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仲景医理思想,为何以“胃气”为中心?

作者/ 胡志恒

医圣张仲景,因族人近半死于伤寒,深感往昔沦丧,伤横莫救,故奋而习医,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大量临床实践,前后数易其稿,终成流芳百世的《伤寒杂病论》。我们现在有幸学习到的桂林古本,便是其第十二稿(注:终稿为十三稿,但已失传)。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从整本书对医理的阐述、病症的分析以及药物的运用来看,从头至尾,一以贯之的,都是以“胃气”为中心,在固本的基础下,遵循建中守中的原则,养血护气,调和营卫,提高人体自身的免疫力,然后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五脏协调本在脾胃

仲景先师在自序中,开宗明义,点明“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世间万物万事,微至小小的人类,大至整个社会、地球,乃至浩瀚无垠的宇宙,无一不是通过五行的相生相克,组成一个又一个相互协调、又有所制约的整体。在无穷无尽的变化中,仍然不脱离阴阳五行这则铁律的给养和约束,循着既定路线,不偏不倚,慢慢前行。

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分别对应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左肝、右肺、上心、下肾,是其中四脏在人体中所处的位置。它们各自镇守一方,分别发挥着条达、收敛、发散、收藏的作用。其中,肝木与肺金,心火与肾水又各为一对性质相反的脏器。

那么,当这四个脏器同时在身体内发挥作用时,如何把这些偏性大,极性又相反的能量完美地综合于一体,既能发挥各自的长处,又能磨去棱角,不会因为身体在某个方向的过度用力而给其他脏器带来伤害?

那就得靠脾土的力量了。脾土坐镇中央,起到灌溉四方的作用,让围绕在它周围的其余四种能量,透过它的包容、协调,达成整合,既相互合作、又相互拮抗,中和运化为一个整体。这样当疾病来临时,五脏才可能团结在一起,朝着一个方向共同使力。

通常我们谓脾胃为“后天之本”。仲景说荣为根,卫为叶,荣卫俱微,则根叶枯槁。人类从出生开始,一切劳心劳力的活动,都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取食物,通过胃的消化、脾的运化,分清别浊,各自送到该去的地方,再通过其他脏器的共同运作,将原始的外来食物分解、转化为身体自身的养分和能量,以源源不断地维持各种基本的生理活动。

当胃气衰微时,必定没有食欲,吃不下;当脾气衰微时,必定无法化开,运不动。一方面吃不下,另一方面既使吃下了也化不开,源头的物质基础发生了崩塌,后续怎么可能顺利地去做承上启下的运作?

所以仲景才会说:“上焦受中焦之气,中焦未和,不能消谷,故上焦竭者,必善噫;下焦承中焦之气,中气未和,谷气不行,故下焦竭者,必遗溺失便。”短短数十个字,就昭示了中焦脾胃和的重要地位。

从桂枝汤的结构和作用看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用了长达三章的篇幅,来重点介绍太阳病的脉证并治。这充分表明了,仲景认为人体的免疫力是来自于太阳经的强弱。把太阳病防治好了,也就把外邪阻挡在了人体的最外层,不会对后面的层阶带来进一步的伤害。

我们知道,后三阴是以储藏物质为主的,外邪一旦突破三阳的防守,进入三阴,必定会严重消耗、损伤内存的津血,对身体造成重创。本都不保了,丢命还远吗?

那么,太阳经的免疫力从何而来?让我们来看看太阳病篇里面,最重要、最常用的一个方子——桂枝汤,诸多其他的方子,都是以桂枝汤为基底,再根据病症加减而得出来的。

桂枝汤方的组成为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炙甘草、大枣给阳明胃提供足够的津液,一是为固本,二是为与外感持续作战的身体提供充足的能源;生姜加热胃,通过它的发散力道,把胃中津液燃烧生成能量,并推送至少阳经;此时此地,该派桂枝上场了,它强力打开少阳开关,帮助把生姜送来的能量全面推送到身体最外层的太阳经,让太阳经持续保持能量充盈的状态,利用正向的位能差,将外感推出体外;最后,再利用芍药,在中焦形成负压,回收身体表层的津液和能量,以免身体的能量只出不进,收不回来造成亡阳。

从桂枝汤的结构所透露出来的医理,我们不难看出,正常的太阳经免疫力是遵循阳明——少阳——太阳这样子的走向的。而胃恰恰属于阳明,它又能最直接、最容易地从外界获取食物和药物,换句话说,这些食物和药物可以给胃提供驱除病邪所需的物质和能量。所以只要我们把胃照顾好了,基础打好了,胃气保足了,后面的提高免疫力之路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当然,这里要提一下的是,免疫力的获取还有其他两个非常规途径:一是厥阴——少阳——太阳;二是少阴——太阳。这两个途径,都是身体在无法从阳明胃获得足够多的津液和能量的前提下,为了紧急应对外邪的入侵,而不得不动用到身体好不容易深藏起来的血(厥阴肝)或高浓度的津液(少阴肾),通过质转能的作用,硬生生地制造出免疫力来抵抗外邪。

这样只图一时之快的决绝之法,就算把当时的紧急情况应付过去了,却伤筋动骨,赊了老本。等年纪渐渐变大时,再来用病痛的折磨,慢慢体会那句“出来混,都是要还的”真理吧!

从其他脏腑疾病来说

其实,除了提高免疫力需要以胃气为中心以外,身体几乎所有脏器的维护保养都要靠脾胃。脾与其他四脏的关系分别是:肝木克脾土,脾土克肾水,心火生脾土,脾土生肺金。

先说肺吧。让我们看一看回阳第一方:甘草干姜汤。这个方也是仲景的常用基底方,别看只有简单的两味药,从肺寒咳嗽到误治救逆,都有着神奇的功效。而我们常常碰到的四肢冰冷、鼻塞鼻涕,用此方更是药到病除。

方中炙甘草固守中焦脾胃,作用在前面的桂枝汤中已经讲过了;而干姜却是在加热脾,而不是加热肺。为什么?不是肺寒吗?为何不直接加热肺呢?因为肺为娇脏,既怕热、又怕燥。遇到邪气了怎么治?往往是从脾胃入手。土能生金,所以胃到肺之间有能量通道;而脾又与肺同属太阴,有时候治脾就等于间接治肺。所以在这里,我们用加热脾的方法,温和地给肺提供热量,润物细无声,迅速而有效解决肺寒。

再来说肝。仲景说,上工治未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所以当肝虚燥热严重时,仲景并未用大清热大苦寒之药来处理,反倒是鼓励多食用质量良好的天然甘味食材,诸如蜂蜜、麦芽糖、红糖之类,大补脾胃津液,充分利用五行中的木克土原理,通过补益脾土来达到治疗肝木的效果。

鼎鼎大名的小建中汤,便是以桂枝汤为基底,加倍芍药回收津液入脾胃,同时加入了多达200毫升的麦芽糖,用甘温的药物及食材,帮助脾胃补充津液,活化机能,顺利推送入肝。这也是为什么西医研究发现,很多治疗肝脏有效的药材(比如仲景常用的茯苓之类),其实都是对补益脾胃有好处的原因。

接下来我们再说说心火与肾水。都说水火不兼容,但人体内如果上焦的火不能下降,下焦的水无法上升,人体就没有办法形成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转换,终成一潭死水,人也就偃旗息鼓了。那么人体怎样做到轻、热的能量下降,重、冷的津液上升呢?靠的就是五行中火生土、土克水的原理,将心火与肾水相济于脾土之中,融合为一体。

纯能量的心火通过位能差顺降到脾胃之中。所以一旦脾胃津液匮乏,长期处于干烧燥热的状态,脾胃本身日趋升高的温度,缩小了与心火之间的温差,必定无法吸引心火下降,心火一直游离于上焦,不能透过与脾土的结合而顺畅地被肝木发散到全身各处。失去心火照耀的地方,轻则畏冷怕寒,重者抑郁癌变;而心火降不下来,烦躁失眠更是常见。

仲景治疗少阴病中的心中烦、不得卧者,用的是黄连阿胶汤方。这个方子好奇怪,心火降不下来,用药的作用点却是在太阴脾、阳明大肠。一用苦寒药中少有的上品——黄连来降脾温;二用黄芩清空大肠,给大肠降温。黄芩既可引导肺中高热通过脏腑之间的能量通道对流下行入大肠,又可间接降温于胃,因为胃、大肠同属阳明。这样,脾、胃同时得以降温,扩大与心火之间的温差,使心火顺降。

此外,仲景处理谵语时所用的承气汤系列,其作用机理也是用寒泄之药将胃中燥屎打入小肠并排出,排空胃中滞留之物,消除燥热,引领心火下行,解除谵语。

脾土中津液不足时,不仅无法吸引心火,更为严重的是,肾中储存的“老本”津液,也会被脾胃抽上来,用于满足身体当时之急需。长此以往,高血压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高血压尽管发于肾,但却源于脾。其发病机理是土阴少,克水阴——水阴降低,水阳虚高——水阳升高,金阳不降——金阳累积,克木严重——血液泵出受阻,无法在常规压力下顺利外行——血压不得不升高,才能保证身体的所有脏器和细枝末节得到必需的养分。由此可见,治肾的关键,还是在于治脾。

让我们来看看仲景的补肾名方肾气丸。组成为:地黄、薯蓣、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这个方子更是奇怪,说是补肾,但通篇却没有一味入肾的药材。除去牡丹皮、桂枝、附子三味行阳之药以外,其余的都是大补脾胃、肝中津液的药材。仲景特别重用粘腻而微寒的生地,让太阴脾胃、厥阴肝木都吸足了薯蓣、山茱萸、泽泻、茯苓提供的饱饱的津液之后,浓稠的生地才能走过千山万水,一层一层,不被耗损地流入到我们需要它去的地方(肾中)去做有效的滋养。这就是仲景用药的神奇之处。

由此我们想到仲景提出的六经辨证。从晚上9点钟开始,人体进入后三阴养护时间段,也是一级一级地进行补养的。最早的是从头一天晚上9点钟到第二天早上2点钟的太阴时间段,只有脾胃的收阴工作做好了,身体外行的能量及物质能够顺利回收、降入脾胃之中,并能够达到充盈饱满的程度,多余的津液才能本着太阴下坠力而自然流入到后面的。从11点钟至第二天早上4点钟的少阴时间段,把津液进一步转化为身体所需的各种生物酶或激素,甚至是妈妈哺育下一代的乳汁,真正发挥肾脏“变一物为另一物”的机能。原来,补肾的基础真的是补脾呀!

此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脾主肌肉。这个肌肉,不仅仅指附着于骨骼上面用于牵引肢体运动的骨骼肌,还包括了组成五脏六腑的肌肉和形成皮肤的肌肉。在这些肌肉之中,彼此相连接的夹缝之处,就是所谓的腠理,即身体气血交换的通道。仲景定义腠理为三焦会通元真之处,为气血所注也。若血弱气虚,则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也。

由此可知,腠理是身体抵抗外邪的第一道门关。当腠理处于温暖、放松的状态时,肌肉和肌肉之间的气血交换通道才会扩张到最大的程度,气血流通的数量及速度才能达到最高的状态。也就是说此时高效率的气血代谢循环会让身体保持高的免疫力,身体从内到外,从上至下所有皮肉骨、经腑脏的运作机能以及养分的供给,都能得到充分的循环以及提升,使得身体的荣卫保持在高水平的平衡状态,达到保身长全的目的。

既然,与敌人作战的第一线士兵是包含于肌肉之中的,而脾又主肌,那么,仲景用药,不管是治疗哪一个部位的病证,都是以脾胃的固本以及胃气的提升为前提的。治疗的原则就是首先做到脾要够湿、胃要够热,再透过五行的相生相克,以及六经的顺传跳传,将配伍药材的药性送到目的地去,达到帮助身体恢复阴阳高水平平衡的目的。

举个例子,《伤寒论》医治西医所谓的糖尿病引起的下肢肌肉溃烂时,用的是黄耆建中汤加半夏,补充脾胃足够的津液和能量才是身体治疗之根本,不可动摇。

同时,《伤寒杂病论》中又提到胃气不足,则手足逆冷,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复阳之后,就能够收到厥愈、足温的效果。在这样的描述当中,我们可以知道,胃气又是我们全身上下阳气最大的来源和主体,是最重要的主干。因此我们才会常说,人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在对胃气的养护和提升当中,人体就会透过腠理这样的身体结构,去达到气血荣卫的相辅相成,完美融合。

结语

综上所述,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医理哲学思想,就是以脾胃的固本以及胃气的提升为中心,这是杂病论与众不同之处,也是它得以流传千年,后世弟子学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源泉。而世人之医,多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未顾身体之本、随意加减,所以仲景才会在自序中慨叹:“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习医之人,切记、切忌。

来自: 李静曦 > 《15.方剂用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周圈圈给人治病,是“它”为中心
生姜在《伤寒论》中的运用与意义
《伤寒论》六经辨证治疗胃痛方法探讨
《伤寒论》中脾胃学术思想采撷
千古第一祛湿方,来自医圣仲景,仅需四位药,就能从根上断绝湿气
JT傷寒論筆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