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西晋到隋的时代——淝水战后的东晋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晋书》、孙功达著:《氐族研究》、俄琼卓玛《后秦史》、蒋福亚《前秦史》。

秦主苻坚,吞并各国,几乎统一。而在侵犯东晋发动”淝水之战”战败而归,因败大大削弱了前秦控制力,所辖各胡族有都乱了起来,这是所谓“前五胡扰乱晋朝,后五胡扰乱前秦。”

本章就383年淝水之战后东晋的演变进行综合阐述。即383年到420年这37年的历史。

一、

东晋以淝水战之胜北伐收复失地

383年淝水之战东晋胜利到420年东晋禅让于刘宋,共37年历史。

太元八年,383年东晋淝水之战的胜利,终结了前秦南下的入侵,延续了东晋王朝的命脉。谢安乘前秦崩溃,使谢石、谢玄等率诸将北伐。

在东起淮、泗,西迄荆、湘延绵千里间,东晋连续展开对秦军展开攻击。西线战事主要由桓冲及桓石民指挥,东线则由谢安、谢玄负责。

1、东晋在西线发起反击

建元二十年(东晋太元九年,公元384年)正月,桓冲命上庸(郡治今湖北竹山西南)太守郭宝攻拔魏兴(郡治今陕西安康西北)、上庸、新城(郡治今湖北房县)三郡.命竟陵(郡治今湖北钟样)太守赵统进攻襄阳(湖北襄樊)。四月,赵统在继任荆州刺史桓石民(桓冲于二月卒)的支援下,击败秦荆州刺史都贵。都贵退屯鲁阳(河南鲁山),襄阳又为东晋所有。同时,晋广威将军、河南太守杨佺期(杨亮子)又进据成固(在今陕西汉中),击败秦梁州刺史潘猛。杨佺期乘胜推进,又败秦将窦冲等部。五月,“秦洛州刺史张五虎据丰阳(陕西山阳)来降”。

东晋梁州刺史杨亮率众五万“伐蜀“,“遣巴西太守费统等将水陆兵三万为前锋”,近逼成都。秦益州刺史王广遣巴西太守康回等拒之。康回兵屡败,七月,退还成都。秦梓潼太守垒袭以倍城(四川绵阳东北)降晋。十二月,秦梁州刺史潘猛放弃汉中(郡治今陕西汉中东),退奔长安。困守成都的秦军更加孤立无授,秦军在四川的处境更加困难。次年(385年)二月,秦益州刺史王广以蜀人江阳太守李丕为益州刺史镇成都,自领“所部奔还陇西(郡治今甘肃陇西南),依其兄秦州刺史(王)统,蜀人随之者三万余人”。四月,东晋蜀郡太守任权攻拔成都,斩秦益州刺史李李丕,“复取益州”。至此(东晋太元十年,公元385年)春,梁、益二州再次为东晋所有。

建元二十一年(公元385年)春.经过一年的西线战事,氏族前秦势力彻底退出了巴蜀和汉中地区,地处西南的粱、益二州就此为晋所有。东晋开始压迫前秦政权,在西线对前秦具有相当的优势。

2、东晋东线进行的反击

建元二十年(公元384年)春,东晋鹰扬将军刘牢之攻占谯城(安徽毫县),取得了北伐的桥头堡。夏,四月,刘牢之进兵至邺,八月.东晋太保谢安奏请“开拓中原,以徐、兖二州刺史谢玄为前锋都督,帅豫州刺史桓石虔等伐秦”。谢玄受命后,率所部迅速攻占下邳(江苏睢宁西北)。秦徐州刺史赵迁弃彭城(江苏徐州)而走,谢玄兵不血刃,迅即占领这一战略要地。彭城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秦军不战而逃,显见军心不稳,人怀恐惧,前秦军队已成惊弓之鸟。

以谢玄为前锋都督率晋军主力从安徽向山东方向挺进,对前秦实施战略包围。并率冠军将军桓石虔径造涡、颍,经略旧都。又亲帅晋师于彭城。九月,谢玄遣彭城内史刘牢之攻打前秦兖州刺史张祟,“祟弃鄄城弃燕”。刘牢之占据鄄城(秦兖州郡治),兖州归晋,河南城堡皆来归附。

秦军毫无战斗力,晋军所向披靡,太保谢安受到鼓舞,“上流自求北伐”。不久.东晋朝廷任命谢安为“都督扬、江等十五州诸军事,加黄铱”。由谢安全面负责北伐事宜,对前秦及新建立的后燕全面出击。十月,东晋前锋都督谢玄遣阴陵太守高素攻打秦青州刺史苻朗,军至琅邪,苻朗据州降晋。至此,兖、青二州为东晋占有,山东已经是东晋的天下了。而后,对河南、河北发起进攻,同时将矛头指向后燕慕容垂。

建元二十一年(公元385年),刘牢之兵达访头(河南浚县西南),试图北进攻占邺城。当时,后燕慕容垂正用重兵围困据守邺城的符丕,刘牢之有所顾虑,“盘桓不进”。后来,刘牢之攻击后燕黎阳(河南浚县东北)太守刘抚于孙就栅,准备夺占这一战略要地,然后进攻邺城。后燕慕容垂深感事关重大.留下慕容农继续围攻邺城,亲自率大军援救黎阳太守刘抚。刘牢之部与慕容垂部展开激战,由于刘牢之骄傲轻敌,为慕容垂所败,“时苻坚子丕据邺,为慕容垂所逼,请降,牢之引兵救之。垂闻军至,出新城北走。牢之与沛郡太守田次之追之,行二百里,至五桥泽中,争趣辎重,稍乱,为垂所击,牢之败绩,士卒歼焉。牢之策马跳五丈涧,得脱”。刘牢之率所部退屯黎阳,幕容垂“复还业”,继续围困邺城苻丕。东晋无意继续北伐,东线攻势也就告一段落。

遣淮陵太守高素以三千人向广固,降坚青州刺史苻朗。又进伐冀州,遣龙骧将军刘牢之、济北太守丁匡据碻磝,济阳太守郭满据滑台,奋武将军颜雄渡河立营。坚子丕遣将桑据屯黎阳。玄命刘袭夜袭据,走之。丕惶遽欲降,玄许之。丕告饥,玄馈丕米二千斛。又遣晋陵太守滕恬之渡河守黎阳,三魏皆降。

兖、青、司、豫即平,加玄都督徐、兖、青、司、冀、幽、并七州军事。

东晋对前秦的攻击至此结束了。

3、东晋北伐取胜的重要原因就是内部和睦,聚积力量对抗外敌。

二、内部各统治集团的内讧

但随着外部压力的减轻,其内部的权力结构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即有来自外部,也有来自内部的。来自外部的是:北方军事威胁,因淝水之战而解除.且出现了北征的机会。东晋内部的各种矛盾又突现出来了。

1、氏族矛盾导制桓、谢氏族相继退出历史。

东晋主孝武帝惧怕声望太高的谢安,对功高不赏的谢氏疑虑加深,乃用同母弟会稽王司马道子排斥谢安,迫他离开朝廷中枢。

谢氏必须考虑自处之道;桓、谢二族的权力在新形势下应当有所调整,以期继续维持平衡。谢安以谦退的气度,处理由这些因素引起的权力冲突.取得了暂时的效果。

淝水战后不久的384年,桓冲死,“桓冲闻谢玄等有功,自以失言,惭恨成疾;二月,辛巳,卒。”桓氏子弟中以威望言.本无人足以代替桓冲居分陕之任。而此时“朝议欲以谢玄为荆、江二州刺史。”,谢安明智地排除了用谢玄代桓冲位,以逐桓氏势力的朝议,而用三桓居三州之任;桓石民较有才望,以之为荆州刺史;桓石虔勇猛有军功,居险远恐有难制之虞,乃按豫州刺史;原豫州刺史桓伊改授江州刺史。这样桓谢得以相安无怨,上、下游的大局稳定了。使桓氏尽有荆、江、豫。由于谢安的正确处理桓冲去世后的政治困境,使东晋谢、桓矛盾得缓和,同时谢氏北府兵北征,桓石虔西府兵按惯例应协同作战。桓石虞以母忧去职,当末果行,暂时继任西府的原为桓氏旧将的豫刺朱序出军,受谢玄节制。到此为止,谢安处置得当,晋室国运也就因之延缓。

从朝庭方面来看,在门阀政治下隐忍已久的孝武帝司马曜在前秦南侵期间的太元八年(383年)九月便以胞弟琅玡王司马道子录尚书六条事。以分谢安之权。

这种来自孝武帝、司马道子为代表的司马氏皇权向士族门阀的挑战。也是谢氏面临的重大政治危机。当时太原王氏的王国宝"遂间毁安焉"间帝、谢关系 ,再加上谢安本有名士情结,不愿争权夺利,便作出让步,于太元九年(384年)八月请以徐交二州刺史谢玄为前锋都督北征,自己也离京师出驻广陵,以避其祸。远离正在酝酸中的东晋主相冲突。八月,谢安去世。司马道子继其为相,顺理成章地成为扬州刺史、录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

随着谢安被排挤及死去,谢玄也不能自安于北府之任,加以北伐失利和疾病的原因,于第二年,即太元十二年(387年)正月解除兵权,退就会稽内史,出让北府兵权。一年后去世,他所节制的徐、青、兖三州也先后被司马道子(兼领徐州刺史)和谯王司马恬(青、兖二州刺史)这两位皇室成员瓜分。

谢玄的引退标志着陈郡谢氏的门阀政治落下帷幕,也意味着孝武帝完成了皇权的收回。

统治阶级满足于偏安的局面,没有恢复失地的要求和决心,以致不能扩大战果,乘胜逐北,收复中原,使收复的失地得而复失。

史学家田余庆对此的解读是:“如果桓冲不死,桓、谢矛盾在淝水大捷之后终将爆发而为大乱,因而桓冲令誉也就难得保持。桓冲死,保全了令誉,也使桓、谢矛盾暂得缓和,所以说此死贤于让扬。 ”

陈郡谢氏,中国古代著名家族,顶级门阀之一。陈郡谢氏起家于魏晋时期,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以谢安为首的谢氏家族为东晋大胜立下至伟的贡献,奠定了陈郡谢氏为东晋以及南朝的当轴士族。“淝水之战”在后方指挥的谢安,在前方领兵作战的是谢石、谢玄、谢琰。是东晋的最后一个”当轴士族”的代表。

2、“主相相持”的政治格局

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在位时,实权掌握在太原王氏和陈郡谢氏手中。后来,孝武帝大婚,迎娶的是太原王氏王濛的孙女王法慧为皇后,其弟司马道子也迎娶了太原王氏王坦之的侄女为王妃,这使得太原王氏的影响力大大增强,影响着东晋朝廷后期的格局。

淝水之战后,随着谢安、谢玄等相继离世,陈郡谢氏也就离开了东晋政治视野,他们的政治真空被司马道子和司马怡这两位皇室成员所瓜分。太原王氏也开始走向东晋政治舞台。

司马道子的扩张,孝武帝和司马道子之间,也就是主相之间出现更大的权力冲突。

尽管孝武帝实现了亲政,“威权己出” ,但他显然不是一位合格的君主。孝武帝与其弟司马道子一起沉湎酒色,把宫廷搞的乌烟瘴气,又信奉佛教,宠幸僧尼,朝政日益昏暗。然而,在孝武帝和司马道子“酣歌为务”的表面下,兄弟之间却潜藏着深刻的矛盾,从而形成了太元后期的“主相相持”格局。

“主相相持”直接表现为外戚太原王氏内部的矛盾。即孝武帝为代表的王皇后出身的王恭一系和司马道子为代表的琅玡王妃出身的王忱(弟)、王国宝(兄)一系之间的斗争。

侍中王国宝奸佞而善于谄媚,得到了司马道子的宠爱,他在背后鼓动朝臣联名上奏给孝武帝,请求擢升司马道子为丞相兼扬州牧,假黄钺,并加以特殊的礼仪。护军将军车胤说:“此乃成王所以尊周公也。今主上当阳,非成王之地,相王在位,岂得为周公乎!望实二三,并不宜尔,必大忤上意!”于是托辞有病,不署其事。奏章呈上后,孝武帝勃然大怒,而夸奖车胤有自己的节操,“而甚嘉胤”。

琅琊王司马道子依仗自己得到孝武帝的宠爱而骄横强蛮,过于放纵自己,每次陪同孝武帝宴饮,都喝得酩酊大醉,有时竟然对孝武帝连应有的礼节与尊敬都没有了,孝武帝越发不满,又怕母亲李陵容伤心,只得隐忍不发。

太原王氏虽继陈郡谢氏而兴,但既无人才亦无事功,不足以制约皇权并维持政局的平衡,只有分别依附司马氏而贪图门户利益,这与此前的如谢、桓等门阀政治格局不可同日而语。司马道子成为宰相后,权势越来越大,袁悦之更劝司马道子专揽朝政,王恭乃请孝武帝杀袁悦之。

此时,中书侍郎范宁、徐邈几次进献忠言,当面指责痛斥奸邪之辈。王国宝是范宁的外甥,范宁尤其痛恨他阿谀谄媚的行径。袁悦之深受司马道子的宠爱,王国宝让袁悦之请尼姑妙音写信给太子司马德宗的母亲陈淑媛,说:“王国宝忠实又谨慎,可以亲近信任。”

孝武帝知道这件事情后,大发雷霆,便托以它罪杀袁悦之于市中,“既而朋党同异之声,播于朝野矣”。 主相之间的矛盾由于袁悦之被杀而公开化了,这是太元十四年(389年)十一月的事。淝水之战已去六年矣!

袁悦之死于市,王国宝异常恐惧,和司马道子一起诬陷范宁,把他逐出朝廷,贬为豫章太守。范宁走的时候,上了一道奏章说:““臣闻道尚虚简,政贵平静,坦公亮于幽显,流子爱于百姓,然后可以经夷险而不忧,乘休否而常夷。先王所以致太平,如此而已。今四境晏如,烽燧不举,而仓庾虚秏,帑藏空匮。古者使人,岁不过三日,今之劳扰,殆无三日休停,至有残刑翦发,要求复除,生儿不复举养,鳏寡不敢妻娶。岂不怨结人鬼,感伤和气。臣恐社稷之忧,积薪不足以为喻。臣久欲粗启所怀,日复一日。今当永离左右,不欲令心有余恨。请出臣启事,付外详择。”孝武帝采纳了一些他的建议。

太元十四年(389年)六月和太元十五年(390年)正月,镇江陵的荆州刺史桓石民和镇京口的青、兖二州刺史谯王司马恬相继死去,对上下游的争夺遂成为主相相持的焦点。江陵、京口两藩分别为王忱和王恭所得而两王分利,到太元十五年(390年)八月,司马道子又以其同党庾楷为豫州刺史。

太元十七年(392年)十月,王忱病死于荆州刺史任上,孝武帝为夺回荆州与其弟司马道子争锋相对。司马道子欲以王国宝继其弟为荆州刺史,孝武帝自然不乐见,他迅速采取行动,不经司马道子所控制的吏部铨选,以“中诏”任命心腹近臣殷仲堪为荆州刺史。 与此同时,孝武帝还任命"以才学文章见昵" 的郗恢代替以老病退的朱序为雍州刺史,镇守襄阳。透过这一系列的人事变动,孝武帝在主相相持中占了上风。

孝武帝的皇后王法慧,于太元五年(380年)去世,此后未再立后,而宠幸淑媛陈归女和张贵人。太元二十一年(396年)九月二十日,孝武帝在后宫清暑殿中与张贵人一起喝酒。孝武帝喝高了,对张贵人开玩笑说:“你年近三十,美色大不如前,又没生孩子,白占着一个贵人的名位,明天我就废了你,另找个年轻貌美的姑娘。”张贵人听了后内心妒火中烧,而烂醉如泥的孝武帝毫无察觉,玩笑越开越厉害,张贵人遂起杀心。她先让孝武帝周边的宦官们也喝醉,等孝武帝和宦官们纷纷醉倒睡去后, “使婢以被蒙帝面,弑之,重赂左右,云”因魇暴崩”。

太元二十一年(396年),孝武帝即死,时淝水战后13年。

东晋隆安元年,即397年,皇太子司马德宗即位,是为晋安帝,晋安帝的智力残疾程度甚于晋惠帝,自然也不会追究父皇之死。

史学家吕思勉怀疑孝武帝以酒后戏言而被张贵人所弑乃真凶散布的谣言,但他被宫人弑杀应属无疑,从而暗示孝武帝之死很可能是司马道子父子及其党羽王国宝等人策划的阴谋。

司马曜死后,谥号孝武皇帝,庙号烈宗,与孝武定皇后王法慧共葬于隆平陵(今南京钟山之梅花山)。

孝武帝死后,东晋权力的争夺继续进行,终于将东晋推向灭亡。

三、权力之争是东晋灭亡的最后推手

1、晋安帝司马德宗时期

司马德宗(382年—419年),字安德,晋孝武帝司马曜长子,晋恭帝司马德文同母兄。东晋的第十位皇帝,397年―419年在位。

母亲是陈归女(后追尊为德皇太后)。太元十二年八月辛巳日(387年9月16日),司马德宗被立为太子。太元二十一年九月庚申日(396年11月6日),晋孝武帝驾崩,同年九月辛酉日(396年11月7日),太子司马德宗继位,次年正月改年号为隆安,立妃王神爱(王羲之的孙女)为皇后。

安帝愚笨,不擅长说话,据《晋书·帝纪第十》记载他甚至连冬夏都无法区别。因此安帝继位后东晋皇帝的权力大大下降,朝外许多将军实际上自立,不受君命,朝内的权力也落在了大臣手中。安帝初期朝廷政策主要由会稽王司马道子及其子司马元显主持。

母弟琅琊王司马德文常待左右,以行进节制。先帝又以王恭总领青、兖等州的军务,殷促堪总领荆、益、宁等州的军务,以箝制司马道子。

隆安元年,397年,兖州刺史王恭和豫州刺史庾楷因对尚书左仆射王国宝等不满而领兵造反,安帝不得不杀王国宝来平息这场叛乱。

隆安二年(398年),镇守京口的王恭、荆州刺史殷仲堪及广州刺史桓玄等人相继再次起兵,反对当权的司马道子, 一直攻到建康附近才被平定,王恭被杀。经过复杂的斗争后,长江中游地区为桓温之子桓玄割据,下游的京口和江北地区为北府将领刘牢之控制,东晋朝廷的辖区,只剩下江南一隅,赋税兵徭皆于江南八郡。

渡江稍晚而在东晋政治上没有地位的北方大族孙恩、卢循利用农民的不满,用五斗米道组织群众发动起义。公元400年,孙恩攻会稽,401年,攻浃口、临海、广陵,晋军多次战败。

元兴元年(402年),孙恩的叛军威胁建康,并围困建康,城内爆发饥荒。后孙恩战败身亡。割据江、荆的桓玄利用孙恩起义的机会,自江陵起兵攻入建康,废杀司马道子、元显父子,自封为丞相、太尉。从此成为东晋的实际统治者。同年秋又自号楚王、大将军。

桓玄于404年1月1日篡位称帝,改国号为楚,降安帝为平固王。1月19日,安帝被迁至浔阳。3月24日,刘裕举兵攻桓玄,桓玄军队大败。桓玄挟安帝逃往江陵。6月19日,桓玄被杀,安帝复位。但好景不长,6月26日桓玄的将军桓振自郧城(今湖北安陆)进攻江陵,并陷江陵,自称荆州刺史。安帝被俘。建威将军刘怀肃因而领兵进攻桓振,并与桓振于沙桥(今湖北江陵西)大战。桓振兵力虽少,但士兵们都奋力作战,桓振勇冠三军,每次交战都怒目进击,没有人敢阻挡他。刘毅亦派了广武将军唐兴协助刘怀肃,当时桓振酒醉且受了箭伤,于是唐兴成功收服江陵,而桓振这位桓家勇将也战死于沙场,死于唐兴之手。

405年3月2日安帝才脱离叛军之手。出身寒门的将领刘裕起兵赶走桓玄,恢复晋安帝皇位,掌握了东晋大权。

桓玄的叛变最终摧毁了东晋皇权,刘裕成东晋最大赢家,为刘宋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义熙五年(409年),刘裕出兵北伐,率北府兵攻南燕,屡战屡胜,夺得了淮北河南大片土地,进一步提高了威望。到410年俘虏南燕皇帝慕容超,灭南燕,占领山东等地。但同时广州刺史卢循又反,乘刘裕北伐之机向建康进发。到410年夏建康再次戒严。刘裕班师南下后才解决了建康的危机。411年,卢循在交州被刺史杜慧度杀。义熙九年(413年),刘裕在攻灭卢循农民军,继而遣将入蜀,灭割据成都的谯纵,然后大举北伐,于义熙十三年(417年)灭掉建都长安的后秦,这是东晋历次北伐中战果最大的一次。

但刘裕急于回建康篡夺皇位,安排只有12岁的次子刘义真率兵1万坐镇长安,不久,关中就被匈奴赫连勃勃攻占了。刘裕回到江南,受封为宋王,420年,代晋称帝,国号宋,自后也就只想做偏安江南的皇帝了。

义熙十五年(418年)一月二十八日,刘裕派王韶之杀害晋安帝“安帝之崩也,高祖使王韶之与帝左右密加鸩毒。” 晋安帝即驾崩于东堂,时年三十七岁。

刘裕本人有意自称皇帝,但由于图谶所言“昌明(晋孝武帝)之后有二帝”,于是刘裕为符合图谶所言,便于立司马德文为皇帝 ,是为晋恭帝,次年改年号为元熙。

元熙元年(419年)正月庚申日,葬晋安帝于休平陵,陵址位于今江苏省江宁县的蒋山。

2、晋恭帝司马德文时期

司马德文(386年-421年11月2日),字德文, 即晋恭帝,东晋最后一位皇帝。晋孝武帝司马曜次子,晋安帝司马德宗之弟,母为淑媛陈归女。司马德文初封琅邪王,之后历任中军将军、散骑常侍、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司徒、录尚书六条事等官职。

晋安帝被桓玄所废时,司马德文与晋安帝都居于浔阳;桓玄败死后被迁至江陵。元熙元年(419年)刘裕杀晋安帝,立司马德文为帝,年号元熙。元熙二年六月壬戌(420年7月5日),刘裕见时机成熟,命令党徒傅亮草拟好禅位诏书,入宫逼迫司马德文誊抄。司马德文欣然接受,执笔抄写诏书,并对左右说:“桓玄之时,晋氏已无天下,重为刘公所延,将二十载;今日之事,本所甘心。” 遂书赤纸为诏。两天后,司马德文退居到琅邪王府,百官向晋帝告别,东晋至此灭亡。

刘裕登位后,降司马德文为零陵王,把他迁到秣陵,正朔、车驾、衣服等都依晋朝规格,由冠军将军刘遵考带兵看管。

永初二年(421年)九月,刘裕命令琅琊侍中张伟携毒酒一瓶,前去秣陵鸩杀司马德文。张伟不忍谋害故主,回去又难以交代,就叹道:"要毒杀主君去让自己活下去,不如死了!"竟在路上喝下毒酒自尽。刘裕闻讯大怒。于十一月十日派褚淡之假意去探望褚皇后,命令自己的亲兵暗暗跟在后面。褚皇后听到兄长来了,出外相见。亲兵乘机越墙进入司马德文室内,将毒酒放在他面前,逼他快饮。司马德文摇头拒绝说:"佛教教义中说,人凡自杀,转世不能再投人胎。"兵士便将他挟上床去,用被子蒙住他脸面,用力扼死,然后跳墙而去。司马德文被杀后, 谥号恭皇帝,十一月辛亥(12月16日),葬于冲平陵,刘裕带领文武百官亲临送葬。

司马德文死时,时年36岁,死后葬于冲平陵。

四、东晋灭亡的原因

东晋, 317年立国,420年灭国。历时204年。而383年那场淝水之战后,大局相对的稳定下来。但最终为何短短32年就走向灭亡,究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原因:

1、君臣偏安,耽于逸乐

晋室南迁后,君臣偏安于南方小康局。并认为有长江天险,依之可守。特别是淝水之胜,更强化了这种认识。及时行乐,不思进取。

2、豪门政治, 相互倾扎

东晋军政大权被豪门大族相继把持,具有垄断特征。且豪门间也相互倾扎,如谢、桓间的斗争。当然最后因晋相谢安的政治智慧得到很好的处理。谢氏、桓氏在皇权下“功高不赏”,且与帝及王氏阀门的斗争中退出政治中心。随着谢安等的退出,晋就此日益走向衰亡。

3、皇权无威,党争伐异

东晋皇权无威,皇帝掌握不住将相,相互猜疑,内斗。长期处于“主相之争”的局面。荆、扬之争无时或了因此握军柄之将帅往往擅权专恣,举兵作乱,如王敦、苏峻、桓温、桓玄等皆然,是以政局动荡不安,国家元气受损,而刘裕最终也以平桓玄之乱起家,篡晋自立,终结了东晋政权。

刘裕以禅让的方式结束东晋,客观上社会动荡相对较小,历史进入南北朝。而北方则处于后五胡之乱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朝代大事记---东晋
魏晋简史:晋孝武帝和司马道子的“主相之争”
谢安(东晋著名政治家,挫败桓温篡位之意,淝水之战东晋方决策者,多才多艺,善行书,通音乐,张舜徽赞其为“中国历史上有雅量有胆识的大政治家。”享年六十六岁)
刘宋王朝:“南朝第一帝”之文治武功
死法最窝囊的中国皇帝,因酒后说错一句话,当晚被老婆用被子捂死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尽胡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