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镇西:美好的教育是怎样发生的?

李镇西1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 2023-10-25 19:46 发表于北京

10月21日-22日,主题为“青少年抑郁症解析”的首届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在云南昆明举行。论坛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主办,昆明丑小鸭中学和云南育才教育集团承办。本文根据本届论坛主席李镇西老师的现场发言整理。

李镇西,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主席、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新教育研究院院长

各位老师:大家好!

刚才主持人王旭明兄把张皓老师的演讲夸了一番,这让我情何以堪?我在想,把我安排在最后讲,秘书长马国川这是给我挖了一个坑啊!刚才,前面三位专家的分享都非常精彩。我非常自豪的是,这次论坛有两位老师非常受欢迎,她俩都是我李某人推荐的:郭文红和张皓。如果没有我推荐的这两位老师,我们这个论坛将会少很多的掌声和笑声,所以我这样一想我便释然了。(大笑)

张皓老师是我非常好的朋友,也是我非常敬重的老师,她的爱人也是我非常好的朋友。她这样的讲演风格我早就知道的,所以刚决定举办这个论坛我就想到一定要推荐她。在座的老师们,如果你以前不知道张皓老师,那我只能说是你孤陋寡闻。(大笑)

嗯,先扫一下屏幕上的镇西茶馆二维码,这很重要。今天估计将突破95万粉丝,还差200多个。

今天课件我修改了无数次。刚才840左右有许多老师要和我拍照,我说,不好意思,请等一等,我还要加两张照片进PPT。我一直在打磨这个课件。但是,我的内容比较多,所以吃早饭的时候我就给秘书长马国川说,听说尹建莉老师没莱,能不能允许我稍微拖点堂,我请示马秘书长。他说可以,不过我要请示论坛主席,结果论坛主席欣然地同意了,因为我本人就是论坛主席。(大笑)

好,现在开始计算时间,现在是北京时间1019分。

今天我分享的题目是《美好的教育是怎样发生的》。封面上这个女孩,是我曾任校长的武侯实验中学附属小学的二年级学生,是我十多年前给她们班上课时拍的。今天早晨在用这张照片时,我犹豫了一下。后来我给她发微信,说今天上午我要作报告,用你当年这张照片做课件的封面可不可以?她说“可以”。这张照片很美好,面对小姑娘可爱的样子,我情不自禁地想,如果没有美好的教育,我们就无法面对这样可爱的孩子。

我不是心理学专家,所以我今天想从教育学的角度谈谈我的思考与实践。

先看看这张剪报,这是1988年7月8日的《中国青年报》的第一版,上面有我当年发表的一篇长文《她给教育留下了怎样的“遗产”》。这是一个36年前发生的悲剧。1987年11月,一位高一女生自杀了,当年一个女生自杀已经足以让社会震惊,但更让人震惊的是,这孩子品学兼优,人们找不到她自杀的原因。因为品学兼优,因为没有原因的自杀,我有了研究思考的兴趣,经过半年时间里对她作文、遗书、日记的研读,我得出结论:她是死于精神窒息。因为她有太多的苦闷与困惑,无人解答,她自己也找不到答案。她在日记中这样写道:“那么多的政治课、语文课,讲那么多的大道理,唯独不回答我最关心的问题。”

于是,除了离开这个世界,她别无选择。于是我写下九千字的长文,投寄《中国青年报》,题目是《她给教育者留下了什么“遗产”》。文中,我给自杀女孩取的化名叫“宁晓燕”。

宁晓燕以自己的死,为我们教育者留下了什么“遗产”呢?那就是——教育,不能仅仅规范行为,更应该关注心灵!(掌声)

宁晓燕说:“老师讲的,不是我们想的,而我们想的,恰恰没人回答!”这个问题,在我耳畔回荡30多年将近40年。后来我做校长时对老师们说:“一个优秀的老师最该想的,不是校长的指示,而是——此刻,我的学生在想什么?这就是教育。”

这篇文章当年所产生的反响超出了我的想象,中国青年报当时有一个“每月一榜”,公布上月该报发表的反响最强烈的文章。我的文章上了19888月《中国青年报》的“每月一榜”。

《中国青年报》编辑部还收到大量读者来信。其中北京一位女中学生的来信有这样的感慨——

我们的师长,当您千方百计地想把一个孩子教育成您心目中的好孩子时,您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青少年身心的成长是一个痛苦而复杂的过程。

当他们在黑暗中感到阵阵孤寂之时,当他们在日记中发出莫名的长吟之时,当他们在拥挤的人群里感到恐慌时,当来自内部外部的无形压力向他们慢慢逼来之时……您不要再拿一些硬梆梆的正确的框框去套他们,不要幻想只要让他们明辨是非就可万事大吉。

可不可以使环境宽松一些,可不可以拿您或别人有益的人生经验去疏导他们拥塞的心灵,可不可以不把学生们当作一部部受教育的机器,而是一个个正在通过他人帮助,更通过自己不断努力而逐步形成的“人”……

为了不让悲剧重演,请给他们以自信力和直面现实的勇气和胆略;请给他们以一颗健康而有强大生命力的心脏;请给他们以一个清醒而有独立思辨能力的大脑;请给他们以一种积极而富于弹性的生活态度……

这期待是给予我们的师长,也是给予我们自己的。

如今,整整36年过去了,情况如何?

去年,我在镇西茶馆上发了一篇文章《从宁晓燕到鑫宇胡,到底要失去多少孩子的生命,才能让教育充满人性?》

三十六年过去了,宁晓燕不是越来越少了,他们成了越来越多的鑫宇胡。就在本月十号,成都一所中学又有一个男生自杀。我们除了痛惜不已,甚至已经不再震惊!

这是让我们教育者感到痛心的沉重现实!

究竟沉重到怎样的程度?最近,我和王丹凤老师在“镇西茶馆”上搞了一个“关于青少年心理焦虑、抑郁的问卷调查”。调查从本月16日开始,截止第二天晚上。短短两天,收到有效调查样本21551 份,覆盖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参加的调查者中,男生11627人,占比53.95%;女生9923人,46.05%

从这个调查结果看,影响青少年焦虑(抑郁)的因素有——

升学压力,人数为1177954.66%);

父母期望,人数为9386,(43.55%);

考试评比,人数为8614,(39.97%);

教师言行”“人际交往成长困惑的人数相对平均,分别为402747294096,占比在20%左右。

31.2%的青少年,觉得各项因素不会引起自己的焦虑和抑郁。

1)与家庭有关的因素:

①父母太忙没有时间陪伴我;

②不被父母尊重;

③家长老是责骂贬低我,从不鼓励;

④父母亲长期打骂我;

⑤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很差,无法沟通;

⑥父母关系不好,吵架,甚至离婚;

⑦父母管得太严格;

⑧家庭经济状况;

⑨亲人去世……

2)与学校有关的因素:

①作业难度较大,担心完成不好被老师惩罚;

②要改很多错,有题不会做,有时还要留下来;

③作业多到每天只能睡56个小时;

④老师的冷言冷语冷漠;

⑤老师的言行不一也伤人;

⑥在班级中发现自己不如以前那么优异;

⑦成绩下降;

⑧国内教育太过内卷,压力太大……

3)与个人或同伴有关的因素:

①自己对自己要求太高,自己没有考好有负罪感;

②不自信,认为自己哪哪都不行;

③胆子不够大,不能自我突破,担心不能呈现完美结果;

④没有规划好时间,不会进行时间管理,时间不够用;

⑤自身外貌、才华、特长等等,都不行;

⑥因为个子焦虑、容貌焦虑、身材焦虑、情感焦虑;

⑦同学对我阴阳怪气,他人议论、他人讥笑、他人语言攻击;

⑧关于以后人生道路怎么走而十分焦虑,不知道该怎么办;

⑨霸凌阴影……

孩子们出现焦虑或者抑郁状态时,向谁求助?

选择“向好友倾诉”的人最多,有13845人,占比64.2%

其次是选择“向父母求助”,有10256人,占比47.59%,从中可以看出青少年遇到心理困境时,本能地从情感上向同伴与父母倾斜。

选择“与教师交流”和“向心理专业人士咨询”的人数较少,占比分别为16.2%10.6%

在调查中,孩子们表达了他们心灵的呼唤——

我想要一个温暖的怀抱

我想要父母的呵护和关怀

我想要一个不抛弃不放弃我的朋友

我希望能得到心理专业人员的专业辅导

我希望得到爸妈的理解,不要老是逼着我学习,总是和别的孩子比较,一味地打压我。

我就想来个人跟我说清楚,我到底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这种每天考不完的试,做不完的作业,熬不完的夜的状态。

……

所有参加调查的孩子都是匿名的,他们的呼声太多太多了,每一声都是泣血呼唤!我们的课堂给他们讲那么多的大道理,唯独不回答他们关心的问题,当年的宁晓燕就是这样精神窒息而死的。

无可否认,中国的教育进步是显著的,有数据为证。这是前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其《中国教育:波澜壮阔40年》一文中给出的数据——

经过40年努力,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51.4万所,在校生2.7亿人,教育规模位居世界首位。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从10.6%提升到79.6%,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从94%提升到99.9%,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从66.4%提升到103.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33.6%提升到88.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7%提升到45.7%,均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我再从高考录取率的角度呈现一组数据,从高考录取率的变化看中国教育——1977年,也就是我参加高考的那一年,全国高考录取了27万人,录取率为4.7%1987年,就是宁晓燕自杀的那一年,高考录取了62万人,录取率为27.19%2022年,高考录取1014.5万人,录取率85.04%。这都是中国教育的进步。

另外,我到丹麦、美国、日本还有世界各地去考察教育,发现我的视野之内,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中小学的教室有中国漂亮,我们现在可以说骄傲的说中国中小学校园是世界一流,甩发达国家不知多少条街!这是进步。

但是,但是!和四十年前比——

儿童们的作业负担是更轻了还是更重了?

儿童们的近视眼是更少了还是更多了?

儿童们的体质是更强了还是更弱了?

儿童们的睡眠时间是充足还是减少了?

儿童们的自杀率是更低了还是更高了?

儿童们的想象力是更丰富了还是更贫乏了?

儿童们的创造力是更强大了还是更枯竭了?

我们从物质和数字的角度看中国的进步的确很大,但从人的标准看,我们的教育离我们理想中的“人”的教育,还有不小的距离。

教育本身就具有社会功能,因此把人当成工具有着一定的历史合理性,比如我们77年考大学,当时整个教育就是为国家追赶世界强国培养人才,我们就是祖国的工具,当时的说法叫“为四化而学习”,那就是为国家在奋斗。但今天,我们在继续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同时,还要平衡人本身的发展与幸福。如果今天还仅仅把人当工具就不对了。

我们要思考:我们要把怎样的“人”,奉献给未来的中国?

这是每个教育者——不只是教育部部长,也包括每一个普通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

昨天在饭桌上我和孙老师聊天,说到一个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都很熟悉的名字,宁铂。我们当年刚考上大学的时候非常羡慕他崇拜他,他只有十三岁,已经是少年大学生了。当时国家在复旦大学办了一个少年班,选拔的都是聪明得不得了的神童,这些孩子十三四岁就读大学了,当时所有的人都把期望寄托在他们这群小孩子身上,国家的目标就是把他们培养成为杰出人才,振兴中华。

40年过去了,这个班的孩子没有一个成为顶尖级的中国科学家,或成为对世界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才,一个都没有。宁铂后来出家了,当和尚去了。当然出家对他来说无可厚非,他个人有权选择他的人生道路,但是对一个国家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遗憾,当初花那么大的物力财力,就是要培养他奉献中国啊!

未来中国需要的人,是有高尚的人格、聪慧的大脑、卓越的创造能力和伟大的责任担当的现代公民。

前提是身体必须健康,心理必须强大。所以,如果学生睡眠不足,视力下降,身体羸弱,甚至连生命都不要了,校长局长吹嘘的所有教育创新、课程改革、学校管理等辉煌成就,还有什么“国家级示范校”之类的荣誉,以及“全国第一个率先提出什么模式”等等,都等于零!一点意义都没有!为什么?因为——

人是教育的最高价值!(掌声)

这也是我们搞这个论坛的宗旨,无论如何,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人是教育的最高价值,这观点不是我提出来的。这是谁说的?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

讲了这么多,如果我这次来就讲这些,那无非就是替大家吐槽而已。问题大家都看见了,关键是——怎么办?

关于“怎么办”,这个话题太大了,就算给我一个月的时间我也讲不透,我也想不到那么多。但是今天我简单讲几点。我从三个方面来讲——第一国家层面,第二教师层面,第三家长层面。我尽量讲简单一些。

先说国家层面。刚才大家从我的调查结果中看到,学生的焦虑更多的是来自高考中考的升学制度,很多老师也这样说:“你高考不改,我也没有什么办法!”的确是这样的。

因此,我建议——

第一,改革和完善高考制度,为学生开辟多条人生通道。

其实,从理论上说,我们国家现在并不是只有高考这条出路,我们有高职,还有各类中等职业学校,也就是说,我们是有“立交桥”“多车道高速公路”的,但是实际上大家依然去挤高考的独木桥。

所以,我们要完善现有的一些制度。尽可能让孩子们在高中有多种渠道求学和成才。前不久去日本考察教育,静冈县的星陵中学就在高中分层培养。星陵高中将学生分为两个层次进行不同级别的升学指导。英数学科就是冲刺类似于东京大学等一流学校一流专业的精英学生,他们的目标就是考一流大学,学校就给他们开设相应的课程;普通学科的学生则属于一般学生,他们的目标就是读一般的专科学校或职业类学校,当然也可以考普通大学。

所以日本的大学生和中国比并不算多,全日本的大学入学率只有56.6%,其他34.3%的学生也能读其他专门学校,比如专科学校、短期大学、职业学校或技术学院,等等。关键是这些学校毕业后就业率能够得到基本保障。2023年,大学、短大、职业学校的总体就业率为 97.5%,所以很多人其实并不愿读大学。既然都可以找到工作,何必要去争那个大学呢?

第二,给学生一个心灵驿站,这是对中考而言。中国的孩子现在从小学就开始奔跑,一直跑到高考,高考结束后便撕书发泄,进大学然后稍微松一口气。十几年一直被小升初、初升高以及高考逼着往前不停地跑。

我觉得丹麦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丹麦在九年级之后有“青年学校”,也叫十年级。孩子九年级结束了他可以缓冲一下,也就是说如果他不想马上读高中的,可以去青年学校待一年,这一年干啥呢?小孩初中毕业,可还没想好下一步如何走,没关系,你停一下,不急于读高中。在青年学校也有文化课学习,因为也有孩子准备以后读高中的,也有不想读高中而读职业学校的。他在青年学校,可以参加很多活动,比如说体育、音乐、美术、电竞等等,关键是给他一年时间好好想一想,然后再做分流的选择,挺好的。当然,这里面得有大量的资金投入,也许有中国人说我们国家不能和丹麦比,可是中国不是第二大世界经济体了吗,愿不愿意把钱用于教育,这是核心所在。

再说教师层面。关于教师,我只说一点,就是我们每个老师,要把自己当作小孩。这是陶行知的话,我比较喜欢。我们做教师的,要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大脑去探寻,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要善于倾听孩子。当年如果宁晓燕遇到一个愿意倾听的母亲、愿意倾听的老师,她会走向自杀之路吗,显然不会的。

前提是我们要具备小孩子一样的精神世界,如同陶行知先生反复说的那样,只有变成小孩才能做先生。大家看一组我的老照片。这些老照片反映的都是几十年来我和学生的亲密关系,我们在原野、在森林、在田间、在草坪上摸爬滚打,一起开心。很多教育者都提出“好的关系是好的教育”,好的关系应该是水乳交融,就是如陶行知所说“忘掉自己是先生”。

还有一句话,也是我经常给班主任们说的,就是我做班主任工作的诀窍,就七个字:“多搞活动多谈心”。多搞活动,即营造一个温馨浪漫、情趣芬芳的班级氛围,让每一个孩子都喜欢自己的班级。曾经有多年前毕业的学生来看我时说:“李老师你教我们的时候,我们天天盼着上学!”每天都盼着上学的孩子,他会抑郁吗?他会自杀吗?我特别自豪的就是我为学生营造一个让他们想起来就特别温馨的中学时代。

多搞活动,是面对集体;多谈心,是面对个体。两者缺一不可。说到多谈心,我当班主任的时候,特别爱和学生谈心,随时听他们诉说。我还有一个做法就是就是写信,和每一个学生保持书信往来,给全班学生都写,他们也给我写回信。通过书信交流达成心灵的互相倾听。

总之,我们要成为学生最信任的人。每个老师一定要努力做到,让学生有了事首先想到的是教他的“张老师”“王老师”“刘老师”……我们也要时刻都知道——此刻我的学生在想什么?

教师一定要有儿童视角。什么是“儿童视角”?我不作学术上的解释,我引用一段话来说明吧!这段话是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

这段话深刻、朴素而且感人!刚才我特别赞赏陈老师说“爱不是药”。是的,爱不是药,爱是营养,是人不可缺少的营养,是内在的,是从内心生长出来的。

最后讲家长层面。对家长我提两个建议——

第一,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家长要尽量做到每天要给孩子有“一席话”“一段路”和“一盏灯”,就是陪他聊天,和他散步,灯下共读。还有就是要平等地与孩子相处。让孩子觉得你是他最信任的人。当孩子跟你说悄悄话的时候,你的教育就走向成功了。你的孩子永远向你敞开心扉,就不用担心他出什么事,不会的。关键是你是不是和孩子建立了这种互相信任的情感和关系。

第二,接受孩子的平凡,别逼着孩子出类拔萃。当然,这一点可能好多家长做不到。为什么孩子会焦虑,是因为很多时候家长在焦虑,家长担心孩子考不上清华考不上北大,给孩子定的目标很高。那么,家长们能不能接受一个平凡的孩子呢?为什么要逼着孩子“出类拔萃”呢?为什么邻居家的孩子考北大,你的孩子就必须考上清华呢?你是为孩子,还是为了自己的面子?把这几点想通了以后,一下就释然了,就不那么焦虑了。

几年前我写了一套书《教育的100种可能》,上下两册。书里写了36个孩子几十年的人生,写他们从初一到高中,写到他们后来的人生经历,一直写到现在。

我曾经收到一位高中英语教研员的来信,这是一位母亲。她说她的儿子读高一,成绩不理想,她为此睡不着觉。一想到孩子的学习,想到将来考大学,她就焦灼不安。后来她说:“读了您的《教育的100种可能》,我一下释然了,我为什么要我的儿子出人头地呢?他以后也会有属于他的人生的,关键是幸福。”

我写《教育的100种可能》,是想表达这样的观点:无论孩子现在表现是好是坏,成绩是优是劣,他的将来都不止100种可能!(掌声)

在书里我写了著名的青年作曲家胡小鸥,他的许多作品大家都熟悉,比如说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还有《狂飙》等等。我还写了更多普通的人,比如当年成绩不好但现在成为摇滚歌手的宋怡然,我还写了普通的高中语文教师汪敏,他们都是我的骄傲。

还有尹萍,我教她的时候成绩非常好,按许多人的预期,肯定是卓越人才,但没有。她现在是一名普通的银行职员。她非常善良,就把自己的善良投射在自己的工作中,于是深受客户欢迎,她自己也很愉快,这不挺好吗?为什么一定要成为“巾帼英雄”、“全国三八红旗手”呢?

再看这个孩子,他叫“张凌”。这个孩子当年可不是一般的差,可他现在是四川省足球队主教练!还有王燕青,现在是一名乘务长,一名优秀的空姐。还有未来班的学生刘春华,一辈子做公交车司机。为了写他,我坐了大半天他驾驶的公交车。很多的老师对我说,读到公交车司机刘春华的故事居然流泪了,说:“李老师,你把一个公交车的司机都写得这么感人!”他不就是一个平凡的劳动者吗?不也很好吗?我教书40年,我也可以罗列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可以罗列一串名单,但我们的大多数学生,其实都是普通善良的劳动者,这有什么不好呢?

我们要把怎样的“人”奉献给未来的中国?我的答案是,要把健康善良智慧的公民奉献给未来的中国!

我经常给我的学生这样说:“健康善良智慧,一辈子做这样的人就很了不起了,让人们因为你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你自己也就幸福了。”这不就很好吗?这就是我们应该向未来中国奉献的人。

我曾经教过很差的“差生班”,可是几十年后这个班的孩子个个有出息。有一次聚会,一个学生说:“李老师应该为我们欣慰,毕业27年,我们班没有一个进监狱。”我想,仅仅因为没有进监狱的,就让我骄傲?后来仔细想,他们说得也对,因为当年不少老师都认为他们是“学渣”,以后是“人渣”,可如今,他们中有工程师,有公务员,有小学老师,有医生,有钢琴师,还有企业老板……都成了自食其力又贡献社会的劳动者,这当然令我骄傲!

哦,工作人员提醒我还有5分钟。我知道了,5分钟足够了,我只要2分钟就结束。(笑)

这个孩子的故事那就不讲了,他也是一个很差的学生,不讲了。不过,几十年后回来看我时,说的一句话可以讲讲:“对我来说,老师就两种,一种叫李镇西,一种叫其他老师。您曾经教过我就是我最幸运的事。”(掌声)

最后说一下封面这个女孩,她的成绩并不特别好,算中等吧!后来是在高职院校毕业,学护理专业的。刚才早晨我在微信上问她现在在哪里,她说:“我现在在医院做实习护士。”我说:“李老师会祝福你,会永远关注你的成长!”这样的孩子不一样是我的骄傲吗?为什么一定要清华、北大、哈佛、牛津毕业的学生才是我的骄傲呢?

美好的教育如何才能发生?我的结论是,只有当人与人之间彼此生命相融、互相倾听对方的心跳感受对方的脉博时,美好的教育才可能真正的发生。   

谢谢大家!(掌声)

20231022

(校对:黄宗晞、曾华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特殊教育,一样精彩
做一个静待花开的守护者
深网 | 俞敏洪对话张邦鑫:要把农村普通高中的高考入学率提升20%
2020年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取消中考?
小学入学率发生变化?“六岁”可能会成为历史,但父母不开心!
2010年高教毛入学率26.5% 每年资助近1.8亿学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