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孟子心目中“士”是怎样的人

在“孟子思想与干部政德教育”专题系列讲座上,孟子研究院特聘专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中江,主讲了题为《义利之辩与清廉执政》的课程。王中江围绕孟子心目中“士”的角色和精神与责任担当,阐述了孟子心目中的“士”的追求和理想,“士”的政治参与和社会治理角色,以及“士”的民间角色和做一个洁身自好的人。

从“尚志”到道德价值和人格信念

一般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期待。一个人的人生意义的高度、广度和宽度,是同他的人生观分不开的。对儒家人士来说,这更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儒家具有系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他们的信念和信仰,也是他们追求的目标。这从儒家期望的“士”中也能充分看到,孟子对“士”同样有很高的期许。

孟子心目中的“士”是一种什么样的人呢?他对士有明确的自觉意识,为“士”的人生定下了目标和信念。我们先从《孟子·尽心上》王子垫请教孟子的一个记载来看。“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曰:‘何谓尚志?’曰:‘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王子垫是齐宣王的儿子,他向孟子请教的问题是:“士这类人从事什么活动”,也就是说他们都“做什么事”,类似今天我们问一个人他具体是做什么的。

王子垫为什么会问这样的问题呢?按照朱熹的解释,上自公卿大夫,下至农工商贾,他们都很清楚自己所要做的事务和所要做的事情。但居于他们当中的“士”,具体是做什么事情的,王子垫好像并不清楚。这说明当时人们对“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所做的工作,没有形成统一的、清楚的概念。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士”,同西周和春秋早期的“士”已经不同了。不同在哪里,就是他们没有固定的官职了,他们都变成了特殊意义上的“流浪者了”,即一般所说的“游士”,即君王的谋士、客卿,卿大夫和贵族的“门客”和“食客”了。

春秋中期以前的“士”,是封建社会的一种身份,它是指贵族阶层中的一个等级,而且是级别比较低的一个等级。《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春秋中期以后,社会结构发生剧烈变化,封建贵族世袭制被动摇,政治统一共同体受到破坏,即一般所说的“天子失尊”和“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这种变化自然也导致了“士”的分化和转变。由于封建贵族世袭制的逐渐解体,作为世袭贵族的“士”,也开始慢慢丧失其固定的身份和爵禄,不再有固定的经济来源。

在身份和官职的一体化结构中,“士”的世袭贵族身份的丧失,同时也意味着世袭的固定官职的丧失,正如孟子所说:“士无世官,官事无摄”。这样,原来作为体制性阶层的“士”,就开始转变为“非体制性阶层”的“士”;原来作为世代担任官职的贵族身份的“士”,就转变为“失官”“失禄”的平民身份的“士”;原来贵族等级中的低级贵族的“士”,转变为士农工商之首的“士”。“士”下降为“民”,失去贵族的身份和官职。

从一方面说,这是身份、地位的失落和危机;但从另一方面说,这也是他们重新塑造自身的一种机会。他们从已有的体制和身份中解放了出来,获得了实现自我的新的方式和可能性。如果说体制、有组织和具有强烈的社会认同,都是知识阶层的麻醉剂的话,那么摆脱体制、组织和控制,越出已有的秩序和认同,则是知识阶层获得活力和创新的机会。

孟子说“士”做的事是“尚志”。“尚”的意思是“高尚”,它是一个使动用法。“志”即“心志”。按照一般的解释,孟子说的“尚志”,就是使自己的心志高尚。据此来说,人要做修炼“心灵”的工夫,做“灵修”,这显然不是一般的事务和事情,也不同于一般所说的“静修”和“坐禅”等。

按照孟子这里所说,“尚志”就是去崇信“仁义”的价值,去实行“仁义”的价值。这正是儒家的根本精神。追求和实践仁义的伦理、道德价值和信念,是孟子所说的“士”要做的事,当然也是孔子及其儒家信奉的目标。

儒家强调人要“立志”、守志、奉行自己的志愿,整体就是建立和实践伦理道德价值和信念,建立一个道德社会,建立一个伦理社会。不能产生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一个非正义的社会。其中最重要的是分配合理和分配正义,其次是大家都有爱心,都有诚信。大家觉得社会和谐,社会安全。

“达则兼善天下”

在儒家看来,“入仕”只是一种手段,它服务于一种崇高的目的,即“为道而仕”。《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论语·卫灵公》“邦有道,则仕”,《论语·泰伯》“天下有道则见”,《论语·微子》“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喻于义”。政治地位和待遇对儒家来说,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君子不器”这个根本的原理告诉我们,君子是目的本身,而不只是作为某一特殊有用之目的的手段。即使是处于最有影响地位的人,若不具备来源于教育的这种美德,在世上便会一事无成。因此,“高等”的人所追求的是这种美德,而非营利。

孟子有强烈的天下使命感,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馀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孟子·告子下》所载的“君子之仕君也,务引其君以当道,志于仁而已矣”等,强调指出了儒家的“入仕”,带有强烈的“道义性”和“理想性”品格。

作为“游士”,孟子受聘游走了不同的国家和诸侯之间,有许多追随他的人,跟随着他,兴师动众,非常排场,让彭更感到他们一是他们不做事,是吃闲饭的人,二是说孟子和弟子们太奢侈。

产生这种疑问的,还有他的弟子公孙丑。他引用《诗经》的话:“《诗》曰:‘不素餐兮。’说:‘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对于彭更的质问,孟子认为他们不是不做事,他们从事的工作很重要。“志”与“通功易事”,他们有功于“国家”。对于公孙丑,孟子回答“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是?’”

“穷则独善其身”和教化民间

孟子一生的经历,也很像孔子,过着长期的私人讲学生活,中年以后怀着政治抱负,带着学生周游列国。随从的学生最盛的时候,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他也是到处受到当权人物的款待。他到了哪一国,都无所顾忌地批评国君,甚至责备得国君“顾左右而言他”,而他的政治主张却不被接受。

孟子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育和著述。他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最快乐的事。孟子的弟子虽没有孔子那么多,但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他的学说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经》《书经》,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

如何看待隐士和儒家的命运?在隐者看来,他想做的事,实际上是他无法做到的,所以这些隐者就嘲讽他,规劝他不要不识时务、自讨苦吃。《论语·微子》篇记载了他们对孔子的嘲讽: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孔子可能很想听听这位“狂人”究竟是如何想的,但这位“狂人”不近人情,拒绝同孔子作更多的交流。孔子的超凡精神和魅力正在于,他坚定不移地守护自己的道德良知。他虽然不断遇到挫折和打击,但他始终不放弃他的理想和责任,不为自己的选择而感到后悔,一直坚持他的信念,坦然面对一切不幸和遭遇。

坚持寻求实现政治抱负的儒家,面对无奈的现实,也不是完全没有放弃的考虑。在周游列国经历了一连串的挫折之后,孔子也到了晚年。他说:“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他甚至还产生了做隐者的念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因此,孔子说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不能从一般意义上的善于变通来变通,它是决断意义上的追求,也是决断意义上的隔离和放弃。而且隔离和放弃也决不意味着沉沦,它只是将直接的“淑世”变为“洁身自好”。

儒家的隔离和退隐,同他们选择参与政治的一般倾向并不矛盾。“入仕”是为了他们的道德信念,同样“不仕”也是为了他们的道德信念,差别在于他们认为前者可以直接产生普遍的道德效果,而后者则是直接保持一个人自身的道德行为。由于屈原只能以直接的淑世的方式而存在,当他的这种愿望破灭之后,他就只能选择“自杀”。但儒家还有一个选择,即通过“自我隔离”而保持自我的道德理性和价值,并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出间接淑世的意义。

罗素在《社会改造原理》一书的最后,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我们能够做的”。开头他说:“当我们活着的时候,我们能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有许多男女要想为人类服务,但是他们迷惑不解,而且他们的力量似乎非常渺小,他们为失望所控制。热情最高的人,因为感觉到自己的无力,痛苦最深,而且因为缺乏希望的缘故,最容易造成精神的衰败”。但孔子始终没有为他的热情“造成精神的衰败”,虽然有时也有点无奈和悲观,但他确实又是一位“知其不可而为之者”,而不是庄子所说的那样“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杜维明氏对孔子周游世界的“意义”有一个说明,认为孔子的追求不能用通常成功与失败的标准加以评判。在罗素看来,有四个人比任何人都更有力量,他们是释迦牟尼、耶稣、毕达哥拉斯和伽利略,其实至少应该加上孔子。他们生前都没有获得很大的成功。如果他们都以追求现实权力为目的,他们后来就不可能对人类产生巨大的影响。(赵星灿 房亚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牟宗三:新儒学(宋明理学)之所以为新
《孟子》尽心上
第二章 先秦诸子
仁义忠信 乐善不倦
品读【红楼梦】 第五十六回(三):圣人薛宝钗
【墨子思想Ⅲ】墨家和儒家的分歧和统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