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茶船古道寻迹境外行:六堡茶在香港


2017年6月24日上午,位于香港威灵顿街的莲香楼座无虚席。这家鼎鼎有名的餐饮“老字号”,已有上百年历史,至今还坚持着传统经营模式。几位客人刚入座,一名年过半百的男侍应生立刻上前招呼,点茶、摆碗、注水一气呵成,很快,盖碗里就飘出普洱茶香。

“香港有影响力的传统茶楼已所剩无几,至今还使用‘焗盅’(盖碗)泡茶的就剩下莲香楼和陆羽茶室等少数几家。即使是莲香楼和陆羽茶室,现在也不使用六堡茶了。”熟悉香港餐饮业动态、近年专注于六堡茶文化推广的黄鹏绪,看着莲香楼里熙熙攘攘的场面,不无遗憾地说,“六堡茶以前可是香港茶楼的必备茶,一度占到香港茶楼黑茶消费总量的七成。”

位于西环的莲香居茶楼仍保留用“焗盅”泡茶的方式。

如今,走马香港茶叶消费的各种场所,不仅是酒楼茶肆,就连散布于大街小巷的茶庄茶行,也鲜见六堡茶的踪迹。但是,翻开香港的茶叶运输与消费史,依然透着浓浓的六堡茶韵。

航路依旧“茶船”变

香港自1840年开埠以后,面向中国内陆的货运中转产业就飞速发展。据台湾学者陈慈玉所著的《近代中国茶叶之发展》记载,自19世纪后期起,受中英之间的茶叶大战影响,广州港的茶叶出口锐减,港澳的茶叶中转出口却锐增。1880年以后,香港每年中转出口的茶叶都超过5000吨,出口的茶叶种类以武夷茶(乌龙茶)、红茶和黑茶为主。六堡茶,就是透过香港中转到东南亚地区的主要黑茶品种。

香港地区的人口激增,也推高了本地的茶叶消费。据《香港经济史》记载,1941年,香港地区的总人口达164万人 ,是1898年的5倍多。香港人口构成以两广和福建籍人士为主,这就决定了当地的茶叶消费以黑茶、乌龙茶和白茶为主。

梧州、广州、香港一衣带水,自梧州经珠江到香港,水路全程450多公里。在交通运输相对落后的时期,六堡茶依托“茶船古道”能快速输出到珠三角各大商埠,在香港地区的黑茶消费市场中一度占据垄断地位。

在近两百年的六堡茶输出香港的历史中,行驶于“茶船古道”上的 “茶船”,其运行的种类、数量、方式都不断发生变化,由此也组合成一幅充满动感的航运画卷。

1902年,在香港,远处一艘货轮即将出发。网友供图

据《西江航运与腹地农业经济外向发展(1897~1938)》一文记载, 最早往来于梧港航线上的都是木质帆船,随后“花尾渡”、驳船、汽轮等各型船只也加入运输行列。1897年梧州被迫开埠后,大量外资洋行的货船涌入梧港航线,使得这条航线空前活跃,到20世纪30年代后期, 梧港航线上大大小小的机轮船超过200艘。梧港航线的运行,呈现出速度趋快、载重渐多、班次加密等特点,这为六堡茶的源源输出夯实了基础。

1958年就在港澳航线上工作的伍慎隆,退休前是桂江船务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他见证了昔日梧州六堡茶通过航运方式输出香港的历史。“1949年以前,梧州到香港已经有定期的货运轮船班次。”伍慎隆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六堡茶通过水路输出更加快速和便捷,1966年前后,3艘马力可达600匹的新式货轮“桂海号”在梧港航线中投运,运输时间比一般货船节省一半。而且,这些货轮是分舱的,易吸味的茶叶在运输中得以完全与其他 气味浓烈的货物分开,其品质更能得到保障。

时空变幻,航路依旧,“茶船”运输不断写出新篇章。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集装箱运输方式出现,包括茶叶在内的货物装卸大大提速。与此同时,船务代理渠道的拓宽及航运公司的良性竞争,也使六堡茶对港输出亮点频现。桂江船务有限公司1979年成立后,全面代理广西到香港的客货船运事务。1993年,梧州航运公司成立的梧港 船务有限公司,也进入到船务代理领域。此后,在梧港航线的运输领域,梧港船务有限公司与桂江船务有限公司一直上演着“双雄会”。

茶商逐利各出招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香港茶楼酒肆生意兴旺,黑茶消费量极大。通过香港转口输出的黑茶,数量也是有增无减。为了在这庞大的消费市场中多分一杯羹,茶商们各出绝招。

茶楼酒肆的经营者打起了拼配的主意。由于六堡茶与普洱茶同属黑茶、价格便宜,而且口感甘甜、汤色醇厚,因此茶楼酒楼大量购进六堡茶后,将其作为一种原料茶拼配进高价的普洱茶中使用。

晚清时期,制茶工人踩制茶叶,这些茶叶经港澳地区出口。(澳门茶文化馆收藏)杨麦翻拍

在众多茶楼酒肆中,“金山楼”酒家以用茶量大而著称。今年50岁的廖子芳,是香港资深女茶人,她小时候经常跟着家人去“金山楼”“名爵”等老式茶楼饮早茶。那时的茶楼茶叶消费量较大,为了方便随时用茶,茶楼酒肆大多会辟出仓库贮存茶叶。因贮存的茶叶多,“金山楼”1997年结业时,清仓销售的“号级”“印级”陈年普洱茶和六 堡茶,几乎令香港的陈茶市场存量增加了一倍。

香港的茶商则动起了仿制的念头。当时内陆的六堡茶出口供应远远满足不了需求,有些茶商由于无法买进内陆出口的青毛茶,因此转去采购缅甸、泰国、越南、印尼等国家的毛茶,然后按照六堡茶的工艺加工制作后销售。

如今的黄新已是耄耋老人,在香港西营盘一处旧民房潮湿的地层,他还保留着一个贮存陈茶的仓库,那些陈茶都是他早年制作的。黄新坦言,当年,其父看好六堡茶销售前景,让他们三兄弟在香港开设茶行,制售茶叶,在供应当地茶楼酒楼的同时,也出口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当时,茶行生产的原料除了部分使用“青毛茶”外,更多的是使用采购自其他国家的毛茶。后来,他曾到泰国与人合作办厂,用当地的“泰青”生产六堡茶,而这些茶叶有相当部分回销香港。

“‘港产六堡茶’对内陆茶叶出口香港造成了冲击,为了保护出口市场,德信行曾多次与香港当地的制茶商展开激烈商战。”林圣光讲起往事的片段时风轻云淡,但旁人不难从中感受到当年商战的激烈程度。

经销大戏轮番演

茶叶在香港到岸后,一出由出口代理商、“头盘商”、分销商、茶叶经纪共同参演的经销大戏就拉开帷幕。

2017年6月23日上午,阳光透过玻璃撒在香港利安茶行有限公司的办公区,明亮而柔和。63岁的公司董事林圣光,安坐于办公桌前,不时和同事们聊上几句。如果没人介绍,旁人或许不会想到,这位现今满怀闲适之意的老人,在未满 20 岁时就已是香港茶界举足轻重的“大人物”。

港九茶叶行商会名单 龙天传翻拍

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内陆调整茶叶购销政策,由此改变了港澳地区的茶叶经销模式。当时,内陆供港茶叶的出口全部由香港德信行负责代理,而林圣光正是德信行“二人茶叶组”中的一员。

林圣光说,德信行对应的香港进口代理商(“头盘商”)曾有13家,而在“头盘商”之下,则是数量更多的分销商(也称“二盘商”)。德信行平日里监控市场,每到广交会举行时,他们又决定着参会茶商的名单,“入围”的香港茶商才能到会订购茶叶,而有候选资格的,就是“头盘商”或“二盘头”。当时,从内陆销港的六堡茶分为“青毛茶”“六堡茶”“陈茶”三种,在与林圣光打交道的众多“头盘商”里,“东荣”“元亨”“协丰行”负责进口经销“青毛茶”,“永生祥”独家专营“六堡茶”,其他“头盘商”则可进口经销“陈茶”。

这一带是当年梧州到香港的船舶停靠的地方。

“头盘商”进口的六堡茶运输到港后,立即交由下线的“二盘商”分销。永生祥茶行有限公司会计经理郑永琨1970年入行,他至今还记得,茶行专营的“六堡茶”到港前,他就要通知好“二盘商”。运茶船一到码头,守在码头上的“二盘商”立即将“六堡茶”瓜分一空,各自装上货车运走。

六堡茶在“头盘商”和“二盘商”的层层分销,再到进入茶楼食肆的环节之间,还要经过“茶叶经纪”。据曾制售“港产六堡茶”的黄新忆述,20世纪60年代,全港的“茶叶经纪”最多时曾有过百人。到了20世纪70年代,经过整顿,在香港茶叶商会等登记执业的“茶叶经纪”仍有二三十人。

百年茶庄朱颜改

如今的英记茶庄庄士敦道分店,装修简洁而不乏现代气息,其店铺标识更是引人注目,红色菱形网底映衬一个黑色的“英”字,充满强烈的现代装饰感。与之相比,昔日的英记茶庄中环分店的装修风格则截然不同,明显简陋多了。

英记茶庄 1881 年由陈朝英在广州创办,1950 年迁到香港经营后,生意越做越大,成为香港家喻户晓的茶庄。只是,在香港生活节奏加快、茶叶消费下滑的浪潮冲击下,这家百年老店也不得不进行经营风格调整,门面乃至产品包装增添了几许现代气息,而六堡茶等一些传统茶品则退出了其经销的柜台。

上世纪70年代,香港电车上的英记茶庄广告。网友供图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传统茶庄、茶行、茶楼在香港的辉煌历史停顿在了20世纪90年代。在茶商茶人的慨叹中,传统茶庄、茶楼“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剧情在香港接连上演。如今,在“永生祥”“利安”等坚守批发业的老派茶行里,已难以见到 60 岁以下的员工。而以门店销售为主营业务的“英记”“祺栈”等茶庄,接手的新生代经营者也改变了传统的经营模式,在门店中引入更多现代元素。

人间有悲欢离合,世事有兴衰起落。随着香港传统茶楼、茶庄的衰落,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六堡茶在香港的市场逐渐被普洱茶所取代,六堡茶这个茶品及其名称逐渐消失于公众视野。

英记茶庄庄士敦道分店装修简洁而不乏现代气息。

传统的茶楼,传统的茶庄,再到传统的六堡茶,衰落的过程环环相扣,最后还有“茶船古道”上往来于梧港航线的茶船。进入 21 世纪以后,珠三角地区航运中转枢纽从香港转移到广州,使得内陆到港的船运业务逐步收缩。如今,茶叶运输在桂江船务公司代理的货运业务中几可忽略不计,而其老对手——梧港船务公司更是早已退出市场。就连曾经掌控香港茶叶市场命脉的德信行,也结束了在香港的全部业务,仅剩下墙上的一块牌子。

六堡茶留给香港的,更多的是老茶人、茶商的无限追忆。

“我曾在泰国制作六堡茶”

讲述人:黄新(85岁,香港制茶商,现居香港)

我的家乡在广东顺德,家里有三兄弟。因为当时搵食(谋生)艰难,所以我阿爸黄升海在20 世纪 30 年代“下南洋”去了新加坡,和我的一个舅舅在那边开了一家名叫“合荣”的公司,专营日杂百货。

打仗(1937 年)之前,我的舅舅回到香港,开了一家名叫“光荣”的日杂铺,在香港买货发往新加坡,交给“合荣”公司销售。当时“光荣”办的货很杂,茶叶也有很多。

打完仗(1945 年)之后,舅舅把我们三兄弟接到广州读书。我记得,当时广州的茶楼很少普洱,喝茶的人都喝六堡茶或六安茶,有些也喝寿眉。到了1948年,阿爸托舅舅把我们三兄弟带到了香港,当时广州有200多万人口,而香港只有80万人口左右,香港什么都学广州,就连茶楼也一样,主要提供六堡茶和六安茶,还有一些寿眉,根本没有铁观音和普洱。当时市面上各种物资都很匮乏,六堡茶和其他茶叶同样紧缺。

1948 年,阿爸出钱给我们三兄弟在香港成立了一家“荣发号”茶行制作茶叶。因为舅舅比较熟悉行情,所以就由舅舅帮忙管理茶行,大哥黄松森在外面跑业务,我负责制茶和管仓储,弟弟和另外一个老表给店里打下手,踩茶压箩等粗重活都由他们两个做。

我们原本想经销六堡茶,但当时香港很少有加工好的六堡茶货源,我见过市面上货最多的一次也就是80多箩,整个香港能有几百箩六堡茶就很不错了,估计当时很多六堡茶在广州已经被消化掉了。买不到货,我们就决定自己制作。我们在香港附近购买散茶(原料茶)用来制作六堡茶,当时的散茶品种很杂,因为缺货,所以能买到什么茶我们就用什么茶。做六堡茶其实不难,关键是搭配好原料,然后买一些竹箩回来,把混合好的茶叶蒸软放进竹箩里踩实,再用干竹叶将竹箩的盖子封好,等到茶叶干透了以后就成了六堡茶。这些六堡茶冲泡后有汤色,却没有什么茶味。那个时候根本没有时间陈化,做好茶就直接送上船运到新加坡,交给“合荣”公司。

以前香港的码头很小,去外洋的轮船都停在海中心,我们要用板车把六堡茶拉到梅坊街(音译)的码头,然后把货搬上木艇,由木艇将茶叶运去海中心转运到大货船上,再运去新加坡。那时候,去新加坡的船很大,叫做“大宝山”号和“大宝石”号,从香港到新加坡最少要五天时间。

1950 年以后,香港的散茶已经买不到了,因为香港有了茶叶包销商(即“头盘商”)。我们没法联系到内陆卖茶的人,要买散茶只能从包销商那里入货,如果和包销商关系好,他们有货的时候就会多配一些给我们。不过那时还没有那么严,碰上合适的机会我们也会偷偷到香港周边地区进一些货。

“荣发号”做六堡茶最多的年份应该是在 1952 年和 1953 年。当时,我们用来配搭加工的散茶没有规定品种,只要合适就买来用,其中有很多六堡茶的茶青(毛茶),都是整筐卖的。我们买到的六堡茶是包销商从内陆运来香港销售的。以前,广西的茶有两种方式运到香港,最多的是用船运输,因为当时西环那里有三个码头,有近百只木艇停靠。另一种方式是通过火车运输,在九龙的尖东一个叫做“大包米”的地方卸货。我记得,1957 年的时候,香港的包销商大约有5家,包括“协丰行”“元亨”“东荣”等。

后来,六堡茶的散茶在市面上基本买不到了,都要从包销商那里进货,包销商那里也有很多做好的六堡茶(指成品茶)。“荣发号”经常和“永生祥”合作,从“永生祥”进过很多六堡茶。“荣发号”做好的六堡茶除了在香港销售以外,很多都发给“合荣”公司卖到东南亚,外销的六堡茶一般都是做好就运到新加坡,其中有一些从新加坡卖去马来西亚。以前,我们销去东南亚的六堡茶不算多,一年也就两三百箩,每箩一般有上百斤。当时,除了“荣发号”,香港还有好几家茶行会运六堡茶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销售,“广汇昌”是其中一家。那是一家卖日杂百货的庄口,与我们有过合作。 从“荣发号”创立开始直到20世纪70年代,“广汇昌”都从我们这里购买六堡茶,然后转卖到马来西亚。

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我自己出来也开了一家名叫“广信”的茶行,专门加工生产散装茶,其中就有用广西料(“桂青”)做的“旧茶”(指六堡茶)。

后来,我把“广信”茶行转给别人,自己则跟朋友去泰国发展,合伙在清迈附近开了一家“东升茶业公司”。我还是负责制茶,用泰国当地的茶青制作茶饼和散茶。那时候,我加工制作的六堡茶都是散茶,不过工艺改变了,开始做发酵茶。

黄新与朋友在泰国开设“东升茶业公司”,此为该公司生产的六堡茶。 苏爱清摄

我们在泰国制作的散茶几乎是通过中间商批发给香港的酒楼。这些卖给香港酒楼的茶叫做“泰茶”,通常是用货柜船(集装箱货船)从泰国运到香港交收。

再到后来,我又到了越南那边制茶,当时也用越南茶青做了不少六堡茶。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回到香港。我回到香港后还是继续制茶。当时六堡茶已经很少人买了,我主要制作普洱茶,不时也会制作一些六堡茶,发给新加坡那边的兄弟销售。

到了1997年,我大哥黄松森移民去了加拿大,他把“荣发号”搬了过去。我依然在香港制茶,至今还在做六堡茶的生意,制作的六堡茶有的销往新加坡,有的在香港卖,香港的客商通常一次会买几十箩。不过,六堡茶主要还是卖去海外,香港的客商最近几年已经很少买六堡茶了。

“代理‘陈茶’的茶行都有一个专属字号”

司徒法(83岁,现任永生祥茶行有限公司董事经理,现居香港)

我到“永生祥”时是1978年,那时候“永生祥”经销的六堡茶分为六个等级 ,编号是0061到0066,一级的是0061,最差的是0066。当时我经常去参加广交会订购茶叶,参加完广交会后,我有时还要去广西南宁市的广西茶叶进出口公司(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广西茶叶分公司)对接业务。这个公司有一个姓廖的科长专门负责销售梧州六堡茶。他告诉我,为了能够“出口创汇”,每年收茶的时候,他自己经常要撑船到六堡镇逐家逐户收购茶叶。当时,我们公司的六堡茶进口量一直维持在100吨左右。

当时除了“六堡茶”(指采用传统蒸压工艺的精制六堡茶),梧州还有“陈茶”(指使用冷发酵技术制作的精制六堡茶)发过来。不过,广西“陈茶”就不仅仅只有“永生祥”代理,其他很多家“头盘”也做代理,譬如“元亨”“广信”“协丰行”等,但代理量最大的还是“永生祥”,最高峰时一年代理几百吨。

虽然“陈茶”味道也相当好,但和“六堡茶”相比仍有很大的不同之处。“陈茶”是条形的,等级越高,条形越幼细。不过“陈茶”的茶叶条形比较长,属于大叶种,“六堡茶”是小叶种。当时广西“陈茶”不像“六堡茶”那样用竹箩装,而是用麻包袋装。因为麻包袋本身有气味,很容易污染茶叶,于是广西的供货商会在麻包袋里面垫一层牛皮纸,然后再放茶叶进去。

香港永生祥茶行有限公司人员参加首届“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活动留影。 龙天传翻拍

当年,广西“陈茶”分为五个等级,每个代理“陈茶”的茶行都有一个专属字号,然后自行按照茶叶等级制作编号。我们“永生祥”是5字头的,所以经销的“陈茶 ”从 57101、57202 一直到57505,共分为五个等级,其中57101 最重,一包大约50公斤。“元亨”的经销号是4字头,他们卖的“陈茶”就是从 4401、4402,一直到4405,共分为五个等级。

“陈茶”和“六堡茶”一样,除了味道好,汤色也够浓,“二盘商”和茶楼的拆家买入以后,也是拼配到普洱茶里使用。因为“陈茶”汤色够浓,一般加入一点点“陈茶”,泡出来的普洱茶就很浓了,所以当时“陈茶”的价格和普洱茶差不多,比“六堡茶”高出不少。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一级的普洱茶每公斤卖30元(港币,下同)左右;一级的“陈茶”每公斤卖24元,二级的“陈茶”每公斤卖22元,每个等级之间一般相差2元左右;但一级的“六堡茶”每公斤只卖16元,二级的“六堡茶”每公斤卖14.5元,每个等级之间相差1.5元左右;到了最低的六级,每公斤也就是八九元。因为六级的“六堡茶”很便宜,所以很多茶楼酒楼喜欢用,其销量在“六堡茶”中是最大的。

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六堡茶在香港慢慢没落,我们也逐渐不再经销六堡茶。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六堡茶的风味改变了。不少香港茶商对梧州六堡茶的品质失去了信心,不再进口,而是选择自己加工制作。我听说当时有的香港茶商还到泰国北部,使用当地的茶青原料继续用传统手工方式加工六堡茶,再返销香港市场,甚至销到东南亚。

还有一个原因是,现在内陆的人越来越有钱,六堡茶的价格越来越贵。进货价高了,我们进口的六堡茶很难再卖去酒楼茶楼。在香港,茶楼酒楼的用茶量是最大的,失去了茶楼酒楼的市场,茶叶批发基本就没得做了。

“1964年以前运茶到香港的都是深舱木驳船”

讲述人:陈桂生(60岁,桂江船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现居香港)

20世纪50年代初期,梧州航运业实行公私合营。1957年,珠江水系航运按两广分开管理,于是就有了广西区航运管理局梧州分局。当时,人们叫这个单位为梧州航运局。梧州到香港这条航线的运输业务由其负责经营管理。

公私合营后,梧州的进出口贸易全部由广西外贸梧州办事处外贸进出口专业公司统一负责,梧州也因此有了专营茶叶出口的公司。每年通过梧州运到香港的茶叶都有一两千吨,这里面不仅有梧州茶厂生产的六堡茶,还有横县、灵山等地茶厂生产的茶叶。

1964年以前,从梧州开往香港的货船都是深舱木驳船,一艘深舱木船载重量为两三百吨,将七八艘木船编组成船队后,就用钢缆串联,由一艘拖头(拖轮)拖带这些木驳船。解放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梧州还有一种客货混装的电船行走香港航线。梧州的茶叶除了用这两种船运送外,有时也会在封川江口用客货混装的“花尾渡”运往广州各地。梧州从1964年开始有钢质驳船投入香港这条航线营运,这些钢质驳船由哈尔滨制造,载重量最大的有500吨左右。那段时期,没有动力的货船都叫做“桂驳”,而拖带它们的拖轮就叫“桂拖”“桂航”“西江”,后面加上数字番号。为了营运梧州到香港的航线,当时梧州航运局成立了专门的港澳船队,集中了一批拖头和驳船专营港澳货物运输,这些船只必须符合近海运输标准。梧州航运局最多船的时候,港澳船队加上内河船队有近百艘船行走港澳航线。

记者在采访陈桂生。

当时,从梧州运往香港的茶叶是和其他货物混装在船上的。因为茶叶容易吸味,如果和松香等混在一起放会有松香味,和鸡鸭同一个舱又会有鸡鸭味,所以配载的时候都会开辟一个专门隔离的区域放置茶叶,这样才不会“窜味”。当时从广西运到香港的茶叶,还有一些转口运去东南亚。

到了1966年,梧州航运局订购了3艘日本新型的钢制货轮行走港澳航线,这些货轮马力达到600匹,每艘载重量约150吨。这些船的航速很快,当天上午装货出发后,第二天凌晨就可以到达香港。这 3 艘船分别称为“桂海151”“桂海152”“桂海153”,主要被用来运装鸡鸭等禽畜,以减少死亡率。由于“桂海”航速快,为了减少海浪的影响,发航前通常会在它后面加拖一两艘300吨至500吨的驳船。

20世纪60年代,广西到香港航线的船务由珠江船务公司代理。1979年10月,广西在香港成立了桂江船务有限公司,广西到香港航线的船务就改由这个公司代理。桂江船务有限公司可以说是广西最早的驻港机构,主要从事代理船舶报关、加油,以及安排码头装卸作业,甚至为广西承揽造船和“三来一补”贸易等业务。

桂江船务有限公司成立初期,广西只有北海、梧州两个口岸有船舶通香港。改革开放后,广西开辟了南宁、柳州、防城港、贵港等多个口岸,桂江公司亦代理了广西所有国营航运公司到港的船舶和货运业务,代理船舶最多时达到 130多艘。1988年,我被抽调到桂江船务有限公司工作。

在与桂江船务有限公司有业务代理关系的广西船运公司中,规模最大的企业就是梧州航运公司,其是由梧州航运局演变过来的。20世纪90年代初,梧州航运公司在珠江流域可谓一枝独秀,在桂江船务公司代理的所有港澳货运航线中,它占的业务量比重超过 70%,由于有庞大的客货运船队,所以行内有人把它称为“西江扫把”。

1993年,改革的大潮使集体所有制船队和私营船舶都能进入港澳货运市场,梧州市水运公司就加入梧州至香港的航运竞争中,并由桂江海陆公司代理它们到港的船务。那时候,连“单行小船”也出来跑港澳航线的业务。这种船吃水较浅,最小的只有120吨,安全性能差,遇到海浪就好像花生壳一样摇晃,即便是老船员都会受不了。

也是在1993年,为维护自身权益,梧州航运公司成立了梧港船务有限公司,代理自己公司到港澳的船务,桂江船务公司同时也在梧州成立了顺景港澳船务公司,购置货船经营梧州到香港的货运业务。在那个年代,“顺景”和“梧航”这两家公司可谓相互最大的竞争对手。后来,顺景船务公司业务逐步做大,拥有的船只从最初的4艘扩至7艘,最大的单船载重量达到3000吨,公司在那个时期承运了梧州口岸进出囗货物总量的40%左右。

我到香港工作的时候,桂江船务公司所在的大楼就在上环的大笪地旁边。据公司的前辈说,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香港上环和西环一带全是木头搭建的码头,那些码头就是从岸边修一条栈桥,延伸出去后再搭建一个平台,船就停在栈桥边,苦力通过栈桥登船装卸货物。当时,上环和西环一带的码头主要是装卸杂货、牲口和药材等。而在九龙那边也有一些码头,主要装卸建材水泥等工业产品。桂江码头就在西环三角地那边,原来叫做明生码头,广西来的船全部停靠在那里装卸货。

在经营顺景船务公司的时候,我专门对经梧州出口的茶叶数量进行过统计。当时,广西出口到香港的茶叶主要来自南宁、梧州两地。据不完全统计,顺景公司运输出口到香港的茶叶比例大约占梧州茶叶出口香港总量的三分之一,而且多数为来料加工,数量最多的时候是在2002年前后,大约有600吨。

最近十年,由于综合运输网络的改变,广西口岸到香港的船越来越少,很多需要出口的货运业务逐渐转移到广东各口岸,而梧州到香港的船运茶叶所占比例就更少了。

“茶叶经销曾经‘卖花货’”

讲述人:黄建国(68岁,香港利安茶庄有限公司总经理,现居香港)

“利安”是我岳父在1964年创建的。1985年,我进入“ 利安”,接手岳父的管理工作。

以前,香港的物资都要靠内陆供给,茶叶也由内陆运来。由于缺少与内陆供货商的联系方式,加上那时候的通讯不发达,除了每年参加广交会外,香港的茶行没有机会与内陆的茶叶生产厂家直接联系或做生意,因此,香港的茶叶经销商对于参加广交会很重视,希望借此机会与内陆供应商直接开展贸易。香港的茶行想去广交会买茶,都要得到德信行同意,能够获得资格的基本是够实力的“头盘商”及少数规模较大的头等“二盘商”。这种经销商最多的时候有十几家,“元亨”“东荣”“永生祥”等茶行是“头盘商”,“利安”和“同安”都属于“二盘头”。其他规模靠后的“二盘商”没有资格参加交易会,他们只能等“头盘商”在内陆买了茶叶以后,再根据茶叶经纪送来的茶叶样板选货,这种经销方式叫做“卖花货”。“头盘商”发货前,会统一“花货”的价格,免得大家“做烂市”(恶意降价竞争)。

黄建国通过手机展示以前梧州六堡茶的包装。

不过,包括六堡茶在内,内陆的茶叶运到香港以后,还要由德信行统一调度。德信行会按照排名顺序先由“永生祥”等“头盘商”逐一选货,“头盘商”选完以后,再到“利安”和“同安”选。因为当时的茶叶进口配额少,什么茶都供不应求,到我们选货的时候,无论剩下什么茶,我们都只能全要了,所以,我们有时候也埋怨林圣光(德信行茶叶经果部员工),好货全都让“头盘商”拿走了,只剩下次品给我们,而且我们的订购价格比“头盘商”的还要高。

以前,梧州的六堡茶(指采用传统蒸压技术制作的精制六堡茶)全部由“永生祥”代理,还有其他广西来的茶叶,叫做“陈茶”或“旧茶”,虽然不叫六堡茶,其实就是六堡茶。其他经销商也能进口这些茶叶,利安茶行也经销过这些六堡茶。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利安茶行每次入货的六堡茶都有10多吨,一年下来,六堡茶的入货量不会少于100 吨。当时,这些六堡茶都由梧州外贸出口,从梧州用船运来香港,我们进的六堡茶都是50公斤左右一包,里面用的是纸箱装茶,外面用一卷卷花绳捆扎,要从三角码头那边整车拉回来卸货入仓。那时候我还年轻,身强力壮,帮店里搬过不少茶包。

除了内陆运来的六堡茶,香港茶商也自己制作一些六堡茶,有的用广西或广东的青毛茶制作,有的就用越南、泰国、印尼等国家的青毛茶制作。这种方式其实很早就有了,20世纪四五十年代,西九龙那边建了很多“唐楼”,这些“唐楼”很窄很高,而且因为靠近海边,底层很潮湿。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的地价还很便宜,这种“唐楼”又老又旧没人要,有些茶商就将整栋买下来,将加工好的茶叶放到这些“唐楼”的底层发酵,发酵一段时间以后再转到上面的楼层散味(指放置一段时间后以去掉“仓味”)。到了20世纪80年代,又有茶商买下大厦底层的仓库和地下室,用来发酵茶叶。“长洲福华”就用“印尼青”和“越南青”制作了很多普洱茶和六堡茶,“利安”也从他们那里入了不少货,现在还留有一些货样。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们很少经销六堡茶了。到了现在,“利安”完全不经销六堡茶,主要是因为现在内陆的消费力上去了,六堡茶已经在内陆打响名声,进货价比以前高多了,但普通的香港人都习惯了喝普洱茶,对六堡茶还不怎么熟悉,看到六堡茶这么贵就不买了。所以,即使我们想经销六堡茶,也很难将茶卖出去。【采写:西江都市报记者 苏爱清 杨麦 龙天传;摄影:苏爱清(除署名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历史中走来的六堡茶
为什么广州茶楼茶位以普洱、铁观音为主?
广西梧州桂江一桥夜景【超清视频】
六堡茶历史:六堡茶从历史中走来
六堡、港仓、熟普的历史关联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茶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