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少波 | 抗日战争年代凤翔人民的付出与贡献



题记: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际,谨以此篇铭记历史,緬怀先烈,壮我中华!

在抗日战争中,尽管日寇的铁蹄未踏陕西,但凤翔人民为争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胜利所的付出和贡献是相当大的。 

(一)日本三次轰炸凤翔,欠下累累血债
凤翔县位于陕西省宝鸡的东北部,自古为陕西西府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抗日战争时期日寇至少对这里进行了三次轰炸。
1941年8月22日上午,日寇七架轰炸机沿北山东来,然后转向飞入凤翔县城上空,当时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7分校第15总队的学兵正在城内张某的西墙根及郗家园子东墙根作隐蔽练习,日寇发现目标,俯冲而下,连投三颗重型炸弹,其中一颗落在张郗两墙之间,炸死了21名军校官兵。
轰炸过后,当时凤翔东关敬城小学校长路过在出事地点约70米处,捡到遇难者下颚骨一块。他小心地用手绢包回后装入酒精瓶,作为在课堂宣教的活教材。师生们看后莫不咬牙切齿,潸然泪下。
同年9月初的一天上午11点许,日寇飞机27架排成人字形,由北而南,在临阵坡村上空投弹,并加以机枪扫射,有农民四人死伤。据史料记载,该次轰炸日寇飞机在飞抵临阵坡村上空时,即对村庄进行狂轰乱炸、机枪扫射,村民们惊慌失措,整个山村土雾弥漫,鸡飞狗跳,敌机在村庄上空盘旋轰炸,10多分钟后向南轰鸣而去,这次轰炸临阵坡村伤亡严重,由于事出突然,村民无防空自救意识,据亲历者杨培、杨士林、杨志飞回忆,敌机投弹时,村民乱作一团,哭喊声不止,那种凄惨状况,目不忍睹。
事后清理时发现,阎文昭之妻在村子里洗衣服,被炸弹炸飞头颅只剩残肢,他的侄子齐庆庆在家中被炸掉一条腿,当场死亡;村民王长娃在杨志飞家门前,把肠肚都炸了出来,也当场死亡,袁得善之妻在家里被炸塌的窑洞压死;还有在该村打工的杜姓木匠在地瓜地里被炸飞了一条腿,活活痛死。梁志辉被弹片击中腰部,血流不止,在家中昏迷5天,最后请来县城的医生挑开弹洞处皮肉,用吸铁石把两颗麦粒大小的弹片吸出,才保住了性命……
这次日寇共投弹10枚,造成村民5死2伤,炸毁窑洞6只,大道门一间。有一枚埋在村庄北面的地里没有爆炸。
同年9月中旬某日,一架日寇战机再次来轰炸凤翔县城,投弹三枚,炸毁北大街几间民房,瓜地庵棚等设施,其中一枚炸弹落入东大街一药铺内未爆炸,后面被群众挖出。
(二) 凤翔修军用飞机场,数万人付出血汗
民国34年(1945)3月,国民党政府在凤翔建一处专供B—29型轰炸机使用的军用飞机场。场址初定在县城西南、距城15公里的汉王城凹(今南指挥乡内),后考虑到修建过程中用水、沙石来源及民工住宿等困难,遂将场址测定在县城东北、距城10公里外的东起大塬村,西至七家门前(当时征收东榆杏、洛、安河乡一带今田家庄、糜杆桥乡境内土地。东西长约5公里,南北宽约2.5公里。第一期工程总面积共计征地2674.7亩。机场设置跑道3条,主要主跑道1条,主道两侧各有辅助跑道1条;主跑道800米,3条跑道总长1603米;跑道宽度75米,道面以碎石结构筑成,并有与外贯通的公路1条。
修建机场的指挥机构是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第三十七工程处。指挥部设城内国民党凤翔参议会和中山园饭庄。工程处设处长,科长及办事人员。18名美国军事工程专家负责工程技术。
机场修建中,凤翔及岐山、宝鸡三县共动用民工2万余名。凤翔为特种工程总队,县长任总队长,共出动民工1万余名,铁轮大车1000多辆,承担中间主跑道的修建任务。机场铺垫跑道所需石料均由凤翔北山川口河运来,然后由民工用铁锤把大石砸成规格为6×4公分的小石子。跑道地基为土、石结构,每垫一层石渣,敷一层细土,就由上百人用大麻绳拉着直径五市尺、长一丈的大铁碌碡复碾压一次,到地基填平为止。
机场跑道刚完工,日本投降,修筑六个月的凤翔机场奉命停建。
我有位远房亲戚家住河南屯村,来我家说起过修飞机场的辛酸过程:当时小麦正在扬花,国民党潘县长带人铲除被征土地上的小麦,他觉得很可惜,当地人含泪阻挡不住。当年强征来的岐、宝、凤三县民工共两万多人,吃的是用粗粮高梁、糜谷面做的馍。少盐无醋,更谈不上吃菜。住在潮湿的窑洞中的麦草铺上,几个人患上湿疹子,也买不到药。还遭监工打骂。有很多河南逃难难民为糊口在工地干重活,一个因病死亡在窑洞里的河南民工,被当地好心人挖坑掩埋了。
一处飞机场,百姓辛酸泪!为什么在这修建机场,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为打日本鬼子,阻止日军进潼关而设计的军用机场,可专供B一29型轰炸机升降。还有一种说法是蒋介石对国共合作有私心。
总之,七十五年前修建的凤翔军用机场,它饱含凤翔老一辈人的血汗和泪水,承载了抗日战争年代凤翔人民的艰韧意志和顽强精神。

(三)任戈白与凤翔师范学校的抗日学潮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凤师学校学生和全国人民一样,义愤填膺,支持中共抗日“八项主张”。为凤翔民众宣传抗日,声援前线,凝聚民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937年4月,任戈白到陕西省委机关工作。1938年3月,任戈白以省委巡视员的身份到凤翔师范学校巡视工作。当时公开身份是凤师三九级学生。直接领导凤翔师范党支部和凤翔县、岐山县党组织,开辟党的地下工作。中心任务是组织开展抗日救亡群众运动。
根据巨明堂和衡君老师有关文章介绍: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消息传来,凤翔军民和凤翔师范学生群情激愤。12月,凤师校园开展轰轰烈烈的“反对奴化教育,实施战时教育”为内容的学潮。在县工委的支持下,凤师、东北竞存中学的党组织紧密配合。从1938年起,通过各校民先队(中华民族先锋队简称)、抗救会等街镇群众团体,组成工作团、宣传队,利用节假日,去陈村、柳林等街镇和农村办壁报,演话剧,开展讲演活动,向广大群众和农民夜校、青年农民进行民主、团结、抗日救国等教育,先后有200多人参加。

《老凤翔》有几段记载:
在日寇觊觎西北西南,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凤师党组织与1938年迁来凤翔的东北竞存中学,1940年建校的凤翔中学,利用话剧、讲演、传单等形式,将西府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搞得轰轰烈烈。凤师学生多次承担从虢镇往凤翔陆军医院运送伤员任务,在医院牺牲者,被葬在凤翔抗日阵亡将士公墓,公墓在城西南角即现在唐城城墙遗址公园南面。
《凤翔文史资料》有关文章中提到“凤翔抗日英雄张应坤”(李志荣文),“李氏抗日三兄弟”(阎启润文)、“父祖参加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肖逸整理)等,用一件件真人真事记述了凤翔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
在介绍凤翔师范学潮过程中,有一位负责组织领导工作的杰出人物任戈白先生:
任戈白,原名任自强,1916年6月生于兴平。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在凤翔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193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6月任凤翔工委书记,曾出生入死为党的地下工作做出卓越贡献
1939年农历五月初六日,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同年11月一次日本轰炸南郑的混乱中脱险
1941年5月,任陕西省委秘书长,总务科长
1947—1950年5月,任中共西府工委组织部长、西府地委秘书长、宝鸡地委宣传部长、宝鸡市委书记
1978年1月,任乌鲁木齐市委书记
1980年6月—1986年3月,任乌市人大副主任
1986年4月离休
2017年10月逝世
参考《凤翔县志》、《老凤翔》、《凤翔文史资料》有关文章

         

(四) 车向忱、张寒晖与东北竞存学校
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数万东北青年流亡关中。
1937年共产党人车向忱,在西安创办东北竞存学校。东北竞存学校在凤翔的7年间,为革命共培养1900多名学生,先后向延安和解放区输送百余名知识分子和教师。有三四十人参加了八路军游击队以及和共产党有联系的国民党3军教导队,还有数十人进入延安中共中央党校、抗大和安吴青训班学习培训。竞存学校的毕业生,后来大都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栋梁之材,竞存学校因此被誉为“国统区的抗大”。
车向忱曾对学生讲:“别看咱们穷,要有志气,咱们的校名叫竞存,其含义是要竞争才能生存,以竞爭求生存,才能打回老家去”。
竞存中学的校训是:创造、团结、耐苦、奋斗。

校歌也表现了学生誓死抗日的精神:学习,学习,再学习,用自我批判的精神来学习。生活,生活,居住在破庙,饮食在露天,身穿破的绿军,我们的事有趣味,有意义,有生气。……一切,一切以抗战为前提,……竞存学校的师生,在抗日救亡的艰苦岁月,以抗日军政大学为榜样,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没有粮食自己种,没有校舍自已盖,学生在当地民助下建厦房15间,车向命名“众志斋”。学习用品自己造,开垦荒地百余亩,种稼,务蔬菜,养牛养鹅养鸡鸭,基本解决吃饭问题。时期,竞存学校的师生,在繁重的教学之余,时刻不忘抗日救亡。
后来,随着竞存学校的发展,学校的中共组织也有发展,1939年1月,建立中共东北竞存学校特别支部。张寒晖任总支委员兼教师支部书记。著名作曲家、抗日歌曲《松花江上》的作家张寒晖为中共党员,他组织学校宣传队,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爱国主义思想,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歌曲、戏剧等文艺形式,广泛地团结,联系广大群众努力生产,支援抗日前线。为了解决学校用纸困难,张赛晖还和当地老百姓一起,改革纸坊村的造纸传统作法,用麦草作原料,经反复试验,于1939年1月,试制成功黄色宽幅纸,群众称为“寒晖纸”。

张寒晖创作家喻户晓的《松花江上》外,还有战士怀念司令歌》、抗日军进行曲、《游击乐等,起到唤起民众启迪民众教育学生作用。为纸坊儿童创作的儿歌骂汪精卫三劝》两首。还有歌》《太尉村校歌、《干吗要悲伤》、去当兵》、老百姓抗日歌》等20多首抗日救歌曲。以及话剧反正》、》、代用品》、崇德堂》、大型歌舞剧《原始人》等。这些歌曲和戏剧在校内外演出,使凤翔城乡许多观众流下了眼泪。
车向忱、张寒晖是抗日战争年代的东北竞存学校的民族脊梁,是近代名人,是凤翔民众心中的楷模和榜样,他们的精神将影响几代人。张寒晖于1941年8月,省委派交通员黄军接到照金,1942年去了延安。车问忱同志,新中国成立后任辽宁省副省长,1971年被迫害致死。后又平反昭雪。
最后让我们用张寒晖面对国民党县党部县警察局出动武警进校搜捕共产党员,甚至乱捕无辜,严刑拷打的形势。

(五) 王堡村难童学校
19444月中八旬,日军入侵河南郑州,郑州难童学校暨圣德中学,为确保800多名难童和流亡青年的安全,全体师生踏上向陕西的流亡之路。一路上恐惧、饥饿、寒冷以及边的死人让孩子们胆颤心惊,宿荒野、歺露宿,校长吴惠民带领孩子们一次次的脱离险地。在郑州登封一带,遭数架日本飞机,低空轮番轰炸,孩子们解避到麦地里,不敢抬头。
流亡学生韩长生在回忆文章中记录道:4月18日一大早每人发一袋米,一根军棍,各人带着行李,在操场集合,阵阵炮声和飞机声催促着我们,一位十岁的小同学泪流满面,自言自语地说:“妈妈,我不能再见您了”,校长和老师督促道:“好孩子,快点走吧!”学生中有年龄六七岁的,最大的不过十六七岁。一路历经艰险……。
终于1944年6月,坐火车到达虢镇,并步行到达凤翔县城,吴校长经过观察比较,最后选择落足王堡村。
王堡村有个富商张家大院,居舍二百余间,解决了八成以上师生居住难题,其余分散在几处庙里和乡亲们家里。王堡村老一辈人为这批800多学生提供食宿方便,帮助难童们度过难关。在当地民众的支持和字校领导的努力下,1944年7月17日圣德中学在王堡村复课。除过张家大院,王堡村还有几处散居在民众家里的流亡学生。其中在破庙庆照寺内,圣德中学初中部的男生住在这里。
流亡学生马德峰在回忆文章中写道,当地农民说,庆照寺周边狼比较多,经常夜间出没,祸害人畜。后来发现两次狼进破庙伤害学生,有一次,被狼拉走的同学,是全体同学黑夜冒雨从西墙外的沟里救回的。最后在当地民众的帮助下,展开一次打狼活动,将附近狼窝破坏,才保证了学生安全。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消息传来,全体师生欣喜若狂。1946年2月4日,全体师生打点行装,告别他们的第二故乡王堡村。2月18日,孩子们回到郑州校园,结束了在外流亡的历程。
一本《流亡纪念册》和《风雨桃李情——郑州难童学校暨圣德中学回忆录》,让后人重温那段苦难岁月。
王堡村张家后人张万辉建议,建立“郑州难童学校暨圣德中学流亡迁陕办学纪念碑”,得到郑州市第五中学热烈响应,于2016年6日立碑完工。

这座石碑是陕豫情深的见证,承载着抗日战争中一段可歌可泣的真实故事,它也将成为一处红色教育基地而受世人铭记!

   (资料参考《凤翔文史》容琳文章) 
      (李江华参加修改)

作者简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色故事” 征文 | 战火中的“济教院” | 作者:茹书贞
陕西凤翔发现汉代陶器
74年前 日寇给宝鸡临阵坡留下了永远的伤痛
难童(1-5)
强文||​枣子河岁月
重磅!凤翔英语教育奠基人的传奇人生与重游故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