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隆美尔的封帅之战:以少胜多,声东击西,丘吉尔在白宫痛苦万分

常言道,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1940年的希特勒,双手插兜,不知道什么叫对手。

德军在这一年横扫欧陆,先后灭掉了丹麦、卢森堡、荷兰、比利时、法国、挪威。

整个西欧,除了英国外,其他国家全部凉透。

接下来,只要再打赢与斯大林的晋级赛,迫降丘吉尔,他希某人便能称霸东半球,登上武林至尊的宝座。

然而不出意外的话,这里就该出意外了。

就在希特勒积蓄实力,准备实施与苏联来一场火星撞地球的世纪大战时,一个光头佬哭哭啼啼地找上了门。

来人也不是别人,正是希特勒的猪队友——墨索里尼。

1940年的墨索里尼,丢人丢大发了。

德国吊打法国时,墨索里尼眼红,出兵32万,入侵法国,本打算摘桃子。

结果桃子没摘着,反被法军狠狠吊打一番。

这年10月,由于眼红希特勒拿下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欧洲最大的油田)

墨索里尼出兵53万,入侵希腊。

结果,号称是帝国主义国家的意大利,竟然被小小的希腊反杀。

到了年末,墨索里尼的底裤更是直接让英国给扒了。

北非英军仅以1700人的伤亡,就全歼了13万北非意军。

眼看就要被英国赶出非洲大陆,墨索里尼也不敢拉大旗,扯虎皮了,老老实实求希特勒帮自己报仇雪耻。

被俘的意大利士兵

北非形势,希特勒一直都有关注。

他本来不想躺这个浑水,因为意大利人的战斗力实在太拉垮了。

就算是13万头猪在北非的沙漠上乱窜,凭英军那几万人,就是抓也要抓一个月。

这样的猪队友,换谁都扶不起。

但奈何意大利人有一门祖上传下来的手艺,那就是哪边风大就往哪边倒。

如果放任不管,万一意大利倒戈,调转枪口帮助英国,到了那时,德国就会陷入三线作战的窘境。

思来想去,希特勒决定出手,派出两个精锐师,交由隆美尔指挥,前往北非救火。

关于隆美尔的生平,想必就不用介绍了。

1941年2月12日,隆美尔飞抵的黎波里。

在随后的两年,这位优秀的德军将领,为自己赢得了“沙漠之狐”的美誉,成就了自己人生最辉煌的时刻。

该说不说,隆美尔的运气确实不错。

就在他上任不久前,英国光辉号航母在马耳他附近海域被德国的俯冲轰炸机重创,被迫拖到美国大修。

没有英国航母的骚扰,德军人员和装备得以穿越海上封锁线,安然抵达利比亚。

另外,由于意大利侵略希腊,丘吉尔为了确保希腊不被轴心国占领,又从埃及调走了数万英军增援希腊。

如此一来,北非英军的实力便被削弱了,无力趁德军立足未稳之际,发起主动进攻。

见英军按兵不动,希特勒指示隆美尔:死守既有防线,没有命令不许轻举妄动。

死守防线,听起来很安全,实际上很危险。

意大利人是什么战斗力,隆美尔一清二楚。

而德军此时运抵北非的部队,又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就现在这个情况,万一英军打过来,根本没法应对。

为了麻痹英军,隆美尔在的黎波里举行了一场“盛大”阅兵式。

他让仅有的20多辆坦克,围着检阅台来回转圈,并用木头和纸板套在汽车上,做了几百辆假坦克,然后让这些“坦克”在检阅部队之间穿梭。以此迷惑英军。

但假的终究是假的,英军的谍报机关是出了名的厉害。过不了几天就能查知真相。

隆美尔的作战思想一直都是进攻、进攻、再进攻!强调部队机动灵活、大胆穿插。

既然防守不保险,那唯有以攻代守。

3月31日,隆美尔不等后续部队集结,指挥先期运抵利比亚的1个装甲团、2个机枪营、2个侦察营、3个炮兵连和1个高射炮营,向英军发起进攻,并于当天攻占布雷加港。

随后几天,德军的推进如风卷残云。

4月2日,德军攻占阿杰达比亚后,隆美尔兵分三路,一路沿海岸线直扑班加西;一路对梅基利实施平行攻击;一路沿本盖尼亚、塔基代尔,直取梅基利侧后方。

4月4日,德军占领班加西。

4月6日,德军占领德尔纳,并俘虏了英军两名中将。

4月8日,梅基利被攻破,英军1760人被俘,其中包括一个少将和一个准将。

4月10日,德军直逼图卜鲁克城下。

至此,隆美尔在不到两周时间内,就占领了除图卜鲁克外的整个昔兰尼加地区,一举扭转了北非战局。

有意思的是,德军进占如此顺利,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英国的情报机关太给力了。

当时,英国通过破译德军密码,知道了希特勒“死守原防线”的指示。

但英国人万万没想到,隆美尔来了个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不听希特勒的招呼。

因而,当德军突然袭击时,前线英军机械地根据情报部署,毫无准备,一触即溃。

这就是所谓的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吧。

4月6日,就在隆美尔在北非旗开得胜时,德军入侵希腊,大败英军。

这一次,英国人又遭遇了“敦刻尔克”大撤退。

1.2万人被俘,丢掉了所有重武器。幸运的是,大部分人员侥幸从海路逃脱。

双线溃败,导致英军对德军产生了恐惧心理。就像意大利人恐惧英军一样。

当然,英国人不是意大利人。

尽管恐惧,英军还是有底限的。

英军中东总司令韦维尔深知一退再退,后果难以估量,便下令死守图卜鲁克,决不许再后退一步。

图卜鲁克位于利比亚东北,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

英军镇守此地,可以像楔子一样,封锁海岸公路,威胁德军的给养运输队。

鉴于图卜鲁克的重要性,隆美尔下令强攻。

这其实是非常冒险的行为。

因为驻守图卜鲁克的英军有3万余人。

隆美尔此时尽管补充了一些兵力,但也不到3万人。

就这么点人,既要攻城,又要分出部分兵力监视埃及方向,一旦攻城不利,亦或是埃及方向的英军杀过来。麻烦就大了。

而最让人无语的是,图卜鲁克的防御工事还是意大利人留下来的。

别看意大利军队打仗不行,但搞建设是一把好手。

意军撤退前,在图卜鲁克修建了30英里长的环形工事和138个互相连接的战术据点。

这100多个据点的内部筑有反坦克炮掩体和机枪壕。外部用木头覆盖,再铺上一层薄沙作为掩盖,相当隐蔽。

不走到跟前,根本不知道这是据点。

英军特种空勤团士兵

4月11日,德军对图卜鲁克发起试探性攻击。

攻击过程中,德军起先突破了英军的防线薄弱处,但随后遭遇顽强抵抗,损失惨重。

4月12日,图卜鲁克附近扬起一波沙尘暴。

隆美尔心生一计,命令德军利用风暴作掩护,偷袭英军。

但人算不如天算,就在德军突袭前,风暴突然停了。

当时有人建议放弃计划,隆美尔想赌一把,命令强攻。结果在没有掩护的情况下,德军又被英军击退。

4月13日深夜,隆美尔利用夜色,再次对英军阵地发起攻击。

但在英军的反突袭下,参加攻击的500名德军,只有116人逃回。

三次进攻受挫,导致隆美尔在军中的威信骤然下降。

不少士兵指责隆美尔宁愿冒险,葬送大批优秀士兵,也不肯做好准备再发起进攻。

4月16日,意大利军队前来助战。

意大利人不来还好,来了反倒给对方涨士气。

英军见意军前来,个个就像打了鸡血一样,主动冲出战壕,仅用一个反冲锋,就俘虏了一千多意军。

打了败仗后,墨索里尼恶人先告状,说隆美尔孤军深入是极不理智的行为。

为此,希特勒派德国陆军副总参谋长保卢斯到北非调查情况。

保卢斯调查一番后,命令隆美尔停止进攻,待援兵到来后再做下一步行动。

之后的一个多月,德军和英军互有攻防,损失大体相当,算是打了个平手。

而意大利军队只是打酱油的,他们进攻时,磨磨蹭蹭。退出战斗却很迅速。

战至6月,英国国会的一些议员不乐意了。

质问英军中东总司令韦维尔:你什么时候才能把那只“沙漠之狐”赶回图卜鲁克以西去。

迫于压力,韦维尔制定了名为“战斧”的反击计划。

6月15日凌晨,经过精心准备后,英军发起反击。

德军的补给车队和机场首先遭到英军轰炸。

英军地面部队则兵分三路,直扑哈菲德山脉、卡普佐要塞和哈法亚隘口。

韦维尔的意图非常明确,只要能在这三点上打开任意一个缺口,英军就可以长驱直入,与图卜鲁克守军会合。

这场战役历时三天,双方人员损失都不大,英军伤亡969人,德军伤亡678人。

但英军损失了200辆坦克,而德军只损失25辆。

战斗期间,英军的“玛蒂尔达”2型坦克仗着皮糙肉厚,在战场上横冲直撞。

德军的重机枪子弹和37毫米反坦克炮弹像雨点般射向英军坦克,但丝毫不起作用。

“玛蒂尔达”坦克

危急关头,隆美尔想起了88毫米高射炮,何不用它来试一试呢?

这一尝试,不得了。

原本用来打飞机的高射炮,变成了现如今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反坦克神器。

“战斧行动”期间,英军损失的200辆坦克中,大约一半是因为各种故障而趴窝。其余90多辆则是被88毫米高射炮给击毁的。

据说当时有个被俘的英国军官不服气,强烈要求看看德国人到底是用什么玩意把最大厚度达78mm的“玛蒂尔达”打得这么惨。

结果当88毫米高射炮摆在面前时,英国军官大呼不满:你们不讲武德啊,竟然用打飞机的高射炮打坦克。

英军反击失利后,隆美尔指挥德军第5装甲师和第15装甲师发起进攻。

韦维尔出于保险考虑,命令部队撤退。这导致丘吉尔对他大为不满。

不久后,韦维尔被撤职,奥金莱克接任英军中东总司令。

奥金莱克

与之同时,隆美尔由于战绩辉煌,被提升为上将。由其指挥的非洲军,也顺便升格为非洲装甲兵团。

接下来的五个月,德军继续围困图卜鲁克。

在此期间,德军第21装甲师和第90轻装甲师增援北非。

这时的隆美尔,除了指挥德军的第5、第15、第21和第90师外,还被授权指挥意大利的4个步兵师、2个摩托化师和1个装甲师。

总共拥有坦克410辆,作战飞机340架。

相比刚来北非那会儿,现在的隆美尔简直是兵强马壮。

不过,他的对手奥金莱克在这五个月里,得多了更多的补充。英国从各地向埃及运送了10个坦克团和3个摩托化步兵师。

增兵后的英军,拥有700多架飞机,710辆中型坦克。

就整体而言,英军对比德意联军,有两倍的优势。

除去基本没什么用的意大利军,奥金莱克对比隆美尔,有四倍的优势。

见优势如此巨大,英国的议员们又开始抗议了:为什么还不反攻?等什么呢,图卜鲁克都已经被围七个月了。

奥金莱克本打算再苟一段时间,准备充分了反攻。但因为扛不住压力,便制定了名为“十字军”行动的反击计划。

1941年11月18日,英军发起“十字军远征”,10万英军将士和700多辆坦克向德军发起发起猛烈冲击。

这一回,隆美尔大意了。

开战之前,德国和意大利的情报部门曾多次提出警告,称英军正在向埃及增兵。接下来肯定有大动作。

但隆美尔却毫不在意。

他认为英军不敢来寻死,并认为驻守图卜鲁克的英军很快便会投降。

由于隆美尔的轻敌,英军此役占尽先机。

11月26日晚,英军新西兰第2师冲破德军包围,与图卜鲁克守军会合。

12月1日,奥金莱克调来印度第4师,与第7装甲师一起,从两翼包抄,切断了德军的补给线和后路。

隆美尔闻讯,果断放弃了对图卜鲁克长达八个月围困,指挥部队—路退到了贾扎拉。

12月中旬,在英军的追击下,隆美尔又放弃了贾扎拉防线,退至布雷加港。战线又基本上恢复到了1941年2月时的态势。

被击毁的德军坦克

这次大战,双方都付出惨重的代价。

德军死伤4000人,损失320辆坦克。

意大利军损失2万,其中大部分被俘。

英国2900人阵亡,7300人受伤,7500人失踪。损失340辆坦克,另有190辆坦克严重受损,需要维修。

虽然英军很大,但由于地中海航线被英国海军控制,隆美尔得不到支援。而英军却有源源不断的支援。

因此,战场主动权牢牢掌握在了奥金莱克手上。

但就在德意联军人心惶惶之际,太平洋战争爆发了。

1941年12月8日,日军两个师团在马来亚登陆。

随后一个月,驻守东南亚的英军被日军打出了心理阴影。望风而逃。

丘吉尔闻讯,将北非的部分飞机、坦克和两个整步兵师调往马来亚。

迫不得已,奥金莱克只好停止进攻。

趁着英军停下来休整,隆美尔策划了一场反击。

进攻前,隆美尔实施了一系列的欺骗措施。

他让人故意散布谣言,说自己打算继续向西逃窜。

为了迷惑英军,隆美尔还命令部下放火烧房子,做出坚壁清野的假象。

英军见德军阵地火光冲天,确信隆美尔打算撤退,便没有做防备。

1942年1月21日,利用英军麻痹大意,德军对班加西发起进攻。

驻守在这里的是印度第4师。

如果身边有英军,印度人打仗还是可以的。

但如果单独作战,那就糟糕了。

面对德军袭击,印度第4师落荒而逃,德军轻松重占班加西。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第4师的番号一直保留到现在。

不过在1961年的另一场战斗中,这支被印度人视作王牌的部队,又被吊打了。

拿下班加西后,德军趁势横扫昔兰尼加半岛,将战线又推至距离托布鲁克64公里处。

奥金莱克准备了四个月,又用一个月时间反击,好不容易把隆美尔赶到600公里外。

结果隆美尔只用几天时间就又杀了回来。

找回面子后,隆美尔这次没有冒进。

他知道,就凭手上的那100多辆坦克,贸然进攻,只会重蹈覆辙。

于是在1942年的春天,隆美尔不断地向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陈述非洲军团的困难,以及他的宏大计划。

在反复陈述下,400多辆坦克和300多架飞机终于运抵北非。

虽然此时隆美尔手上的重型装备数量还是不如英军,不过整个北非战役,德军就一直比英军少,现在已经算富裕的了。

1942年5月26日,隆美尔指挥德意联军10个师,约13万人、610辆坦克和600架飞机,发起“威尼斯行动”,向图卜鲁克发起突进。

在他的对面是英国的5个师又3个旅坚守的贾扎拉防线。

英军配备了1270辆坦克和604架飞机。

第一天的战斗,隆美尔本来想“声北击南”。

他让1个德国坦克营领着4个意大利步兵师从正面佯攻,牵制英军主力。

德军主力则由他亲自率领,打算趁英军不注意,以急行军,绕过贾扎拉防线最南翼的比尔哈凯姆,然后再调头向北,全速冲向海岸线,合围英军。

不过,英军识破了隆美尔的计划,顽强抵抗。

当晚,双方精疲力竭,各自撤退。战场上则到处是被击毁而燃烧的坦克。

5月27日和28日,英军转守为攻,一度切断了德军的后勤补给线,导致不少德军坦克因为油料耗尽而趴窝。

但英军冲了一阵子,又缩回去了,错失了战机。

北非战场的装甲车小队

5月29日,见形势危急,隆美尔决定亲自到前线指挥。

他首先将88毫米高射炮和非洲军团所有的反坦克炮集中起来,构筑了一个强大的反坦克陷阱,阻止英军继续进攻。

同时为了解决补给问题,隆美尔随后又亲自指挥后勤纵队,为装甲部队送去了燃料补给。

5月30日至6月1日,隆美尔集中所有的坦克和步兵,在英军防线上撕开了一个宽约10公里的缺口。

这场战斗打得非常激烈,隆美尔的两位主要助手,作战部长威斯特法尔和参谋长高斯,先后负重伤。

6月2日,隆美尔又挥师向南,包围比尔哈凯姆。

负责防守此地的是“自由法国”的第1旅。

在之后的10天里,4000名法军遭受了德军如同潮水般的进攻。

负责外线阻援的德军同样打退了英军的救援。

6月11日,德军冲进比尔哈凯姆,俘虏2700余名法军。

拿下比尔哈凯姆后,隆美尔不做休整,立即命令全军向北进发,抄英军后路。

11日夜,德军第15装甲师和第21装甲师先后与英军第2装甲旅、第4装甲旅和第22装甲旅展开坦克大战。

经过2天鏖战,德军击毁击伤英军260辆坦克。

见打不过德军,英军转身就跑。

撤退期间,奥金莱克故技重施,又留下3万人驻守图卜鲁克。企图拖住隆美尔。

不过,他这次失算了。

6月19日,德军再次将图卜鲁克包围。

这一次,隆美尔没有轻举妄动,他让德军装甲部队做出追击英军主力的假象,误导图卜鲁克城内的英军。认为此番围城,还和以前一样,只是围而不攻,从而放松了警惕。

但到了20日凌晨,隆美尔突然命令装甲部队掉头,闪电返回图卜鲁克。

英军猝不及防,还没反应过来怎么回事,德军就打进了城内。

6月21日,驻守图卜鲁克的3.3万名英军被送进战俘营。

拿下图卜鲁克后,德军一路向东,推进至距离亚历山大港只有60公里的阿拉曼。

图卜鲁克失守前后,丘吉尔访问美国。

听到北非战败的消息,正在白宫与罗斯福讨论军事形势的丘吉尔欲哭无泪地说∶“这是我在战争时期遭受的最严重的打击,不仅军事上难以接受,而且严重损害了英军的声誉。”

相比之下,希特勒则是异常高兴。

一方面,德国非洲军团的物资非常稀缺,按理说不可能取得这么重大的胜利。

另一方面,德军当时在苏德战场遭遇了空前的困难,急需一场胜利鼓舞士气。

因此在1942年6月22日,即苏德战争爆发一周年之际,希特勒给隆美尔发来贺电,同时晋升他为德国陆军元帅。

这一刻,隆美尔的军事生涯达到了最辉煌的顶点。

对一个军人来说,晋升元帅是极大的荣誉。

不过,晋升也是有代价的。

为了振奋人心,希特勒命令隆美尔,不要等增援达到,立即向开罗推进。

可非洲军团此时已是强弩之末,在得到补充之前,无力给英军最后一击。

而在苏德战场,希特勒正筹划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国所有的战争物资和兵源,都被调往了斯大林格勒。此时此刻,无力增援北非战场。

元首希望继续进攻,把英军推下大海。

但现实却是无米下锅,隆美尔的好日子从此也快到头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纳粹三大名将之一,绰号“沙漠之狐、帝国之鹰”隆美尔的战绩
二战史卷四24:1941年-1942年的北非战场(一)
进攻北非 法西斯开辟次级战场
功败垂成的非洲军团,隆美尔的装甲部队真的强于英国人吗?
【转】英军牺牲1.35万人击退沙漠之狐
二战简史:珍珠港与北非战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