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定金与订金一字之差拷量诚信》刊发于2018年1月15日《中国消费者报》

                      定金与订金一字之差拷量诚信

               2018-01-15 15:07  本文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作者:廖辉军

      不久前,某女士遇到一件烦心事:她在某知名汽车品牌4S店看中了一款车子,当时销售人员对着功能繁多的车型配置说得天花乱坠,动心之下就付了数万元的预付款,等到新车到店后,才知道并不是那么回事,与自己的意愿相差甚远。于是,就要求按事先所承诺的无条件全额退回预付款,没想到对方不承认原先的承诺,就是不退款。

      原来,销售人员在向顾客推销汽车时,虽然口头承诺预付款可退,但是收款票据上却写的是“定金”,而不是“订金”。从法律意义上说,定金受法律保护,形成要约关系,如果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无权要求返还定金。而订金不是一个规范的概念,在法律上仅作为一种预付款的性质,是预付款的一部分,是当事人的一种支付手段,不具有担保性质,也就是说订金只是预付款,不受法律保护。由于销售方事先并没有向顾客作出任何说明,事后论理时却拿出“白纸黑字”,自然可以对曾经退款的承诺以“口说无凭”为由推托了,这无疑使不知其中厉害关系的顾客吃了哑巴亏。

      根据《民法通则》和《担保法》规定,定金与订金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交付定金的协议是从合同,依约定应交付定金而未付的,不构成对主合同的违反;而交付订金的协议是主合同的一部分,依约定应交付订金而未交付的,即构成对主合同的违反。二是交付和收受订金的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债务时,不发生丧失或者双倍返还预付款的后果,订金仅可作损害赔偿金。三是定金的数额在法律规定上有一定限制,例如《担保法》就规定定金数额不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20%;而订金的数额依当事人之间自由约定,法律一般不作限制。四是定金具有担保性质,而订金只是单方行为,不具有明显的担保性质。

      由此可见,“定金”和“订金”虽只一字之差,但其所产生的法律后果是不一样的,订金不能产生定金所有的四种法律效果,更不能适用定金法则。根据《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五条“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规定,很明显,定金所承担的是对债务履行的担保责任,对双方的任一违约方都具有惩罚性。而订金的法律概念仅为预付款,对于支付订金的一方违约其可请求返还订金,对于收受订金的一方违约其只需原额返还订金,无须双倍返还。

      定金与订金读音相同,写起来仅一字之差,两者却承担着完全不同的法律责任,在合同签订的过程中,对两者的应用应谨慎处理。

      同时,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三条规定:经营者以预收款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应当按照约定提供。未按照约定提供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履行约定或者退回预付款;并应当承担预付款的利息、消费者必须支付的合理费用。此案中,按照汽车销售4S店的说法,将预付款写成“定金”是行业惯例,这样的霸王条款无形中给消费者带来了一定的利益损失和较差体验。

      从此事来看,定金与订金虽同音不同字,只一字之差,所折射出的不仅仅是“一字之差,天壤之别”的道理与教训,更反映了商家欺诈顾客不守诚信的市场行为。

                                                                                                                         责任编辑:游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订金、定金和预付款的区别
    消费时要分清“订金”和“定金”,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定金与订金
    别吃暗亏!理清买房定金与订金的区别
    法律常识分享:定金与订金
    订金和定金别看只有一字之差 买房弄错可要吃大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