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远古帝王


中国远古帝王谱-001

2007年08年23日 17:27:09 作者: 西瓜爸爸

中国远古史划分为四个时代:1、原始初民时代。2、氏族联盟时代。3、王族分封时代。4、诸侯争霸时代。

  原始初民时代收录了具有时代特征的神话帝王6位。他们是:盘古、天皇、地皇、人皇、有巢氏、燧人氏。

  氏族联盟时代收录了各阶段十二个独立政权的帝王181位。其中伏羲女娲政权78帝,炎帝魁隗氏政权6帝,炎帝神农氏政权8帝,史皇仓颉氏政权1帝,九黎蚩尤氏政权7帝,黄帝轩辕氏政权16帝,少昊金天氏政权7帝,颛顼高阳氏政权12帝,帝喾高辛氏政权21帝,帝挚青阳氏政权17帝,帝尧陶唐氏政权6帝,帝舜有虞氏政权2帝。

  王族分封时代收录了夏、商、西周三代帝王63位。其中夏朝19王,商朝31王,西周13王。

  诸侯争霸时代收录了春秋战国时期十二王国的帝王115位。其中东周29王,楚国27王,吴国7王,越国10王,齐国5王,魏国6王,韩国5王,燕国8王,赵国6王,中山国5王,宋国1王,秦国6王。

  书中按时代的顺序,以各时期每个独立政权为单元,每位帝王独立一章,主要介绍该帝王的出生地、生卒年、在位执政年数、立都与迁都、纪元年号、主要亲属关系、执政业绩、死亡原因、死于何时、葬在何地、尊号、庙号、谥号等。每位帝王执政时期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出现的历史人物也适当加以介绍。

  书中所用《中国远古帝王年表》,是笔者根据我国《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参考王大有先生的《三皇五帝时代》和古文献《竹书纪年》、《春秋》、《左传》、《史纪》等综合制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探讨研究,供您参考。

  书中每位帝王的年龄和在位执政的时间均为虚记,读者可以参考本书的纪元年号,根据习惯(虚岁或周岁)确定每位帝王的年龄和在位年数。

  限于笔者阅读面窄,书中所选帝王和史料如有不当,还望史学界的专家、学者和读者朋友给予批评指正。

                 远古历史到底有多远

  何谓历史,历史就是自然与社会发展的记录。

  历史与文明史不同,文明史是指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历史。据史书记载,中国的文明史是起于“三皇五帝”时代。不过,这"三皇五帝”历来众说纷纭,难成定论,“儒圣”孔子没有说清楚,“史圣”司马迁也是稀里糊涂。所以至今国人对“三皇五帝”依然是一头雾水。

  20世纪初,史学界一些学者达成共识,将中国文明史确定为上下五千年。那么这五千年又是缘何而来呢?据说是根据晋朝学者张辅之言。张辅在谈到司马迁的《史记》时说:“迁之著述,辞约而事举,叙三千年事唯五十万言”(《晋书?张辅传》)。是此可知,司马迁以前中国有三千年文明史,司马迁以后至今有两千年,故而称之为“上下五千年”。

  但是,司马迁以前的三千年文明史很有出入,《史记》所述五帝、夏、商、西周的历史都极为简略,直至公元前841年才有详细记录。后人参考其它史书推算,夏、商、周三代积年加起来不足两千年,加上司马迁以后至今的两千余年,总共也不过四千多年,根本达不到五千年。然而近百年来大量的考古数据证明,中国的文明史早在公元前一万年至前九千年时就已经存在了。

  那么其余的五千余年那里去了呢?是谁删除了中国远古文明的历史呢?当然是圣人,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权威的两位圣人。早在两千年前,孔子与司马迁为了宣扬“万世一系”皆源于黄帝的封建大一统思想,对远古文明进行了无情的删削,把五千余年一百多代的多民族政权时代,改造成仅数百年“五帝一族”的黄帝天下,给中国历史造成了严重的讹误。新中国诞生以后,这种讹误始终没能得到纠正。这不仅是中国史学界的遗憾,也是十三亿中国人的遗憾。

  20世纪末,王大有等一批学者勇敢的投身于远古史的研究,他们结合田野考古从多学科领域对远古史进行了艰苦的考证,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初步理出了中国远古文明的脉络,我们终于看到了恢复中国远古文明历史的一线曙光。

  中国远古历史大体上可分为四个时代:

  一是原始初民时代,起自神话中的盘古时期,止于传说中的燧人氏时期,时间跨度约400万年(距今400万年——公元前7700年)。

  二是氏族联盟时代,起自伏羲女娲时期,止于帝舜有虞氏时期,时间跨度5600余年(公元前7724——前2071)。

  三是王族分封时代,起于夏禹,止于西周幽王,时间跨度1230年(公元前2070——前841)。

  四是诸侯争霸时代,起于东周平王,止于秦王赢政(秦始皇),时间跨度为620年(公元前840——前221)。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中国历史进入皇帝专权的中古时代。

概     述

  原始初民时代又称神话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起始阶段。

  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世界各国的人类,不论是何种肤色,何种语言,何种民族,几乎都有大致相同的“创世纪”故事。

  这些故事表面上看似乎有些荒诞不经,而实际上却有着极为深刻的内涵。他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起源和天地生成的大胆想象和推测,是人类探索大自然和认识世界的开始。

  长期以来,许多人都把人类最初的历史称之为神话。

  这里所说的“神话”,实际上是原始初民时的“神化”。

  有些文人不晓得“神话”与“神化”之间的差别,把两者等同起来,把一切带有神秘色彩的文化统统归类于神话,这是一种错误。

  比如我国著名的上古史书《山海经》,许多人都把它归类于神话,这就大错而特错。

  《山海经》并非神话,而是上古时代留下来的史书。

  上古之世是以图腾徽铭为政治主体的神化时代,遗留下来的史纪自然带有上古神化性质的特色,古代的学者把这些上古史记译成了普通文字,并没有对内容详加注释,致使后世许多人无法理解史书内容,错把神化了的图腾徽铭史纪理解成“不雅驯”(司马迁语)的怪物,从而把它归类于神话。

  现代著名学者王大有先生在谈到《山海经》时说:“称扬祖先,必增饰谥美之辞,也就是‘神化’,局外人不知,以为是怪物,以为是神话。一部《山海经》所列诸山之神,所列祭法,所列各宗族系统,就是这样历史背景下的历史产物,是集上古中华先人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于一体的宗祀(原始宗教)祖先大典。”(《三皇五帝时代》)

  人类最初从动物界分化出来以后,先后经历了崇拜大自然、崇拜图腾物类、崇拜人祖三个重要阶段。

  崇拜大自然阶段就产生了把天、地、日、月、星辰神化的现象,崇拜图腾物类阶段就产生了把崇拜的动植物神化的现象,崇拜人祖阶段就产生了把祖宗神化了的现象。而这种神化是早期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它与凭空杜撰的“神话”完全是两码事。

  有些不懂上古史的文人错误地把上古图腾徽铭文化改造成荒诞虚无的神话故事,这是对祖宗的不恭,也是对中华远古文明的亵渎。

  关于远古历史早期阶段的称谓,历来有多种说法,如“史前史”、“原始社会”、“神话时代”等,笔者认为都不够准确。

  为了使更多的人不再错误的理解中国远古历史,笔者把人类之初这一漫长的历史阶段命名为“原始初民时代”。因为“史前史”等同于“昨天的昨天”,是一种模糊的概念;“原始社会”又太笼统,时代感不清;“神话时代”是对人类远古历史的否定,就更不能使用了。

  原始初民时代主要概括描述人类从诞生至进入文明时代这一漫长的历史阶段,这一时代的结束,也就是中华文明的开始。

  在原始初民时代里,笔者共选录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帝王”六位,简称为“一祖三皇二氏”。“一祖”为盘古,“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二氏”为有巢氏和燧人氏。

  这里的“帝王”是时代的代称,他们是原始初民时代各阶段的代表,他们分别记录了中华人种的诞生、成长、发展和壮大的过程。

  欲知中华人种如何诞生,请您继续阅读开天辟地之篇——盘古!

在位起讫:距今约400万——300万年前。

  生卒年:混沌之初——开天辟地。

  出生地:宇宙浑圆体中央。

  立都:中国(太平洋西岸,亚洲东方)。

  年号:开天辟地。

  盘古,又称盘古氏,混沌氏。传说中开天辟地创造人类世界的始祖。

  据古史记载,三百二十六万七千年以前天地还没有形成,到处混沌一片,即分不清上下左右也辨不出东西南北,整个世界就像一个中间有核的浑圆体。

  人类的祖先就在这核心中孕育而成。

  人祖经过了一万八千年的孕育才有了生命。

  当他有了知觉的那一刻,他的周围一片黑暗,什么都看不见。于是他拔下自己一颗牙齿,把它变成威力巨大的神斧,抡起来用力向周围劈砍。

  球体破裂了,沉浮成两部分:一部分轻而清,一部分重而浊。

  轻而清者不断上升,变成了天。

  重而浊者不断下降,变成了地。

  人祖就这样头顶天脚踏地的诞生于天地之间。

  人们尊称他为盘古。把他出生的地方称作“中国”。把他出生的时代称作“开天辟地”。

  古史说:盘古在天地间不断长大,他的头在天为神,他的脚在地为圣。

  天每日升高一丈,地每日增厚一丈,盘古每日生长一丈。

  如此一日九变,又经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变得极高,地变得极厚,盘古的身体也变得极长。盘古就这样与天地共存了一百八十万年。

  盘古想用自己的身体为人类创造出一个光明的世界,于是他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

  他在倒下去的刹那间,左眼飞上天空变成了太阳,右眼飞上天空变成了月亮,两眼中的泪水撒向天空,变成夜里的万点繁星。他的汗珠变成了地面的湖泊,他的血液变成了奔腾的江河,他的毛发变成了草原和森林。

  从此人世间有了阳光雨露,大地上有了江河湖海,万物滋生,人类开始繁衍。

  盘古倒下时,他的头化作了东岳泰山(在山东),他的脚化作了西岳华山(在陕西),他的左臂化作南岳衡山(在湖南),他的右臂化作北岳恒山(在山西),他的腹部化作了中岳嵩山(在河南)。

  盘古死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创造世界的圣祖,在南海为他修建了盘古氏之墓,方圆三百余里。传说墓中仙居着盘古氏之魂,如今广西桂林还存有盘古祠,每年都有许多人到庙里去祝祀。

  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显然是古人对人类始祖的神化,他体现出中华民族向往光明为造福人类社会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是谁创造了人类社会,是劳动人民自己,劳动者在劳动中不断进化,他们用群体的智慧不仅创造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也为后人留下来许多美好的传说。

  现代科学证明:在古史三百万年以前,地质年代属于新生代第三纪的上新世。考古年代为使用天然木石时代。人类族源属于南方古猿。社会组织形式是原始群。婚姻方式为随意杂交。由此可见,盘古时期人类的先祖(猿人)已经存在了,开天辟地只是古人对天地起源的一种大胆猜想。

  不过,古人所推断的时间竟然大体上与科学考证相吻合,这实在让人感到吃惊。

  盘古时期的世界考古已经有了重大发现:

  1965年,中国地质工作者在云南省元谋盆地的大那乌,发现了两枚170万年前早期直立人的铲形门齿化石。

  1968年,在肯尼亚的特卡那湖东部的库彼弗拉,考古界发现了距今261万年前的砾石打制的石器。

  1972年又在其地层下35?5米处发现270万年前的人类头盖骨化石,被考古界称为KNM-ER1470号人,头骨化石的脑容量为700多毫升,肢骨和现代人相似,说明此时人类已经能够直立行走。

  1986年岁尾,中国地质科学工作者又在云南元谋盆地发掘出7枚人齿化石,经专家科学检测,确定为距今270万年以前的人齿化石。

  1987年,云南省联合考古队再次对元谋县的竹栅、小河地区进行考古发掘,先后出土了人猿头骨一具(含8枚牙齿)、上颌骨1件(含3枚牙齿)、下颌骨2件(含6枚牙齿)、单个牙齿377枚。考古队将其命名为“东方人”牙齿化石。专家认为:此次在小河村蝴蝶梁子发现的古猿牙齿化石系“蝴蝶腊玛古猿”(新种)距今约为400万——300万年以前,它是“东方人”的直系先祖。

  蝴蝶人(300万年前)、东方人(270万年前)、元谋人(170万年前)都具有铲形门齿特征,他们都生活在我国云南省境内。这就有力证明:他们是黄色人种的祖先,也就是中华人种的祖先。

  盘古是远古时代神化了的先祖,是中华人种之根,是中华民族之魂,也是世界上一切黄色人种共同的祖先。

  欲知人类社会有何发展,请您继续阅读下一章——天皇。

在位起讫:距今约300万——170万年前。

  生卒年:略。

  出生地:天灵山(传说中的仙山)。

  立都:天都(传说中的天帝都城)。

  年号:天皇氏。

  古史记载:盘古之后是天皇。

  天皇又称天皇氏,传说中的上古三皇之一。

  史书上说:“天地初立之时始有三皇。”说天皇兄弟十三人,号称“天灵”,其中有一人先发明了数字,继而又发明了“天干”、“地支”,人们认为他是位了不起的圣人,便推举他为领袖,号称天皇。其余十二人都带领自己的部族各居一方,立国称皇,各传国一万八千年。

  应该指出的是,史书上所说发明数字和“天干”“地支”之事,只是古人的一种猜想。事实上这些发明在一百万年以前是不太可能出现。至于说“天皇兄弟十三人”,则是一条很重要的远古人类社会的信息,说明当时的人类已经意识到,在这个地球上除了中国之外也还有其它国家。因此,古人把天下分成十三个部分,而中国仅是其中之一。中国当时最高的领导人是天皇,别国领导人叫什么古人不知道。但是古人认为各国之人都应该同出一源,所以便把他们说成是兄弟。

  史书上说,天皇时期的人类“淡泊无为,而俗自化”,意思是那时的人类头脑很简单,思想也很单纯,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其它哺乳类动物没有太大差别,一切顺其自然。而这种状况正与我们今天的科学考证相吻合。可见古人写史是有一定根据的,并非空穴来风。

  汉代的史学家孔安国认为“天皇、地皇、人皇”之说过于荒谬,便乱改史书,把伏羲、神农、黄帝称为“三皇”,他犯了一个极端无知的错误。三皇时期是处于上古早期的原始初民时代,而伏羲、神农、黄帝则处于上古中期的氏族联盟时代,怎么可以代替呢?诚如孔子《家语》所言“自伏羲以下皆称曰帝”,并不称“皇”。上古时代“皇”与“帝”有着本质的区别,“皇”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并非是指具体的某个人;“帝”则是某个政权的最高统治者,是实有其人。

  天皇时期的地质年代属于新生代第三纪的更新世早期,考古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早期,社会组织形式为血缘家族公社,婚姻形式为血缘群婚(本族团内的群婚)。这时候的人类已经开始使用天然火。

  天皇时期的世界考古发现,除中国云南的元谋人牙化石外,还有1961年发现于山西芮城县西侯度村的西侯度文化,距今约180万年。西侯度文化共获得了打制石器数十件,制作简单而粗糙,有砍砸器、刮削器和一件三棱大尖状器,遗址中发现有烧骨炭灰,证明此时的西侯度人已会用火。

  据分析,西侯度人很可能是云南东方人种的分支,由于当时全球气候转暖,冰川融化,寒冷的中国北方又恢服了生机,居住在元谋盆地的东方人因人口繁殖过剩,食物短缺,出现了生存危机。于是,东方人逐渐分裂成十几个支脉,陆续迁往新的地区开辟家园,其中的一支就迁到了今山西南部靠近黄河的芮城一带定居下来。

  另外还有,早在公元1891—1892年,荷兰军医杜布亚在爪哇特里尼尔附近地表下15米处发现的距今180万年前的一个头盖骨、3颗牙齿和一根完整的腿骨化石。1931—1941年,荷兰人孔尼华又陆续发现了三个头骨,多个下鄂骨和许多牙齿,被命名为爪哇猿人。以上考古说明,在东方人种存在的同时西方人种也已经存在了。这是东西方完全不同的两个人类族源。

  古史天皇时期的初始阶段,正是我国中华人种的“东方人”向“元谋人”过渡阶段。此时地球处于16银系年的冬至阶段,由于地球环境变冷,许多原本温暖的地区变成了冰川,一些热带生存的动植物无法适应寒冷的气候,逐渐灭绝,幸存的动物有的改变自身的内环境,以适应寒冷的气候和恶劣的外环境,有的被迫向温暖地带迁徙,寻找适宜生存的外环境。

  当时我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都被冰雪覆盖,到处都是冰川,生存的动物已经很少。而我国云南省的中部,正处于北回归线附近,气候温暖,四季如春,所以便有大批的远古生物云集在这里。元谋盆地成了古生物的天府之国。

  1987年4月,云南联合考古队曾在元谋县的小河村和竹栅村等地发掘出动物标本300多件,碎骨牙40多公斤,便是这一时期历史的最佳物证。

  “东方人”经过漫长的一百多万年的发展,族群猛增,食物短缺,出现了严重的生存危机。在距今180万年时,全球气候转暖,雪原融化,冰川消逝,原来生命稀少的寒冷地带又恢复了生机。气候转暖也给处于危机中的“东方人”开辟了新的生路,他们化整为零,分裂成十几个部落,各部落由族长率领分别往东西南北各方开发新的领地。

  这是冰川消融时期中华人种的第一次大分裂,这次分裂使中华人种向更广阔的地域推进,从而奠定了中华人种在世界史上的主流地位。

  欲知人类社会还将如何发展,请您继续阅读下一章——《地皇》。

在位起讫:距今约170万——70万年前。

  生卒年:略。

  出生地:熊耳山(今河南宜阳市西)。

  立都:龙门(今河南洛阳市南)。

  年号:地皇氏。

  地皇又称地皇氏,传说中的上古三皇之一。

  史书上说:“天皇之后,地皇兴起”。地皇共有兄弟十一人,兴起于熊耳、龙门等山。

  在天皇晚期由于全球气候转暖,冰川融化,海洋水位猛涨,陆地大面积被洪水淹没,许多居住在低洼地带的人类和动物都葬身于洪水之中。当时天皇的统治已经衰落,中华人的活动中心从云贵高原转移到水草繁茂的华北平原。

  这时,地皇氏兄弟十一人,各领一支队伍占据平原中的高地,建立起新的氏族部落。推举一人为领袖,号称地皇。其余兄弟十人也各据一方,各传国一万八千年。

  地皇执政时期对人类有三大贡献。

  一为“定三辰”:地皇以前虽然天上有了日、月、星辰,但并无名称,统称为“光”,太阳叫大光,月亮叫小光,星辰叫细光。地皇给“三光”起了名字,大光叫“日”,小光叫“月”,细光叫“星”。人们把这项发明称之为“定三辰”。

  二为“分昼夜”:地皇把有太阳的时间称为“白昼”,把有星星、月亮的时间称为“黑夜”,白昼与黑夜合称为“一日”。人们把这项发明称之为“分昼夜”。

  三是“有岁月”:地皇以三十日为周期定为一个小循环,称作“月”,又把每个月与十二支相配,构成以十二个月为周期的大循环,称作“岁”,统称为“有岁月”。

  地皇时期的地质年代为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的中期。考古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早期。

  1964年,我国考古工作者于陕西蓝田发现了距今约115万——110万年前的古蓝田遗址,挖掘出许多当时古人所使用的石器。其中有刮削器、大型砍砸器还有一种一头尖一头厚钝,断面呈三角形的尖状器,是利用石英砾石制成的。它和1957年发现于山西芮城匼河涧的石器基本相同。

  据考证“匼河文化”的主人约生活在距今70万年以前,“匼河文化”和“蓝田文化”为研究当时的人类生活状况提供了珍贵资料

  地皇时期的人类社会组织仍属于血缘家族公社,婚姻形式依然是血缘群婚。他们当时过着群居生活,食物主要是猎取动物和采集野果野菜。他们把石块磨制成锋利的武器用来打猎,打到动物后,先喝干动物身上的血,然后再切割猎物的肉分享。他们此时还不知羞耻,男女老少常年都赤裸着身体。也没有男婚女嫁,男女随意交合,生了孩子由女人照看,男人负责外出猎取食物。

  在匼河与蓝田两处遗址都发现有用火的痕迹,进一步证明那时的人类已经知道用火。

  地皇时期的人类除一部分居住在华北平原外,还有一部分居住在长江中下游平原。

  1975年,我国考古界在湖北十堰市郧县龙骨洞发现了距今100万——5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人类牙齿化石,命名为“郧县人”。

  1976年又在湖北十堰市郧西县神雾岭白龙洞发现两颗古人类牙齿化石,据考证同属于距今100万——5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被命名为“郧西人”。

  “郧县人”和“郧西人”的发现,证明在距今100万年前后,中华人种的一个分支已经生活在长江流域。

  考古为古史的地皇时期提供了有力佐证:在距今70万年前,中华人种的两个分支分别居住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他们正缓慢的向着远古时代的文明靠近。

  地皇时期的世界考古发现,除中国的蓝田人(距今约110万年)、匼河人(距今约70万年)、郧西人(距今约90万年)、郧县人(距今约90万年)外,还有十九世纪西方考古学者在南非德兰士瓦的石灰岩洞穴发现的,距今约15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遗骸化石。

  南方古猿分粗壮型和瘦小型两种:粗壮型体态笨重,以食用植物为生,后来在发展进程中逐渐灭绝。瘦小型体态灵巧,以植物和肉类为生,其中的一部分,后来发展成为人类。

  欲知后事如何,请您继续阅读下一章——《人皇》。

在位起讫:距今约70万——20万年前。

  生卒年:略。

  出生地:刑马山(传说中的仙山,位置不详)。

  立都:九城(弟兄九人各据一方,分设九城)。

  年号:人皇氏。

  人皇又称人皇氏,九头氏,居方氏,传说中的上古三皇之一。

  史书上说,人皇氏兄弟九人共同出生于仙家圣地刑马山,他们拜仙人为师,后来共同出山治理中国。当时地皇氏已经衰败,天灾人祸横行,地裂山崩,洪水泛滥,人类再次面临灭顶之灾。人皇氏兄弟九人分大地为九区,每人各居一方,带领人类抗灾自救。经过多年奋战,终于战胜自然灾害,使人类得以生存下来。于是他们在各自居住的地区建都立国,共称人皇。

  人皇氏后来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史书上说他们兄弟九人“驾六羽,乘云车,出谷口,依山川大地之势,分大地为九州,兄弟九人各居一方,传一百五十世,立国四万五千六百年。”

  应该说,这是中国上古时代,人类为了生存而进行的又一次成功的分裂。

  在地皇时期的最后阶段,全球的气候再次由冷变暖,受暖流气候的影响,冰川逐渐融化造成了海洋水位上升,海水再次侵入大陆的低洼地带,我国的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大部分被海洋吞没,人类遭遇了空前的灾难。

  成千上万的人类死于海浸,幸存者只好向高原和山地逃亡。

  人皇时期的所谓分政,实际上就是分散逃亡;所谓抗灾自救,也就是躲避洪水;所谓兄弟九人,是指各部落群体的首领;所谓的九州,也并非只有九个地区,古人以“九”为多,“九”常常用来表示多的意思,显然这里的九州是指很多区域。

  当时居住在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人类,在大洪水的逼迫下,化整为零,分割成众多的小部落群体,每个群体或数十人,或数百人,他们在头人的带领下,逃亡至理想的高地,划定本部落的势力范围,建立新的统治区域。部落之间各自为政,互不侵犯,和平共处。

  这次海浸造成的人类大迁徙,使中华人种再次向四方扩散,他们的足迹不仅遍布中华大地,而且还有部分人类走出中国,走出亚洲,并走向非洲和欧洲。

  人皇时期的地质年代为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的中晚期。

  人皇时期的考古年代为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中期。

  1927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一个山洞里,我国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距今约50万年的中国猿人旧居,获得了中国猿人的头盖骨、牙齿、肢骨以及大量的石器,被考古界命名为“北京猿人”,或称“北京直立人”。

  经过科学考证,这一时期的中国人类已经能够直立行走、奔跑,他们的上臂和手的灵活性已经和现代人相差不远,他们的身高大约有156厘米左右。他们所制造的石器已经很精致,所选用的材料都是坚硬的水晶、砂岩、燧石、石英岩等。他们已经能够使用火和管理火。

  由于当时全球气温升高,北京的气候比现在温暖许多。“北京人”居住区的周围有河流、沼泽、森林、草原和沙漠。他们几十人居住在一起,过着狩猎、捕鱼和采集的生活。

  人皇时期的社会组织依然是血缘家族公社,婚姻形式仍为血缘群婚。不过此时他们已经知道了羞耻,开始用串起来的树叶和树皮做衣服遮体。

  人皇时期我国境内发现的古人类除“北京猿人”外,还有1972年发现于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的“桐梓人”及其文化(距今约50万年);1984年发现于辽宁省营口市的“金牛山人”(距今约30万——24万年前);还有发现于安徽和县龙潭洞的“和县直立人”(距今30万年前)、“南京汤山直立人”(距今30万年前)等。

  史书上说,人类从人皇开始至黄帝政权结束共分为“十纪”:

  一是“九头纪”,即人皇时期的兄弟九人执政。

  二是“五龙纪”,有兄弟五人分而为政,名为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

  三是“摄提纪”,共五十九姓治天下。

  四是“合雒纪”,以三姓治天下,教人居住在山洞里。

  五是“连通纪”,以六姓治天下。

  六是“叙命纪”,以四姓治天下。

  七是“循蜚纪”。

  八是“因提纪”。

  九是“禅通纪”。

  十是“疏仡纪”。

  自“九头纪”至“叙命纪”,共传八十三个政权。

  “循蜚纪”以后记载不详。

  “禅通纪”终于炎帝神农氏。

  “疏仡纪”则始于黄帝轩辕氏。

  从古史记载中我们得知,自人皇时期至黄帝时期,中间还有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最少也有三十万年。在这数十万年间,中华人种在神州大地繁衍生息,不断地分支扩散,他们的足迹遍布西部高原、北部山区、东部平原和南部沿海,其活动中心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

  这一时期还有部分中华人种,迁徙到西亚、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在那里定居,成为当地的永久性居民。

在位起讫:距今约20万——5万年前。

  生卒年:略。

  出生地:苍梧(今湖南九嶷山以南)。

  立都:石楼山(今山西吕梁市兴县东北)。

  年号:巢皇。

  有巢氏,又作大巢氏,尊号巢皇,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史书上说:上古时人类少而禽兽多,人类居住在地面上,经常遭受禽兽的攻击,每时每刻都存在着伤亡危险。

  在恶劣环境的逼迫下,部分人类开始往北迁徙。

  他们来到今山西和陕西一带,受鼠类动物的启发,在黄土高原的山坡上打洞,人居住在里面,用石头或树枝挡住洞口,这样就安全了许多。

  但是北方气候寒冷,许多人宁愿留在危险的南方,也不肯往北迁移。

  这时候有巢氏出现了。传说他出生在九嶷山以南的苍梧,曾经游过仙山,得仙人指点而有了超人的智慧。他受鸟类在树上筑巢的启发,最先发明了“巢居”。他指导人们用树枝和藤条在高大的树干上建造房屋,房屋的四壁和屋顶都用树枝遮挡得严严实实,即挡风避雨,又可防止禽兽的攻击,人们从此不再过那种担惊受怕的日子。

  人们非常感激这位发明巢居的人,便推选他为当地的部落酋长,尊称他为有巢氏。

  有巢氏被推选为部落酋长后,为大家办了许多好事,名声很快传遍中华大地。各部落的人都认为他德高望重,有圣王的才能,一致推选他为总首领,尊称他为“巢皇”,也就是部落联盟总部的大酋长。

  传说有巢氏执政后,迁都于北方圣地石楼山。

  石楼山就在今山西吕梁市兴县东北,当时有巢氏命人在山上挖了一个洞,他就居住在山洞里处理政务。所以后世人便把石楼山称作有巢氏的皇都。

  其实有巢氏时期连一座像样的房子都没有,哪里会有都城呢?

  有巢氏时期的地质年代为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的晚期。

  考古年代为旧石器时代中期。

  此时人类已经进入到早期智人(古人)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的人类及其文化主要有:

  1954年发现于山西临汾丁村的“丁村人”及其文化(距今10万——6万年前);

  1956年发现于湖北长阳的“长阳人”及其文化(距今10万——8万年前);

  1958年发现于广东曲江县马坝乡狮子岩洞穴的“马坝人”及其文化(距今10万年前);

  1973年发现于山西阳高县许家窑村的“许家窑人”及其文化(距今10万年前);

  1976年发现于陕西大荔县的“大荔人”及其文化(距今20万——15万年前)等。

  有巢氏时期人类的社会组织已经进入到母系氏族公社阶段。

  当时的社会活动主要是男子打猎和捕鱼,女子采集野菜和挖掘块根。

  此时人类的婚姻形式已经有了很大改变,不仅排除了兄弟姐妹间的通婚关系,同一族团内部的同辈男女也禁止通婚了。男子只能选择其它族团的女子为“妻”,女子只能选择其它族团的男子为“夫”。就是说甲族团的一群男子(或女子)可以和乙族团的一群女子(或男子)互为夫妻,这便是母系氏族社会的族外群婚。

  族外群婚只准许甲(乙)族团的一群男子夜里到乙(甲)族团和那里的一群女子过性生活,第二天早晨这些男子就得回到本族团去,不准许留在女子所在的族团。而女人一生都不准许离开本族团。

  这种族外群婚相对于血缘群婚,显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有巢氏的晚期,地球上最近一次冰期来临,历史上称之为武木冰河时期(距今7万——1.2万年前)。

  约在距今7万年时,欧洲阿尔卑斯山区大规模冰块的推进,冻结了大面积的海洋,使全球的气温下降了摄氏10度——12度,海平面降低100米以上,全球的冰川面积扩展到4960万平方公里,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南海、东南亚海及台湾海峡都完全冻结,与大陆架连城一体。

  原来曾经阻碍人类和动物通行的海洋障碍消逝了,中国通往日本列岛的路直接相通,生活在我国东北和华北的动物群(猛犸象、河套大角鹿、普氏野马、野驴、野牛等),越过黄海大平原,一路东奔,直接进入日本,继而又北上通过白令海进入美洲。

  约在5万年前,一部分中华人种自亚洲通过东南亚,从冰冻的海上进入澳大利亚狩猎。

  与此同时,另有一部分中华人种也通过冰冻的白令海峡进入美洲狩猎,成为美洲最早的人类。

  此后大约每年都陆续有一些中华人结伙前往澳大利亚和美洲狩猎,他们于春天时出发,猎取大批动物后,用自制的雪橇拉着猎物返回家乡,与族人共同享用。待到猎物吃得差不多了,第二年春天则又有另一批狩猎者出发了。

  于是,澳大利亚和美洲便成了远古时代中华人的天然狩猎场。

在位起讫:距今约5万年——公元前7724年。

  生卒年:略。

  出生地:湘山(今湖南岳阳市西南洞庭湖中)。

  立都:遂明(今湖南常德市澧县东溪乡南岳村)。

  年号:遂皇。

  一古史传说中的燧人氏

  燧人氏又称燧皇,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史书上说,燧人氏出生在江南洞庭湖中的一个称作湘山的仙岛上,他生而知天文,识地理,精通许多高深的学问,人们都尊称他为圣人。

  人类的原始时代是极为漫长的,古代的史学家能够推算出中国在三百二十六万七千年时始有人类,实在很了不起。

  但是经地质学家考证,早在三千万年以前的渐新世,就已经有人类的先祖“原上猿”出现了。原上猿和其它哺乳动物一样,主要靠吃禽兽的肉喝禽兽的血来生存。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两千多万年,直至大约一千四百万——八百万年前,原上猿才进化到早期的人类——腊马猿。

  我国考古界于1980年底,在云南省陆丰县城北9公里的石灰坝煤场,发现了距今约八百万年的地层中,有一颗较为完整的“腊马猿”头骨化石,从而证明中国人的祖先早在八百万年前就存在了,而古史记载的三百二十六万七千年的始祖,已经是腊马猿之后五百万年的“南方古猿”了。

  腊马猿和南方古猿都只是人类的祖先,还不能称其为人类。

  中国最早的人类居民应该是天皇时期的“元谋人”(距今170万年前)。

  当时的人类还不懂得用火,最初他们看见雷电击中树木燃起大火,十分恐惧,迅速向安全地带逃亡,有的行动迟缓,便葬身于火海之中。大火过后,他们返回去寻找同伴的尸体,发现了许多被烧死的野兽,散发出诱人的香气。于是他们便撕扯野兽的尸体进餐,这才知道熟食的鲜美。从此,他们便设法保留火种,用来烧烤食物。

  到了地皇时期,“蓝田人”(距今约80万年)就已经学会了用火,他们在天然大火出现时获取火种,然后由专人保管。担当保管火种的人被称为火神。“火神”的责任很重,必须得保证火种日夜燃烧,经年不息,如果稍有疏忽就会使火种断绝。一旦火种断绝,只能以重礼向临近部落求取,否则只能等待下一次天火的出现。

  这种保存火种的办法一直持续了数十万年。

  到了燧人氏时期,人类居住的地区多雨,气候潮湿,火种很难保存,经常发生多个部落同时断绝火种。为了寻求火种,只好向遥远的陌生部落去求助,有时因为遭到拒绝,被迫去盗火、抢火,从而引发起部落之间的战争。

  在失去火种的日子里,人们只能继续吃那些腥膻的生肉。

  然而许多人已经吃惯了熟食,再吃生肉就闹病。

  因为没有火,一些野兽夜里也时常出来袭击人类。

  失去火种给人类带来诸多烦恼和不便。

  就在这时,圣人“遂”出现了。他首先发明了“钻木取火”,结束了人类靠天取火的历史。接着他又发明了“燧石取火”,使取火变成了很轻松的事情。

  人们十分尊敬这位圣人,一致推举他为氏族首领,后来又被各氏族首领共同推举为氏族联盟大酋长,称他为“燧皇”。

  于是,燧人氏便在他的居住地,建造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村庄。

  村庄由几十座茅草屋组成,取名为“遂明”。

  传说燧人氏所建村庄的遗址就在今湖南常德市澧县车溪乡南岳村一带。《太平御览》记载说:“遂明国有大树名遂,屈盘万顷。后有圣人游日月之处,至于其国,息此树下,有鸟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氏。”

  据古史记载,燧人氏不仅发明了“钻木取火”,还发明了“结绳记事”,为禽兽命名,立传教之台,兴交易之道。那时候人类还没有文字,生活中有许多事全凭大脑记忆,但时间久了,有些事情往往会被遗忘。

  燧人氏用柔软而有韧性的树皮搓成细绳,然后将数十条细绳排列整齐悬挂在一处,在上边打结记事。大事打大结,小事打小结,先发生的事打在里边,后发生的事打在外边。为了能够记录更多的事情,燧人氏又利用植物的天然色彩,把细绳染成各种颜色,每种颜色分别代表一类事物,使所记之事更加清楚。

  在燧人氏以前,人们把所有的动物都叫作“虫”。

  燧人氏经过细心观察,,把这些动物划分为四类:天上飞的称作“禽”,地上跑的称作“兽”,有脚的爬行动物称作“虫”,没脚的爬行动物称作“豸”。

  燧人氏为了向人们传授各种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在村子里专门筑了个土台,称作“传教台”。他时常站在台上为大家讲演。他告诉人们:饥饿的时候如何用火来烧烤食物,寒冷的时候如何用火来取暖,打猎的时候如何用火来攻击猎物,遇见猛兽袭击时如何用火来把它吓跑……

  据说中国的师道之兴就是从燧人氏开始。

  燧人氏是最早用火为人类造福的人,也是人类利用自然资源来改善自身生活的创始人。

  火的使用使人类的思想意识产生了一次飞跃,火的使用使人类从动物界中脱颖而出,火的使用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火的使用为中国九千年文明史写下了壮丽的开篇!

  燧人氏时期的地质年代仍属于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的晚期。

  考古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

  此时人类已经发展到晚期智人(新人)阶段。

  代表这一时期的人类文化主要有:

  1922年在内蒙古萨拉乌苏河发现的“河套人”及其文化(距今5万——3.5万年)。

  1933年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人”及其文化(距今1.8万年前)。

  1970年发现于台湾省台南县左镇乡的“左镇人”及其文化(距今3万——1万年前)等。

  这一时期的社会组织仍为氏族公社的母系氏族时期。婚姻形式依然是族外群婚。

  燧人氏晚期(距今约1.2万年时),更新世最后一次冰河时代结束,地球逐渐转暖,冰冻的海水开始融化,连接欧亚大陆和美洲的桥梁消逝了。

  进入到北美洲和澳大利亚的中国狩猎者再也无法返回欧亚大陆,便在当地定居下来,成为永久性居民。

  由于人类的捕杀,早在4万年前乳齿象和猛犸一类大型动物就在非洲和东南亚绝迹,而在澳大利亚和欧亚大陆的北部约在1.3万年前才灭绝。美洲则更晚,在距今1.1万年时,乳齿象和三种猛犸(长毛猛犸、哥伦比亚猛犸、特大猛犸)、大如狮子的猫、巨大的野牛、“拟河狸”(象河狸的动物)及骆驼、树懒、麋鹿等都还存活着。

史学家考证中的燧人氏

  燧人氏的先祖源起于青藏高原的昆仑山,古称羌戎,为东方人的重要支脉。

  距今五万年时,地球上最近一次冰河期来临,全球气温下降了摄氏12度,海水冻结,昆仑山大面积被冰雪覆盖。

  距今约三万年时,昆仑山雪线下滑,燧人氏族团已经无法继续生活在昆仑山上只好迁徙到祁连山一带的河西走廊,在那里定居下来。

  经过了数百代一万余年的发展,族群迅速扩大遍布于黄河、长江两大流域。

  燧人氏全称燧人弇(yan)兹合雄(hong)氏,是燧人氏与弇兹氏世代为婚的两大族团联合体,是中华民族进入远古文明时代的第一始祖。

  这里所说的燧人氏并非是一个人,而是氏族的总称,因为在燧人氏时期还没有完整的帝王世系记录,我们还无法知道每位帝王的在世年代。

  距今三万年前,燧人氏首领与弇兹氏首领结合,建立互为婚姻的血缘联盟,始称燧人弇兹合雄氏。

  弇兹氏的织女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女首领,后世人追尊她为女帝,又称玄女、玄帝、王素、素女、须女、帝弇兹等。她在距今三万年前就发明了用树皮搓绳的技术。她发明的绳有三种:单股的绳称作“玄”,两股合成的称作“兹”,三股合成的称作“索”(又作素)。

  距今三万年前,燧人弇兹氏在昆仑山(今甘肃祁连山)立挺木牙交,为地之中;上指天芎中宫天极星,为天之中。天极星即天北极,故又称北极星。

  北极星的首创者是燧人弇兹氏,故又称紫宫、紫微垣。紫是玄的代称,紫宫即玄宫,宫中女主为阴德星,是为弇兹圣母九天玄女。

  约在距今一万五千年至一万三千年时,北极星因弇兹氏织女而命名为织女星。

  燧人弇兹氏有三大分支:一为大鵹(li),二为少鵹,三为青鸟。弇兹合雄氏以玄鸟为图腾,其三大族系合称“三柯氏”,也称三青鸟氏。他们以燧人弇兹为始祖,尊称他为“伊萨姆”,或“伊萨姆那”,各分支的首领则称“耶劳”。

  玄女部大鵹柯乌耶劳居住在合黎山南弱水(今甘肃张掖市北),其族属又称魁隗氏,分支甚广。其中一支沿弱水向北迁徙,以居延海(今残留嘎顺诺尔湖)、焉支山(又名燕然山,即今龙首山及阿尔泰山脉的杭爱山)为基地向外延伸,散布于贝加尔湖支流的色楞格河、鄂尔浑河、额尔古纳河(黑龙江上源)。一支沿阿尔泰山北麓西迁至东欧。一支由弱水西迁至阿尔泰山南麓乌伦古湖,沿伊犁河、阿拉套山进入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

  须女部少鵹柯诺耶劳居住在合黎山南弱水流域的方雷泽(今甘肃张掖市临泽县,其水今已枯),分衍出方雷支的盘古支,居于古浪(今甘肃武威市古浪县)。其分支东迁至西海之东贺兰山,北跃阴山入燕然山、贝加尔湖,与柯约耶劳支会合;另一支由阴山向东进入滦河流域及东北平原;一支由六盘水进入北洛水,与柯约耶劳的环江部为邻。

  柯约耶劳后世为张姓,在挪得建有张国(今甘肃张掖市),另有一支,后来被赐封为杨姓,于环江上游建元城(又作玄城)。柯诺耶劳的后世沿桑干河及支流黄水河发展,迁居于浑河、壶流河,建都于代王城(今河北张家口市蔚县),再迁涿鹿山,建“洛乌”城(又称下洛,今河北张家口市涿鹿县)。

  燧人弇兹本部柯约耶劳一支沿太行山往东进入今河北省境内,弇兹氏建都于灵寿(今河北石家庄市灵寿县),燧人氏建都于蒲阴(又称完县,今河北保定市顺平县)。其后又北迁于大王店,建都于遂城(今河北保定市徐水县),定天地之中灵台(今名戊己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考古界在河北徐水南庄头发现了燧人氏晚期遗址,遗址中发掘出两种陶片,一种为夹沙深灰陶,一种为夹沙红褐陶。经科学考证,其生产年代距今约在一万二千年前。

  南庄头遗址向世人公布:早在一万二千年前,我们的先祖已经能生产制作陶器,这是中华人种从原始时代向文明时代过渡的重要物证。

  燧人弇兹氏自立姓氏为“风”,这是中国人最早之姓。

  风姓共分为十部:一为天芎部,二为天齐部,三为天乙部,四为合雄部,五为天阳部,六为天阴部,七为侯鸟部,八为候虫部,九为雷雨部,十为天皇部。

  燧人氏晚期的分支几乎遍布中华大地,其中重要的族系有弇兹氏、婼氏、华氏、胥氏、华胥氏、赫胥氏、仇夷氏、雷泽氏、盘瓠氏等。他们主要分布在今甘肃省境内,西起敦煌(古瓜州)、三危山、疏勒河、弇兹山;东达庆阳、华池、河水,直至陕西境内的北洛河;南至湟中拉脊山、日月山、成县、礼县、康县、凤县,直至秦岭以南的华阳。其活动中心(观星象祭天中心)主要有三处:一为合黎龙首山(古昆仑山),二为湟中拉脊山,三为六盘山。燧人氏的直系允姓、风姓、婼姓,分布在其周围。

  燧人弇兹氏是中华民族的创立者,他为后世子孙留下了十项重大发明,这十项发明是:

  一距今约五万年时发明了“钻木取火”,继而又发明“燧石取火”。

  二距今约四万年时始作大山扶木纪历,在昆仑山顶观察天象以明天道,始为山川百物命名。

  三距今约三万年时弇兹氏织女发明搓绳技术,创立“结绳记事”,燧人氏以右枢天乙(天龙座a星)为北极星。

  四距今约二万年时燧人氏创立“氏族图腾徽铭制”,始立姓氏为风。距今约二万六千年时,燧人氏以太乙织女星(天琴座a星)为北极星。

  五距今约一万五千年时,燧人弇兹氏发明大山榑木太阳历。

  六距今约一万四千八百年时,燧人弇兹氏发明《河图》、《洛书》(柯约耶劳创《河图》,柯诺耶劳创《洛书》)、星象历,创造人类早期的符号文字。

  七距今约一万二千年时,燧人氏发明“陶文”,创造“十天干”。

  “十天干”使用的完全是上古符号文字,称呼也与现在不同,记录于此,供读者参考。(因上古符号文字无法输入电脑,暂时从略)

  八距今约一万一千年时,燧人氏创立八索准绳圭表纪历。

  九距今约一万年时,燧人氏发现天纲、天纪、太极印与太极涡旋宇宙生化模式。

  十约公元前7800年,燧人氏总结天道大发现,建立远古文明。

  燧人氏在昆仑山立木观察星象祭天,发现了“天道”。

  因天道而受到启发,燧人氏始为山川百物命名,而有“地道”。

  天地之德孕育万物,而人为万物之尊。燧人氏以风姓为人类命名,对人的婚姻交配有了血缘上的限制,使人与兽有了严格的区分。这是人类早期的伦理道德,也就是“人道”。

  由天道生地道,由天地之道而生人道,这便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天道观。天、地、人始于无名,成于有名。有名则天地开明,人乃文明。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九千年文明历史由此开始。

伏羲女娲政权是中华远古文明的创始阶段。

  伏羲的先祖是居住在青藏高原的古羌戎燧人氏的一个分支。距今约三万年时,居住在昆仑山上的燧人氏族团因雪线下移,被迫分两路转移。一路由南往东,进入长江以南,发展成为燧人氏苗蛮集团。一路由北向东,进入黄河流域太行山以东,发展成为燧人氏伏羲集团。苗蛮集团即燧人氏的黑虎支;伏羲集团即燧人氏的白虎支和牛羊支。

  伏羲为风姓,其先祖继承了燧人氏的原始文明,最先发明了饲养牲畜和栽培牧草的技术,把原始的农业实施于陇西的黄土高原。因此名其族为伏羲。伏羲即是人名,又是氏族名,同时也是一个时代“国家”的代名词。

  伏羲氏于公元前7724年取代燧人氏政权,成为各地氏族联盟集团公认的领袖。女娲氏与伏羲氏同属于伏羲族团,为两个世代联姻的族系。两族相互交替,共同执政,形成了伏羲女娲政权。

  伏羲女娲政权的文明成就主要有——

  一、    创造圭表八卦太阳历,观察天象,掌握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开天文学之先。

  二、    建寅为正,颁行上元太初历,开历法之先。

  三、    发明琴瑟,用琴、瑟演奏音乐,开礼乐之先。

  四、    创造文字,以文记事,开典史之先。

  五、    首创牧草栽培,引种野生莱麦,开农业之先。

  六、    发明鱼网,教人结网打鱼,开渔业之先。

  七、    驯化和饲养家畜,开牧业之先。

  八、    发明测试风雨的石晷,开气象预测之先。

  九、    发明用树皮编织蓑衣,开雨具制作之先。

  十、    首创人工养蚕,化茧抽丝织布,开丝织业之先。

  十一、首创一夫一妻婚姻,开婚姻法之先。

  十二、以兽皮为婚姻信物,开婚礼之先。

  伏羲女娲政权是中华民族自然人文科学起步的黄金时代,伏羲女娲政权为创建中华文明大厦铺好了牢固的基石。伏羲女娲是中华民族百王之首,是东方人种各族人民共同的祖先。

  现代科学考证,伏羲女娲时期的地质年代是新生代第四纪的全新世。考古年代为中石器时代。其代表文化有:发现于河北武安磁山、河南新郑裴李岗、河南舞阳贾湖等地的磁山裴李岗文化(约公元前7000——前6000年),陕西大荔的沙苑遗址(约公元前7000——前5000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早期(约公元前8000——前6000年),湖南城头山文化早期(约公元前5000年)等。

  中石器时代的人类,仍以渔猎采集为主。此时,他们已经能够制造十分精巧的细石器和弓箭。由于婚姻制度的改变,已经开始出现了以女性为主体的对偶婚家庭。每个家庭都建有自己的房屋,众多房屋组成了大大小小的村落。人们在没有战争没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快快乐乐地生活着。

  生活的稳定使各部落的人口快速增加,人类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但是,人口的迅速增加又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新的危机。人们靠捕捉动物和采集野生植物已经很难维持生活。面对此种状况,一些思想比较开放的部族,采取了分割部落的策略,使部分身体强健的族人迁徙远方,开辟新的家园。而一些思想保守的部族,他们不愿意分割部落,也不愿离开故土;为了控制人口的增长,他们被迫施行计划生育,采取堕胎、停止为幼儿哺乳和杀死新生儿等野蛮方法,使人口的数量保持在平衡和稳定状态,杜绝因人口过剩而产生的饥饿危机。

  这一时期人类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大量村庄的出现,使人类由原来的流浪生活变成了定居生活。定居的生活方式使人们拥有了更丰富的生活资料。人类已经从渔猎社会进入到农业社会。他们不仅能够种植一些简单的粮食作物,而且还学会了饲养家畜。人们的经济生活形成了多元化,以农业为主,渔业为辅,同时还出现了早期的畜牧业和手工业。

  我国的考古学者在仰韶遗址中曾发现大量的陶器,其中已经有了彩陶。另外在河姆渡遗址发现的石器、骨器和木器,也已经很发达。

  当时人们所居住的房屋,北方所见都是草泥木石结构的房舍,南方所见多为干栏建筑的房舍。纺织、缝纫和编织已经成为当时妇女的重要职业。

  由于手工业的发展,此时期已经出现了许多生活日用品,如鼎、甑、釜、罐、碗、钵、铛、盘、盆、杯、瓮、壶等。

  这一时期的社会组织为母系氏族公社。分配原则为原始共产制——即“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婚姻形式主要是以女性为主体的对偶婚。这一时期的人类,大多数都是只知道母亲和舅舅,而不知道父亲是谁。

  伏羲女娲政权起于公元前7724年,讫于公元前5008年。共传七十八任帝,立国两千七百一十七年。伏羲女娲政权的七十八任帝是由两大主体构成,一大主体是伏羲女娲直系传人,称作纯血缘伏羲氏族;一大主体是伏羲女娲部族的同盟部落,称作大伏羲氏族。其中纯血缘伏羲氏族二十四帝,执政八百四十一年。大伏羲氏族先后共有十五个家族参与执政,共五十四帝,执政一千八百七十六年。

大伏羲氏族的十五个家族执政帝数和年限如下——

  一、    大庭氏三任帝,执政一百三十七年。

  二、    柏皇氏四任帝,执政一百三十九年。

  三、    中央氏五任帝,执政一百五十三年。

  四、    栗陆氏三任帝,执政一百二十四年。

  五、    骊连氏五任帝,执政一百八十九年。

  六、    赫胥氏五任帝,执政一百二十五年。

  七、    尊卢氏五任帝,执政一百四十五年。

  八、    祝融氏四任帝,执政一百年。

  九、    混沌氏四任帝,执政一百六十年。

  十、    昊英氏三任帝,执政一百二十一年。

  十一、    有巢氏二任帝,执政七十三年。

  十二、    葛天氏三任帝,执政一百一十年。

  十三、    阴康氏四任帝,执政一百六十二年。

  十四、    朱襄氏二任帝,执政七十二年。

  十五、    无怀氏二任帝,执政六十六年。

  公元前5008年,炎帝魁隗氏强大起来,取代了伏羲女娲政权。

在位起讫:公元前7724——前7707年。

  生卒年:公元前7774——前7707年。

  出生地:仇池(今甘肃陇南市西和县西南)。

  立都:榆中(今甘肃兰州市榆中县)。

  年号:罗奉元年(丁丑,前7724年)。

  伏羲,男,风姓。名伏羲,又称伏羲氏、庖羲氏、庖牺氏、宓牺氏。中国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娲政权的首任帝。

  伏羲的母亲是风兖部落的女首领,居住在华胥山之渚(今甘肃庆阳市与平凉市境内的沿河地带),被称为华胥氏。华胥氏年轻有为,与族叔风偌率族人逐水草而居,过着浪漫的游牧生活。

  一日,他们游牧来到水草丰茂的雷泽(今甘肃陇南市境内),结识了雷泽氏的年轻酋长。这位酋长是一位年轻威武的小伙子,华胥氏和他一见钟情。于是,她沿着这位男子汉的大脚印走入了浓密的草丛,春情萌动,二人相拥,云雨交加,如醉如狂。从此,她就怀上了孩子,于公元前7774年春三月十八日,在仇夷山(今甘肃陇南市西和县西南洛峪)下的茅草屋里生下了伏羲。

  后来伏羲被送回大帝湾(今甘肃天水市泰安县北)的一个小村子,在那里长大成人,并创制了重于钺仪勾股(规矩)纪历法,因此人们后来把伏羲所住的小村子称作“成纪”。

  伏羲生而聪明,有圣德。他求学于燧人弇兹门下,因聪敏好学深得老师青睐。燧人氏的首领便把祖创的《河图》、《洛书》传授给他。《河图》、《洛书》始作于距今一万四千八百年以前。

  《河图》又称《星系轮布图》,是燧人弇兹氏青鸟部的大酋长柯约耶劳所创。该图由象征阴阳的二十个图形符号构成,内涵极深被世界学术界公认为是易学,玄学,术学等多学科之先。

  《洛书》是燧人弇兹氏须女部大酋长柯诺耶劳在观察北斗九星时创制。我们今天所见的北斗星为七颗,一曰天枢,二曰天璇,三曰天玑,四曰天权,五曰玉衡,六曰开阳,七曰摇光,故称北斗七星。而上古时候则是北斗九星,除以上七星外,还有牧夫座的“招摇”和“梗河”。

  伏羲得到《河图》、《洛书》后,刻苦钻研,深有所悟。于是他上观天文,下察地理,探天地运行的法则,观鸟兽活动的变化,以自身和自然界万物的形体做象征,创立出“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伏羲用八卦来与神明之德相通,概括出世间万事万物的情状。

  伏羲的才华赢得了世人的尊重,也获得了众多年轻女子的青睐。许多部落的女首领纷纷追求伏羲,想获得他的人种。但是,伏羲却在众多女子之中惟独看上了凤姓姑娘女娲。女娲与伏羲同属于大伏羲氏族,但与伏羲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支系,伏羲姓风,女娲姓凤。他们虽然以兄妹相称,并非同胞兄妹。早在燧人氏时期,各民族部落就有明确的规定,有血缘关系的同族男女不得为婚。古史中伏羲女娲兄妹为婚实属神话传说。

  公元前7744年,伏羲以一双精致的狐皮为聘礼,前往凤州(今陕西宝鸡市凤县)与女娲完婚,时年伏羲31岁,女娲16岁。

  公元前7724年,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数百个部落联合罢免了燧人氏的最后一位大酋长,推举伏羲为帝。

  于是,伏羲立都于榆中,正式建立伏羲女娲政权。

  伏羲以木德王天下,帝号罗奉。

  罗奉元年(丁丑,前7724),伏羲在榆中接替天齐建木的祭天权,燧人氏自此退位。

  罗奉二年(戊寅,前7723),伏羲在榆中不周山重建天齐表木,名此山为方山,又名日魁山。表木名大风雨表。以共工氏为上相,主管不周山上的天齐表木观象台,主持大风雨表的观测,用八索判断方向(地维)为历法天象总管,掌握祭天权,其权位仅次于伏羲。

  罗奉三年(己卯,前7722),伏羲以木星为主观测星,以织女星为北极星,以北斗九星的斗柄——“梗河”与大角、摄提、角宿(青龙第一宿)为天下春季之始。以日表八索为定表游表,确立勾股弦周天历度位360度。以每月为36日,每年为10月,每年360日。以大风雨表测八方风,定八极,四时,八节。每时90日,每节45日,总共360日。

  罗奉四年(庚辰,前7721),伏羲首设柱下史,以管理历法和天象。首次命人在居住区外围筑墙,始为城,为都;并在城中设灵台,以为祭祀中心。首次立巫政管理制度,设官分政。以龙纪官,命大庭氏为居龙氏,主管建筑;命薮魁氏为水龙氏,主管水利;命阴康氏为土龙氏,主管农牧,兼任中官黄龙氏,主管民政;命混沌氏为降龙氏,主管法律;命昊英氏为潜龙氏,负责制造甲历;命朱襄氏为飞龙氏,负责制造书契。

  罗奉五年(辛巳,前7720),伏羲以共工氏为上相,柏皇氏为下相,朱襄氏为左监,昊英氏为右监。命栗陆氏居北,为冬官,号黑龙氏;命赫胥氏居南,为夏官,号赤龙氏;命昆吾氏居西,为秋官,号白龙氏;命葛天氏居东,为春官,号青龙氏(又称苍龙氏);命阴康氏居中,为中官,号黄龙氏。

  罗奉六年(壬午,7719),夏四月初三日,天降暴雨,一连下了三十天,女娲所居住的凤州被洪水淹没。伏羲、女娲组织族人乘葫芦舟漂流逃亡至麦积山,避难于仙人洞,直至水势减小时才通过山地转移,逃往秦岭太白山,向太白族人求救。

  罗奉七年(癸未,前7718)伏羲族人在太白族人的帮助下重建女娲故居凤城。

  罗奉八年(甲申,前7717),伏羲迁都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并在此修筑城垣。但不久又因洪水逼迫离开陈仓,率族人沿秦岭东迁至骊山、华山一带,进入华胥氏族的领地。华胥氏居住在今渭南市华县一带。伏羲女娲氏居住在华山牛鸠原、枣香河一带。

  罗奉九年(乙酉,前7716)伏羲在枣香河畔建都,称帝王村。女娲则居住在离此不远的栗家原。同时在枣香河东西两岸建盘东寨和盘西寨,在盘西寨栽植梭罗神树,以祈求太平。

  罗奉十年(丙戌,前7715)女娲迁居于焦村原西华,以乾头塬台坝为祭天中心,在西华之西另设西章天象台,实测推算日月失序。三百六十日为一年,日数不足,便把每年增加五日,为年与年之间的过度期,称作过年。

  罗奉十二年(戊子,前7713),伏羲女娲迁居于王屋山。这年的正月二十三日,日全蚀和月全蚀同时发生,天地黑暗,万民皆惧。女娲认为是天道不满所致,她亲临王屋山顶峰,设坛祭天,采山上石洞中五彩石布成东西南北中五宫阵容,于中宫积柴草引火燎祭离火太阳,以表对上天的诚意。果然没多久日蚀和月蚀便完全解除,日月运行如初。于是女娲向伏羲建议重新颁布了补天历,规定新历每年仍为十个月,每月三十六日,过年补天五日,全年合计三百六十五日。同时还下令在王屋山下重建凤城,再立大风雨表。天柱复生,四极重立,通天表木又成,因坛而背方州,因圜而抱圆天,盖天观测系统又重新运作起来。后来古人把这件事神化了,说女娲“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YIN 水……”(《淮南子?览冥训》)。好事者便据此把这一真实的历史故事改编成了神话。

  罗奉十三年(己丑,前7712),伏羲获白龟于白龟山(今河南平顶山市)。他细心观察龟甲的分布,深入研究《河图》、《洛书》之间的内在联系,悟出了太极原理,始作《太极图》。他发现龟背甲骨中五环八,背甲十三,腹甲九,裙边甲二十四,背圆,腹方,四足撑天地,遂明大道。于大隗山玄元洞(今河南郑州新密市)推衍八卦,重为六十四卦。是年,伏羲东巡狩登泰山观天下,举行封禅大典。封天下三天三镇:西天西镇昆仑山,中天中镇王屋山,东天东镇泰山。天下文明肇于三镇,孕于土,始于圭,成于文。命泰水名大汶河,命皇策大典为坟。

  罗奉十四年(庚寅,前7711),葛天氏作歌八阕,歌颂伏羲氏族东迁创业的史迹。其歌分为八个章节,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逐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谨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葛天氏初民自雍州(玄鸟大雷音氏所生之地)而游牧定居,植五谷,谨勤于伏羲所立的测天道(天常)之法,因此达到并完成伏羲帝所规定的测天道力度的要求,敬授民时,不误农耕稼穑,取得万象更新政绩,类万物之情,通神明之德。

  罗奉十五年(辛卯,前7710),伏羲移居宝丰(今河南平顶山市宝丰县)宣布王屋为天下之中,山名中条山。水为中河,地为中原,表为中央,建木棱罗。封女娲于汝阳(今河南洛阳市汝阳县),统领中州。其族人居于汝水与娲水之间。封弇兹氏于磁山,居磁州(今河北邯郸武安市)。封雷祖氏于兖州泽,居住在兖州(古济水与黄河之间,今河南荥阳市至山东东营市一带)。封华胥氏于华山,居住在华阳(今陕西泰岭以南)。

  罗奉十六年(壬辰,前7709)伏羲迁居于泌阳盘古山(今河南驻马店市确山县西)。

  罗奉十八年(甲午,前7707)伏羲病逝于桐柏鸡公山(今河南信阳市南80公里),终年68岁,遗体安葬在盘古山(今河南驻马店市确山县盘古镇)。尊号羲皇。后世又被追尊为泰皇、人皇。

  …………………………………………………………

  伏羲在位年表(供参考)

  公元纪年(干支)——在位时间——大事记——

  前7724(丁丑)——元年——伏羲在榆中接替天齐建木的祭天权

  前7723(戊寅)——二年——伏羲在榆中不周山重建天齐表木,名此山为方山

  前7722(己卯)——三年——伏羲以木星为主观测星,以织女星为北极星

  前7721(庚辰)——四年——伏羲首设柱下史,以管理历法和天象

  前7720(辛巳)——五年——伏羲以共工氏为上相

  前7719(壬午)——六年——女娲所居住的凤州被洪水淹没

  前7718(癸未)——七年——伏羲族人在太白族人的帮助下重建女娲故居凤城。

  前7717(甲申)——八年——伏羲迁都陈仓

  前7716(乙酉)——九年——伏羲在枣香河畔建都,称帝王村

  前7715(丙戌)——十年——女娲迁居于焦村原西华

  前7714(丁亥)——十一年——

  前7713(戊子)——十二年——伏羲女娲迁居于王屋山

  前7712(己丑)——十三年——伏羲获白龟于白龟山

  前7711(庚寅)——十四年——葛天氏作歌八阕,歌颂伏羲氏族东迁创业的史迹

  前7710(辛卯)——十五年——伏羲移居宝丰

  前7709(壬辰)——十六年——伏羲迁居于泌阳盘古山

  前7708(癸巳)——十七年——

  前7707(甲午)——十八年——伏羲病逝于桐柏鸡公山

在位起讫:前7707—前7653年。

  生卒年:前7759—前7653。

  出生地:凤州(今陕西宝鸡市凤县)。

  立都:凤城(令河南济源市西北)。

  年号:女皇元年(乙未,前7706)。

  女娲,凤姓,名女娲,又称灵娲、仓娲、女娲氏、女希氏、女皇氏,中国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娲政权的二任帝。

  女娲是伏羲氏族凤姓部落一位大酋长的女儿,于壬寅年(公元前7759)出生在凤州。她16岁时,伏羲以一双精致的狐皮为聘礼向她求婚,二人结成了夫妻。此后他们便住在了凤州,先后生下了四个儿子,长曰羲仲,次曰羲叔,三曰和仲,四曰和叔。

  罗奉元年(前7724)伏羲在榆中称帝,女娲仍留守凤州。

  罗奉六年(前7719)夏天,凤州发生了大洪水。当时伏羲、女娲都住在凤州,他们组织族人乘葫芦舟逃亡到秦岭的太白山下。后来,他们在太白族人的帮助下又重建家园。

  罗奉十二年(前7713),她与伏羲带部分族人迁居于中原的王屋山(今河南济源市城区西北约90公里),在那里开辟新的领地。

  罗奉十五年(前7710),伏羲封女娲于汝阳(今河南洛阳市汝阳县),统领中州。

  罗奉十八年(前7707)伏羲去世,女娲被氏族联盟推举为帝,建都于汝阳,帝号女皇,以乙未年(前7706)为女皇元年。这一年女娲53岁。

  女娲即位后对执政的一些官员进行了部分调整。

  封上相中央氏于沁水流域,居沁阳(今河南焦作市西南)。

  封下相柏皇氏于王屋,居柏香(今河南济源市东南)。

  命共工氏为地官,居太行山,主管治水。

  命朱襄氏为史官,居襄城(今河南许昌市西南),主造书契。

  命昊英氏为历官,居伊水鸣皋(今河南洛阳市嵩县东北),主修甲历。

  命栗陆氏居于西华及栗广之野(今河南夏邑县),负责水利建设。

  命骊连氏于骊山(今陕西西安市临潼区)、葛天氏于长葛(今河南许昌长葛市)、阴康氏于太康(今河南周口市太康县),共同主管农业生产。

  命金提氏于桐柏太白顶(今河南南阳市桐柏县),主管化俗。

  命乌明氏于东明(今山东菏泽市东明县),主管建福。

  命视默氏于犬丘(今陕西兴平市东南),主管灾恶。

  命纪通氏、仲起氏、阳侯氏、宿沙氏四族为中官土正。纪通氏居王屋(今河南济源市西),主管中表;仲起氏居嵎番(今山东日照市),主管海陆;阳侯氏居阳谷(今山东聊城市南),主管江湖;宿沙氏居东平(今山东泰安市西),主管海盐。

  命春官羲仲为木正,居青丘(今河南沧州市青县)。夏官羲叔为火正,居陈留(今河南开封市开封县东南);秋官和仲为金正,居秦岭太白山(今陕西宝鸡市太白县东南);冬官和叔为水正,居龟蒙山(今山东临沂市平邑县东)。

  另外封尊卢氏于鸿卢水(今河南三门峡市卢氏县);混沌氏于昆吾屯留(今山西长治市西北);大庭氏于具茨山(今河南新郑市);有巢氏于朝城(今陕西渭南市大荔县朝邑镇);无怀氏于裴城(今河南驻马店市遂平县)。

  女皇二年(丙申,前7705),共工氏不肯听命于女娲,欲自立为帝,女娲怒而命火正祝融率南方部族北伐共工氏。这是中国远古史上最早的一次大规模群体战争。

  双方大战的结局是共工氏失败,率部族西奔,怒而袭击祭天圣地不周山(今甘肃兰州市榆中县),共工率部族攻上山顶,砍倒了天齐建木,割断了八索准绳,定表向东南倾斜,表绳断绝,八维失准,象征王权的祭天中心遭到了严重破坏。女娲又命骊连氏率族人与祝融氏族联合攻打共工氏,将共工氏一族赶往祁连山以北。

  由于天齐表木遭到破坏,天象观察和天气变化的预测都不能正常进行;结果这年夏天大洪水来临,人们在毫无知觉的情况下被突然而来的洪水吞没,许多族人都葬身于大洪水中。

  当时女娲等人居住在高地得以幸免。她立刻组织族人砍伐树木,绑制简易木排,下水迎救被困的人。他们奋战了三天三夜,救出了数百名青年男女,这些获救的青年都向她磕头致谢,尊称她为圣母。

  女娲率族人与洪水搏斗的这段历史,后来在民间广为流传,逐渐被神化了,被演绎成了神话故事。

  神话故事说:

  共工氏与女娲争帝,女娲命祝融氏领兵攻打共工氏。

  共工氏兵败怒而用头去撞不周山。

  不周山乃撑天之柱,被共工氏一撞,发出了惊天动地的一声响。山体崩塌,天柱折断,大地向东南倾斜,海水向陆地上倒灌。平原上的人多数都被淹死了,幸存者只好逃往山上。

  但是,山林是兽类的领地,它们受到侵扰后十分愤怒,向人类发起疯狂的攻击。又有许多人被野兽咬死,吃掉。

  人类遭遇到了空前的灾难,有的被洪水淹死,有的被崩塌的山石砸死,有的被凶猛的野兽和大鸟杀害,人类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经过这场浩劫,人类幸存者已经很少。

  为了使人类能再次发展增多,女娲便以黄土和泥,用双手捏起泥人来。

  她先捏了个男人,又捏了个女人,然后向他们吹口气,他们就变成了人。

  女娲让他们结为夫妻,他们便双双向女娲跪拜,尊她为始祖。

  女娲高兴极了,便继续一对一对地捏起来。

  黄土人在她面前不断地增加。

  她不停地捏。捏呀捏,从日出捏到日落,又从黄昏捏到了早晨。她不吃也不喝,忘我地工作着。也不知过了几天几夜,只看见她周围有几百上千个全身赤裸的男女在向他跪拜。

  她觉得这样子很不雅,便抓了一把树叶向他们抛去。于是这些黄土人身上便多了件树叶串成的衣裤。她满意地向他们挥挥手,让他们奔往各地安家立业繁衍子孙。

  女娲累了想休息一下,但眼前仍然还有一大堆黄泥。她有些不耐烦,不想再用手一个一个地去捏了,便抓起一根粗大的草绳,论起来用力抽打黄泥。

  黄泥雨点般四处飞溅,瞬间变成了无数的男女,密密麻麻跪成一大片向她磕头,尊她为祖宗。大洪水后,中国人就是这样延续发展起来的。

  女娲用手捏成的男女后来都成了有钱的贵族,那些用草绳鞭挞出来的男女则成了*民。历史上总是有钱的贵族少,没钱的穷人多,其根源就是女娲当初造人不平等所致。

  女娲补天固地和用黄土造人的传说虽然都是神话,但古人用这种浪漫和夸张的手法告诉我们,在遥远的古代女人和土地是何等的崇高和伟大。

  土地是人类生存之根,女人是人类延续之本,女人和土地主宰着人类世界的发展。

  至今女娲故乡的人们仍保留着崇拜泥土和女性生殖符号的习俗,他们用泥土捏制成各种千姿百态的玩偶,并在玩偶身上庄重地刻上女性生殖符号,借以表达中华儿女对大地母亲永久性的尊重和怀念。

  女皇十年(甲辰,前7697),女娲宣布废除旧的群婚制度,施行以女人为主体的对偶婚姻。家庭也由原来的群体大家庭分裂成以女人为主体的独立家庭。不过这种家庭并不稳定,因为对偶婚是女人娶男人为夫,被娶来的男人在家庭中没有任何地位,除了劳动和与妻子过性生活外,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没有丝毫权力。妻子随时可以把丈夫赶出去,再与外族团其他男子成婚。这种婚姻多则数月,少则几日,能保持一年以上的极少。因此,对偶婚的女人,一生可能会有几十次,甚至上百次婚姻。健康的男人一生可能充当几次或几十次丈夫,但当他们年老体衰时,就会被赶回本族团,依靠自己的外甥女来养老送终。

  郭沫若先生在谈到对偶婚时,把对偶婚称为“男人的三从”,即少年从母,壮年从妻,老年从女(外甥女),这是十分准确的。由于女人经常更换配偶,使她自己也搞不清楚究竟是哪个男人在她体内播下了种子。因此,这一时期的人类仍然不知道谁是自己的父亲。

  女娲晚期,人类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大量村庄的出现,使人类由原来的流浪生活变成了定居生活。定居的生活方式使人们拥有了更丰富的生活资料。人类已经从渔猎社会逐渐进入到了农业社会。

  女娲在位执政共记五十五年,病逝于女皇五十四年(戊子,前7653),享年107岁。她的遗体葬在风陵渡(今山西运城市芮城县西南)。尊号女皇。庙号女娲。

  …………………………………………………………

  女娲在位年表(供参考)

  公元纪年(干支)……在位时间……大事记

  前7706(乙未)……元年……

  前7705(丙申)……二年……共工氏欲自立为帝。

  前7704(丁酉)……三年……

  前7703(戊戌)……四年……

  前7702(己亥)……五年……

  前7701(庚子)……六年……

  前7700(辛丑)……七年……

  前7699(壬寅)……八年……

  前7698(癸卯)……九年……

  前7697(甲辰)……十年……施行以女人为主体的对偶婚

  前7696(乙巳)……十一年……

  前7695(丙午)……十二年……

  前7694(丁未)……十三年……

  前7693(戊申)……十四年……

  前7692(己酉)……十五年……

  前7691(庚戌)……十六年……

  前7690(辛亥)……十七年……

  前7689(壬子)……十八年……

  前7688(癸丑)……十九年……

  前7687(甲寅)……二十年……

  前7686(乙卯)……二十一年……

  前7685(丙辰)……二十二年……

  前7684(丁巳)……二十三年……

  前7683(戊午)……二十四年……

  前7682(己未)……二十五年……

  前7681(庚申)……二十六年……

  前7680(辛酉)……二十七年……

  前7679(壬戌)……二十八年……

  前7678(癸亥)……二十九年……

  前7677(甲子)……三十年……

  前7676(乙丑)……三十一年……

  前7675(丙寅)……三十二年……

  前7674(丁卯)……三十三年……

  前7673(戊辰)……三十四年……

  前7672(己巳)……三十五年……

  前7671(庚午)……三十六年……

  前7670(辛未)……三十七年……

  前7669(壬申)……三十八年……

  前7668(癸酉)……三十九年……

  前7667(甲戌)……四十年……

  前7666(乙亥)……四十一年……

  前7665(丙子)……四十二年……

  前7664(丁丑)……四十三年……

  前7663(戊寅)……四十四年……

  前7662(己卯)……四十五年……

  前7661(庚辰)……四十六年……

  前7660(辛巳)……四十七年……

  前7659(壬午)……四十八年……

  前7658(癸未)……四十九年……

  前7657(甲申)……五十年……

  前7656(乙酉)……五十一年……

  前7655(丙戌)……五十二年……

  前7654(丁亥)……五十三年……

  前7653(戊子)……五十四年……

在位起讫:公元前7653—前7615年。

  生卒年:公元前7685—前7615年。

  出生地:泌阳(今河南驻马店市确山县西)。

  立都:凤城(今河南济源市西)。

  年号:嬟移元年(己丑,前7652)。

  嬟移,女,姓风,名嬟移。中国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娲政权的三任帝。

  嬟移的曾祖是伏羲,曾祖母是女娲。她是伏羲氏族的直系玄孙,出生在女皇二十二年(丙辰,前7685)。公元前7653年伏羲女娲政权的二任帝女娲去世,伏羲氏族推举她继承帝位。以己丑年(前7652)为嬟移元年。

  由于史料缺失,嬟移在位执政时的事迹暂无。

  嬟移执政的后期,凤城再次遭受大洪水的袭击,许多村落被洪水吞没。嬟移被迫率领幸存者迁居于汶上(今山东济宁市西北),在那里重建新都。

  嬟移在位执政虚记三十九年,卒于嬟移三十八年(丙寅,前7615),终年71岁。死后葬地不详。尊号帝嬟移。

  注:嬟移为谐音代用名,因原名中的字,电脑词库中没有,只好暂时代替。

  …………………………………………………………

  嬟移在位年表(供参考)

  公元纪年(干支)……在位时间……大事记

  前7652(己丑)……元年……

  前7651(庚寅)……二年……

  前7650(辛卯)……三年……

  前7649(壬辰)……四年……

  前7648(癸巳)……五年……

  前7647(甲午)……六年……

  前7646(乙未)……七年……

  前7645(丙申)……八年……

  前7644(丁酉)……九年……

  前7643(戊戌)……十年……

  前7642(己亥)……十一年……

  前7641(庚子)……十二年……

  前7640(辛丑)……十三年……

  前7639(壬寅)……十四年……

  前7638(癸卯)……十五年……

  前7637(甲辰)……十六年……

  前7636(乙巳)……十七年……

  前7635(丙午)……十八年……

  前7634(丁未)……十九年……

  前7633(戊申)……二十年……

  前7632(己酉)……二十一年……

  前7631(庚戌)……二十二年……

  前7630(辛亥)……二十三年……

  前7629(壬子)……二十四年……

  前7628(癸丑)……二十五年……

  前7627(甲寅)……二十六年……

  前7626(乙卯)……二十七年……

  前7625(丙辰)……二十八年……

  前7624(丁巳)……二十九年……

  前7623(戊午)……三十年……

  前7622(己未)……三十一年……

  前7621(庚申)……三十二年……

  前7620(辛酉)……三十三年……

  前7619(壬戌)……三十四年……

  前7618(癸亥)……三十五年……

  前7617(甲子)……三十六年……

  前7616(乙丑)……三十七年……

  前7615(丙寅)……三十八年……

在位起讫:公元前7615—前7569年。

  生卒年:公元前7637—前7569年。

  出生地:凤城(今河南济源市西)。

  立都:汶上(今山东济宁市西北)。

  年号:师嬟元年(丁卯,前7614)。

  师嬟,女,姓风,名师嬟,中国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娲政权的四任帝。

  师嬟是纯血缘伏羲氏族传人,其祖辈为伏羲女娲政权二任帝女娲,母辈为三任帝嬟移。

  师嬟生于嬟移十六年(甲辰,前7637),从小聪明机智,深得族人喜欢。少年时便得到了帝嬟移的器重,多次派她担当族内的重要工作。嬟移晚年,她被定为帝位继承人。

  公元前7615年,伏羲氏三任帝嬟移去世,师嬟受命在汶上继承了帝位。

  师嬟即位后,以丁卯年(前7614)为师嬟元年。

  由于史料缺失,师嬟在位执政时的事迹暂无。

  师嬟在位执政虚记四十七年,卒于师嬟四十六年(壬子,前7569),终年六十九岁。死后葬地不详。尊号帝师嬟。

  注:嬟移为谐音代用名,因原名的字电脑词库中没有

  …………………………………………………………

  嬟移在位年表(供参考)

  公元纪年(干支)……在位时间……大事记

  前7614(丁卯)……元年……

  前7613(戊辰)……二年……

  前7612(己巳)……三年……

  前7611(庚午)……四年……

  前7610(辛未)……五年……

  前7609(壬申)……六年……

  前7608(癸酉)……七年……

  前7607(甲戌)……八年……

  前7606(乙亥)……九年……

  前7605(丙子)……十年……

  前7604(丁丑)……十一年……

  前7603(戊寅)……十二年……

  前7602(己卯)……十三年……

  前7601(庚辰)……十四年……

  前7600(辛巳)……十五年……

  前7599(壬午)……十六年……

  前7598(癸未)……十七年……

  前7597(甲申)……十八年……

  前7596(乙酉)……十九年……

  前7595(丙戌)……二十年……

  前7594(丁亥)……二十一年……

  前7593(戊子)……二十二年……

  前7592(己丑)……二十三年……

  前7591(庚寅)……二十四年……

  前7590(辛卯)……二十五年……

  前7589(壬辰)……二十六年……

  前7588(癸巳)……二十七年……

  前7587(甲午)……二十八年……

  前7586(乙未)……二十九年……

  前7585(丙申)……三十年……

  前7584(丁酉)……三十一年……

  前7583(戊戌)……三十二年……

  前7582(己亥)……三十三年……

  前7581(庚子)……三十四年……

  前7580(辛丑)……三十五年……

  前7579(壬寅)……三十六年……

  前7578(癸卯)……三十七年……

  前7577(甲辰)……三十八年……

  前7576(乙巳)……三十九年……

  前7575(丙午)……四十年……

  前7574(丁未)……四十一年……

  前7573(戊申)……四十二年……

  前7572(己酉)……四十三年……

  前7571(庚戌)……四十四年……

  前7570(辛亥)……四十五年……

  前7569(壬子)……四十六年……

在位起讫:公元前7569—前7527年。

  生卒年:公元前7593—前7527年。

  出生地:泰安(今山东泰安市大汶口)。

  立都:汶上(今山东济宁市西北)。

  年号:太昊元年(癸丑,前7568)。

  太昊,男,姓风,名太昊,又称太昊伏羲,尊称白帝。中国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娲政权的五任帝。

  太昊是纯血缘伏羲氏族传人,他的祖辈是三任帝嬟移,母辈是四任帝师嬟。

  太昊生于师嬟二十二年(戊子,前7593),是纯血缘伏羲氏族的一位绝顶聪明的男子。当时的社会制度是以女人为尊,男人从属于女人。因此,各部落大酋长多数都是女人。只有极少数出类拔萃的男人才能有资格被选为部落首领。太昊就是其中一个。

  公元前7569年,四任帝师嬟病死于宫中。师嬟去世后,族人推荐他即帝位,以癸丑年(前7568)为太昊元年。

  太昊执政时期,其活动区域主要在太行山以东和山东半岛的山地,《淮南子、时则训》记载:“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贯大人国,东至日出之次,樽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太昊,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这里清楚地说明,当时伏羲女娲政权所统治的区域在中国的北方和东部,而在长江流域和岭南地区及西部高原,同时还活动着其它部族的中华人,他们分属于不同的氏族联盟政权。

  太昊初都于汶上(今山东济宁市西北),晚年时迁都于宛丘(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县北)。

  太昊执政时期除继承了先祖伏羲所创造的远古文明外,还有了许多新的发明和创造。在生活上的发明主要有三项:

  一是进行农田改革,放水浇田,史称“畎田”。当时气候多雨,洪水不断泛滥,黄河水携带着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冲击着下游洼地,形成大面积的平原。当时人们称这种河水冲击形成的平原为“息土”、“息壤”、“宿沙”、“夙沙”。太昊时期发明的“畎田”就是在这些平原上开沟挖渠,即可以灌溉农田,又可排泄洪涝,是农业文明的大发展。伏羲氏因有畎田之利,后被周边氏族称之为畎夷。

  二是对大风雨表的改革,太昊以前的大风雨表为木质,称木主,极易损毁。太昊改用石主为碑,以象髀骨,树立测试风雨的山碑天齐石主。又称石晷。

  三是发明草编织物——蓑衣。当时的气候晴天少阴雨多,夏季里更是经常阴雨连绵,麻类织成的衣物不利于田间劳作和渔猎。这时候,民间发明了用草和树皮编成的防雨工具,称作蓑衣,以适应当时的恶劣天气。后来,人们便把这项发明归功于太昊了。

  太昊娶五世女娲氏女子为妻,生有四子。长子名重,次子名该,三子名修,四子名熙。这四个儿子后来都得到了太昊的重用。太昊执政时,提升葛天氏后裔木正勾芒(又作句芒)为天栋勾陈柱下史总官,拜为上相。改任长子重代替勾芒木正之职,主东方木星,龙星的观测。因为人们习惯于称木正为勾芒,便把重称作勾芒。此后“勾芒”便成了木正官职的代名词。太昊任命次子该为金正,号蓐收,又称金天氏,主西方金星的观测。又以三子修和四子熙共主北方水星,号为玄冥,负责北方辰星的观测。

  太昊时期在文化上的重大贡献是发明了十二地支。

  传说十二地支是太昊的重臣勾芒发明的,古时的十二地支读音和写法与现在完全不同,古时的写法和读音是:⑴□读“孳zi”,即现在的子;⑵□读“孬nao”,即现在的丑;⑶□读“坳ao”,即现在的寅;⑷□读“娇jiao”,即现在的卯;⑸□读“臣chen”,即现在的辰;⑹□读“广guang”,即现在的巳;⑺□读“五wu”,即现在的午;⑻□读“围wei”,即现在的未;⑼□读“长cang”,即现在的申;⑽□读“酋qiu”,即现在的酉;⑾□读“渠qu”,即现在的戌;⑿□读“矿kuang”,即现在的亥。【因上古符号文字无法输入,写法暂时空缺】(据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

  太昊是伏羲女娲政权的一位很有作为的帝王,史书上曾留有许多记录,但由于天灾人祸的损毁,保留下来的很少,我们也只能从史书的引文和考古中获得少量的信息。

  太昊在位执政虚记四十三年,卒于太昊四十二年(甲午,前7527),终年六十七岁。遗体葬在宛丘太昊陵(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县城北),尊号白帝、帝太昊。

  …………………………………………………………

  太昊在位年表(供参考)

  公元纪年(干支)……在位时间……大事记

  前7568(癸丑)……元年……

  前7567(甲寅)……二年……

  前7566(乙卯)……三年……

  前7565(丙辰)……四年……

  前7564(丁巳)……五年……

  前7563(戊午)……六年……

  前7562(己未)……七年……

  前7561(庚申)……八年……

  前7560(辛酉)……九年……

  前7559(壬戌)……十年……

  前7558(癸亥)……十一年……

  前7557(甲子)……十二年……

  前7556(乙丑)……十三年……

  前7555(丙寅)……十四年……

  前7554(丁卯)……十五年……

  前7553(戊辰)……十六年……

  前7552(己巳)……十七年……

  前7551(庚午)……十八年……

  前7550(辛未)……十九年……

  前7549(壬申)……二十年……

  前7548(癸酉)……二十一年……

  前7547(甲戌)……二十二年……

  前7546(乙亥)……二十三年……

  前7545(丙子)……二十四年……

  前7544(丁丑)……二十五年……

  前7543(戊寅)……二十六年……

  前7542(己卯)……二十七年……

  前7541(庚辰)……二十八年……

  前7540(辛巳)……二十九年……

  前7539(壬午)……三十年……

  前7538(癸未)……三十一年……

  前7537(甲申)……三十二年……

  前7536(乙酉)……三十三年……

  前7535(丙戌)……三十四年……

  前7534(丁亥)……三十五年……

  前7533(戊子)……三十六年……

  前7532(己丑)……三十七年……

  前7531(庚寅)……三十八年……

  前7530(辛卯)……三十九年……

  前7529(壬辰)……四十年……

  前7528(癸巳)……四十一年……

  前7527(甲午)……四十二年……

在位起讫:公元前7525—前7509年。

  生卒年:公元前7573—前7509年。

  出生地:穷桑(今山东曲阜市东北)。

  立都:穷桑(今山东曲阜市东北)。

  年号:少昊元年(丁酉,前7524)。

  少昊,男,姓风,名挚,尊称少昊,又称小昊,亦称少昊伏羲氏。中国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娲政权的七任帝。他的祖辈是五任帝太昊,父辈是帝太昊的次子该,也就是史书上说的金天氏。他的妈妈是女娲氏族的首领,称作皇娥。

  少昊的母亲皇娥,又名书戚。她的工作是负责对北斗星和北极星的观测。她观测星辰的地点称作璇宫。每天夜里,她一边观测天象一边用麻纺线织绳,制作准绳。她观测天象使用的器具称作璇玑玉衡。玉衡是一种类似于竹筒的玉器,把玉衡放在眼前,通过玉衡的窥管可以准确地观察到星象的移位情况。皇娥每天夜里观星,寂寞时便吹玉衡的圆孔,玉衡便发出十分悦耳的音乐。因此,有人又把玉衡称作箫。——传说乐器“箫”的发明者就是皇娥

  古时候把观测天象的院子称作天井,故后人又称皇娥为井神,说井神为吹箫女子,民间还有她的画像流传。

  一次偶然的机会,皇娥在穷桑结识了白帝太昊之子金天氏,二人一见钟情。在一个美丽的春天,他们在云水苍茫的西海岸边完成了神圣的交合。皇娥怀了孕,在师嬟四十二年(戊申,前7573),于稚华之渚(即华渚,在今山东曲阜境内)生下了少昊。故少昊又从母姓,称他为戚姓。因少昊生于穷桑,故史书上又称他为穷桑氏,亦称桑丘氏。后来,少昊承袭父亲金星氏的历法,并发扬光大,又被人们尊称为金天氏,金穷氏。

  公元前7525年,帝昊嬟因意外事故去世,少昊被推举为帝。他即位后定都于他的出生地穷桑,以丁酉年(前7524)为少昊元年。

  少昊执政时期,除全面继承了太昊时期所创造的一切成就外,还进一步发展了八卦历。少昊有两位重要的妻子。一位是女娲氏族的女子称作“羲和”,一位是亚陵氏族的女子名叫“常羲”。羲和和常羲后来发展成为两大部族,是伏羲女娲政权的重要力量。少昊命羲和主日,常羲主月,以璇玑玉衡、窥管诸仪器观测天象和日月运行的规律,调整历法,指导臣民的生产和生活。

  少昊执政时的主要成就是创造了木星十二岁周期和每年为十二月的新历法。

  木星古时为岁星,它有多种称呼。主要有摄提、应星、经星、纪星、重华星等,又称太岁、太阳、岁阴等,是伏羲太昊主观测星,代表东方春木,苍帝人主之象,主大司农,主五谷,主福。岁星庙位为营室星,又名青庙,玄宫。初为玄女所创。

  木星十二岁为一个周期,每岁之名分别为:(1)乙(读“杞qi”),(2)□(读“顺sun”);(3)□(读“强qiang”)(4)□(读“昆kun”)(5)□()(读“七qi”)(6)□(读“嘎ga”)(7)□(读“扒ba”)(8)□(读“掐qia”)(9)□(读“擦cha”)(10)□(读“仨sha”)(11)□(读“丘qiu”)(12)□(读“摸mo”)。【方框暂代无法输入的远古符号文】

  岁星与十天干相配称作太岁十天干:岁星在甲名为阏逄,在乙名为旃蒙,在丙名为柔兆在丁名为强圉,在戊名为著雍,在己名为屠维,在庚名为上章,在辛名为重光,在寅名为玄默,在癸名为昭阳。太岁十天干又称作岁阳。

  岁星与十二地支相配称作太岁十二地支:岁星在子名为困敦,在丑名为赤奋若,在寅名为摄提格,在卯名为单阏,在辰名为执徐,在巳名为大荒落,在午名为敦牂,在未名为协洽,在申名为涒滩,在酉名为作噩,在戌名为阉茂,在亥名为大渊献。岁星十二地支又称岁阴。

  少昊的十二月历法规定,每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年为十二月,每月为三十天,过年五天。

  十二月历法是少昊的妻子常羲根据观察表木晷影长度变化和月亮圆缺规律而推算出来的。她认为每年十二个月更符合自然规律,而且十二个月正好与十二地支相配,更便于时间的记录。

  《山海经》与《大荒经》记载:“常羲生月十有二”,是说常羲创造了十二月历法。远古文字甚少,一字含有多种意思,有些字与现代含义完全不同。有的人不了解真相,望文生义,把远古史实看成是荒诞的神话,这是错误的,我们应该予以纠正。

  少昊在位执政虚记十七年,卒于少昊十六年(壬子,前7509年),终年六十五岁。遗体葬在云阳少昊陵(今山东曲阜市东北)。尊号帝少昊。

  …………………………………………………………

  少昊在位年表(供参考)

  公元纪年(干支)……在位时间……大事记

  前7524(丁酉)……元年……

  前7523(戊戌)……二年……

  前7522(己亥)……三年……

  前7521(庚子)……四年……

  前7520(辛丑)……五年……

  前7519(壬寅)……六年……

  前7518(癸卯)……七年……

  前7517(甲辰)……八年……

  前7516(乙巳)……九年……

  前7515(丙午)……十年……

  前7514(丁未)……十一年……

  前7513(戊申)……十二年……

  前7512(己酉)……十三年……

  前7511(庚戌)……十四年……

  前7510(辛亥)……十五年……

  前7509(壬子)……十六年……

在位起讫:公元前7509——前7481年。

  生卒年:公元前7531—前7481年。

  出生地:泽邑(今山东荷泽市)。

  立都:具茨山(今河南新郑市南)。

  年号:嬑节元年(癸丑,前7508)。

  嬑节,女,姓风,名嬑节。中国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娲政权的八任帝。

  嬑节为纯血缘伏羲氏传人,其祖母辈为昊嬟,父辈为少昊。

  嬑节于太昊三十八年(庚寅,前7531)出生在她的故乡泽邑。她从小就聪明伶俐,智慧超群,在同龄的孩子们中间,出类拔萃,颇受族人称道。长大以后,因其聪明能干,深得族人崇敬,把她推荐给帝少昊。她进入朝廷后,尽心尽意辅佐帝少昊治理朝政,获得了帝少昊的好评,后来被帝少昊选定为帝位继承人。

  公元前7509年,伏羲女娲政权的七任帝少昊去世,嬑节被拥立为帝。

  嬑节即位后,立都于黄河以南的具茨山。以癸丑年(前7508)为嬑节元年。

  因史料欠缺,嬑节执政的事迹不详。不过,根据零零星星残缺不全的历史资料和地下考古所见,她执政时应该还是不错的。因为那个时候正处于原始共产主义时期,各族各部落都在首领的领导下,快乐地生活着。

  嬑节在位执政虚记二十九年,卒于嬑节二十八年(庚辰,前7481),终年五十一岁。死后遗体葬在具茨山(今河南新郑市南)。尊号帝嬑节。

  …………………………………………………………

  嬑节在位年表(供参考)

  公元纪年(干支)……在位时间……大事记

  前7508(癸丑)……元年……

  前7507(甲寅)……二年……

  前7506(乙卯)……三年……

  前7505(丙辰)……四年……

  前7504(丁巳)……五年……

  前7503(戊午)……六年……

  前7502(己未)……七年……

  前7501(庚申)……八年……

  前7500(辛酉)……九年……

  前7499(壬戌)……十年……

  前7498(癸亥)……十一年……

  前7497(甲子)……十二年……

  前7496(乙丑)……十三年……

  前7495(丙寅)……十四年……

  前7494(丁卯)……十五年……

  前7493(戊辰)……十六年……

  前7492(己巳)……十七年……

  前7491(庚午)……十八年……

  前7490(辛未)……十九年……

  前7489(壬申)……二十年……

  前7488(癸酉)……二十一年……

  前7487(甲戌)……二十二年……

  前7486(乙亥)……二十三年……

  前7485(丙子)……二十四年……

  前7484(丁丑)……二十五年……

  前7483(戊寅)……二十六年……

  前7482(己卯)……二十七年……

  前7481(庚辰)……二十八年……

在位起讫:公元前7481——前7444年。

  生卒年:公元前7510——前7444。

  出生地:具茨山(今河南新郑市南)。

  立都:密城(今河南郑州新密市)。

  年号:伏泰元年(辛巳,前7480)。

  伏泰,女,姓风,名伏泰。中国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娲政权的九任帝。

  伏泰于少昊十五年(辛亥,前7510)出生在帝都具茨山,为纯血缘伏羲氏传人。其祖辈为伏羲女娲政权的七任帝少昊,母辈为八任帝嬑节。因伏泰心地善良,关心民众疾苦,受到族人的拥戴。族人一致推举她为帝位继承人。

  公元前7481年,伏羲女娲政权八任帝嬑节去世,她被推举为帝。

  伏泰即位后,建都于密城。改辛巳年(前7480)为伏泰元年。

  由于史料欠缺,伏泰执政期间的事迹不详。

  伏泰在位执政虚记三十八年(《三皇五帝时代》)卒于伏泰三十七年(丁巳,前7444),终年六十七岁。遗体葬于密城郊外,尊号帝伏泰。

  ………………………………………………………………………………………………………

  伏泰在位年表(供参考)

  公元纪年(干支)……在位时间……大事记

  前7480(辛巳)……元年……

  前7479(壬午)……二年……

  前7478(癸未)……三年……

  前7477(甲申)……四年……

  前7476(乙酉)……五年……

  前7475(丙戌)……六年……

  前7474(丁亥)……七年……

  前7473(戊子)……八年……

  前7472(己丑)……九年……

  前7471(庚寅)……十年……

  前7470(辛卯)……十一年……

  前7469(壬辰)……十二年……

  前7468(癸巳)……十三年……

  前7467(甲午)……十四年……

  前7466(乙未)……十五年……

  前7465(丙申)……十六年……

  前7464(丁酉)……十七年……

  前7463(戊戌)……十八年……

  前7462(己亥)……十九年……

  前7461(庚子)……二十年……

  前7460(辛丑)……二十一年……

  前7459(壬寅)……二十二年……

  前7458(癸卯)……二十三年……

  前7457(甲辰)……二十四年……

  前7456(乙巳)……二十五年……

  前7455(丙午)……二十六年……

  前7454(丁未)……二十七年……

  前7453(戊申)……二十八年……

  前7452(己酉)……二十九年……

  前7451(庚戌)……三十年……

  前7450(辛亥)……三十一年……

  前7449(壬子)……三十二年……

  前7448(癸丑)……三十三年……

  前7447(甲寅)……三十四年……

  前7446(乙卯)……三十五年……

  前7445(丙辰)……三十六年……

  前7444(丁巳)……三十七年……

在位起汽:公元前7444——前7403年。

  生卒年:公元前7472——前7403年。

  出生地:洛川(今陕西延安市洛川县)。

  立都:临潼(今陕西西安市临潼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氏族时代(三皇-巢皇与燧皇、昊皇与羲皇、农皇)
华夏文明四百万年,你不了解一下吗?
华夏民族之母,女娲和伏羲母亲
中华文明至少应该有九千年的历史
赫赫宗祖6(4):伏羲原来是夫婿 第四节:人伏羲和神伏羲
中国远古历史的传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