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故事新编》的“古为今用”

怎样读

    《故事新编》的“古为今用”…………………………李何林

    一、鲁迅有关《故事新编》的说明:

    1.  1933年12月26日写的《故事新编》的《序言》:“那时(1922)的意见是想从古代和现代都采取题材,来作短篇小说,……首先,是很认真的,……当再写小说时,就无论如何,止不住有一个古农冠的小丈夫,在女娲的两腿之间出现了。这就是从认真陷入了油滑的开端。油滑是创作的大敌,我对于自己很不满。我决计不再写这样的小说。……

    对于历史小说,则以为博考文献,言必有据者,纵使有人讥为“教授小说”其实是很难组织之作;至于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倒无需怎样的手腕。况且“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用庸俗的话来说,就是“自家有病自家知”罢:《不周山》(后改名《补天》)的后半是很草率的,决不能称为佳作。……

    直到1926年的秋天,……仍旧拾起古代的传说之类,预备足成八则《故事新编》。……现在才总算编成了一本书。其中也还是速写居多,不足称为“文学概论”之所谓小说。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是信口开河。而且因为自己的对于古人,不及对于今人的诚敬,所以仍不免时有油滑之处。过了十三年,依然并无长进,看起来真也是“无非《不周山》之流”;不过并没有将古人写的更死,却也许暂时还有存在的余地的罢。”

    2.  1936年2月29日致杨霁云信:

    上月印《故事新编》一本,游戏之作居多。

    3.  1936年2月1日致黎烈文信:

    《故事新编》真是“塞责”的东西,除《铸剑》外,都不免油滑,然而有些文人学士,却又不免头痛,此真所谓“有一利必有一弊”,而又“有一弊必有一利”也。

  4.  1932年12月14日写的《自选集自序》:

  《故事新编》……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二、《故事新编》是“古为今用”的新历史小说

  中国文艺界在1956—1957年对于《故事新编》是不是历史小说,有过争论,有的认为它是写“古人古事”的历史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先出现的一部历史小说集;有的认为除《铸剑》一篇外,都不是历史小说,是针对现实的讽刺作品或“寓言式的作品”;有的又认为它既非历史小说,也不完全是讽刺文学,而是把原有的故事加以改动用杂文的手法使形象典型化,因而具有特殊风格的作品。(这些争论的文章,有一部分收集在《(故事新编)的思想意义和艺术风格》一书中,1957年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同志们可以看,这里不作介绍。)

    说是“讽刺作品”“讽刺文学”或“具有特殊风格的作品”,都是不科学的:小说、诗歌.戏剧、杂文都可以成为讽刺作品或讽刺文学;“具有特殊风格的作品”究竟是什么作品呢?《故事新编》内容中的一部分虽然隐喻着今人今事,但显然不是“寓言式的作品”。

    我体会作者的自己意见,它还是历史小说,我们也可以说它是“新的历史小说”,是“古为今用”的新历史小说。

    首先,书名就是“故事”“新编”,是“故”事,但是是“新”编的。作者在集印成书的前三年就说过:“故事新编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是把“故事”新编”为“演义”,演义就是历史小说。

    作者在本书的《序言》里说“那时的意见是想从古代和现代都采取题材,来做短篇小说。……对于历史小说……不过没有将古人写的更死,……”鲁迅一再地说是“短篇小说”“历史小说”,是“写古人”(没有将古人写得更死)。不是历史小说是什么呢?而且作者还论到写历史小说的两种方法,一个是“博考文献,言必有据”,一个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如果它不是历史小说,作者在给它写《序言》的时候,论“历史小说”的写作方法干什么呢?

    至于作者也说“其中也还是速写居多,不足称为文学概论之所谓小说”,“游戏之作居多”,都不过是自谦之辞,不能当真的。说是“速写”,意思是作为“小说”我没有写好,只成了“速写”了。说是“游戏之作”,意思是:不是什么值得重视的有价值的作品。

    既然是历史小说,为什么里面还出现了一些“今人今事”,即作者所谓“不免时有油滑之处”?是不是不必要的,多余的?是优点还是短点?是不是反历史主义呢?

    首先,作者是一个战士,他从事创作是为了战斗;无论是写杂文、小说、回忆散文(《朝华夕抬》),散文诗(《野草》)和诗,都是为了战斗:不是为着否定或批判什么,就是为着肯定或歌颂什么。他的历史小说也不例外,他不是为写历史小说而写历史小说。他说“除《铸剑》外,都不免油滑”,“油滑是一弊”;但“油滑之处”能使有些文人学士头痛,则又是“一利”了;可见他不是为写历史小说而写历史小说。他歌颂古之好人(女娲、羿、禹、眉间尺、宴之敖者、墨子),即所以赞美和他们有相似精神的今之好人,并希望今人向古之好人学习。他否定或批判了古之坏人或有缺点的人,以及古时候也可能有的“今之坏人”;即所以否定或批判“今之坏人”;它是借古喻今,又是既讽古又讽今。所写的是古人,但又有今人的影子;有些人物说的是今人的

语言,但他的精神实质是当时的古人也可能有的。所以古人之中有今人,今人的祖坟在古代。他在1935年1月曾说过:“近几时我想看看古书,再来做点什么书,把那些坏种的祖坟刨一下。”(致萧军信)远在1919年5月他就说过;“看见《史记·赵世家》里面记着公子成反对主父改胡服的一段话……这不是与现在阻抑革新的人的话,丝毫无异么?”(《热风·人心很古》)又在1924年9月写的《又是“古已有之”》里说:“太炎先生……漏举了一条益处,就是一治史学,就可以知道许多‘古已有之’的事。……所以还怕未免‘后仍有之’。”(《集外集拾遗》)所谓“古已有之”和“后仍有之”,就是说有些思想行为古今人都有。“凡见于古书的,也都可以抄出来编为一集,和现在的来比照,看思想手段有什么不同。”(1927年8月作《匪笔三篇》,见《三闲集》)“所举的群小,也都确实的,尤其是时敏,虽在三百年后,也何尝无此等人,真令人惊心动魄。”(1935年12月写《题未定草(九)》,见《且介亭杂文二集》。)他要创小说”,“游戏之作居多”,都不过是自谦之辞,不能当真的。说是“速写”,意思是作为“小说”我没有写好,只成了“速写”了。说是“游戏之作”,意思是:不是什么值得重视的有价值的作品。

    既然是历史小说,为什么里面还出现了一些“今人今事”,即作者所谓“不免时有油滑之处”?是不是不必要的,多余的?是优点还是短点?是不是反历史主义呢?

    首先,作者是一个战士,他从事创作是为了战斗;无论是写杂文、小说、回忆散文(《朝华夕抬》),散文诗(《野草》)和诗,都是为了战斗:不是为着否定或批判什么,就是为着肯定或歌颂什么。他的历史小说也不例外,他不是为写历史小说而写历史小说。他说“除《铸剑》外,都不免油滑”,“油滑是一弊”;但“油滑之处”能使有些文人学士头痛,则又是“一利”了;可见他不是为写历史小说而写历史小说。他歌颂古之好人(女娲、羿、禹、眉间尺、宴之敖者、墨子),即所以赞美和他们有相似精神的今之好人,并希望今人向古之好人学习。他否定或批判了古之坏人或有缺点的人,以及古时候也可能有的“今之坏人”;即所以否定或批判“今之坏人”;它是借古喻今,又是既讽古又讽今。所写的是古人,但又有今人的影子;有些人物说的是今人的

语言,但他的精神实质是当时的古人也可能有的。所以古人之中有今人,今人的祖坟在古代。他在1935年1月曾说过:“近几时我想看看古书,再来做点什么书,把那些坏种的祖坟刨一下。”(致萧军信)远在1919年5月他就说过;“看见《史记·赵世家》里面记着公子成反对主父改胡服的一段话……这不是与现在阻抑革新的人的话,丝毫无异么?”(《热风·人心很古》)又在1924年9月写的《又是“古已有之”》里说:“太炎先生……漏举了一条益处,就是一治史学,就可以知道许多‘古已有之’的事。……所以还怕未免‘后仍有之’。”(《集外集拾遗》)所谓“古已有之”和“后仍有之”,就是说有些思想行为古今人都有。“凡见于古书的,也都可以抄出来编为一集,和现在的来比照,看思想手段有什么不同。”(1927年8月作《匪笔三篇》,见《三闲集》)“所举的群小,也都确实的,尤其是时敏,虽在三百年后,也何尝无此等人,真令人惊心动魄。”(1935年12月写《题未定草(九)》,见《且介亭杂文二集》。)他要创今之坏种的祖坟,是揭露古人,同时也是批判今人。当然古今人的思想不完全相同,但有些是相似的。鲁迅是善于用古今“比照”或“对照”的方法写杂文的,很自然地他也用这种方法来写历史小说:而这都是为着战斗。这就是茅盾所说的“将古代和现代错综交融,成为一而二,二而一的”写作方法。他说:

    用历史事实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自五四以来,已有了新的发

    展。鲁迅先生是这一方面的伟大的开拓者和成功者。他的《故事

    新编》,在形式上展示了多种多样的变化,给我们树立了可贵的

    楷式;但尤其重要的,是内容的深刻——在《故事新编》中,鲁迅

    先生以他特有的锐利的观察,战斗的热情和创作的艺术,非但

    “没有将古人写得更死”,而且将古代和现代错综交融,成为一而

    二,二而一的。(见茅盾1937年为宋云彬作的历史故事集《玄武门之变》作的序。)

    《故事新编》忠于神话、传说和史实,而又联系现实,更着重于艺术创造;因而就“没有将古人写得更死”。茅后接着说:

    鲁迅先生这手法,曾引起了不少人的研究和学习。然而我们

    勉强能学到的,也还只有他的用现代眼光去解释故事这一方面,

    而他的更深一层的用心——借故事的躯党来激发现代人之所应憎

    与应爱,乃至将古代与现代错综交融,则我们虽能理会,能吟

    味,却未能学而几及的。

    但历史题材的作品,近年来也颇多了。大部分是钩稽史实,

    各就所见而加以新的解释;一方面既要谨守“字字有来历”的信

    条,而另一方面则又思不为古事所拘,驰骋其想象,吹进些现代

    的气息。这,可以说是继承着《故事新编》的“鲁迅主义”,而又意

    识地要加以“修正”曲;这或者也可以尝试,可是就现在所见的成

    绩而言,终未免进退失据,于“古”既不尽信,对“今”亦失其攻刺之的。

    这种“将古代和现代错综交融,成为一而二,二而一的”写作方法,是不容易学的;学的不好,就“于古既不尽信,于今亦失其攻刺之的”。鲁迅则两方面都做得很好。很多论者都说《故事新编》的写作用的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的方法,我看他也用“博考文献,言必有据”的方法,甚至是它的主要方法。“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的时候是很少的。这只要看一看《鲁迅全集》注释本有关《故事新编》的每一篇的注释就够了。“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也是自谦之辞,实际并不完全如此。凡是“信口开河”的地方,倒是必不可少的描写和创造。对于古人古事,真是“博考文献,言必有据”,而又把那些本来各不相关的文献组织得那样好,真是很不容易的,也是“很难组织之作”。它里面所组织的今人今事,也是“言必有据”,而义做到和古人古事“错综交融,成为一而二,二而一的”有机体:“于古既已尽信,于今亦达到攻刺之的。”当然,作者在“言必有据”的“做事”基础上,又有所“新编”,有所创造;他不是在写历史,而是在写历史小说,甚至可以说是新的历史小说,和旧概念的历史小说已有所不同了。它要表现古人的本质特点,也就是今人的典型形象;既象古人,又在某些方面象今人。它所写的“今人”的本质特点,也是他所在的“故事”中的“古人”所可能有的,即“古已有之”的本质特点,因而既象令人,又象古人。就这样“古今交错”,既表现了古人,也表现了今人;既歌颂批判了古人,也歌颂批判了今人。

    例如《理水》中大禹性格的本质特点,今之革命者也具有的,所以他既象古人,也象今人。鲁迅歌颂了大禹,也同时歌颂了和大禹有同样精神的今之革命者。文化山上的文人学者所说的英语、遗传、面包、维他命W、碘质、莎士比亚、摩登等等,以及所影射的今人今事,都不是当时所能有,或在古书上有什么根据的。但是用这些东西所表现的思想本质,古人是可能有的;脱离人民的学者,指望外人救济供养,因而阿谀逢迎外人,对外人满口“是是、对对”;他们说“阔人的子孙都是阔人,坏人的子孙都是坏人”;他们视人命如草芥,向视查水灾的大员说“灾情倒不算重……”,并且把水灾的原因推在人民身上;等等,都是“今人”的思想,作者是在讽刺“今人”;但有了这些描写,倒衬托出禹更伟大了,使我们觉得这些令人今事并不是多余的,有了它们使古人古事更活了,“没有将古人写得更死”。而这些思想也是当时的古人可能有的,使我们觉得并没有什么与古人格格不入或不合情理的地方。而且这些“今人”今事或“今人”的思想,作者在小说中都没有强加在“真正的”古人身上:我们能发现女娲、羿、禹、眉间尺、墨子、伯夷、叔齐、老子。庄子等人有今人的思想吗?所以从这一方面说,《故事新编》虽然写了一些“今人今事”,并不就是反历史主义。它把古人写得更活,更突出,更饱满了,它没有把古人现代化,把古人作为现代思想的传声筒;但在古人的精神状态中,也可以发现有今人的灵魂。虽然是借古讽今和颂今,并且明显地穿插了一些今,但并不以今代古,将古比今,象有些人那样。有些人把古人古事与今天的人民革命斗争作不适当的比拟,强使古人有今天的思想,做今人的事。《故事新编》刚是“古今交错”,“古代与现代错综交融”,叫读者看起来又可以分辨出古是古,今是今,没有强使古人有今人的思想。而又古今融合,颂古讽古即所以颂今讽今。因此它是“古为今用”的“新历史小说”。

    一九八一年八月二日于北京鲁迅博物馆。

喜欢文史知识的.加我的公众号duduchunqiu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十本最值得品读的当代著作,你读过几本?-头条网
【诗歌鉴赏】诗歌鉴赏咏史怀古诗专题
文学|《故事新编》:鲁迅小说的最后创新
陈子善:关于施蛰存的“古事小说”
故事新编.读书人心系天下
人事有代谢 古今理不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