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国维“自沉”昆明湖,留下数句遗言,揭开文人傲骨的伤疤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1927年6月2日11点,一代文学宗师王国维先生,自沉颐和园的昆明湖。作为民国时期,泰山北斗级文学大家,他选择用如此“安静平淡”的方式结束此生。没有任何征兆,没有一丝绝生的迹象,他留给后人的只有上面简短的数句遗言。

虽然文学大师往往性格古怪,行事风格让人难以捉摸,类似王国维采取极端方式的文人不在少数,比如诗人海子、文艺家傅雷等等,他们都能将此生的遭遇的“不公”和内心的苦闷交代得一清二楚,只有王国维只能用“事发突然”来形容。

清晨,王国维照常来学校教书。一切事务安排妥当后,王国维向同事侯厚培借钱坐车来到颐和园。独自坐在湖边抽完一根烟,便纵身一跃自沉湖底。他的突然离去,不仅是近代文坛的巨大损失,更给后人留下无尽的猜测。

猜测一·为前清殉节

王国维生于1877年,此时正是光绪三年。王氏家族是杭州海宁的书香望族,王国维在良好的家学渊源和浓厚的海宁文风熏陶下,自幼对文学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经过父亲王乃誉的悉心指导,少年王国维便已经展露出文学大师的头角。多次科举不第后,王国维选择留学东洋,学习更加深层次的现代文学和西方哲学,为他后来研究近代文艺美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若不是1923年溥仪皇帝要选拔一批海内硕学之士充任南书房行走,或许王国维能够以文学家的身份终老一生。以往清朝的惯例,南书房任职的人必须是进士起步。由于溥仪太欣赏王国维的才华,便决定破格任用仅是秀才身份的王国维。

很多人据此推测,王国维有着浓厚的文人情怀他作为受过新学熏陶过的知识分子,心甘情愿地接受代表封建过去的溥仪的应召,说明他的内心中始终没有放下传统的那套观念。上任“南书房行走”不到一年,突然冒出冯玉祥将溥仪赶走。王国维深感封建君臣礼节受到挑战,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溥仪受到侮辱,为了回报溥仪和自己捍卫的封建礼仪,王国维选择自沉湖底

鲁迅先生曾专门写下“在水里将遗老生活结束”,梁启超先生也曾将王国维比作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由此可见,王国维或许真的有遗老的情节。况且,古往今来甘愿为前朝殉葬的人大有人在。

再看他的遗书中提到“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王国维说世道有变,他所指的世道,应该是1924年冯玉祥的出现,溥仪时代的结束。除此以外,再也没有能够对号入座的历史事件。

猜测二·为文化殉节

清末民初的文学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兼具东西方文化于一身。陈寅恪、季羡林、梁启超、鲁迅等等,似乎能够留名青史的人都有过留洋的经历,王国维也不例外。作为至交好友陈寅恪曾评价他说:

凡一种文化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

陈寅恪觉得王国维虽然精通新学,但骨子里仍然是传统的国学知识分子。整个清末民初,人人都在将新文学创作,传统的国学成为冷门,逐渐地走向衰败,受到旧文化熏陶的王国维必然会内心痛苦。像他这样的文人能够以包容的心态接纳新文学,但难以承受新文学取代传统国学的现状。所经之处,大家都在谈论新文学,使得王国维知己难寻,内心也越发孤独,久而久之便带着最后的文人傲骨走完一生。

猜测三·患有轻度抑郁

民国知名报人高拜师提到王国维时,说“体素羸弱,性复忧郁”。王国维一直生活在“大变数”中,少年时遇到“甲午”,青年时目睹“戊戌”与“庚子”,他内心中那股忧国忧民的文人情怀,促使他逐渐养成悲悯忧郁的性格,总感觉人生痛苦多于欢乐。所以,他曾说“避乱愁,最好的地方,便是坟墓”

这种推测不是没有道理。1898年到1906年大约八年的时间内,王国维先后东渡留学和任教于南通师范学校、江苏师范学堂。此间他醉情于西方哲学,主要研究康德、叔本华和尼采。叔本华是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哲学家,他们家族有着遗传的精神病史,尼采更不用多说,最终以精神崩溃的方式走完一生。很多人认为,王国维深受两位哲学家的影响,产生厌世的悲观态度,才会促使他产生投湖的倾向。

再说王国维的境界

大家最熟悉王国维的作品莫过《人间词话》一书。王国维写完《人间词话》时,他刚刚二十岁出头的年纪,为什么说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写得好。

因为他首次将“境界”引入诗词品读。“境界”原本是佛家的专属名词,是指通过人的感知力和精神修为去感受外界。同样一件事物,你通过精神意念感受到哪些深层次的东西,往往由个人的修行所决定。王国维独辟蹊径,在《人间词话》写道“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分别是: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告诉人要立意高远,要有人生的远大追求;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告诉人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为了做学问,即便是自身消瘦也都无所谓;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只要下足功夫,经过一番努力,必然会学有所成,有所收获。

​著名学者朱光潜先生曾评价说:近二三十年来,就我个人所读过的来说,似以王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为最精到。至于此书写得好坏优劣,还是自己读过更有体会。

注: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不妥之处,烦请告知修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陈寅恪诗歌鉴赏:给王国维的挽诗、挽词、挽联、碑铭
国学大师王国维出差回家看到妻子人老珠黄,写下一词,却流传千古
每天静读一本书
王国维的死因
关于王国维先生自沉昆明湖死因的初步结论
彭玉平:罗振玉伪造代奏王国维遗折考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