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印度记者质问周总理:为何说西藏是中国的?总理一个比喻轻松反击
userphoto

2023.01.02 广西

关注

1960年4月,周总理为化解中印边界纠纷,第三次来到了印度,与印度总理尼赫鲁进行了诚意满满的会谈,但尼赫鲁却仍固执己见,不做任何让步。

周总理为了挽回局面,就在回国前的最后一天,4月25日下午,组织召开了一场记者招待会。现场,一个印度的记者是挑衅地问周总理:“为什么说西藏是中国的领土?”

周总理有理有据地答道:“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远的不讲,至少在元代,它已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了。”

但没想到的是,那个印度记者竟无赖地说:“时间太短了。”

周总理当即打了一个比喻,不但把这个印度的记者驳得哑口无言,还使记者招待会的风向彻底偏向了中国这边。

同时也让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了印度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的无理取闹和蓄意滋事。

周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用了一个什么样的比喻?周总理又为处理中印边界问题做出了哪些努力?中印边界问题后来的走向又如何?

殖民侵略留祸患,总理大度平纷争

中国和印度在历史上一直都是友好的邻邦,从秦汉开始,两国就已经建立了沟通和联系。

在漫长的交往岁月中,中印两国虽然从来没有划分过严格的边界线。但两国都默认的习惯边界就是喜马拉雅山,两国也没有因此而产生过任何冲突。

直到十九世纪末期,英国占领印度后,英属印度才开始越过了喜马拉雅山,并对我国西藏地区进行了屡次侵占。

清朝灭亡后,袁世凯政府为了解决所谓的“西藏问题”,就派代表与英国方面在印度的西姆拉举行了会谈。

会谈过程中,英国代表麦克马洪问都不问中方代表的意见,就随手掏了一张地图,逼着中国代表在上面签字。

中国代表仔细研究后发现,虽然这张地图上的绝大多部分分界线都与中印的传统分界线相重合。

但在分界线的南段,却把历史上长期属于中国的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给了英属印度,这就是臭名昭著的“麦克马洪线”。

所以,中国代表在请示北洋政府后,便直接回绝了英国方面的无理要求。无奈之下,麦克马洪只能让中国西藏的地方代表签了字。

但地方并不能代表中央,因此“麦克马洪线”在国际法上是无效的,即使英属印度方面,也自觉理亏。

所以在它们自己出版的地图上,也还是把标注“麦克马洪线”的地方定义为了“未标定界”。

但1947 年印度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后,却又重新拿“麦克马洪线”做起了文章。

并趁解放战争中国无暇顾及西南之机,悄悄地将势力范围扩张到了麦克马洪线附近,企图造成实际占领的既定事实。

到1950年解放军进军西藏时,印度政府怕我国会趁机收复被其侵占的失地,还在暗中对我军解放西藏的行动进行阻挠和破坏。

对印度的这些行径,国内的很多人都愤慨无比,纷纷主张要对印度采取强硬措施。但周总理却认为,中国和印度合则两利,斗则两害。

两国虽然有边界纷争,但双方共同点还是要远远大于分歧点的,中印友好也是有着深厚基础的。

所以他就从大局出发,采取了一系列促进中印关系发展的措施,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早在1952年,周总理在召见印度大使潘尼迦时,为了让印度政府不要有太多的心理负担,就从容冷静地说:

“中国同印度在中国西藏地方关系上的问题,是英国殖民者造成的,新的印度政府是没有责任的。”

1953年他在接见中印谈判代表时,又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指导中印双方签订了通商和交通协定 ,为中印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周总理对印度方面频频释放善意的举动终于感化了印度。

1954年6月,尼赫鲁特邀周总理访问印度。周总理当时正在参加日内瓦会议。但接到尼赫鲁的邀请后,他还是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赶往了新德里。

尼赫鲁对周总理欣然到来感到特别高兴,专门组织了十万名印度群众对他夹道欢迎。

访印期间,周总理抓住机会,按照“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与尼赫鲁先后进行了六次会谈。

在会谈中,周总理开门见山地说:

“麦克马洪线……是英国殖民主义者造成的,中国政府不能承认,但当前最好还是维持现状,我们双方都不要越过这条线。”

尼赫鲁深深地被周总理令人叹服的个人魅力,和娴熟高超的外交艺术所折服。所以他不但同意了周总理的提议,还表示“今后如果有机会,双方可以协商进行调整。”

当年10月份,尼赫鲁又依照外交惯例,对中国进行了回访。

周总理为了感谢印度的盛情款待,破例按照对待“兄弟国家”的礼遇,组织了50万群众对尼赫鲁进行了夹道欢迎,并安排尼赫鲁会见了毛主席。

会见结束后,毛主席不但亲自将尼赫鲁送到车门,还吟出《楚辞》中“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两句诗,赠给了尼赫鲁。

尼赫鲁深受感动,在国会上不住地称赞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

1956 年底,周总理第二次访问印度。这次,印度的大街小巷更是打出了“印中人民是兄弟”的口号。

通过这次访问,周总理成功把中印关系带进了蜜月期。在这段期间,中印边界虽然也有摩擦,但总体处于可控状态。

中印两国虽然对“麦克马洪线”有着不同的看法,但双方却一到达成了“维持现状,避而不谈”的默契。

但随着印度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英国殖民者种在印度社会中的“印度中心论”思想又死灰复燃。

印度心态生变化,为平争端再访印

尼赫鲁本人在美国等国的怂恿和挑唆之下,逐渐放弃了不结盟的政策,开始不断谋求地区影响力。

转而视中国为主要威胁,中印两国来之不易的友好关系也因此而蒙上了阴影,中印边界问题也随之恶化。

1958 年底,尼赫鲁突然打破了双方对“麦克马洪线”避而不谈的默契,给周总理写了一封措辞强硬的信。

尼赫鲁在信中提出,“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地区毫无疑问是印度的。

对此,周总理在回信中一针见血地指出,“麦克马洪线”是英国和西藏地方当局代表背着中国中央政府代表,用秘密换文的方式决定的,它从未被中国任何政府承认过。

但尼赫鲁仍不肯罢休,在国际上公开宣称,中印边境紧张的局势,完全是由中国造成的,中国应该负主要责任。

为了应对尼赫鲁的无理指责,周总理主动提议,中印双方的武装部队可以各从实际控制线附近往后撤20公里。

在中印两国之间创造一条最和平最安全的边境地带,从根本上消除今后发生任何边境冲突的可能性。

这一建议虽然最终遭到了尼赫鲁的拒绝,但也让世界各国开始认识到,中印冲突的责任其实是在印度一方。

尼赫鲁为扳回舆论,就主动邀请周总理到印度去谈判。

当时在西方国家的挑唆下,印度民众对中国的友好态度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化,国内的各种排华反华行为时有发生。

尼赫鲁料定周总理不敢在这种敏感时期访问印度,所以才故意邀请周总理访印。

一旦周总理没有应邀前往,尼赫鲁就可以把中印谈判破裂的责任推给中国。

接到印度方面的邀请后,周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也劝他,这个时期不要去印度,安全情况得不到保障。

但周总理从中印关系的大局出发,还是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印度的土地。

与前两次受到的热烈欢迎相比,这次印度方面安排的接待规格可以说是相当的低。

前来欢迎的队伍稀稀拉拉地还不到一百人,场面一度非常冷清,但现场来的各国记者却不少,都等着看周总理的笑话。

周总理并不以为意,一到达印度机场,就按照外交惯例,在新德里机场发表了讲话。

为了把中国政府的态度更直接地告诉广大印度人民,周总理这次并没有遵循常规,将讲话翻译成印度的第一官方语——英语。

而让随行译员翻译成了受众更广的第二官方语言印地语。

根据对等原则,尼赫鲁也只好将机场讲话由英语临时改为了印地语。但尴尬的是,他的印度译员竟听不懂本国的印地语。

于是尼赫鲁只好先用印地语讲一段,再离开扩音器,用英语向给他的印度译员复述一遍,然后再由他的译员翻译成汉语。

周总理的这一无心之举,在无形之中狠狠地将了印度一军。

让世界各国认识到了印度被英国殖民者的“洗脑”程度,是多么地严重,连本国的译员都不会自己的母语了。

从而也从侧面揭露了,印度试图恢复英国殖民者遗产的行径,是多么的荒谬可笑。

诚心会谈没效果,记者会上争主动

会谈正式开始后,周总理语重心长地说:“我们两国的边界问题,比之于维护两国友好合作的根本问题,仅仅是一个局部的、暂时的问题,是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问题。”

随后,他又话锋一转,客观理性地说:

“要圆满解决这个问题也有相当的难度,但是中国政府和我本人深信,只要处处为两国友好的长远利益着想,既考虑到历史背景,又考虑到当前的实际情况。

根据五项原则和互谅互让的精神,两国边界问题是完全可以公平合理地全面解决的。”

但尼赫鲁依然不开窍,还是在会谈中顽固地坚持,除非中国承认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否则其他问题都免谈。

一向气度非凡的周总理也有些生气了,严肃地反问尼赫鲁说:“请问总理阁下,麦克马洪是谁?”

尼赫鲁随口说道:“他是英国驻印度专员。”周总理趁机追问到:

“我不明白,为什么在殖民统治在印度结束了几十年之后,一个前英帝国主义的普普通通的专员,还能对两个主权国家的重大事务发挥着这么巨大的作用?”

尼赫鲁仍不甘示弱,继续狡辩道:“英国占领印度这是事实,但印度的边界是几个世纪以来由历史、地理和传统所决定的。”

周总理继续反驳说:

“中印边界问题是因历史问题而复杂化了,但中印两国有反抗帝国主义的共同革命经历,应该很自然地对边界问题持有相同的观点。

但现在印度却要中国接受英帝国主义片面、非法扩展出去的边界,这实在让人费解。”

俩人谈了很长时间,都没有达成一致。尼赫鲁为了缓和气氛,就提议要陪周总理到印度各地参观一些名胜古迹,以放松一下心情。

但周总理坚定地回绝说:“我是专门为谈判边界问题而来印度的,除了谈判以外,我什么地方也不想去。”

谈判一连进行了六天,但由于尼赫鲁的不配合,双方并没有达成任何实质性的协议。

眼看回国的期限就要到了,周总理又提议中印双方共同举行记者招待会,就谈判情况向世界各国做个通报。

但尼赫鲁毕竟是心虚,所以也拒绝了这个提议。为了让世界各国了解是非曲直,周总理就决定中国单方面召开记者招待会。

印度方面最终被迫同意了周总理的要求,但在各项筹备工作上,却处处给中国使绊子。他们早早地就放出风去说,中印边界谈判失败的责任在中国一方。

为此,周总理专门拟定了一份 “中国政府总理周恩来的声明”,简明扼要地阐述了中国的立场。

也表达了中方愿与印方保持友好关系的愿望,并赶在记者招待会之前,就分发给了各国记者,让各国记者提前了解了中国的善意和诚意。

记者招待会当天,周总理准时单刀赴会。

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见中方这边“势单力薄”,就“善意”提醒周总理说:“总理先生,有帮人准备把招待会变成射击场,集中火力向您发难,你是唯一的靶子,千万小心啊!”

但周总理却胸有成竹地说:“放心吧,新德里的子弹绝对打不倒我。”

招待会正式开始后,周总理先做了一个感人至深的开场白。在开场白中,他先是动情地说:

“中国是个大国,但不搞霸权主义。别国的土地,中国一寸也不想侵占,属于中国的领土,中国一寸也不能出让。”

随后又语重心长地表示:

“中国和印度,都有着5000年的文明历史,两国人民的友谊是自古建立起来的,是相当深厚的。

我们这一代人,即使遇到再大的问题,也应该坐下来协商解决,切不可辜负先祖遗德,贻害后世子孙。”

但印方的记者并没有被周总理的诚意所感化,还是挑衅地问周总理说:“西藏什么时候成为中国的领土?”

周总理当即答道:“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远的不讲,至少在元代,它已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了。”

但没想到印方记者竟无赖地说:“时间太短了。”周总理当即反驳说:

“中国的元代离现在已有七百来年的历史了,如果七百来年都被认为是时间短的话,那么,美国建国到现在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不是美国不成为一个国家呢?这显然是荒谬的。”

周总理的一席话不但把印度的记者驳得哑口无言,也赢得了现场记者的热烈掌声,记者招待会的风向也开始向中国这边偏转。

在记者招待会的最后,周总理又忧心忡忡地表示:

“中印两国都曾屡遭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两国应该和平友好相处,不能让边界纠纷再继续扩大下去了,以免导致同室操戈的悲剧,令亲者痛、仇者快!”

中印总理会谈虽然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结果,但周总理的记者招待会却获得了空间的成功。

这场记者招待会不仅使各国记者再次见识到了周总理的个人魅力,得到了“耳目一新的享受”。

而且还阐明了中国在解决中印边界问题上的态度、立场和方针,使世界各国了解了事情的是非曲直,从而为我国赢得了主动。

由于周总理的坚决卓越的斗争,在两国总理会谈后,尼赫鲁不得不承诺,印度会尽快与中方进行边界谈判。

从而也使尼赫鲁原本坚持的“不与中国谈判边界问题”的顽固立场彻底破产。

周总理结束对印度的访问后,英国著名学者马克斯韦尔感叹地说:“不论从那方面看,尼赫鲁的对华政策都是彻底失败了。”

在此之后,中印两方确实又进行了多轮会谈。但周总理发现,尼赫鲁再也不是之前那个谦逊,且有风度的政治家了。

他在英美等国的挑唆下,已经变得越来越傲慢和不可理喻了。1961年,周总理与尼赫鲁举行了最后一次会谈,会谈结束后,周总理失望地说:

“我现在根本无法说服尼赫鲁了,我想他早已拿定了主意。”

不久后,尼赫鲁正式派大军大规模侵犯我国边界线,我国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果断反击。

一举歼灭了印军六个王牌旅,彻底粉碎了尼赫鲁“东方大国”的虚妄幻想。

尼赫鲁深受打击,两年后郁郁而终。周总理得知消息后,长叹不已,随后还是不计前嫌地让印度使馆吊唁了这位曾经的朋友和对手……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印度记者提问:西藏为何是中国的?周总理巧妙回复让对方哑口无言
1960年印记者质问:为何说西藏是中国的?周总理一个比喻轻松反击
打印度,我军司令问部下“敌人啥特点”,回复让中央意识到:不妙
对印反击战后释放战俘,周总理交代印度打绿旗来领,用意极其高明
打印度时收复麦克马洪线后,刘伯承八个字令众将醒悟并沿用至今
印度记者刁难周总理:西藏为何是中国的?周总理巧妙回复让人折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