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岭南地区良渚风格玉器研究

岭南,是指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岭组成的南岭以南地区的概称,包括今天的广东、广西、海南全境。目前这一地区发现的良渚风格玉器主要集中在广东域内,因此本文的探讨以广东地区为主,包含传世品与考古出土品两类。

一、两类良渚风格玉器介绍

岭南良渚风格玉器的收藏单位有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韶关市曲江区博物馆、海丰县博物馆、封开县博物馆等。广东省博物馆馆藏玉器逾三千件,按其流传性质可分为两大类,即传世品和考古出土品。传世玉器归玉器杂项库保管,数量近3000件,主要来源方式有拨交、文留、捐赠等,时代从良渚文化时期一直到民国,以明清玉器为主。出土玉器归考古出土库保管,出土玉器近百件,时代从石峡文化时期至明清。因此广东省博物馆藏良渚风格玉器亦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即传世品和考古出土品。其他收藏单位所藏良渚风格玉器均为出土品。

传世良渚风格玉器

广东省博物馆藏良渚风格的传世玉器数量不多,原定为良渚时期的玉器仅有一件,为圆形大玉璧。通过梳理与研究,我们还辨认出玉钺一件。玉琮、玉璧和玉钺是良渚文化最具特色的器类之一,也是当时划分社会等级与标志身份的核心礼器。玉琮之上通常琢刻有神人兽面纹,或繁或简。玉璧和玉钺通常为素面,极少数有阴刻线雕琢的纹饰。

1. 良渚文化玉璧

玉璧表面受沁严重,原色已不见,呈鸡骨白色,局部有褐色沁。器体中孔较小,肉较宽,器体较厚,显得庄重大气,边缘不甚规整,其中一面上有内凹一块,为线切割遗留下的痕迹。器体通身光素无纹,直径16厘米,为拨交而来。这件玉璧从玉质、玉色到形制特征均符合良渚文化玉璧特征。

2. 玉钺

玉钺表面受沁严重,已不见原色,整体呈鸡骨白色,局部有褐色沁斑。器体为扁平状,大体呈梯形,顶端微弧,两边斜直,两面打磨成弧刃,可见明显的刃线,四角为方圆角,上半部正中有一圆孔穿孔,单面管钻而成,痕迹明显。根据圆弧刃、方圆角的形制特征,以及鸡骨白的沁色特征来看,这件玉钺应为良渚风格玉钺。玉钺一面光素无纹,另一面有21字刻铭,刻铭为杜撰后刻。

出土良渚风格玉器

岭南地区出土良渚风格玉器主要是石峡遗址出土的石峡文化玉器,粤东、粤西地区亦有零星出土。讨论这批玉器必须置于石峡文化这一大的考古背景下。

1. 石峡遗址

石峡遗址发现于1972年,是广东省境内最重要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遗址,它位于广东省北部的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狮子岩。由于坐落于著名的“马坝人”洞穴遗址所在的狮头与狮尾梁山之间的峡地,因而得名石峡。石峡遗址最著名的莫过于其第二期遗存,后被考古学界命名为石峡文化。石峡遗址共清理石峡文化墓葬108座,出土玉石器共163件,玉器器类有简化兽面纹玉琮、玉钺、玉璧、镯形琮、龙首环、玉环、玉镯、玉璜、玉玦、玉锥形器、玉坠饰、玉珠、玉管、绿松石片等。

2. 床板岭遗址

床板岭遗址位于粤北韶关市曲江区,与石峡遗址相距不远。1983年在曲江乌石床板岭遗址采集玉琮1件,与石峡遗址M105出土的大玉琮基本相同,同属于石峡文化。

3. 禄美村遗址

禄美村遗址位于粤西地区的封开县,1984年调查时在禄美村发现石琮1件,同年在此地清理墓葬1座,又出土石琮1件、大理岩手镯2件。发掘者和有的学者均认为该遗址属于石峡文化。

4. 海丰玉琮

海丰县属于粤东地区,1984年海丰县田墘镇居民在镇东北四米多深的贝壳层中挖出4件玉器,其中高节兽面纹玉琮、玉环各2件。两件玉琮由于长期埋在水中,玉质保持原有的黃绿莹润质地。发现不久后,杨式挺将其列入石峡文化类型遗存的范畴;李岩亦认为海丰及揭阳出土的玉琮和一些陶器是本地文化受石峡文化强烈影响的产物。

以上四处遗址所见玉器均具有良渚玉器的风格,皆属于石峡文化或与石峡文化相关,下文简称为石峡玉器。

岭南地区非石峡文化遗存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一直以使用玉石玦和玉石环为主,这也是广东史前用玉的传统。而石峡文化玉器种类较多,有钺、琮、璧、瑗、龙首环、环、镯、玦、璜、玉锥形器、管坠、珠、圆片饰等。如果按照同时期黄河和长江流域玉器大类的划分,那么这些玉器可分为礼仪用玉、装饰用玉两大类。礼仪用玉有玉钺、玉琮、玉璧,剩余器类则属于装饰用玉。

二、石峡玉器与良渚玉器的比较

石峡玉器在石峡文化之前均不见于岭南地区,其中绝大部分可以从良渚文化玉器中找出类比的相似玉器。

除了玉器之外,我们还可以在石器、陶器方面寻找到二者的共性。根据相关学者研究,有段石锛最早起源于长江下游地区,并一直盛兴至新石器时代末期,因此,良渚文化中不少遗址亦出土有有段石锛。石峡遗址中出土的有段石锛为岭南新石器时代晚期新出现的石器器类,而且不同形式的有段石锛均可在良渚文化遗址中找到相似的形式。菱形石箭镞亦为二者共有的器类。

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岭南以北用玉逐渐影响岭南地区,以石峡遗址集中出土为主的石峡文化玉器突然出现在岭南大地,而在此之前的时期,岭南并没有大规模使用玉器的现象和传统。这些玉器中的绝大部分种类此前在岭南地区也未见使用,它们具有强烈的良渚玉器风格,加之还出土有良渚文化特色的有段石锛和良渚风格陶器。因此,我们认为石峡文化玉器中的琮、璧、钺、龙首玉环、玉锥形器、筒形玉镯等玉器绝大部分是直接来源于良渚文化,是人群之间的直接交流,其中少部分可能为良渚玉器来到此地后仿制的。

为什么说是人群之间的直接交流呢?原因如下:一是良渚文化风格遗物是以集群性的姿态出现于石峡遗址,而不是某几种更不是某一种,甚至有学者认为石峡遗址的石峡文化遗存与“广东地区诸原始文化中基本上没有相似之处,在岭南诸原始文化中找不到其渊源,石峡文化不是自身发展的文化”;二是石峡遗址不是位于粤东、粤西、珠江三角洲,偏偏是刚刚越过南岭的粤北地区,这一地区是中国历史上历次北方民族迁徙岭南的必经落脚之地,“是位于南岭山脉中间可以透视南北的一个窗口,沟通南北的一个门户”;三是这批玉器出现的时间恰好处于良渚社会崩溃之后,从良渚文化消亡之后的钱山漾文化和广富林文化遗存来看,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以北方龙山文化为主的外来因素,尤其是到广富林文化时期这类遗存已经成为这一地区的主体文化因素,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以王油坊类型为主的北方龙山文化因素越来越浓厚。可见良渚社会崩溃后,良渚先民遭受到了创造王油坊类型遗存族群的重创,他们中的一部分很有可能携家带口、携宝带物流徙他乡,而其中一支就穿越南岭在石峡落脚。随着玉器在岭南的出现,社会中的等级和贫富分化也随之出现。换言之,良渚玉器的到来促进了岭南地区社会复杂化。

三、玉琮的传播——一个更好的阐释例证

石峡文化玉器与良渚文化玉器的紧密关系,可以从玉琮的传播来进行阐释。首先,我们来看良渚晚期玉琮的特征。良渚晚期虽然以多节玉琮为主,但依然存在单节的矮扁型玉琮。良渚晚期的多节玉琮横截面近正方形,相邻两面形成的夹角等于90°,一般上大下小,外方内圆,分多节,每节以四角为中心,琢刻简化神人兽面纹。

其次,我们来看山东、中原、甘青地区出土玉琮的情况。良渚文化之后,良渚玉琮传播和影响的辐射面,北抵陕晋高原,南达广东,西北至甘青地区,西南到四川。山东五莲丹土遗址出土玉琮,呈扁长方体,外方内圆,射面低于筒状口沿。原色为青灰色,大部分已受沁呈乳白色,局部呈赭褐色。琮体四面各有一竖槽,四个边近角部阴刻有三条规则直线和两个圆圈,组成兽面纹。虽然该琮依然保留着良渚玉琮的基本形制,但是中孔巨大、射壁较薄,纹饰更是简化成抽象的图案。晋南陶寺遗址出土玉琮,黄褐间黑褐色,器表温润光滑。单节,外方内圆,四面微显弧形外凸,矮射,四面中部有竖向带状浅槽,其两侧有对应的横向线状槽三道。器表内外经打磨,但纹饰制作略显粗糙。该琮相比于丹土玉琮,纹饰更加简化,表现兽面纹的眼睛已经不复存在。甘肃静宁县后柳沟村出土玉琮,同时出土有4件,是齐家文化玉琮的代表。该琮为青玉质,局部有乳白色沁斑。体作规整的长方体,两端作环形口,中心有一两端对钻的圆孔,器体打磨精致,光素无纹。齐家文化绝大部分玉琮为此类光素无纹者,琮面的竖向凹槽和纹饰已经消失。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玉琮在向内陆传播的过程中,从沿海到中原再到西北地区,形制和纹饰逐渐简化。

龙山时代山东地区仅见五莲丹土玉琮,从数量、形制和纹饰所表现的情况来看,山东地区并未接受玉琮本体及其所蕴含的观念与信仰。陶寺文化的玉琮多见于套在手臂或手腕之处,是作为装饰品使用,其所蕴含的宗教意义已相对寡淡,而更重在权利和财富等世俗观念的体现。玉琮除了作为装饰品外,应当还具有其他功能。但是作为装饰品的玉琮并非只是为了追求时尚和美丽,这种将玉质重器佩戴于臂腕处的行为也充分展现了时人的炫富的心态。可见,陶寺接受了玉琮本体,却没有接受良渚文化赋予玉琮的社会意识。黄河上游的甘青地区发现的玉琮是良渚文化之后数量最多、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齐家文化接受玉琮的方式与黄河中游一样,但是两地赋予玉琮的新内涵却有所差别。根据以往研究,齐家先民并不喜欢将玉器放入墓中随葬,赤裸裸地炫富和炫耀社会地位,而是多与祭祀有关,更愿意在祭祀中使用玉器,静宁后柳沟村的4件玉琮就是出土于祭祀坑中。因此,齐家文化玉器更具巫玉色彩。

现在,我们再来看广东出土玉琮的情况。石峡遗址出土的多节玉琮特征,前文已有描述,将其与草鞋山198号墓多节玉琮对比,可以发现二者的形制和纹饰基本一样。有学者通过对两地多节玉琮的造型特征、琮体的分节与切割、纹饰等细致的对比研究,认为石峡遗址105号墓出土玉琮系来自于太湖地区,为良渚文化遗物,笔者赞同这一观点。除了石峡遗址的多节玉琮,曲江乌石床板岭遗址、粤西封开禄美村、粤东海丰三舵贝丘遗址出土的多节玉琮同样亦然。广东是目前所见良渚文化之后出土良渚玉琮最多的地区。另外,在石峡遗址还出土了五件扁体玉琮,这五件玉琮其上亦有纹饰。而且这些纹饰都是故意在刻划良渚风格的兽面纹,尽管与江浙本地的兽面纹有些出入。这也是一些学者认为石峡文化的玉琮并非来自于江浙,而是本地制作的原因。但是无论如何,在良渚文化之后的龙山时代,只有石峡先民还在孜孜不倦地追求刻划或试图重复良渚系统的纹饰,这表明他们对良渚的信仰和观念是熟悉并接受的。除此之外,就连两地玉琮的使用方式都是一样的。良渚文化目前所见多节玉琮基本上出自于墓葬,虽然出土部位较为复杂,但基本是位于人体四周或其上。

在良渚文化晚期及其消亡之后,良渚风格玉琮传播扩散至多地,虽然此时玉琮的分布范围十分广泛,然而各地接受它的程度却是判然有别的。随着龙山时代新的玉礼器的出现与崛起,玉琮在山东、中原和长江流域的地位并不如在良渚文化中那样显著,甘青地区则继承并发扬了玉琮的礼器作用,然而这些地区的玉琮与良渚文化原汁原味的玉琮相比都发生了变化,或缩小,或简化,或丧失了纹饰。总体上来说,从良渚文化所在的原始地向北扩散的过程中,只是模仿了琮的形制,而在向南扩散的过程中,却保持了其原有文化相当多的面貌,如此则凸显出广东玉琮与良渚文化极为密切的关系。尤其是石峡遗址的多节玉琮,应是直接从江浙地区辗转流传至此地。伴随着良渚风格玉器的传入,岭南地区不仅出现了新的玉器种类,而且产生了相关的社会意识、观念与信仰。纵观整个龙山时代,良渚玉器虽然传播和辐射的范围十分广泛,但是在大部分地区其功能都发生了变化,只有广东地区仍坚守着传统与信仰。

本文改编自《岭南地区良渚风格玉器研究》,原文刊载于《博物院》2019年第2期(总第14期)。作者:曹芳芳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拙的史前玉器艺术(下)
广东省出土石峡文化玉器
收藏见证历史(1-8)石器时代玉和陶的艺术之玉器篇-同根共祖
良渚遗址群
石峡文化「玉琮」
考古学视野下古代玉器反映的文化迁徙与融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