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诗歌鉴赏之--词曲
古代诗歌鉴赏之--词曲
  

古代诗歌鉴赏之--词曲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阮郎归① 秦观

  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丽谯②吹罢小单于,迢迢清夜徂。

乡梦断,旅魂孤,峥嵘岁又除。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

    注:①此词作于郴州贬所;②丽谯:壮美的高楼。小单于,唐曲调名。李益《听晓角》诗:“无数塞鸿飞主度,秋风卷入小单于。”

    1)词的上阕主要描写了怎样的环境?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词的最后两句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

    1)词的上阙以简练的笔触描写了一个寂静幽深凄冷的环境。初春季节,冷雨凄风,庭院深虚,寒夜闻曲,笛曲幽咽,衬托出长夜遥迢,思乡难眠。营造了乡思旅愁的足够氛围,传达出客地浓厚的孤独寂寞之感。(寂静凄凉 幽深 答到两个1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效果1 氛围 孤独寂寞)

    2)①对比。郴州与衡阳相比,郴州更偏僻、离家更遥远,从而可以感知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凄凉;②用典。借“鸿雁传书”的典故,表达离家人借书信寄托的思念之情,然而作者在偏远的郴州,连传信的大雁都没有,这种思念之苦可以说到了绝望的地步。从而委婉曲折地透露出他身贬郴州,离乡日远,久无家书的痛苦感情。(手法2分,分析各2分。如果答到一种给3分,两种4分)]

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词后题目。

[黄钟]人月圆·客垂虹

(元) 张可久

    三高祠①下天如镜,山色浸空蒙。莼羹张翰,渔舟范蠡,茶灶龟蒙。故人何在,前程那里,心事谁同?黄花庭院,青灯夜雨,白发秋风。

    【注】①三高祠,在吴江垂虹桥东,祀越范蠡、晋张翰、唐陆龟蒙,此三人皆功成名就而后退隐。

    8.这首散曲的结尾三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又描绘出一个怎样的游子形象?请分别进行简要概括。(5分)

    9.这首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抒发思想感情?请选取其中两种手法结合作品进行简要赏析。(6分)

    8 ⑴作者以黄花、青灯、庭院、夜雨、秋风等意象描绘出一幅秋风萧瑟、夜雨凄凉的孤寂图景。(2分,列举意象、概括景象特点各1分)

    ⑵这三句描绘了一个人生失意、客居异乡、孤寂凄凉、年华老去的游子形象。(3分,特点2分,身份1分。)

    9.⑴用典,(1分)作者以范蠡、张翰、陆龟蒙三人功成身退的典故,(1分)表达了对古贤的追慕以及由此引起的感慨自伤之情。(1分)

    ⑵直抒胸臆,(1分)作者以“故人何在,前程那里,心事谁同”三句反问,(1分)直接表现了作者知音难觅、前途渺茫、无人理解的悲凉心境和孤寂情怀。(1分)

    ⑶以景结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1分)作者以丛菊满院、夜雨青灯、瑟瑟秋风的凄清景象收束全曲,(1分)表现了客居他乡、白发穷途的孤寂凄凉。(1分)

3.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浪淘沙 夜雨

梁寅①

檐溜泻泉声,寒透疏棂。愁如百草雨中生。谁信在家翻似客,好梦先惊。花发恐飘零,只待朝晴。彩霞红日照山庭。曾约故人应到也,同听啼莺。

【注】①梁寅( 1309-1390),字孟敬,新喻(今江西省新余县)人,元宋明初学者。

    1)词中主人公为何而“愁”?“彩霞”“红日”“啼莺”这组意象表达了他怎样的心境?(3分)

    2)画线词句是怎样写“愁情”的?请简要分析。(4分)

    1)①为“花发恐飘零”而愁(或为“在家翻似客,好梦先惊”而愁)。②表达了豁达、愉悦的心境。

    [3分。“为何而愁”1分,“心境”2分。]

    2)①通过描写雨骤天寒,渲染出一种“愁”的氛围。②将“愁”喻作春雨后疯长的“百草”,形象而贴切地突现了“愁”之浓烈。

    [4分。“雨骤天寒”1分,“渲染氛围”1分;“将‘愁’喻作‘百草’”1分,“‘愁’之浓烈”1分。]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2-23题。(6分)

解连环·孤雁

[]张炎①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却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谩长门②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注释】①张炎(1248-1319)南宋词人。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祖籍凤翔成纪(今甘肃天水),寓居临安(今浙江杭州)。前半生在贵族家庭中度过。宋亡以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曾北游燕赵谋官,失意南归,落拓而终。②长门:汉武帝时,陈皇后被打入长门冷宫。

    22.孔行素《至正直记》载:“张炎尝赋孤雁词,有云‘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人皆称之曰张孤雁。”其中“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一句该怎么理解?(2分)

    23.这首词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

    22.参考答案:该句是说雁群飞行能排成一字或人,而孤雁单飞排不成字,故说写不成书信,只能成一点,带回一点相思。

    23.参考答案:词作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词人身世飘零之感与家国之痛。全词紧扣一“孤”字展开描写,烘托渲染,以物喻人,将咏物与抒情合而为一,通过对孤雁的描绘,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感尽蕴含在对孤雁这一形象的描绘中。

5.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   绍兴乙卯登临绝顶小亭

叶梦得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注】高宗朝,叶梦得任建康知府,曾成功地阻止过金兵的渡淮入侵。本篇是他晚年退居吴兴后的作品,当时宋王朝南渡已有八年。

    1)请指出“万里横烟浪”中“横”字的作用。(2分)

    2)试析“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的表现手法。由此句可以联想到曹操《龟虽寿》中的哪两个句子?(4分)

    3)“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历来为评论家所推崇。请简要分析其表达的情感。(4分)

    1)(2分)用一个“横”字,与 “万里”相应,描写出江河烟浪的宽阔和无边无际。(2分,答出“描写出烟浪的宽阔和无边无际”即可)

    2)(4分)以“老去情怀”反衬“天涯想”的爱国心切,矢志不渝;“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反衬1分,分析1分,诗句2分)

    3)(4分)“空惆怅”抒发了作者虽有报国雄心却又壮志难酬的情怀;“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勉励下一代并寄希望于下一代的爱国情怀。(两点,每点2分)

6.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

少年游

北宋 柳永

    参差烟树霸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兰陵王柳

北宋 周邦彦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注释】(①蘅臯:生长香草的江边高地。②隋堤:汴河之堤,隋炀帝时所修。③寒食:清明前一天为寒食。榆火:朝廷于清明节取榆、柳之火以赐百官。

    (1)划线句都借折柳伤别,但写法不同,请简要分析。 (4)

    答:柳词写的是秋柳,用的是比喻,诗人借伤柳以伤别,一反古人“乐景写哀情”做法,以哀景映衬手法,突出了人间离恨之深。周词写的是春柳,用的是夸张,设想在长亭路上,年复一年,送别时折断的柳条恐怕要超过千尺了。表面看来是爱惜柳树,而深层的涵义却是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情深意挚,耐人寻味。

    (2)请分析两首词末句中“独自”和“愁”在情感表达上的妙用。(3)

    答:“独自凭兰桡”句,收景出人,以人物行动见意,把读者引入词情最苦处,“独自”二字下得沉重,写出自己带着深深的别离愁情倚着船浆孤身飘零而去的愁苦况。

    “愁一箭风快” “愁”字下得新奇,代行者设想,风顺船疾,行人本应高兴,词里却用一“愁”字,因为有人让他留恋着。回头望去,那人已若远在天边,只见一个难辨的身影,“愁”字包含着无限的怅惘与凄惋。

7.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如梦令

曹组

    门外绿阴千顷,两两黄鹂相应。睡起不胜情,行到碧梧金井。人静,人静。风动一庭花影。

    1)请从动静的角度,分析本词的写景特色。(3分)

    2)简析诗人为什么“不胜情”。(4分)

    1)“门外绿阴千顷”写静态,“两两黄鹂相应”,写动态;(1分)“人静,人静”,写静态;“风动一枝花影”,写动态。(1分)这两处描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1分),营造了清幽的境界。(1分)【本小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E。两处动静特点各1分,意境1分。】

    2)醒来闻黄鹂两两相应,而人却独处;(1分)起行又静不见人,唯见风动花影。(1分)这种寂寞的环境,让诗人产生了孤独难耐之情。(1分)

    本小题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E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南歌子 贺铸

    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阴阴夏木啭黄鹂。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

    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日长偏与睡相宜。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注】贺铸,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但他秉性刚直,不阿权贵,一生屈居下僚,郁郁不得志。

    8、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5分)

    9、词的下片一连写了士大夫消夏乐闲的哪四件生活琐事?在作者笔下,这些事似乎都有一种和韵事格格不入的苦涩味,与上片大异其趣,请简要分析(6分)

    8、上片描绘出一幅闲适恬谈、生机勃勃的夏日风景图。(2分)词人独立庭院,点点疏雨在池塘中留下了微微的涟漪,轻风拂面而来。周围树木成阴,枝头上黄鹂婉转啼鸣,一只不知从何处飞来的白鹭,落在池畔,迟迟不愿离去。词人观疏雨、沐轻风、听黄鹂、友白鹭,怡然自得,其乐陶陶。(3分)

    9、写了饮酒、下棋、睡觉、题诗四件生活琐事。(2分,两个1分,四个2分)饮酒而“易醉”,下棋而敌手“难逢”,字里行间蕴含着的仍然是一种百无聊赖的心绪;夏日长长,无所事事,最适合于睡觉,作者自我解嘲;睡起题诗,则只能“自题”自赏,自取其乐。(2分)透露着作者孤寂落寞、知音难求的情怀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刘克庄

    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磨盾鼻①,一挥千纸,龙蛇犹湿。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有谁怜、猿臂故将军,无功级②?

    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生怕客谈榆塞③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

    【注】①盾鼻:盾中央的纽。磨盾鼻:在盾鼻上磨墨。②无功级:指汉代李广抗击匈奴,屡立战功,却不得封侯。③榆塞:代指北方边塞。

    赏析:这首词原有自注:“忽动从戎之兴”,即作者忽然产生从军杭金的念头。

    词的上片从对往日军营生活的回忆写起。“记当日”表明时间是回忆往日,写自己担任军门工作时的威武之气,当时刘克庄在李狂幕府做文书,被誉为“烟书檄笔,一时无两”。他本人也颇为自负,正所谓“少年自负凌云笔”。接下来“磨盾鼻”三句,显示出自己写文书时的文思敏捷,倚马可待;“铁马”两句源自于陆游《书愤》一诗的名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晓嘶”和“夜渡”相对,表明强敌压境,战斗紧迫,对仗工整。最后“有谁怜”三句,是借“李广难封”典故表明自己曾经满怀壮志,最后却是无功而归,充满怨愤和遗憾之情。总体看来,上片在回忆往日情形时经历了由高昂到怨愤的情绪过程。

    下片是抒写诗人心中悲凉深沉的哀叹之情。诗人现在已是无路请缨,“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正话反说来倾诉心中的愤慨。第一句说那些杭敌恢复的方略和军中生活的记录,已经零落殆尽,而自己也没有心思去整理。只能靠着焚香煮茗来打发时光,这句与辛弃疾《鹤鸽天》中“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有异曲同工之妙,表达的都是一种无奈之情。“生怕”两句写出过去遭遇给作者留下的伤痛,不但自己不谈,而且连客人也要避之。末尾一句语出烛之武:“臣之壮也,扰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左传》)看似叹息时光流逝,实际上感叹的是自己如今壮志未酬身先老,运用了曲笔的手法。

    整首词风格与辛词极似,在慷慨淋漓之中满含悲凉深沉之哀叹。主题是要收复中原建立功名,曲笔的运用恰当地表现了英雄失志却又不甘寂寞的思想。

    【一诗一得】

    正话反说:类似于反语,立意较为含蓄,如本词的第二句,作者极力写自己放弃抗敌大计,一门心思致力于温习茶经香谱、教孩子诵读《花间集》这样平庸日常的琐事。一个“时时”,一个“生怕”,从反面表达了自己恢复山河的抱负难为所用的无奈和悲哀。这种无奈和悲哀对于作者来说,难以直面,只能出以自嘲的口吻。这正话反说的背后,有着作者对时光虚掷、壮志难酬的深沉伤痛。

    ⑴上阕“磨盾鼻,一挥千纸,龙蛇犹湿”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夸张、比喻(1分)。传神地显示了草拟文书时笔走龙蛇、倚马可待的超人才气和踌躇满志的精神状态(2分)。】

    修辞手法(夸张、比喻、借代),答对其中一种得1分;答对其中两种得2分;多答不扣分。扣住“比喻”、“借代”或“夸张”手法分析作用且表述准确,则再得2分。

    ⑵上阕“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战争场面?(3分)

    答案:【天刚黎明,寒气侵人,披着铁甲的战马已嘶鸣起来,奔赴战场;黑夜里,狂风呼啸,怒涛翻滚,高大的战船正在抢渡(2分)。这两句生动地描绘出两军交战的惊心动魄的场面(1分)。】

    语句通顺,描述基本准确,一句1分;采用分总或总分结构均可;生硬翻译,则此处的2分不可赋予。概括,意对即可,1分;若概括不准确,此处的1分,不可赋予。

    ⑶这首词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上阕,以李广自况,表达了虽有战功却不获封赏的怨愤之情(2分);下阕,通过叙写温书、课子、懒得整理旧时诗文疏奏等貌似闲散的生活,表达了英雄失路、壮怀难伸的隐痛和酸苦(2分)。】

    感情,3分;答出其中(①虽有战功却不获封赏的怨愤之情,②英雄失路、壮怀难伸的隐痛和酸苦)一种,得2分;两种,得3分;意对即可。若联系诗句作答,则再得1分。

10.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17分)

梅花引  荆溪阻雪

(南宋)蒋捷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①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词以“白鸥问我泊孤舟”起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引出孤舟受阻的题意。

    B.“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以问句形式,直接回答了“是身留,是心留”的问题。

    C.“花外楼,柳下舟”回忆和故友同游的情景,与眼前冷清凄寒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D.词中“旧游”“梦也”等词语的重叠使用,使作品表达的情感回环跌宕,读来韵味十足。

    ②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词中“我”的形象。(4分)

    ③结尾“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是怎样表达词人的愁情的?请加以解说。古诗词中写愁情的名句还有很多,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请从你熟悉的古诗词中另外举例,赏析其表达效果。(10分)

     B3分)

    ②(4分)答题要点:

    1)答出形象特点:孤独、愁苦的词人形象。(2分)

    2)结合词句分析:从神态、心理、动作、环境、侧面等方面分析,能够表现出词人形象即可。(2分)

    ③答题要点:

    第一问:写出表现手法(映衬、拟人),并能结合词句恰当分析。(3分)

    第二问:举例准确(1分),能进行赏析(3分),语言表达通顺(3分)。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少年游

苏轼

        润州作,代人寄远。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却是娥①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注:①姮娥,即嫦娥。

    1)上阕“雪”与“杨花”互喻,构思巧妙,试分析这两个意象在表情达意方面所起的作用。(4分)

    2)结合诗句分析下阕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4分)

    1)雪与杨花代表着两种不同节候的特点,一可以形象地表示气候由冷到极暖,双方离别时间之长,从而表达对远人深深的思念;(2分)二可以构成洁白迷濛的景象,象征着纯真而纷乱的情思。(2分)

    2)想象(联想)、反衬、拟人。把月照梁上燕想象为月中嫦娥只垂爱于成双成对的燕,而不顾怜空闺独守之人,表达了主人公的孤寂和思念。由双栖燕联想到单栖人,反衬出独守空闺的孤单寂寞。(手法任答一种1分,分析1分,情感2分。)

12.阅读下列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破阵子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1)杜甫在《蜀相》中写道“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在晏殊的这首词中作者也写到了黄鹂鸟的声音--“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试结合原诗词,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4分)

    2)词的下阕写人物,试简要分析青年女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并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这一青年女子形象的。(4分)

    1)答案:《蜀相》中,作者写黄鹂鸟的叫声是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用黄鹂鸟的叫声反衬出诸葛亮祠堂周围的寂寥冷落,寄托着诗人对诸葛亮身后凄凉的哀叹和同情。亟盼良相贤才平叛定国,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悲愤之情。同时也有物是人非、历史沧桑的感慨。

    晏殊的《破阵子》用黄鹂鸟的叫声衬托出周围的幽静,写出了春光的美好,抒发了热爱春光的欢快自在之情。

    2)答案:活泼天真、纯洁无瑕的少女形象。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刻画青年女子形象--声音: 巧笑,表情和动作:逢迎、笑从双脸生,心理:疑怪昨宵春梦好。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眼儿媚

无名氏

萧萧江上荻花秋,做弄许多愁。半竿落日,两行新雁,一叶扁舟。

惜分长怕君先去,直待醉时休。今宵眼底,明朝心上,后日眉头。

    1)这首词的上下两片都围绕一个“愁”字抒写情绪,但在写法上有所不同,请写出其中的两点不同。(4分)

    2)这首词里的数量词和时间名词的运用很有特色,请结合词句分别进行简要赏析。(4分)

    1)(4分)①上片从空间落墨,下片从时间着笔;②上片借景物描写渲染愁绪,下片用心理描写表达愁绪(或直接抒写离别的痛苦)。(酌情给分。)

    2)(4分)这首词上片使用了“半竿”“两行”“一叶”等数量词,描写那西沉的太阳只剩半根竹竿那么高了;两行新雁越飞越远,飞往南方老家去了;眼前的这一条小船,就要载着我的朋友(或郎君)别我而去了。数量词表达准确,对仗工整,使离别之景饱含愁情。(2分)下片使用了“今宵”“明朝”“后日”这些时间词,巧用“今、明、后”写时间的推移,配以“宵、朝、日”三字,则又有了夜晚、早晨、白天的变化,在虚实结合中渲染了无尽的愁思。(2分)(酌情给分。)

14. 阅读下面这两首元曲,回答89题。(8分)

天净沙·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8.请分别说出“轻烟老树寒鸦”的“寒”字、“枯藤老树昏鸦”的“昏”字的妙处。(4分)

    9.请简要分析这两首元曲的不同之处。(4分)

    8.“轻烟老树寒鸦”的“寒”字,突出了深秋的特点, 渲染了冷寂的气氛,表达了惆怅之情。(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2分) “枯藤老树昏鸦”的“昏”字,点明了时间日渐黄昏,与“夕阳西下”相呼应,引发了作者的羁旅之愁。(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2分)

    9.不同点有:①《秋》表达了孤寂惆怅之情,这种惆怅失落之情在后来似乎得到了些许安慰;而《秋思》主要表达了羁旅之愁。②从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看,《秋》比较含蓄蕴藉;而《秋思》则有直抒胸臆的内容。③《秋》的写景顺序为由远及近;而《秋思》的写景顺序是由近及远。④《秋思》的意境比《秋》更为凄清阔远。(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4分,其他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5.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临江仙 送钱穆父①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辈。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②改火:指年度的更替。⑧筠:竹。

    1)“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赞扬了友人什么样的品格?4分)

    2)“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句,有人认为豪放达观,有人认为失意惆怅,你的看法呢?简要分析。

    1)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手法,赞扬了友人淡泊、坚贞的品格.(4分,“手法”2分,“品格”2分)

    2))①是豪放达观,意在劝慰他人。诗人认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自当随遇而安。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洒脱情怀。②是失意伤怅。意在感伤自身。诗人认为自己和友人一样不幸。表达了诗人对仕宦浮沉的惆怅,对身世飘零的慨叹。③如说既有豪放达观,又有失意惆怅,心境复杂,言之成理亦可。(4分,其中“看法”1分,联系作品分析3分)

16.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词后题目。

六幺令

次韵和贺方回金陵怀古,鄱阳席上作

李纲①

    长江千里,烟淡水云阔。歌沉玉树②,古寺空有疏钟发。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兵戈凌灭。豪华销尽,几见银蟾自圆缺。

    潮落潮生波渺,江树森如发。谁念迁客归来,老大伤名节。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高楼谁设。倚阑凝望,独立渔翁满江雪。

    【注】①李纲(1083-1140)字伯纪,号梁溪先生,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一度起用为相,曾力图革新内政,仅七十七天即遭罢免。多次上疏,陈抗金大计,均未被采纳。②玉树,指《玉树后庭花》,为南朝陈后主为其爱妃张丽华所制。

    8.词的上片,诗人为了凸显“六代兴亡如梦”的物是人非之感,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分析。(6分)

    9.词的下片提到了“渔翁”的形象,请简要概括这一形象的特点,并说明诗人写到这一形象的用意。(5分)

    8.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了对比(2分)的表现手法来表达感慨。诗人以“千里长江”、“古寺疏钟”、“天上银蟾”的存在与金陵的衰亡进行对比,(2分)鲜明地表达了“六代兴亡如梦”的感慨。(2分)

    〖或〗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了反衬(2分)的表现手法来表达感慨。诗人以“千里长江烟淡水阔,古寺疏钟回响不绝,天上银蟾圆缺自若”的永恒自然之景,反衬金陵的衰亡(2分),鲜明地表达了“六代兴亡如梦”的感慨。(1分)

    (答“借景抒情”、“用典”等虽用到,但不是主要的手法,酌情给分,不超过3分。)

    9.渔翁是一个独立不移、坚韧不拔的形象。(2分)诗人化用柳宗元《江雪》中的诗句,以渔翁的形象自比,(1分)来表达自己虽境遇多舛,但仍矢志不移,坚持抗金,挽救民族危亡的决心。(2分)

17.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双调]沉醉东风   重九

[]卢挚

    题红叶①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②?

    【注】①相传,唐代有一宫女在红叶上题诗,经御沟流出宫外,为一读书人所得。后来宫中遣放宫人,题诗的宫女就嫁给了那个读书人。②“白衣送酒”的典故出自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陶潜九月九日无酒,于宅边菊丛中摘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⑴请赏析“月落山容瘦”的“瘦”字的妙处。(3分)

    ⑵请赏析“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 ?”所蕴涵的思想感情。(3分)

    ⑴示例: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秋天草木凋零,月落时分山影斜长显得清瘦的姿态。(3分)

    ⑵示例:表达了作者在重阳佳节,面对衰柳寒蝉的满目秋景,却无人作陪的淡淡哀愁。(3分)

18.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后面题目。(6分)

[双调]寿阳曲

贯云石

    新秋至,人乍别①,顺长江水流残月。悠悠画船东去也,这思量起头儿一夜②。

    【注】①乍:猝然。②起头儿一夜:指别后第一夜。

    1)这首小令从哪几方面来表现主人公的离愁别绪?请简要说明。(3分)

    2)这首小令如何运用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来抒情?请简要分析。(3分)

    1)(3分) 从离别的时令、离别时的情景、别后的感受来表现主人公的离愁别绪。

    2)(3分) 答案示例:这首小令采用“新秋”“水流”“残月”等意象,描绘出一幅冷落萧索的画面,渲染了离别的伤感气氛,将抽象的离愁别绪寓于具体的景物之中。

1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

乙卯吴兴寒食

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1)本词上片叙写了哪些场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4分)

    2)“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两句的写景有何特点?(4分)

    3)末句中“无影”二字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佳妙之处。(2分)

    1)词的上片叙写了吴中健儿驾舞龙舟、游女荡秋千、游人踏青三个场景,营造了热闹、欢快的氛围。(三个场景各1分,气氛1分)

    2)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从视觉的角度描写了行云去后远山笼罩在暮色中,从听觉角度描写了白天的笙歌已经停止,喧嚣了一天的池院安静下来,两句话营造出了静谧的氛围,与上片中的热闹形成鲜明的对比。(答出手法2分,结合诗句阐述2分)

    3)“无影”写出了月色清明,甚至可以看到细小的杨花飞舞,但是月色明而不亮,所以杨花飞过而无影,这样就使得庭院中的一切景致都蒙上了一层轻雾,别有一种朦胧之美。(2分)

2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词的上片写了些什么景?通观全词,在写景上有何特色?(4分)

    2)从这首词中,你读出词人怎样的情感?(4分)

    1)春天还没有过去,杨柳在和煦的春风中飘荡。登上超然台眺望,只见半沟护城河的春水,满城的春花,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有“以乐景衬哀情”的成分。答出一点即可得2分。(2)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最后词人为解脱苦闷而自我心理调适,认为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

2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①。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①沈郎: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此处是诗人自指。

    8.这首词上阕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其用意是什么? 6分)

    9.词的最后一句“此情惟有落花知”含蕴丰富,耐人寻味,请简要分析它包含了哪几重意思? 5分)

    8.这两句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的画面:春日和风吹拂大地,薄云贴水迅飞,天气初晴,衔泥新燕正软语呢喃(描述画面2分,画面特征1分);以乐景写哀情(或“以乐衬哀”“反衬”“先扬后抑”)(手法1分);面对如此良辰佳景作者却用沈约之典,说自己腰围带减,瘦损不堪,这与万物盎然形成反差,乐景、哀情相衬,愈见诗人的感伤(简析2分)。

    9.“此情”是指诗人孤独寂寞和思念故旧亲人的感情(1分);第一重,这种情感无人理解,惟有落花能知,足见作者心情之孤独;第二重,落花之所以能理解作者的心情,是因为作者的命运与落花相似,同病相怜;第三重,即使落花能理解作者心情,但落花无言,无可劝慰,更显作者心情之凄惘。(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

2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金)元好问①

    百啭娇莺出画笼,一双蝴蝶②芳丛。葱茏花透纤纤月,暗澹③香摇细细风。    情不尽、梦还空,欢缘心事泪痕中。长安西望肠堪断,雾阁云窗又几重。

    注:①元好问:1190-1257,太原秀容(今山西)人,金亡不仕元。1233年,蒙古军攻陷金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后,元好问与一些官民被羁管在聊城(在山东),过半是囚徒半是苦工的俘虏生活。这首词即写在其作为阶下囚期间。②殢:停留。③暗澹:这里指香气清淡。

    1)请写出上阕中能反衬作者当时被羁管生活的语句?(2分)

    2)下阕“欢缘心事”中的“心事”主要有哪些?(4分)

    3)这首词的上下阕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1)百啭娇莺出画笼  一双蝴蝶殢芳丛(每句1分)

    2)对国家灭亡的痛心和郁愤(2分),对家人的思念、对家人处境的担忧(2分)。

    3)上阕间接抒情,通过莺出画笼、蝴蝶殢花、花透月光、轻风送香等美好景象的描写,隐约传达出作者的忧伤(2分);下阕直抒胸臆,以深情难诉、美梦幻空、满面泪痕、愁肠寸断来抒发自己的愁思和郁愤(2分)。

23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

春夜闻笛①

李益

  寒山②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采桑子③

南宋 朱敦儒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相映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注释:①李诗是诗人谪迁江淮时所作。②寒山,今江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泗流域战略要地,屡为战场。③周必大在《二老堂诗话》说朱敦儒“靖康离乱,避地自江西走二广”

    1)两首诗传情达意都借助了“雁”这一意象。李诗借大雁春来北飞,言迁客欲归不得(雁归而人留),寄喻得体,衬托有方。朱诗借旅雁自比,以万里反衬自身的孤单,写虽在战乱中来到江南作客,但仍无法忘怀那“万里烟尘”的中原,比喻形象,对比鲜明。(3)

    2)两诗中都有一“泪”字,但抒发的情感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4)

    答:李诗之泪是自伤身世之泪,表现了诗人被贬南方,渴望北归而不能的遗憾与怨恨;(2分)朱诗之泪是忧时伤世之泪,表现了诗人因中原沦陷被迫漂泊江南的离愁别恨与担忧时局的爱国情怀。(2分)

24.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踏莎行

吕碧城

    水绕孤村,树明残照,荒凉古道秋风早。今宵何处驻征鞍?一鞭遥指青山小。

    漠漠长空。离离衰草。欲黄重绿情难了。韶华有限恨无穷。人生暗向愁中老。

    注:吕碧城,晚清四大女词人之一,一生坎坷波折,先后投身于报纸编辑、女子教育等社会活动,充满强烈的爱国热忱。此词作于1902年,词人时年20岁。

    1.“今宵何处驻征鞍?一鞭遥指青山小”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2分)

    2.这是一首人生应时感怀之作,结合全词分析词人是怎样来表现“愁恨”之重的?(4分)

   1)①不畏路途艰险,②意气风发,或英姿飒爽,或踌躇满志。

    2)①运用寓情于景的抒情手法。将“孤村”“残照”“古道葛凉”“离离零草”等意象组成接连不断的画面,来渲染凄清苍凉的气氛,烘托人物悲凉阿心境,和征途的愁苦。②直抒胸臆,最后二句直接抒发词人心中的压抑和沉闷。③“韶华”句运用对比,将韶华有限和恨无穷相对比,来表现词人的壮志难酬。

2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

    【答案提示】此词感情悲伤,认为见面的欢喜抵不上原来的离愁,随着离别又添了新的离别的悲伤,感情侧重于相见前后的悲伤,只看到了消极的方面;秦词写深沉的爱情,认为感情只要是长久,就不在乎是否日夜相守,是对离别人的劝慰,侧重于表现情感之深,态度积极。

    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4分)

    【答案提示】月、风衬托双星相逢,新欢与旧愁的比较。

26.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临江仙   朱敦儒

    直自凤凰城破后,擘钗破镜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注:①此词大约是在靖康之难十四年后朱敦儒避乱南方时写的,当时正好凤凰城破。    ②凤凰城:因汉长安城中有凤凰阙,故汉唐时长安又称凤凰城。

    1)这首词的上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2)有人说“今春还听杜鹃啼”一句,看似平常,实则富有表现力。你的看法呢?请简要分析。(4分)

    1)城破、擘钗破镜、信音稀,写出了国难当头、亲人离散、夫妻惨别的景象;梦回、魂断,则写出山长水远、音信难通的痛苦和无奈。(2分)抒发了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2分)

    2)此句饱含着作者年年希望又年年失望的无限辛酸。新的一年,笼罩在他心头的阴影仍是那样沉重;那杜鹃啼声中所特有的凄切悲苦的含义,宣告了主人公所遭受的又一次打击。(2分)“还”字,贯穿了过去与现在,交织着年年期望中的等待和等待中的失望,又对以后的状况作了一定的暗示。此句看似平常,实则出笔极为沉重,有千钧不敌之力。(2分)

27.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7分)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①!

    【注】①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去还乡,玄宗曾下诏将与镜湖相连通的一个小湖赐给他以示矜恤。

    1)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4分)

    2)请结合对全词的理解,说一说“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前三句将难忘的戎马生涯与现在无人记起的寂寞凄凉形成对比(或答“第一、二两句追忆当年的豪举与现在独作江边渔父的闲散形成对比”),表现自己理想成空的寂寞凄凉(或答“失落”“落寞”“惆怅”等);后两句中将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侯与志存恢复的有志之士却被闲置不用形成对比,表现了对世道不公的愤懑不平之情。(4分;手法2分,内容与情感分析2分)

    如答出对比和虚实结合,并分析合理,同样给分。

    2)这两句的意思是: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于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赐与吗?表达了词人对官家的轻蔑之态和内心的愤慨不平之情。(3分)

28.阅读下面的宋词和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君献

苏轼

    霜隆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樽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蟾宫曲·九日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

    1)苏词和张曲都有了“明日黄花”的典故,其含义是否相同?请结合词曲简要分析说明。(4分)

    2)张曲中“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描写的是什么情景?是否与主题有关?(4分)

    1)苏词的“明日黄花蝶也愁”因“万事到头都是梦”引出,喻良辰易逝,好花难久,正因为如此,今日对此盛开之菊,更应开怀畅饮,尽情赏玩。荣辱得失、富贵贫贱,都是过眼云烟;世事的纷纷扰扰,不必耿耿于怀。表现了苏轼的旷达情怀。(2分)

    张曲的“蝶愁来明日黄花”因“人老去西风白发”而引起。作者感叹时光流逝之快,人生易老,有“倦客思家”的感怀。(2分)

    2)“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用从前歌舞升平的稍纵即逝衬托现实中人老白发的凄凉,表现了游子不再留念他乡,而是思念故乡的情怀,这恰是主题的归好表达。

29.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8-9题。

柳梢青 · 

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②风光,山中岁月,海上③心情。

    []①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词人。南宋灭亡以后,曾参加抗元斗争,晚年隐居故乡山中,从事著述。②辇下:京师。③海上:汉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牧羊于北海上,矢志守节。

    8.词的上阙从哪些方面表现“城”之“愁”?(5分)

    9.联系全词,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8.(5分)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表现作者的忧愁。(1分)视觉方面:“铁马蒙毡”,整个临安城已处于元军铁蹄的蹂躏之下,“银花洒泪”,花灯流泪,渲染了全城凄惨阴森的氛围(2分)。听觉方面: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情调的“番腔”,街头演出的异族的鼓吹杂戏,一片呕哑之声,在忠于故国的南宋遗民听来根本不能称为“歌声” 2分)。

    9.(6分)“辇下风光”指心念故国,然而风光不再,表现亡国之痛(2分); “山中岁月”指自己身之所在,表现身在山中、报国无门的憾恨(2分);“海上心情”则是自己志之所向,借苏武牧羊矢志守节之典进一步表明自己守节不仕的志向(2分)。

30.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8-9两题。(11)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8.“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5)

    9.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6)

    8.翘道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向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9.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解析] 从题目中可知本词的内容是送别。本是送别人却说“浮天水送无穷树”,把送别写得含蓄,道出了惜别之情。“无穷树”暗指路途遥远,关切之情溢于言表。“带雨云埋一半山”中“雨云”透露出前途迷茫,内心因此郁闷。

    从下片“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人有间行路难”中可以看出。

3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菩萨蛮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着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1)这两首词的上阕都有写景的句子,“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风柔日薄春犹早”,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2)两首词的主题是否相同,风格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8.“山映”三句:傍晚,夕阳映照在远处的山峦,碧色的遥天连着秋水绿波,凄凄芳草,一直先远处延伸,隐没在斜阳照映不到的天边,表达出乡思离情。(2分)“风柔日薄春犹早”:春天刚到,虽然阳光还较微弱,但风已变得柔和,不像冬天那样刚猛,天气已经渐渐暖和起来,使人心情愉悦。抒发了欣喜之情。(3分)

    9.两首词的主题相同,都抒发了乡思离情。(2分)但范词的抒情比较直接,(结合赏析2分)李词的抒情是委婉含蓄。(结合赏析2分)

    赏析:[范词: “黯乡魂”二句,直接托出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明月皎皎,反而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不由得发出“休独倚”之叹。

    李词:早春又是乍暖还寒时节,小睡起来,微寒侵肤,刚才插到鬓上的梅花也已枯凋。词人不说心情的转变,只用天气的轻寒和梅花的凋残,暗示其意识流程。词人没有说自己如何沉溺于但愿长醉不复醒的醉梦中,只说醉卧时所烧的沉香早已炉灭香消,而词人还宿酲未解。而醉醒时乡思的凄苦,尽于言外可见。

32.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1)把“回头烟柳渐重重”中的“渐”字改为“却”好不好?请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词的下阕与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全词来看,所表达的情感是否完全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1)不好。“却”字只是表现出被重重烟柳挡住视线,“渐”字则生动的表现出词人离别时不断回顾的情态,然而越行越远,柳色逐渐转浓,突出词人不忍离去的情怀,愈来愈深的离愁。

    2)不完全相同,柳词主要表现对恋人的眷恋和离别之愁,而徐词中不仅表达了深深的离愁别绪,而且“浮生常恨飘蓬”和对未来旅途的想象,“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等句,还表现了孤寂凄凉、饱经漂泊的羁旅之愁。

3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8分)

淡黄柳

[]姜夔

    客居台肥南城赤栏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金人入侵,南宋偏安江南,合肥当时已成边区。

    1.词的上阕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怎样营造的?试从描写的角度加以简析。(4分)

    2.序中点明写此词“以纾客怀”,说说词人有什么样的“客怀”。(4分)

    1.凄凉(凄清岑寂),词人从听觉角度描写了晓角,从触觉角度描写了天气的寒冷,从视觉角度描写了空城和柳色,这些描写写出了巷陌凄清和词人的孤寂。

    2.①客居异乡的惆怅(思乡),②惜春伤春的情绪,③为国家和时局而忧惧。

   34.阅读下面这两首元曲,回答12题。(8分)

天净沙·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请分别说出“轻烟老树寒鸦”的“寒”字、“枯藤老树昏鸦”的“昏”字的妙处。(4分)

    2.请简要分析这两首元曲的不同之处。(4分)

    1.“轻烟老树寒鸦”的“寒”字,突出了深秋的特点, 渲染了冷寂的气氛,表达了惆怅之情。(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2分) “枯藤老树昏鸦”的“昏”字,点明了时间日渐黄昏,与“夕阳西下”相呼应,引发了作者的羁旅之愁。(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2分)

2.不同点有:①《秋》表达了孤寂惆怅之情,这种惆怅失落之情在后来似乎得到了些许安慰;而《秋思》主要表达了羁旅之愁。②从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看,《秋》比较含蓄蕴藉;而《秋思》则有直抒胸臆的内容。③《秋》的写景顺序为由远及近;而《秋思》的写景顺序是由近及远。④《秋思》的意境比《秋》更为凄清阔远。(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4分,其他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7)

怨王孙

李清照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旱。

    ①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A.上阕的“秋已暮”点明深秋时节,本词写的是深秋触日所见的特定景色。

    B.本词中的“红稀香少”与《如梦令》中的“绿肥红瘦”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下阕的“洗”字,将植物着露水后的清新、肃爽的特点突出出来。

    D.尾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鸥鹭的角度抒发情感,更为含蓄、深切。

    ②这首词抒发了什么情感?请结合词句回答。(4)

    D(拟人)

    ②抒发对深秋时节山水风光的喜爱和愉悦之情。如“湖上风来波浩渺”,写出了秋高气爽之景,令人心旷神怡,“水光山色与人亲”写出了诗人对风光的喜爱之情。而“莲子”“荷叶”“清露”“蘋花”“汀草”“眠沙鸥鹭”这样的清新之景也寄寓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3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金)元好问①

    百啭娇莺出画笼,一双蝴蝶②芳丛。葱茏花透纤纤月,暗澹③香摇细细风。    情不尽、梦还空,欢缘心事泪痕中。长安西望肠堪断,雾阁云窗又几重。

    注:①元好问:1190-1257,太原秀容(今山西)人,金亡不仕元。1233年,蒙古军攻陷金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后,元好问与一些官民被羁管在聊城(在山东),过半是囚徒半是苦工的俘虏生活。这首词即写在其作为阶下囚期间。②殢:停留。③暗澹:这里指香气清淡。

    1)请写出上阕中能反衬作者当时被羁管生活的语句?(2分)

    2)下阕“欢缘心事”中的“心事”主要有哪些?(4分)

    3)这首词的上下阕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1)百啭娇莺出画笼  一双蝴蝶殢芳丛(每句1分)

    2)对国家灭亡的痛心和郁愤(2分),对家人的思念、对家人处境的担忧(2分)。

3)上阕间接抒情,通过莺出画笼、蝴蝶殢花、花透月光、轻风送香等美好景象的描写,隐约传达出作者的忧伤(2分);下阕直抒胸臆,以深情难诉、美梦幻空、满面泪痕、愁肠寸断来抒发自己的愁思和郁愤(2分)

37.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双调]水仙子    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处,爱煞江南。

    1)试简要分析这首元曲在景物描写上“动静结合”的特点及表达效果。(5分)

    2)古典诗歌的意境,分“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你认为此曲属哪一种?简要举例分析。(3分)

    1)(5分)江上烟波荡漾,山中雾气氤氲,动静相映,更显出烟水迷茫的韵致;(1分)画檐连接不断,残荷丛生,安静恬淡;(1分)沙鸥飞舞,珠帘漫卷,给画面增添了几许摇曳之姿;(1分)画船驰来,酒旗招展,宁静之中显出浓郁的生活气息。(1分)这样,动静结合更加突出了江南的美丽可爱。(1分)

    2)(3分)应为“有我之境”。(1分)这首元曲看似描写客观景物,但处处有“我”。如“看沙鸥”就是“我”在看;“芰荷丛一段秋光淡”之“淡”也包含着“我”的感受;“爱煞江南”更是“我”情不自禁的情感表白。(2分,任举一例即可。)

3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

张昪①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②。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①张昪:南宋初人,作者经历了宋由盛到衰的时代转变。此词为作者退居期间所作。②低亚:低垂。

    (1)赏析上阕“水浸碧天何处断”一句中“浸”字的妙处。(3)

    (2)联系整首词,简要分析“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一句蕴涵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

    (1)“浸”有浸染之意,(1)一个“浸”字描绘出天幕低垂.天空仿佛被江水渗透的景象,表现出天水相连、浑然一色的宏大开阔的意境。(2)

    (2)表达了作者担忧时政的惆帐之情和无人可诉的孤寂之感。(2)诗人靠着层楼,面对清秋景象,想到历朝兴废尽人渔樵闲话,心中不免生出国家兴衰的慨叹和担忧时政的惆怅之情;(2)诗人面对清秋寒日西下之景,独倚层楼,“无言”寂寞,更生出一种无人可诉的孤寂和无奈。(1)

3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长相思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①秋啼金井阑②,微霜凄凄箪色寒③。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注解】①络纬:又名莎鸡,俗称纺织娘。     ②金井阑:精美的井阑。

    ③簟色寒:指竹席的凉意。

    1)“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箪色寒”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4分)

    2)请谈谈“孤灯不明思欲绝”一句中“孤”字的表达效果。(4分)

    1)描写了深秋时节,孤独幽居的凄凉景象。(步骤一,1分)时令已是深秋,纺织娘在井栏边悲凉鸣叫;霜露凄凄送寒气,竹席上凉寒逼人,清冷落寞,难以入眠。(步骤二,2分))从听觉和感觉的角度表现了诗人孤栖,内心凄凉落寞之感和思念之苦楚。 (步骤三 1分)

    2)“孤”孤独,孤苦之意。一个“孤”字不仅写灯,也是人物心理写照。(步骤一,1 )“孤”字,明写一盏寒灯,昏暗凄清,引起思念。“孤灯不明”引人“思欲绝”,“思欲绝”的人儿在孤灯下形单影只,孤零零冷清清。(步骤二,2分) 形象表达了诗人的处境和内心的愁思(孤苦无奈的思念)。(步骤三,1分)(“表明此诗的意旨在抒写诗人追求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也可得分。)

诗歌赏析

【韵译】:

    长相思呵长相思,我们相思在长安,秋天蟋蟀常悲鸣,声声出自金井阑。

    薄霜凄凄送寒气,竹席已觉生凉寒;夜里想她魂欲断,孤灯伴我昏暗暗。

    卷起窗帘望明月,对月徒然独长叹;如花似玉美人呵,仿佛相隔在云端!

    青青冥冥呵,上是无边无垠的蓝天,清水渺渺呵,下是浩浩汤汤的波澜。

    天长长来地迢迢,灵魂飞越多辛苦;关山重重相阻隔,梦魂相见也艰难。

    长相思呵长相思,每每相思摧心肝!

    【评析】:

    李白七言歌行往往逞足笔力,写得豪迈奔放,但他也有一些诗篇能在豪放飘逸的同时兼有含蓄的思致。象这首《长相思》,大约是他离开长安后于沉思中回忆过往情绪之作,就显然属于这样的作品。

    “长相思”本汉代诗中语(如《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六朝诗人多以名篇(如陈后主、徐陵、江总等均有作),并以“长相思”发端,属乐府《杂曲歌辞》。现存歌辞多写思妇之怨。李白此诗即拟其格而别有寄寓。

    诗大致可分两段。一段从篇首至“美人如花隔云端”,写诗中人“在长安”的相思苦情。诗中描绘的是一个孤栖幽独者的形象。他(或她)居处非不华贵--这从“金井阑”可以窥见,但内心却感到寂寞和空虚。作者是通过环境气氛层层渲染的手法,来表现这一人物的感情的。先写所闻--阶下纺织娘凄切地鸣叫。虫鸣则岁时将晚,孤栖者的落寞之感可知。其次写肌肤所感,正是“霜送晓寒侵被”时候,他更不能成眠了。“微霜凄凄”当是通过逼人寒气感觉到的。而“簟色寒”更暗示出其人已不眠而起。眼前是“罗帐灯昏”,益增愁思。一个“孤”字不仅写灯,也是人物心理写照,从而引起一番思念。“思欲绝”(犹言想煞人)可见其情之苦。于是进而写卷帷所见,那是一轮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呵,诗人心中想起什么呢,他发出了无可奈何的一声长叹。这就逼出诗中关键的一语:“美人如花隔云端。”“长相思”的题意到此方才具体表明。这个为诗中人想念的如花美人似乎很近,近在眼前;却到底很远,远隔云端。与月儿一样,可望而不可即。由此可知他何以要“空长叹”了。值得注意的是,这句是诗中唯一的单句(独立句),给读者的印象也就特别突出,可见这一形象正是诗人要强调的。

    以下直到篇末便是第二段,紧承“美人如花隔云端”句,写一场梦游式的追求。这颇类屈原《离骚》中那“求女”的一幕。在诗人浪漫的幻想中,诗中人梦魂飞扬,要去寻找他所思念的人儿。然而“天长地远”,上有幽远难极的高天,下有波澜动荡的渌水,还有重重关山,尽管追求不已,还是“两处茫茫皆不见”。这里,诗人的想象诚然奇妙飞动,而诗句的音情也配合极好。“青冥”与“高天”本是一回事,写“波澜”似亦不必兼用“渌水”,写成“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颇有犯复之嫌。然而,如径作“上有高天,下有波澜”(歌行中可杂用短句),却大为减色,怎么读也不够味。而原来带“之”字、有重复的诗句却显得音调曼长好听,且能形成咏叹的语感,正《诗大序》所谓“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即拉长声调歌唱),能传达无限感慨。这种句式,为李白特别乐用,它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等等,句中“之难”、“之日”、“之水”从文意看不必有,而从音情上看断不可无,而音情于诗是至关紧要的。再看下两句,从语意看,词序似应作:天长路远关山难(度),梦魂不到(所以)魂飞苦。写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不仅是为趁韵,且运用连珠格形式,通过绵延不断之声音以状关山迢递之愁情,可谓辞清意婉,十分动人。由于这个追求是没有结果的,于是诗以沉重的一叹作结:“长相思,摧心肝!”“长相思”三字回应篇首,而“摧心肝”则是“思欲绝”在情绪上进一步的发展。结句短促有力,给人以执着之感,诗情虽则悲恸,但绝无萎靡之态。

    此诗形式匀称,“美人如花隔云端”这个独立句把全诗分为篇幅均衡的两部分。前面由两个三言句发端,四个七言句拓展;后面由四个七言句叙写,两个三言句作结。全诗从“长相思”展开抒情,又于“长相思”一语收拢。在形式上颇具对称整饬之美,韵律感极强,大有助于抒情。诗中反复抒写的似乎只是男女相思,把这种相思苦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美人如花隔云端”就不象实际生活的写照,而显有托兴意味。何况我国古典诗歌又具有以“美人”喻所追求的理想人物的传统,如《楚辞》“恐美人之迟暮”。而“长安”这个特定地点更暗示这里是一种政治的托寓,表明此诗的意旨在抒写诗人追求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就此而言,此诗诗意又深含于形象之中,隐然不露,具备一种蕴藉的风度。所以王夫之赞此诗道:“题中偏不欲显,象外偏令有余,一以为风度,一以为淋漓,乌乎,观止矣。”(《唐诗评选》)

40.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临江仙  送钱穆父①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辈。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②改火:指年度的更替。⑧筠:竹。

    (1)“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赞扬了友人什么样的品格?(4)

    (2)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句,有人认为豪放达观,有人认为失意惆怅,你的看法呢?简要分析。

    (1)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手法,赞扬了友人淡泊、坚贞的品格.(4分,“手法”2分,“品格”2)

    (2))①是豪放达观,意在劝慰他人。诗人认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自当随遇而安。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洒脱情怀。②是失意伤怅。意在感伤自身。诗人认为自己和友人一样不幸。表达了诗人对仕宦浮沉的惆怅,对身世飘零的慨叹。③如说既有豪放达观,又有失意惆怅,心境复杂,言之成理亦可。(4分,其中“看法”1分,联系作品分析3)

4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2题。(6分)

【双调】蟾宫曲   怀古

查德卿

    问从来谁是英雄?一个农夫,一个渔翁。晦迹南阳,栖身东海,一举成功。八阵图名成卧龙,《六韬》书功在非熊。霸业成空,遗恨无穷。蜀道寒云,渭水秋风。

    1.曲中的“一个农夫”指的是_____,“一个渔翁”指的是________ 2分)

    2.曲的末尾两句“霸业成空,遗恨无穷。蜀道寒云,渭水秋风”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4分)

    1、诸葛亮    姜尚(姜子牙)

    2、“霸业成空”以下,由追寻历史的足迹转入对历史的凭吊。吕尚、诸葛亮所建的“霸业”终归于空无、幻灭,一切都消失在永恒的时间之中。表现了作者的感叹之情:事业有成,也不过白费心机。

42.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

贺新郎①  寄李伯纪丞相

张元干

    曳杖危楼去。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扫尽浮云风不定,未放扁舟夜渡。宿雁落、寒芦深处。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②,谁伴我,醉中舞?

    十年一梦扬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谩暗涩、铜华③尘土。唤取谪仙平章看,过苕溪、尚许垂纶否?风浩荡,欲飞举。

    注释  ①这首词作于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这一年,宋向金屈辱求和已成定局,但李纲(字伯纪)仍上书反对。南渡后,李纲曾任宰相,不久被罢免。张元干曾为李纲属官。②鼍:亦称扬子鳄,鼓:用鼍皮蒙的鼓。这里形容鼾声如鼓。③谩:同“漫”,徒然的意思。涩:不滑润。铜华:即铜锈。

    ⑴有人认为“正人间、鼻息鸣鼍鼓,谁伴我,醉中舞”这两句“语浅而情深”,试作简析。(4分)

    ⑵词的下片大量用典,任选一处指出用了哪个典故,并分析其作用。(3分)

    ⑴“正人间、鼻息鸣鼍鼓”写人们深夜酣睡,寄寓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慨,(1分)反衬作者内心的怅惘孤独(2分);“谁伴我,醉中舞”说明除了李纲,还有谁能这样同我情投意合呢?或答为:表达作者想得到像李纲这样坚定抗金的知心人的迫切心情。(1分)

    ⑵①“十年一梦扬州路”:化用杜牧《遣怀》中的诗句,表达了收复失地无望的悲愁。

    ②“要斩楼兰三尺剑”: 化用李白《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一句。西汉傅介子出使西域,曾设计在宴席上刺杀攻击汉使者的楼兰王。这里以楼兰王比喻金统治者,以傅介子比喻李纲,表示坚定抗金的志向是很确切的。

    ③“遗恨琵琶旧语”: 汉元帝时,宫女昭君出塞嫁于匈奴。相传王昭君善于弹琵琶,后有乐曲《昭君怨》。这里用来写宋向金统治者屈辱求和的遗恨,也可以说是抒写中原未能收复而抗金将领弃置不用的遗恨。

    ④“过苕溪、尚许垂纶否”: 垂纶即垂钓。传说商朝的吕尚曾在渭水垂钓,后来遇见了周文王,故后世又以垂钓指隐居。这里是说,在朝廷主和派得势、国难当头的情况下,我们怎么能够不问国事,在苕溪游览过着隐居的生活呢?含蓄地表达李纲不能退隐,应该出来抗金的热忱希望。

43.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踏莎行

吕碧城

水绕孤村,树明残照,荒凉古道秋风早。今宵何处驻征鞍?一鞭遥指青山小。

漠漠长空。离离衰草。欲黄重绿情难了。韶华有限恨无穷。人生暗向愁中老。

    注:吕碧城,晚清四大女词人之一,一生坎坷波折,先后投身于报纸编辑、女子教育等社会活动,充满强烈的爱国热忱。此词作于1902年,词人时年20岁。

    1.“今宵何处驻征鞍?一鞭遥指青山小”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2分)

    2.这是一首人生应时感怀之作,结合全词分析词人是怎样来表现“愁恨”之重的?(4分)

    1)①不畏路途艰险,②意气风发,或英姿飒爽,或踌躇满志。

    2)①运用寓情于景的抒情手法。将“孤村”“残照”“古道葛凉”“离离零草”等意象组成接连不断的画面,来渲染凄清苍凉的气氛,烘托人物悲凉阿心境,和征途的愁苦。②直抒胸臆,最后二句直接抒发词人心中的压抑和沉闷。③“韶华”句运用对比,将韶华有限和恨无穷相对比,来表现词人的壮志难酬

44.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6分)

[双调]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处飓,爱杀江南。

    ⑴这首元曲在景物描写手法上主要有什么特点?试作分析。(3分)

    ⑵古典诗歌的意境,有“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之分,你认为此曲属何种意境,这样表现有什么好处?(3)

    1)(3分)A.空间转换,时远时近:作者的眼睛和画笔起始于瞭望大江远山,然后写两岸人家,芰荷池塘,沙洲水禽……;忽而又放纵开去,极目天际之画船,倏地又回收至村落酒帘。于是一片江南秀丽风景,便一览无余了。

    B动静结合:流水生烟,山岚耸翠。此为一动一静,画檐芰荷,安静恬淡,而沙鸥在舞,珠帘在卷,画船由天边驰来,酒旗在风中招展,又于宁静之中,显出一派生机。

    AB两种答案,答出其中一种即可。两种都答,不重复给分。若答出别种答案,只要有理有据,能自圆其说,也可酌情给分。)

    2)(3分)此曲应理解为“有我之境”。这首曲看似客观描写,但实际处处有我。如“看沙鸥”之“看”固然是“我”看,“芰荷丛一段秋光淡”之“淡”也包含着作者的感受和评价。七句写景中没有作者表赞叹一字,但笔笔都像用醮满了爱的浓汁画出来的,否则哪能像这样美丽与可爱?(答对得1分,赏析好处2分,酌情给分)

4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御街行?秋日怀旧

(宋)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②,谙尽孤眠滋味。都来③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①真珠:即珍珠。② 敧:yǐ,斜靠着。 ③都来:算来。

    1.这首词不直言秋而却使人知秋,请分析词的上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秋?(5分)

    2.名家认为,下片写“愁”,神形毕肖,请分析作者写出了“愁”的哪些神态?(6分)

    1.作者抓住秋夜、秋声、秋色和秋月等,让读者很自然地感受到秋思。(2分)从夜静叶落写起,由沙沙响而感知落叶声,由落叶而感知秋时之声,因夜之愈静,故愈觉寒声之碎。又在空寂的高楼之上,卷起珠帘,观看夜色,千里共月,最易引起相思之情。(3分)

2.作者写出了酌酒垂泪的愁姿,挑灯倚枕的愁态,攒眉揪心的愁容。(3分)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愁更难堪,情更凄切。枕头斜倚,写出了愁人倚枕对灯寂然凝思神态,更加形象,更加生动。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这愁,在内为愁肠愁心,在外为愁眉愁脸。

46.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水调歌头

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

    []靖康之后,叶梦得随宋高宗南渡,深得高宗亲重。后高宗向金求和,梦得被调离长江前线,无所作为,于是上疏告老,隐居于湖州卞山石林谷。此词即作于其间。

    1)词的上片前四句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2分)

    2)本词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指出是哪几种。(4分)

    1)①诗人选用秋色、秋霜、黄花、房屋(小窗低户)、小路等意象,描绘出秋季来后诗人隐居之处凄美、幽僻的景象。(1分)②为后文抒发情感作铺垫。(1分)

    2)①对朝政的不满;(1分)②壮志难酬、英雄空老的感喟;(1分)③想以山水自娱,(1分)④但又无法忘怀国家的安危,时刻惦念着抗金战事的矛盾、痛苦(1分)

4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苏拭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5分)

    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6分)

    1.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只答“绕”字好或“晓”字好,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只从字音角度来比较“绕”与“晓”的,言之成理,给2分。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2.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5分)

    ①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②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每种答案,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语言通顺,给满分。只答“同意”或“不同意”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4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7分)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兜鍪:即头盔,此处借指士兵。鍪,音móu。万兜鍪:千军万马。

    1)本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3分)

    2)词人借这一人物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⑴塑造了一个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方,奋发自强,战斗不息的英雄孙权形象。或塑造了一个年少有为,具有非凡胆识,盖世武功的不断征战的英雄孙权形象。

⑵词人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正是反衬当朝文武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4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答题。

清平乐

(宋)冯延巳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    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物地春寒。

    1)上阙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4分)

    2)品赏“黄昏独倚朱阑”中“独倚”二字的妙处。(4分)

    1)“阁中人”所见的景物是,傍晚,雨晴,碧池新绿,双燕归宿。(2分)一派生意盎然的景象与下阙的内容形成对比反衬。或乐景衬哀情。(2分)

    (答题建模:“写了什么内容”的题目,一定要把景物写全。“有什么作用”的题目,一是从表现手法着眼;二是从与下文的内容感情比较着眼。)

2)独倚,是独自倚靠。从雨晴烟晚到黄昏,说明女主人“独倚”的时间很久,且睹双燕,更思亲人。(2分)全诗通过写暮春之景,春景与孤独心情形成对比,寄托了“阁中人”黄昏后寂寞、孤独之情。(2分)

5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6分)

玉楼春

[]欧阳修

    洛阳正值芳菲节,艳清香相间发。游丝①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

    【注】①游丝:蛛丝。

    1.联系全词,简析上阕开头两句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

    2.抒情主人公为什么会产生“寂寥”之感?请结合下阕简要分析。(3分)

    1、渲染洛阳满城春色,花木繁盛,花香阵阵,反衬深沉的离愁别绪。(本题3分,景物特点、表现手法、情感特点各1 分)

2、①旅途漫漫、春光无限,愁思也无边无际;②和繁华的洛阳形成鲜明的对照,驿舍偏僻寂静;③抒情主人公夜不成眠,望月思人,倍感“寂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描写秋天的唐诗、宋词和元曲各九首,哪种文学体裁下的秋天更美?
2018届高三模块小训练12
古诗歌鉴赏训练九
古诗鉴赏练习与答案详解100首
诗词鉴赏大全题(61——完)
宋词鉴赏100题(3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