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誓词碑》是建文帝踪迹永州说的又一重要物证


□谢武经 崔习明
  建文帝以僧人身份踪迹永州的历史事实,引起广泛关注。之后,宁远舂陵中学李治军在宁远县梅木塘村发现了来自大观堡的碑刻《誓词碑》和《三章程碑》,又在大观堡山下发现《杨氏族谱》、《王氏族谱》,展现了建文帝还俗归隐民间以后的部分生活及他去世后人们对他的纪念,使《誓词碑》成为建文帝踪迹永州说的又一重要物证。
《誓词碑》的主要内容及解读
  由于与《誓词碑》同时被发现的还有《三章程碑》,二者关系密切,先把《三章程碑》的内容简略介绍一下:《三章程碑》的内容虽多,但意思明白,就是在大观堡创办的慈善机构乐善堂的管理措施和具体的施舍条例,主要是《施絮章程》、《施棺章程》和《公议章程》三个章程。
  《誓词碑》的内容其实简单,是讲每年的农历五月十六日,乐善堂的首事们要向在大观堡慈善机构乐善堂的首届堂事经理者神像前宣誓;碑上还刊刻了誓词。为什么说《誓词碑》是建文帝踪迹永州说的重要物证,因为《誓词碑》上的内容证明,大观堡的慈善机构乐善堂的首届堂事经理者就是建文帝。建文帝去世以后,乐善堂的各届首事们每年要在建文帝登基的纪念日农历五月十六日,在他的神像前致祭、致誓。下面来分析、证明这一历史事实。
  《誓词碑》的内容全文刊载如下(按原文格式,□表示被损毁、不可识读的文字):
  “经理人每年五月十□日
  圣帝之寿诞为同人之嘉节首士齐集虔诚致祭
  是日结数粘列清单□人于
  圣位前鸣誓以释群疑□
係乐善必垂诸久远
  非呜誓不足以齐心尤不足以服众且不足为
  后之经理者鉴经管者永远依此奉行庶历久而无弊
  誓词惟
  皇上御极之
      年岁次   月   日等谨以
  牲醴香猪之仪致誓于
  二帝神位前曰惟
  二帝职司阴鉴
  泽被生民普察人间善恶严行
  上帝褒诛无微不烛有隐必彰前首事杨依义王履衢
  □王衡等创立乐善堂公举上经理堂事矢
  怀必正必公度务则宜动宜慎出入必有恒数
  日用必守成规不敢冒数鲸吞藉善渔利如有
  等情上遭
  天谴下罹
  神诛家必勿昌身其永堕惟
  神有灵其鉴察之敢告”

  从《誓词碑》的字面上看,碑刻中出现了两个向帝王致祭、致誓的时间,即“每年五月十□日,圣帝之寿诞为同人之嘉节首士齐集虔诚致祭”和“皇上御极之      年岁次   月   日等谨以牲醴香猪之仪致誓于二帝神位前。”而仔细分析全文,这两个时间其实就是一个时间。两句综合起来,就成了“每年这位皇帝登基这一天(五月十□日),要在这位皇帝神位前致祭、致誓”。这位皇帝是谁?这就要看在中国历史上,哪位皇帝是“五月十□日”登基的。李治军查遍从宋太祖赵匡胤至中国最后一位皇帝宣统皇帝的登基时间,只有宋端宗赵昰农历五月十四日登基和明建文帝朱允炆农历闰五月十六日登基符合这个时间,这应该不是巧合吧,因为这有史书的记载。
  另外,碑刻中出现了一类重要人物,即“圣帝”、“皇上”、“二帝”、“上”。如果仔细分析碑文,这四种称呼都是从不同角度对一个帝王的称呼,唯一不好理解的是“二帝”是指笫二个皇帝还是指两个皇帝?这很困惑了我们一阵子。后来,我们终于弄明白了,“二帝”是明代专指建文帝的。原来,自从朱棣推翻建文帝夺得皇位后,把建文帝的年号也废了,明代建文帝也沒有谥号,为避讳又不便直呼其名,人们对建文帝不知怎么称呼;后来,因为他是明代第二个皇帝,因而人们称他为“二帝”。如《建文年谱序》中说:“……则二帝不应失天下。先帝之失为建文之报,建文之失其何所报耶?故曰:是又有说焉,谓二帝之不应失者,理也,非势也。二帝之所优者,德也;其所短者,才也,亦命也。”在《建文年谱》中,多处提到二帝就昰建文帝。今年七月份,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商传研究员来永州时,比较赞同“二帝”是明代专指建文帝的;九月份他在甘肃电视台的《建文帝人间蒸发之谜》的讲座中,更明确的说,明代所说的二弟就是建文帝。二帝的情况清楚了,再看碑刻全文,一目了然,“圣帝”、“皇上”、“二帝”、“上”就是同一个人,即建文帝。
  还有一个问题,如果仅从碑刻的前两句看,“五月十□日”像是指这位帝王的生日;但仔细分析,这是碑刻撰写者有意制造的假象。我们知道,人在不同场合有不同身份,读书时是学生、当兵时是战士、做工时是工人;建文帝姓朱名允炆,登基后的身份是皇帝。如果把“圣帝之寿诞”理解为“帝龄”或“帝诞”纪念日,这也就好解释了。实际上,我们在研究有关建文帝踪迹永州的其他碑刻中看到,说他是“四岁空门”、“四岁披剃”,这明显是指他的“帝龄”或“帝诞”;而不是说他四岁就做了和尚。当然,碑刻的这种记述,也不排除另有隐情。
杨依义、王履衢释疑
  《誓词碑》中出现了“首事杨依义王履衢□王衡等”人的名字,我们在大观堡山下的《杨氏族谱》、《王氏族谱》中分别找到了杨依义、王履衢的身影。
  一、杨依义:《誓词碑》中的杨依义,我们在宁远县柏家坪镇一个村庄的《杨氏族谱》中找到了他的踪迹。《杨氏族谱》单独一页载有杨依义的墓葬图,该图标题为《欧家坝龟形依义公墓图》,右上角有两行小字:“龟形契买骆门生地乾山巽兼戍辰丙戊丙辰”。该图的发現,证明杨依义为这一杨氏家族的重要成员,甚至可能是始祖。然而,我们查遍《杨氏族谱》,却找不到记述杨依义的条目,令人疑惑不解。
  无独有偶,当我们查阅该族杨氏始祖时,更多疑惑不解的问题出现在我们面前。据《杨氏族谱》记载:“禄安公自江西出任广西武德将军,解组后卜居三丘田,为开族始祖。弟兄四,公行二;生子六,曰称、曰聪、曰政、曰科、曰裕、曰荣,还故居各公讳字、生殁俱应从略,而政公行三,随侍父宫”、“禄安,字文思,原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土著鵝井塘上塘村,弟兄四,三公留故居。公行二,明初洪武间御乱获功,恩授武德将军,到粤西柳州任职,解组后遂家焉。生元至元四年戍寅九月初九日午时,歿明洪熙元年乙已二月十六日卯时,寿八十八,葬石角町祖山乙山辛向”、“先祖禄安公自江西鵝井塘发迹来居零陵,递迁宁远”。另外,作为始祖的杨禄安,族谱中不见墓葬图。上属记载提供了下述信息:
  第一、杨禄安是洪武年间由朱元璋任命的广西柳州武德将军。
  第二、朱棣发起“靖难之役”夺取皇位后杨禄安被解除兵权。
  笫三、杨禄安被解除兵权后先到零陵,再迁宁远。
  第四、杨禄安生六个儿子,五个儿子回原籍,仅三儿子杨政跟随他在宫中(随侍父宫)。
  第五、始祖杨禄安在族谱中不载墓葬图。
  以上信息隐约反映杨禄安的进退与“靖难之役”有关,与建文帝(我们已从多个方面论证建文帝踪迹永州)有关,他随“侨居西粤”的建文帝来到了永州。“随侍父宫”中的“宫”亦是皇帝住所才能称的,杨政父亲杨禄安的住处最多只能称“府”。而最为重要的是,《誓词碑》上首事排第一名的重要人物杨依义在《杨氏族谱》中有墓葬图而无条目,杨禄安作为始祖有条目而无墓葬图,这有理由说明杨依义与杨禄安就是一个人。
  杨依义的墓我们已经找到,在宁远县保安乡居家园,很大的一个墓,占地约三百多平方米。居家园村支书廖顺发等村民说,新田骆铭孙村,该村的骆以诚为朱元璋的指挥千户侯,其妻邓氏看护过小时候的建文帝。建文帝下台后,她参与安排建文帝到永州避难,骆姓人一直在为他扫墓,谁在旁边动土,他们还骂人。我们到骆铭孙村调查,骆中扬、骆中祥等扫过墓的老人证实确有其事。问他们那是谁的墓?都说不知道,只是祖上传下来要扫的。这进一步说明,杨依义、杨禄安不仅是一个人,且确实是追随建文帝来到永州。
  然而,事情还没有完。《杨氏族谱》虽沒有杨禄安的墓葬图,却明确记载,杨禄安“歿明洪熙元年乙已二月十六日卯时,寿八十八,葬石角町祖山乙山辛向”。而《欧家坝龟形依义公墓图》却载,杨依义葬欧家坝“龟形契买骆门生地乾山巽兼戍辰丙戍丙辰”。如果杨依义与杨禄安是一个人,为什么会有两个墓地?《赛武当山与建文帝之谜》的作者之一谢昱仔细查看杨依义的墓葬图,发觉水的走向与墓地的取向好像有问题,专门讨教了会看阳宅、阴宅风水的徐麟等人,认为该墓葬图上的墓是假墓,理由有三:“一、来水从寨头山方向而来,依墓后流去,可推断寨头山高而墓穴处低;但此葬向于寨头山逆脉而葬,此笫一不合理。二、此穴葬乾山巽向,水从穴后流出,右水倒左水应出癸丑,但依图示,水口流出大约在壬子或乾亥,如若依此,此穴必为绝败之地,不符合风水埋葬法则。三、如若图示来水改为去水,去水改为来水,此法方合理,除非图示有误,否则不可取用。综上,可能是疑冢,非真穴(徐麟原文)”。如果真如徐麟所说,该墓为假墓,那么杨依义的墓就是杨禄安为疑惑朝廷和别人的分身墓,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并更加准确地证实杨依义、杨禄安确实是一个人。
  二、王履衢:王履衢是《誓词碑》中首事排名中的第二人,我们在大观堡下新田县的向西林村的《王氏族谱》中找到了他的身影。2009年纂修的《王氏族谱》中载:“本王氏族谱始于明代,自衢公纂修,历经清代、民国,迄今流传于世六百余年之历史。”
  族谱又载:“始祖友庆,字充闾,号光远,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永县(庐陵县)土著鹅井塘,明洪武十一年诰授武德将军,出任湖南永州府总镇,览其山川秀丽,解组后遂家焉,生于大元至正丙申年三月初四日卯时,殁于大明永乐壬寅年八月十二日子时,卜葬地名大祖山卯山酉向。”
  在这里,又出现与《杨氏族谱》一样的矛盾,“衢公”在族谱上无条目,却是族谱的始纂者。王友庆为这支王姓始祖,却不是族谱的始纂者,这说明什么?我们知道,纂修族谱有两条原则,一是以始迁及初封定始祖;二是以始祖作为族谱的首纂者。按照这两条原则,这就十分清楚了,“衢公”就是王友庆,王友庆就是“衢公”,王友庆、“衢公”是同一个人。
  其实,我们只要算一个简单的算术题,就十分清楚了。2009年纂修的《王氏族谱》中说,“衢公”纂修族谱,至今已六百余年;2009年至少减六百年就是1409年以前。1409年为明永乐七年,当时王友庆还在世,五十三岁。这道算术题的结果,完全证实王友庆、“衢公”是同一个人。
  最后一个问题,“衢公”是不是王履衢?“王”姓没问题,因为族谱就是《王氏族谱》;“衢”字沒问题,《誓词碑》和《王氏族谱》上都有,但还有一个“履”字。这就要从《王氏族谱》中记载的王友庆的生平加以确认了。
  《王氏族谱》中对王友庆的记载与《杨氏族谱》中对杨依义的记载除了任职地点不同外,几乎完全一样。王友庆,同样祖籍为江西吉安人,与杨绿安是同乡;同样是洪武年间由朱元璋任命为武德将军,不过地点在永州;同样是朱棣发起“靖难之役”夺取皇位后被解除兵权;同样解职后定居永州。这些历史背景加上准确的历史时间、历史空间足以深刻说明,这个“衢公”就是王履衢。
  《杨氏族谱》、《王氏族谱》中的这些记载及这些记载中隐藏的史实,从另一个角度证实,杨禄安、王友庆确实追随建文帝来到了永州。
  综述
  现在,我们可以粗略地描述这一段历史了:“靖难之役”以后,建文帝落发为僧,在朱元璋的指挥千户侯骆以诚的遗霜邓氏等安排下出家到永州避难,此后又还俗再婚生子。《誓词碑》的发现,揭示了建文帝还俗以后的部分生活,即追随他来到宁远(当时新田属宁远)的杨依义、王履衢两位武德将军等人,在大观堡创办了慈善机构乐善堂,公推建文帝经理堂事,并制定了三个章程。建文帝去世后,为管好乐善堂,缅怀建文帝,历届首事们每年在建文帝登基的五月十六日这一天,要在建文帝的神像前举行致祭、致誓仪式,而且直到永远。
  《誓词碑》的发现,从另一个角度再次揭示了建文帝踪迹永州的历史事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宁远《奉氏族谱》:建文帝在永州,与朱棣你争我夺相互混战了十多年……
《杨再思氏族通志》概述
四川的朋友寻根问题祖的家谱来了第四部分
“靖州杨”族源再思——南宁杨氏宗祠六修族谱总谱序二
杨氏源流
清杨翰书法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