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茵陈蒿汤方证探索与实践


重要小贴士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现已推出V2.5密码狗版本,将于2015年9月18-20日举办第五期培训班,详细信息请查看平台功能栏【培训报名】。


⊙作者:王付 ⊙编辑:小余


众所周知,茵陈蒿汤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辨治湿热黄疸证的重要代表方,可因方中茵陈、栀子、大黄作用病变部位具有不确定性,所以运用茵陈蒿汤辨治病证不能局限于湿热黄疸,结合数年临床运用辨治体会,临证只要辨清病变证机是湿热,均可选用茵陈蒿汤为基础方,常常能取得良好治疗效果,于此试将肤浅认识略探于次,以抛砖引玉。


1 方证思考


1.1 方药作用及病位

学用茵陈蒿汤,首先要辨清方中茵陈、大黄、栀子的作用部位及特点,然后才能更好地运用茵陈蒿汤辨治诸多疑难杂病。


茵陈具有利湿清热及平肝,坚肾,燥脾、降肺,通利关节,清利头目等作用。如《神农本草经》:“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名医别录》:“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本草拾遗》:“通关节,去滞热,伤寒用之。”《日华子本草》:“治天行时疾,热狂,头痛头旋,风眼痛,瘴疟,女人症瘕,并内损乏绝。”《医学入门》:“消遍身疮疥。”《医林纂要》:“坚肾,燥脾湿,去郁,解热。”《本草再新》:“泻火,平肝,化痰,止咳发汗,利湿,消肿,疗疮火诸毒。”综合历代医家治病经验而得知茵陈可辨治头目、关节、肝、肾、肺、脾等病证,病变证机涉及湿、热、瘀,故用茵陈不能仅仅局限于在肝之黄疸。


栀子具有清热燥湿等作用,《神农本草经》:“主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齄,白癞,赤癞,疮疡。”《名医别录》:“主治目热赤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药性论》:“去热毒风,利五淋,主中恶,通小便,解五种黄病,明目,治时疾,除热及消渴口干,目赤种病。”《药类法象》:“治心烦懊恼,烦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带,小便不利。”综合历代医家治病经验而得知栀子可辨治头目、心胸、胃大肠小肠、以及下焦和妇科病证,亦即栀子可治全身上下内外之湿热。


大黄泻热祛瘀等作用,《神农本草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名医别录》:“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药性论》:主寒热,消食,炼五脏,通女子经候,利水肿,破痰实,冷热积聚,宿食,利大小肠,贴热毒肿,主小儿寒热时疾,烦热,蚀脓,破留血。“《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塑滞……利大小便,并敷-切疮疖痈毒。”《本草纲目》:“主治下痢亦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综合历代医家治病经验而得知大黄既可泻热又可泻瘀,辨治病变部位涉及肠胃、皮肤、以及五脏六腑。


因茵陈、栀子、大黄各自作用的特殊性,组方合用的聚合性,临证针对湿热的切机性,所以辨治湿热的病变部位具有广泛性和不确定性,以此深入学习才能用活茵陈蒿汤辨治诸多疑难杂病。


1.2 解读方药及配伍

深入研究茵陈蒿汤方药及用量 [茵陈蒿六两(18g),栀子擘、十四枚(14g),大黄去皮、二两(6g)],应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研究其内在相互关系,达到引导学习思路与运用技巧的目的。


诠释用药要点:方中茵陈清利湿热,降泄浊逆;栀子清热燥湿除烦;大黄泻热燥湿,推陈致新。又,方中茵陈疏泄利湿清热;大黄、栀子泻热,大黄偏于导热泻大便,栀子偏于泻热利小便,方药相互为用,以清热利湿退黄为主。


剖析方药配伍:茵陈与栀子,属于相使配伍,茵陈助栀子清热,栀子助茵陈利湿;茵陈与大黄,属于相使配伍,茵陈助大黄泻热,大黄助茵陈泻湿;大黄与栀子,属于相使配伍,增强泻热燥湿。


权衡用量比例:茵陈与栀子为9∶7,提示利湿与清热燥湿间的用量关系,以治湿热;茵陈与大黄为3∶1,提示利湿与泻热燥湿间的用量关系,以治湿热蕴结;大黄与栀子为2∶5,提示清热与泻热间的用量关系,以治郁热。又,方中用药3味,利湿药1味如茵陈,用量是18g;泻热药2味如大黄、栀子,用量总和是20;利湿药,泻热药用量比例是9∶10,从用量分析方药主治,病是湿热证且不能仅仅局限于湿热黄疸证。


1.3 思辨方证及应用

1.3.1 辨治肝胆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婴儿肝炎综合征,急慢性胆囊炎,化脓性胆管炎,慢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胆道蛔虫症,胆结石等病在其演变过程中出现胁痛,黄疸,舌质红,苔黄腻且符合茵陈蒿汤辨治要点。


1.3.2 辨治妇科疾病如慢性盆腔炎,慢性阴道炎,慢性附件炎等病在其演变过程中出现带下量多色黄,阴部潮湿,舌质红,苔黄腻且符合茵陈蒿汤辨治要点。


1.3.3 辨治皮肤病如荨麻疹,脂溢性皮炎,接触性皮炎,湿疹等病在其演变过程中出现丘疹,瘙痒,舌质红,苔黄腻且符合茵陈蒿汤辨治要点。


2 实践探索


2.1 慢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徐某,男,58岁,郑州人。有多年慢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病史,近因朋友介绍前来诊治。刻诊:胁肋拘急胀痛,倦怠乏力,恶心,腹胀,不思饮食,口苦口腻,舌质红,苔黄腻,脉沉滑。经检查:肝脏肿大,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辨为湿热夹气虚证,治当清热利湿,兼益中气,给予茵陈蒿汤与半夏泻心汤合方加味,茵陈20g,栀子15g,大黄6g,黄连3g,黄芩10g,姜半夏12g,干姜10g,红参10g,白术10g,大枣12枚,炙甘草10g。6剂,水煎服,每日分3服。二诊:恶心好转,腹胀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胁肋拘急胀痛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四诊:饮食转佳,以前方6剂。五诊:口苦、腹胀、恶心止,以前方6剂。六诊:诸证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七诊:经复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恢复正常,以前方30剂。八诊:肝脏轻度肿大,以前方30剂。之后,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分3服,治疗半年。又经复查:肝脏肿大消除,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正常。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体会:根据胁肋拘急胀痛、苔黄腻辨为湿热,再根据恶心、不思饮食辨为热扰脾胃,因倦怠乏力辨为气虚,以此辨为湿热夹气虚证。方以茵陈蒿汤清热利湿;以半夏泻心汤健脾益气,清热温阳,加白术健脾益气,生化气血。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2.2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朱某,女,37岁,郑州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已有5年病史,用西药虽症状减轻,但停药则诸症状又出现,检查各项指标未恢复正常,服用中药也未达到预期治疗目的,近因病友介绍前来诊治。刻诊:头汗出,手心烦热,足心怕冷,腰酸,下肢沉重软弱无力,口苦口腻,肢体困重,大便干结,眼球轻微突出,舌质淡红,苔黄腻,脉沉弱。辨为湿热蕴结,肾阴阳虚证,治当清利湿热,滋补肾阴,温补肾阳,给予茵陈蒿汤与肾气丸合方加味:茵陈20g,栀子15g,大黄6g,生地黄24g,山药12g,山茱萸12g,茯苓10g,泽泻10g,牡丹皮10g,附子3g,桂枝3g,海藻30g,生甘草10g。6剂,第1次煎35分钟,第2次煎30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天分3服;二诊:头汗出止,口苦减轻,大便通畅,减大黄为3g,以前方6剂;三诊:腰酸好转,以前方6剂;四诊:手心烦热和足心怕冷消除,以前方6剂,之后,以前方因病证变化略有变化治疗80余剂,经检查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为了巩固疗效,又将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10g,每日分3服,治疗3个月;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体会:根据口苦口腻、肢体困重辨为湿热,再根据手心烦热、头汗出辨为虚热,因足心怕冷辨为阳虚,又因腰酸、下肢软弱辨为肾虚,更因大便干结辨为湿热蕴结,以此辨为湿热蕴结,肾阴阳虚证。方中茵陈蒿汤清利湿热;以肾气丸滋补肾阴,温补肾阳,兼以利湿,加海藻软坚散结,甘草益气和中。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2.3 慢性盆腔炎、盆腔积液

夏某,女,41岁,郑州人,有多年盆腔炎、盆腔积液病史,近因病证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少腹胀痛拘急,带下粘稠量多色黄,腹部轻微怕冷,倦怠乏力,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略腻,脉沉弱。辨为湿热阳郁气虚证,治当清利湿热,兼以通阳益气,给予茵陈蒿汤与薏苡附子败酱散合方加味:茵陈20g,栀子15g,大黄6g,附子5g,薏苡仁30g,败酱草30g,车前子30g,山药45g,芡实15g,生甘草10g。6剂,第1次煎35分钟,第2次煎30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天分3服;二诊:少腹拘急止,仍有轻微胀痛,加川芎10g,以前方6剂;三诊:带下明显减少,以前方6剂;四诊:少腹胀痛止,拘急未发作,以前方6剂;五诊:诸证趋于缓解,以前方治疗20余剂,经B超检查,盆腔积液消除;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体会:根据带下粘稠量多色黄辨为湿热,再根据腹部轻微怕冷、大便干结辨为阳郁不通,因脉沉弱辨为气虚,以此辨为湿热阳郁气虚证。方以茵陈蒿汤清热利湿;薏苡附子败酱散通阳清热利湿,加山药、芡实,健脾益气止带,车前子清热利湿,生甘草清热益气和中。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2.4 慢性中耳炎

许某,男,52岁,郑州人,有多年慢性中耳炎病史,近因病证发作前来诊治。刻诊:耳中胀闷及流黄色浊液,有异味,因劳累及情绪异常加重,口苦,口渴不欲多饮,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沉弱。辨为湿热夹气虚气郁证,治当清利湿热,健脾益气,给予茵陈蒿汤与小柴胡汤合方加味:茵陈20g,栀子15g,大黄6g,柴胡24g,黄芩10g,生半夏12g,生姜10g,大枣12枚,红参10g,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6g。6剂,第1次煎35分钟,第2次煎25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天分3服;二诊:耳中胀闷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流黄色浊液减少,以前方6剂;四诊:耳中胀闷及流黄色浊液消除,以前方6剂;五诊:诸证基本消除,以前方6剂;之后,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12剂,每2天1剂。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体会:根据耳中胀闷及流黄色浊液辨为湿热,再根据劳累加重、脉沉弱辨为气虚,因情绪异常加重辨为气郁,以此辨为湿热夹气虚气郁证。方以茵陈蒿汤清利湿热;以小柴胡汤清热调气益气;加白术健脾益气燥湿,茯苓健脾渗利湿浊。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参考文献:略


[本文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年4月第30卷第4期,由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2014)编校发表,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渡舟:谈治疗肝炎的经验—湿热类!
茵陈蒿汤
三:伤寒脉络之阳明病变证
胆结石吃什么药最好?
清热祛湿剂之茵陈蒿汤
龙胆泻肝汤合茵陈蒿汤治疗慢性胆囊炎65例临床观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