1962年的纽约。

男主是意大利籍美国白人托尼,痞里痞气,圆滑世故。

他生活在底层社会,全家人都指望着他过活,他却因为打架丢了酒吧里的工作。

困窘之际,朋友给他介绍一个活儿:给黑人钢琴家谢利做司机,带他到美国南方顺利完成长达8周的巡回演出

1962年,美国,黑人,南方。

这几个关键词往一块一放,就等于两个字:危险

但俗话说得好,有钱能使鬼推磨,况且托尼还是个打架高手。

于是在高薪酬的诱惑下,他接受了这份工作,并带上了一本绿皮书作为出行指南。

谢利博士和托尼开车从纽约一路南下,愈往南,种族歧视就越来越深入。 

明面上,白人们很尊重谢利;背地里,却依然拿种族歧视那套对待他。

谢利受到的待遇也越来越差。

从住豪华酒店,到住破旧肮脏的汽车旅馆;再到不能用白人的卫生间;不能买白人服装店的西装;不能在他要表演的高档俱乐部用餐;甚至在公路上都会被警察拦下来查看证件......

影片也借他人之口,道出了谢利南行的真正原因:他想要改变人心,消除人们对黑人的刻板印象

那时候的黑人是什么样呢?我们可以从片中的一个场景窥见一二。

车在美国肯塔基一条公路上爆缸了。托尼提着水壶下车给汽缸灌水,而谢利穿着西装,优雅地从车里走了下来,掏出手帕试图挥去那难闻的汽油味。

公路的不远处是一个农场,在上面劳作的全是黑人看见这个场景,他们纷纷停下了手中的劳作,用不可置信的眼神盯着谢利。

 一边是饱受压迫的黑人农奴,一边是雇用白人为自己服务的黑人艺术家。阶级、种族的差异在这个不足五分钟的片段里一览无余。

谢利在白人世界受歧视,在黑人世界也不被接纳。

作为平权路上的先行人,他面对的种族问题远比想象中的更复杂更严重。

获奖点二:人性碰撞

常规影片中,白人一般作为高贵形象出现,而黑人往往身处社会底层

比如:《触不可及》就讲述了一对白人老板黑人雇佣友谊

《绿皮书》却不走寻常路,将人物设定巧妙置换

谢利博士是黑人,但优雅文明,修养极高;托尼是白人,但受教育程度低、粗鲁邋遢。

不仅如此,两人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完全不同。

这种反差极大的设定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给剧情增添了许多趣味性

一开始谢利和托尼简直水火不容

谢利喜欢安静的环境,托尼偏偏是个话痨。甚至连是否能在车内吸烟,开车时能否分心这样的小事都能发起争执。

然而随着相处时间渐长,两人对彼此的了解也随之加深,逐渐超越普通的雇佣关系。

托尼爱吃炸鸡,经常边开车边吃还顺手把油抹在裤子上。

而炸鸡在出身高贵的谢利博士看来,是底层人的食品。

但是在托尼十级的嘴炮功力,和炸鸡的香味诱惑下,谢利居然也美滋滋地啃起了炸鸡。

托尼并不懂古典音乐,依旧被谢利的演奏打动

为了让剧院方备好谢利专用的施坦威钢琴,甚至对仗势欺人的工作人员大打出手。

谢利也爱给占小便宜的托尼“上课”,教他好好做事

托尼看到玉石摊的玉石,顺手把掉落的一块收入囊中。谢利就说服他把玉石还回去,或者自己付钱买。

影片中最温馨的一处情节就是谢利教托尼写信

出门前媳妇千叮咛万嘱咐要多写信回去,托尼写是写了,但他是这么写的:写这封信的时候,我正在吃薯条,有点口渴。我洗了袜子,搁电视机上晾干,早该听你话带个熨斗的。

您这是写信呢,还是记流水账???

一旁的谢利博士实在看不下去了。信不能这么写啊老伙计,媳妇都要被你赶跑了。

在谢利博士手把手的指导下,信的逼格瞬间提高了N个level:亲爱的德洛瑞丝,当我想到你,我就想到了爱荷华的美丽平原.....

看把托尼媳妇感动的,这个就叫专业!建议广大直男男友们多多学习,早日过上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

影片最后,在下着雪的圣诞夜,为了帮助托尼回家团聚,谢利博士主动上前,替换疲惫的托尼开车。

这一处情节彻底宣告了两人雇佣关系的终结。两人在人种、阶层等多个方面的差异都得以消解。

其实褪掉种族的外衣,《绿皮书》本质上就是两个男人由分歧建立友谊的温馨故事。

获奖点三:性取向平等。

没错,谢利是个同性恋。

看似高贵优雅的他,因为在公共泳池和别的男人发生性关系,被抓进了警察局,只能躲在角落等着托尼带他出去。

令人惊讶的是,看似大老粗的托尼没有表现出丝毫歧视或者厌恶,只是轻声说了一句:我明白,这个世界很复杂。

近几年,LGBTQ题材颇受关注。而反映此类问题的影片也通常会因为制作精良、立意高深成为奥斯卡的大热门,比如《月光男孩》《宠儿》等。

所以不要小看《绿皮书》中的这个设定。

获奖点四:精湛的表演

《绿皮书》最引人瞩目的就是两位男演员的表演。

饰演托尼的维果.莫腾森,本是个美男子,却甘愿为了这个角色增肥40斤。

生生将一个没文化、油滑、粗俗、满足跑火车,但又不失义气的底层意大利人饰演的活灵活现,举手投足之间充满烟火气

谢利这个角色是由黑人演员马赫莎拉.阿里出演。

谢利的性格非常复杂,作为黑人与同性恋,他没办法被一个阶层或种族完全认同。

而马赫莎拉成功的诠释出了这个人物的高傲孤独

演奏时的优雅迷人,崩溃时的自我怀疑,都被表演的毫无造作之感,甚为成功。

难怪他能凭借这个角色拿下本届奥斯卡最佳男配角

除了上面几点外,本片的配乐亦很出色。

托尼播放的黑人音乐相当于变相梳理了一遍美国灵魂爵士乐发展史,再加上谢利在片中弹奏的各种室内乐、爵士、肖邦......简直是听觉的一次饕餮盛宴。

这么看来,《绿皮书》种族与性取向的主题,均扣着奥斯卡大热门,剧作、演技、音乐也样样在线。

可以说它简直是为奥斯卡而生的。

虽然本片也遭受着剧情老套的争议,但在创作疲软的奥斯卡小年中,这样的电影不得奥斯卡,那就奇怪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绿皮书》:奥斯卡最佳剧本牛逼在哪儿? | 影评
票票指北丨击败《罗马》粉碎争议,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究竟是部什么电影?
《绿皮书》:电影是美好的,现实是复杂的
《绿皮书》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毫不意外
我下了血本,给你送上这份年度大礼
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尊严总是能战胜一切,真的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