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扬之水:买椟还珠的理由——漆盒散记(下)

先秦至明清,漆盒始终是日常生活中派了多种用场的器具,主要有两大用途,一是置放自家日常用物,一是相互递送人事。近年关于漆盒的讨论,在工艺方面已是非常深入,至于它在社会生活及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情况,尤其是各种细节,则涉及不多。本文以自己游走于各地博物馆眼观手抚的有限见闻,力求以实物与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的互证,使它“返回现场”,即揭示漆盒在当日的使用情况,并阐发凝聚其中的设计与制作的匠心。

《买椟还珠的理由——漆盒散记》的上篇为大家介绍了漆盒的基本功能和用途,并通过明清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展现出漆盒与人们生活关联之密切,其类型多样,用途灵活,是研究明清时期市井生活的重要参考。本文作为《买椟还珠的理由——漆盒散记》的下篇,将从文物本身入手,带您领略漆盒的造型纹样之美。

四、造型之外的工匠巧思

家居用器“竹木家火”一类中不可缺少的是漆盒,因此严嵩府中此项用物数目逾千。显宦、士绅、富商之家的日用匣盒,数量也不会少。仇英《清明上河图》中绘道边的一家漆器铺,门口高张“各样描金漆器”,画面中货架和柜台上的漆器实以各样匣盒为多。

仇英《清明上河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明杜堇《仕女图》长卷中也有漆奁盒、漆捧盒现身其间。

杜堇《仕女图》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匣盒每用于递送人事,更要讲究制作精巧。有心人往往会斟酌器与物的配合使用,细心选择样式,用色彩或纹样营造视觉效果,当然这也是传统。白居易《与沈杨二舍人阁老同食敕赐樱桃玩物感恩因成十四韵》句云“清晓趋丹禁,红樱降紫宸”“圆转盘倾玉,鲜明笼透银”。诗题所谓“玩物”之“物”,自也包括盛着樱桃的银丝笼,“鲜明笼透银”,正是令人爱喜的视觉效果。这是借助色彩,也还不妨借助造型和纹样。虽然器具在消费者手里究竟派作什么用场,常依个人所好,并无一定之规,不过总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时代风习。因此用途与装饰的结合,或曰实用与艺术的合一,必当是设计意图中的重要因素。

漆盒有各式造型:圆及椭圆,四方、八方及长方,又或肖形如瓜、桃、石榴、柿子,用宋元人的说法便是“象生”。又有由节令时物演变而来的吉祥物如方胜、叠胜、银锭。

尺寸大的捧盒多用作攒盒,多撞的提盒宜为果盒、食盒,如漆器图案中表现出来的使用情景,大英博物馆藏黑漆螺钿八方盘图案,是一例。高濂《遵生八笺》卷十一《燕闲清赏笺上》“论剔红倭漆雕刻镶嵌器皿”所云“春撞”,即此,因它也名春盛。尺寸小的雕漆圆盒,多用作香盒,高濂说到的“四五寸香盒以至寸许者”,又或“两面俱花”者,是此类。

多撞的提匣·黑漆螺钿八方盘图案局部 大英博物馆藏

本文照片为博物馆参观所摄

《西游记》第九十六回形容寇员外家佛堂陈设,道是“古铜炉,古铜瓶,雕漆桌,雕漆盒”“雕漆桌上五云鲜,雕漆盒中香瓣积”。

高档器用如金银器、漆器的装饰融入文人趣味,大约始自南宋。粉本多取自绘画,至少是声气相通。银器如出自浙江义乌柳青乡游览亭村南宋窖藏的金花银台盏六副以及人物故事图银饰片七枚。漆器中的名品,则首推常州武进村前乡南宋墓出土“朱漆戗金莲瓣式人物花卉纹奁”、“沽酒图戗金长方形朱漆盒”和“黑漆戗金细钩填柳塘纹长方盒”(常州博物馆:《常州博物馆五十周年典藏丛书:漆木·金银器》,文物出版社,2008年,第16-25页。承常州博物馆惠允,笔者曾先后三次往观实物,本文所述,均为观摩所见。),前两例出自五号墓,后一例出自四号墓。这一组相邻的墓葬共六座,关于墓主人,发掘简报推测是官至副相的毗陵公薛极的亲属(陈晶等:《江苏武进村前乡南宋墓清理纪要》,《考古》1983年第3期。)。五号墓的墓主人为女性,那么当是薛极的家眷。

夏日清游图朱漆戗金奁

夏日清游图朱漆戗金奁 常州武进村前乡南宋五号墓出土

朱漆奁通高21.3、外径19.2厘米,盖内侧朱书“温州新河金念五郎上牢”。器身分作三层,合口处均加银釦。第一层是个“替”,出土时里边放了一面菱花镜;第二层放着木梳、竹篦、竹剔,一对银釦漆粉盒;底层是小锡罐、小瓷盒。盖面朱漆戗金一幅夏日清游图,画面一偏写意式的几笔湖石,掩映花枝和柳枝,见出园庭夏景妍媚,清荫接人。日长无事,闺门多暇,于是把臂偕游,曲径闲步,小鬟捧了一个胆瓶随侍在旁,暗寓画面之外的故事:采花插瓶,以为夏日清供。两人手中的扇子固然是夏天的标志,不过南宋折扇的使用尚未普及,扇面作画就更不多见,漆奁画中的女子却是手摇花卉图折扇一柄,这里自有设计者的一番匠心。朱漆地子上描金本是“鲜花著锦”的效果,漆奁画却是以题材的选择和绘笔的简约别成清趣。

百钱阮子图朱漆戗金盒

同墓出土的朱漆盒长15.3、宽8.1、高10.7厘米,贴着口沿坐一浅屉,盒盖内侧有朱漆款“丁酉温州五马锺念二郎上牢”。盖面寥寥三五笔勾勒出山水清境,水意只在近景草坡和远景涯岸之间。茅草覆顶的一角建筑是酒家,筇竹杖头的一串青蚨是酒钱,两个细节揭明画面故事:幅巾坦腹孤身而行者是阮宣子亦即阮修。

百钱阮子图朱漆戗金盒 常州武进村前乡南宋五号墓出土

百钱阮子图朱漆戗金盒盖面

常州武进村前乡南宋五号墓出土

《世说新语·任诞篇》:“阮宣子常步行,以百钱挂杖头,至酒店,便独酣畅,虽当世贵盛,不肯诣也。”

阮修故事北宋的时候即纳入吴淑编撰的《事类赋注》,并且出现不止一处。卷十《宝货部·钱》:“或以挂杖头而游酒肆”;注曰:“《晋书》曰:阮孚日常杖头挂百钱,造市店,酣夏日清游饮而归。”又卷十七《饮食部·酒》有“百钱阮子”一则。前一则引《晋书》而事系阮孚,乃作者误记,事见《晋书》卷四十九《阮修传》。不过更早的出处当为《世说新语》。

柳溪春水图黑漆戗金攒犀盒

出自四号墓的黑漆盒长11.4、宽8.3、通高10.1厘米,与前例相同,盒里也置一屉,盖内侧有朱漆款“庚申温州丁字桥廨七叔上牢”。盖面是黑漆戗金攒犀的一幅柳溪春水图。近景一带草坡,溪水近岸,柳低金缕,岸草俯身向水与水藻游鱼相接,远景一角小洲,水波缓缓上推渐至无痕,似与天接。黑漆地子上“绘”制景物的金线若游丝,表现柳树柳叶的金线如牛毛,画面空白用攒犀法做出类如金银器的鱼子地,“鱼子”内填朱漆,便仿若夕阳入水蔚作一片霞影波光,沉静的色调于是变得摇漾、轻透。

柳溪春水图黑漆戗金攒犀盒

常州武进村前乡南宋四号墓出土

柳溪春水图黑漆戗金攒犀盒盖面

常州武进村前乡南宋四号墓出土

孤舟醉眠图黑漆戗金盒

武进宋墓的几件漆盒都出自温州工匠,与此气韵相近的又有江阴市夏港河工地宋墓出土“酣睡江舟图戗金长方形黑漆盒”(中国漆器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漆器全集·三国至元》,图一一六,福建美术出版社,1989年。器藏江阴博物馆,承馆方惠允,得以观摩实物,本文所述即为观摩所见。)。盒长15、宽8.5、通高12.5厘米,盒里一对黑漆罐,贴着口沿设一屉。盖面戗金一幅孤舟醉眠图。扁舟一叶独横水湄,船头一盘,一尊,一个倒扣的酒盏,酒尊里插一个长柄勺,以见支颐而卧者是醉眠。两岸坡陀各一株枝干攲斜的孤树,对面峭岸下几痕水波,此外全部留白,溪流弥远,水风拂树,便尽在意会中。

孤舟醉眠图黑漆戗金盒 江苏江阴夏港河工地宋墓出土

它的构图颇似马远《秋江渔隐图》(张蔷:《中国古代美术作品介绍·马远》,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第5页。),空明清逸之气则近于上海博物馆藏梁楷《八高僧图》中的“孤篷芦岸,僧倚钓车”。

马远《秋江渔隐图》(上图左)

梁楷《八高僧图》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上图右)

这一类形制的漆盒,宋金时代常用作妆盒,妆盒的使用原不止女人,男人也同样需要。出自山西大同金墓的一个剔犀盒,与宋墓的这几件形制相同而尺寸稍大,也同样有屉坐在盒的口沿,出土时里面放着木梳、漆碗、骨质胭脂盒、漆勺各一件,漆粉盒两个,又有一枚天生小葫芦,顶上开了个小口(陈增弼等:《介绍大同金代剔犀奁兼谈宋金剔犀工艺》,《文物》1985年第12期,第79页。)图像里也可以看到它的使用。

剔犀盒里的屉 山西大同金墓出土 大同博物馆藏

本文照片为参观所摄

日本大德寺藏南宋《五百罗汉图》中的“理容”一幅,正在为老僧取耳的理容师身边一个矮案,案上一个开启的妆盒,坐在口沿处的浅屉上摆着抿子、竹剔、油脂盒之类(奈良国立博物馆:《大德寺伝来五百羅漢図》,思文阁出版,2014年,第59页。)。当然实际上的用途,终归是依个人所好。

南宋《五百罗汉图》局部 日本大德寺藏

“朱漆戗金莲瓣式人物花卉纹奁”“沽酒图戗金长方形朱漆盒”“柳塘图戗金朱漆斑纹长方形黑漆盒”“酣睡江舟图戗金长方形黑漆盒”,都是收藏单位的命名,今根据我的理解,把几件漆器分别名作夏日清游图朱漆戗金奁、百钱阮子图朱漆戗金盒、柳溪春水图黑漆戗金攒犀盒、孤舟醉眠图黑漆戗金盒,或许能够略得设计者所追求的画意。

漆盒的制作欲求实用与艺术的合一,工艺自然最为重要,这也是历来人们关注较多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则有纹样的选择与设计,这一部分却是鲜见于载籍,因此我们只能从时代风尚里捕捉消息。

五、纹样之中的文人趣味

元代:剔红之美

元代漆器以剔红工艺追摹画意表现文人趣味,嘉兴张成、杨茂的作品最为著名。“张成造”观瀑图剔红盒通高4.4、直径12.3厘米。近景以一弯曲栏带出湖石高树,主人策杖凭栏,童子叉手拱立,远方秋水接天,对岸山光红树,悬瀑落水声闻。

张成造观瀑图剔红盒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中国漆器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漆器全集·三国至元》,图一五二

宋人绘画是它经营意境与图式的范本,差不多是可以肯定的,如辽宁省博物馆藏《白莲社图》,故宫博物院藏《观瀑图》《纳凉观瀑图》《秋山红树图》,等等。

关于元代绘画的题咏,也不妨移作它的题画诗,如刘崧《题唐子华〈江居平远图〉》之句“盘石在渚,丛荫在门。有风夏凉,维日冬温。岂无方舟,可以游钓。言曳其杖,于焉遐眺”。从尺寸来看,它宜于用作香盒。上海青浦县任氏墓出土东篱采菊图剔红盒,通高3.9、直径12厘米,与前例相近,它也是适宜于香盒的尺寸。

陶渊明故事同样是绘画中的常见题材,“东篱采菊”则最有标志性,移植于漆器,能够保存一点画笔下的人物风神,便是成功,这一件即可称佳制。如果把文人绘画定位于“雅”,工匠作品定位于“俗”,那么这里显示出来的一种雅俗合流,正可以说是宋代风气的延续。

东篱采菊图剔红盒 上海青浦县任氏墓出土

上海博物馆藏    此为观展所见并摄影

明代:山水之乐

山水清音中吟哦游赏,饮酒对弈,原是宋元以来至明清的一种生活方式,行事中自然少不得各式漆盒,这样的生活场景也是明清漆盒装饰中最常取用的图案,如此,便好像自铭一般昭示器物用途乃至使用者的品位与素养。此外,以标志风雅的琴、棋、书、画作为生活场景灵活排布图案,亦为装饰领域里的一种时尚。而如果把各种典故融入其中,即借历史故事添助意韵,那么便是茶盒、春盛之类最与用途相切的装点。与前朝相同,粉本仍然多来自绘画。

东山报捷图

南京博物院藏一件明方如椿制黑漆描金盒,盒长51.2、宽33.7、通高13.8厘米,盖内、盒底均有“崇祯癸未方如椿奁”金字款。盒盖四面立墙竹丝编,底端有壸门式足,盖面黑漆描金一幅东山报捷图。高岸亭子里二人对弈,凝神注视棋局者,自是谢安。亭子外面有漫步的小鹿与仙鹤。栏杆边,柳树下,童子携琴,挟茵褥,芭蕉山石之畔,放着四撞提盒一架和两个酒坛。傍岸柳拖轻翠,花发满枝,水边横两叶扁舟,各有二人倚坐谈笑。对岸山石嶙峋间水榭两座,葱茏万木掩映亭台楼阁。高坡柳荫下两人对坐,水中小洲主仆二人闲行。近岸一个骑乘者,却是一身燕居之服,与山水胜境中的悠游者也是谐和的。然而近景的小桥上古松边独有戎装一骑,头戴凤翅盔,手持偃月刀,背后插着牙旗,正是战场飞驰而来的报捷者。看他驰行的方向,乃报捷已毕。

方如椿制东山报捷图黑漆描金竹丝盒 南京博物院藏

此为南京博物院参观所见并摄影

《世说新语·雅量》述谢安故事曰:“谢公与人围棊,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客所关心的“淮上利害”,便是闻名后世的淝水之战,其时前秦苻坚率军八十万进抵淝水,东晋的对决之军仅及对方的十之一。谢安白日以游涉弈棋稳定军心,“至夜乃还,指授将帅,各当其任”。其弟谢石、其侄谢玄迎敌,自家从容与客对弈,及至战事报捷,而能够形色如常。

“东山报捷”表现的不是大战统帅的智谋和胆略,而是战事方殷之际的镇定以及闻喜不惊的涵养。它与“百钱阮子”同属,都是久为后世所追慕的魏晋风流。报捷者之外,图案描绘的情景其实与当日的生活相去无多,画面中的四撞提盒也似乎在提示此器的用途。前引《天水冰山录》中列举的竹丝攒盒,这一件竹丝漆盒可以当之。它自然也是方便放置攒盘的,安徽博物院藏造型和尺寸相近的一件正好可以同看。

荷亭雅集图描金彩绘竹丝攒盒 安徽博物院藏

漆盒长50.3、宽31、通高11.3厘米,时代约当明末。漆盒四面边墙用细竹丝编作斜向卍字纹,盒里是两种样式的十一个攒盘,攒盘里面都髹红漆,中间的三个,外缘是黑漆描金缠枝莲,两边的八个是红漆描金缠枝花草。盖面开光里描金彩绘一幅荷亭雅集图。远景一个伸向江心的小岛,石峰错落,亭阁隐约,两山夹峙间一座玲珑宝塔。近景是荷花盛开处的水榭楼台,水榭里二人凭栏观荷,二人对坐晤谈,其中一人手持书卷。旁侧的楼上楼下帘幔高卷,也各有谈书论画之士。傍岸一行访客,前有小童捧棋盘,后有仆从携琴,主人之一,手拈一柄半开半合的折扇,僮仆为他挑着琴、剑和书箱。近岸一条船,艄公正在落帆,船篷里坐着的一位想必也是赴会者。画面看起来是个江畔文会的情景,其实点染的还是琴棋书画“流行色”。

消闲仕女图

琴棋书画,也用于表现闺秀风流。江苏江阴明夏彝墓出土戗金黑漆盒一对,菱花式造型,高8.4、腹径12厘米,盒底均有款,曰“乙酉年工夫造”。夏彝卒于正德八年,此“乙酉”,当为成化元年(孙宗璟等:《江苏省江阴县明墓出土戗金漆盒等文物》,《文物》1985年第12期,第88-89页。按器藏苏州博物馆,承馆方惠允,得以观摩实物,本文所述均为观摩所见。)

消闲仕女图黑漆戗金盒 江苏江阴明夏彝墓出土

此为安徽博物馆参观所见并摄影

盒盖是题材相属的两幅戗金消闲仕女图。其一,画面中间一个方桌,上覆垂着走水的桌帷,桌子一端陈放墨和砚。两出头的高背椅上坐着提笔作书的女主人,两个高挑身材的使女一个捧方匣,一个捧圆盒,主人背后露出一带雕栏和栏杆间的望柱,芭蕉叶肥,垂荫婆娑,一簇菊花探身和它相对。栏杆外一片空阔,虽不见水纹,却是以远景中的一痕水中洲渚见得秋水澄鲜。与此成对的另一个,盖面画图布景相似,而把作书易作下棋。使女一个捧了放着鲜桃的果盘,一个捧着圆盒。出现在两个画面中的盒子,很像是这两器把自身代入场景,或者也正是设计者的一点用心。

李白诗意图

漆盒喜欢取用的叙事性图案颇多魏晋人物,如羲之换鹅,渊明爱菊,竹林七贤。此外又有唐人故事,诗人兼酒人的李白自也宜入亭林山水。

维多利亚与阿尔波特博物馆藏明永乐剔红山水人物盒,盖面流云远山近水,孤松花木山石,傍栏依水的亭阁里,绣墩旁边小童捧酒壶,主人伏在一个三弯腿的长案上,见得是醉了。外面一老扶杖,童子携琴,边行边回首顾望。

明永乐李白诗意图剔红盒 维多利亚与阿尔波特博物馆藏

此系维多利亚与阿尔波特博物馆参观所见并摄影

可知这一幅“山水人物”,原是取自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我欲醉眠君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那么可为它命之为李白诗意图(虽然李白诗是用了陶渊明的典,但画面中安排一个抱琴童子,可知漆盒图案的设计是取自李白诗意)

九老图

更为流行的是九老图。青岛市博物馆藏明九老图剔红盒,口径34.5、高17厘米,与杜堇《仕女图》中捧盒的尺寸大体相当。盖面开光内布景如洞天福地,上有长松,下有与策杖老人相伴而行的仙鹤与梅花鹿,流云间飞着凤凰,烟水迷离处伸出一个石台,一老凭栏看水,四老弈棋与观棋,石洞里走出两个小童,一人擎酒壶,一人捧着托盘。

明九老图剔红盒 青岛市博物馆藏

此为观展所见并摄影

白居易会昌五年洛中七老高会是《九老图》的出典——先是七老,后添两老,均见白居易诗——“七人五百七十岁,拖紫纡朱垂白鬚。手里无金莫嗟叹,樽中有酒且欢娱”“嵬峨狂歌教婢拍,婆娑醉舞遣孙扶”“除却三山五天竺,人间此会更应无”(此诗作于会昌五年春的七老之会,题作《胡、吉、郑、刘、卢、张等六贤者多年寿,予亦次焉,偶于弊居合成尚齿之会,七老相顾,既醉甚欢,静而思之,此会稀有,因成七言六韵以纪之,传好事者》。同年夏又作《九老图诗》,诗前小序云“会昌五年三月,胡、吉、刘、郑、卢、张等六贤于东都敝居履道坊合尚齿之会,其年夏,又有二老,年貌绝伦,同归故乡,亦来斯会,续命书姓名年齿,写其形貌,附于图右,与前七名题为《九老图》”。谢思炜:《白居易诗集校注》第四册,中华书局,2006年,第2805页,第2911页。)。曾经有过的地位和荣耀,高年尚可享受的酒与歌与舞,“人间此会”竟是胜过“三山五天竺”。本来很是俗气的“福禄寿”,纳入诗境就变得雅俗共赏,因此随着诗歌和画图广为流传。捧盒是欢宴中的用器,九老图作为装饰纹样,自然合适不过。

清代:造型之奇

清代装饰领域吉祥图案占了主流,漆盒纹样也不例外,虽然也还有不多的追摹画意表现文人趣味的制作,如武汉博物馆藏讲述倪云林故事的洗桐图剔红盒。

洗桐图剔红盒 武汉博物馆藏

此为武汉博物馆参观所见并摄影

而于造型翻新出奇,成为这一时代漆盒设计与制作的一大特色。如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婴戏图填漆叠胜式盒(有“大清乾隆年制万代胜盒”铭),又如浙江省博物馆藏画舫式剔红香盒。

婴戏图填漆叠胜式盒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上图左)

画舫式剔红香盒 浙江省博物馆藏(上图右)

两例均为博物馆参观所见并摄影

“买椟还珠”是一则寓言,今天却也不妨视作关于椟的制作、使用与欣赏的一条历史记载。以我游走于各地博物馆的有限见闻,可知自上古至近代,椟的制作是从一个很高的起点一路走来,有发展,有演变,而始终以它所凝聚的匠心装点生活之美,在这一意义上,也许可以说,椟中之物是珠,是宝,是其他,真的不很重要了。

本文改编自《买椟还珠的理由——漆盒散记

本文改编自《买椟还珠的理由——漆盒散记》第四、五章,文章由编者略事改编并添加小标题,原文刊载于《博物院》2017年第1期(总第1期)。作者:扬之水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嘲笑“买椟还珠”?这些漆盒比珠宝更珍贵(图)
从“用”到“赏”——中国古代漆工艺(二、技艺的巅峰)
宋代漆器
凝聚先人智慧的美:上博历代漆器大展精品欣赏
曹其镛夫妇珍藏中国古代漆器
详细图解什么是剔红的「漆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