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9.辩证思维--思维方法 | 如何用思维的力量从小教会孩子辩证地看待问题

本文为“思维方法”系列文章第十三篇。

“存在即合理。”

这句话,你说过吗?没说过的话,听过,总是有的。

这句话,经常被用来为“不合理”的事情作终结的论证。而且,还不忘,补上一句:这不是我说的,这是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说的。

没错!这句话正是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说的。

他还说过:“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但,对不起!“存在即合理”却不是“你说的”这个意思。
 
黑格尔的原句是: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所以,你看出来了,这个“合理”并不是“有道理”,而是符合黑格尔的那个“绝对精神”。不是说所有事情都是正确的,更不是说应该接受不公平的现状,逆来顺受,不能反抗。

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哲学中提出了辩证发展的理论。他认为整个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是一个过程,就是说,它们是不断地运动着、变化着、发展着和改造着的。同时过程内部的矛盾是事物自身运动和发展的源泉。

黑格尔把辩证法应用到关于概念,判断的学说上,也应用到认识的逻辑上,从而造就了德国近代哲学的最高峰,也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哲学的发展。马克思辩证法的直接理论来源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概念辨证法。

回溯到这里,不得不提到一部伟大的著作,那就是《道德经》

▲《道德经

《道德经》从1870年第一个德译本后,其译本已多达102种,据说,德国每4人中就有一本《道德经》。在译成西方文字的世界文化名著发行量上,《圣经》排第一,《道德经》排第二。

黑格尔研究的每个命题,按照“正反合”的三维形式,将老子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发挥得淋漓尽致。

《道德经》的第二章,就是经典“辨证”式的论述。

熟悉这本经典的朋友一定还知道:《道德经》不是教条式的说教,更像一本规范的学术论文,提出观点,论证观点,重点是还需要实例证明观点,整体逻辑非常的清晰,令人信服。

比如老子说:上善若水。为什么说水是”上上之善“呢?

那么,开始论证:因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然后再提出论据:“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整个过程就是结合人类实践来论证如何去做到”水的不争”,为什么要学习”水的不争”。

而在古代经典中这样的“辨证”可不少。但是,却常常被现实误解。其中最典型的便是“中庸”一词,“中庸”在现实中经常被误解为“两面讨好”、“走中间路线”,而真实的意思却是很高级——执两极而用“中”。

通俗地说,就是洞悉了事物各个方面后,能选择一条合适的道路。

所以,中庸,绝不是一味走“中间路线”,而是,时左时右、时上时下。总之,就是《论语》中所说“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是不是有点“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意思呢?对!辨证思维就是这样一种高级的思维方式。
 
下面,我们就进入“辨证思维”的解读吧!

什么是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指以变化发展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通常被认为是与逻辑思维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

在逻辑思维中,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而在辩证思维中,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而无碍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
 
辨证思维,从广义上是“一种世界观”。

世间万物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而辨证思维正是以世间万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为基础,对世界进行进一步的认识和感知,并在思考的过程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得到某种结论的一种思维。辨证思维模式要求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
 
辨证思维,从思维方法上来看:

是反映和符合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的思维;

是对客观辩证法和认识过程辩证法的一定程度的认识和运用;

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中的运用。

其特点是从对象的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中,从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考察,以便从整体及本质上完整地认识对象。辩证思维运用逻辑范畴及其体系来把握具体真理。

辩证思维既不同于那种将对象看做静止的、孤立的形而上学思维,也不同于那种把思维形式看作是既成的、确定的形式逻辑思维。它是辩证逻辑研究的对象。这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反映,联系、发展的观点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
 

如何训练辩证思维


各科教学中都可以用“论辩课”的方式对学生的辨证思维进行训练。这对学生理解“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具有现实的意义。

思维老师给这样的辩论课一个耀眼的名字——“明亮的对话”。

这可以从“辩”和“论”的字形上,进行三个方面的解读:

辩论,需要势均力敌,所以“辩题”的确定很重要,不能让任何一方有绝对优势;

辩论,需要有理有据,所以,同学们需要用“讲道理+摆事实”的方式进行“吵架”;

辩论,需要用“言”在辩论,那就是唇枪舌战,在陈述观点和反驳对方时,需要条理清晰,还要能“有来有往”地对话。

无锡市港下实验小学五年级4班的孩子们前不久关于“人工智能”,展开了这样的对话。

正方观点:人工智能是“天使”。


反方观点:人工智能是“魔鬼”。

正方紧紧围绕“人工智能将人类从繁重重复的劳动解放出来,有助于人类探索未知新世界”进行立论并展开论证。

反方紧紧围绕“人工智能终将超越人类智能、获得自我意识后,成为人类的终结者”进行立论并展开论证。

一共进行了这样几轮: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最后,双方在“有理有据”的论证中,发现: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确实既有福利又藏着挑战,需要我们人类在促进其发展中,把握好“价值”的底线。

在《“学思维”活动课程》中,辨证思维的训练是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思考来实现的。小学一年级的《优缺点大轰炸》从最显而易见的“正反”开始,发现:事物是同时具有相反两方面特征的。逐步地,在课例学习中,能用发展的眼光、用矛盾的观点看待问题,并能在具体问题中具体分析。

对“辨证思维”的训练,不仅仅体现在专门的“辨证思维”专项训练课方面。在不同的课例中,都需要贯穿“辨证思维”的思想。如在幼儿园大班的“问题解决”课例《遇到陌生人怎么办》中,对“陌生人”的解读就需要这样的辨证思维。
 
在小朋友的眼里什么样的人是陌生人呢?

那一定是这样的!

但是,现实生活中,真正怀揣着恶意的陌生人,却可能是这样的。

甚至可能是这样的!

所以,你发现了:对“陌生人”的理解,是需要辨证思维来解读的。而对这个课例的解读,也是需要“辨证”地看待。在孩子幼儿园阶段的安全教育,不是用“金箍棒”给孩子画个圈圈,更不是用威胁恐吓来“保护”孩子,而是需要给孩子建立社会和心理的安全感。

这就需要用“思维”的力量,从小教会孩子会用自己的大脑来思考问题。

最后,家长朋友们不要有错误的认识,以为孩子学了“辩证思维”,就只会和家长“顶嘴”了。对于这人生风雨路,孩子学会了“辨证思维”才真的生长出了自身的“软猬甲”,才能在你“鞭长莫及”的地方,找到“中庸”的道路,在各种别人认为“情何以堪”的境遇中,找到“回环”的余地。

 张蕾 

《“学思维”活动课程》副主编,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思维型教学基地教学总监、学优双创教育研究院STEAM+教学专家。2017年被授予全国第二届“课改优秀校长”。


在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有任何感悟和案例都可以向我们投稿,

若经录用,我们会给予适当的报酬与奖励。

我们期待思维的碰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什么是辩证思维?老子《道德经》和黑格尔的辩证法,有什么不同?
什么叫做辩证的看待问题?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有人说老子是阴谋家,源自这几句话
佛家辨证法与黑格尔辨证法
辩证法的四种思维方法
《周易》里的啓蒙敎育 WORD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