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嘉定二中党总支书记、校长周凤林:厚道做人 踏实做事

有着1500多年历史的南翔古镇,素有“钟灵毓秀、仙鹤南翔”之称,又有“教化嘉定、兴庠重教”。古镇怀抱着一所历史名校——嘉定二中。在近百年历史中,历任校长励精图治;今天,这所人文底蕴厚实、科技素养突出的市特色普通高中,又走出了一位德育特级教师、特级校长——周凤林。

周凤林,1958年生于黑龙江伊春市。其经历,极具那个时代的特点:

他1974年高中毕业,当了五年半知青,修过铁路、干过农活、做过电工、当过拖拉机手、还做过山村教师……恢复高考后,他成了一名78级大学生。毕业后,分配到伊春市一中当了一名物理教师。他勤奋务实,在教学领域得到了师生家长的肯定,还从班主任岗位出发,成长为年级主任、总务主任、教导主任……十数年间,几乎把学校中层各岗位“走”了个遍。1998年2月任伊春一中副校长,2001年调至上海市嘉定一中任副校长。2006年8月任封浜中学书记、校长。一年后调到嘉定二中任书记、校长。一干便是12年。在嘉定二中的这12年,他始终记着“立德树人”的使命,教书育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上海基础教育界,赢得了声誉。

周凤林著书不少,先后著有《学校德育顶层设计论》、《公民道德修身课程》等17部著作,在《中国教育报》、《思想理论教育》、《上海教育》等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教育教学文章50多篇。

在他的领导下,学校先后获得全国青少年创新教育实验学校、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知识产权示范校、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等荣誉,2019年被认定为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

本文,将循着周凤林在嘉定二中的足迹,从他12年的校长生涯中撷取他教育管理的点滴智慧,慢慢谈开去。

倡导“厚德文化”,提升学校软实力
制度不仅用来规范人的行为或惩戒人的过错,还能帮助人发展、保障人行动,给人以规范性指导。

大约9点左右,我来到凤林校长办公室。我观察到:室内中央放着个大办公桌,整洁有序,一台电脑、几册书卷。座椅背后是一整墙书橱,书橱的书摆得很满,除了教育管理类,还有许多哲学、人文类书籍,甚至经史子集、唐诗宋词,它表明了屋子主人的读书人身份。墙上有一幅字:“厚德载物”,笔墨舒展、清逸飘洒。一边落地玻璃窗外透进来的初春暖阳,把满屋子映衬得明亮温和,一如凤林校长其人,令人感觉儒雅亲和。

我的专访,于凤林校长的和气笑谈中开始。

“凤林校长,嘉定二中的'厚德’文化,如今在上海颇有名气。您当初提出'厚德’是基于怎样的考量?能谈谈吗?”

他沉思片刻,说:“学校'厚德’文化的提出,从四方面提炼。”

一是从中华文化中提炼。“厚德”一词,取之《周易·象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都是在讲做人要厚德,要提升自身道德修养。

二是从学校历史中挖掘。一所学校的文化独特性,往往由这所学校的历史决定。据考证,学校历史可追溯至1921年,当时叫李氏义务小学,主要为南翔地区的贫穷子弟提供读书机会;1949年张昌革老校长在李氏义务小学旧址上创办了南翔义务职业学校,这就是嘉定二中的前身。同一校址两次办学,都冠之以“义”字,足见前人的厚德大义,“义”成为了学校“厚德”根基。

三是从时代特征中把握。上个世纪中叶,张昌革校长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并提出了体育课“男女生分班”的构思与实施,这在当时是非常超前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特级教师钱梦龙的“语文导读法”,曾在上海和全国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学校又是上海“一期课改”和“二期课改”的实验校,是课改的排头兵。近年来,我们又在创办特色高中上,做了许多探索和实践,日益形成了“融合人文的科技教育”特色。可以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锐意进取,敢为人先”已成为学校的优良传统。

四是从未来发展着眼。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我们倡导的“厚德”文化,着眼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

我问,“那么嘉定二中的办学理念又是什么?它与'厚德’文化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他说,“办学理念是文化立校,格物修身。

什么是'文化立校’?它应是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文化;形成严谨高雅、务实进取的教师文化;建立个性发展与大气谦和相辅的学生文化。

'格物修身’'乃为师、为学、为人之道’。它含三层意思:以客观精神、科学的态度来求索知识。以科学知识、科学规律做事。以健全人格,良好道德修养做人。

'文化立校,格物修身’的理念与'厚德文化’相辅相承,相融相合,相得益彰。当然,'格物修身’则是办学理念、厚德文化的切入点、落脚点,有时又充当载体的作用。”

听完凤林校长的诠释,我想起楼下大厅墙上的“厚道做人,踏实做事”八个字。于是追问,“那么'厚道做人,踏实做事’这八个字怎么理解呢?”

他脸上露出了温和的笑容,说:“其实在40年前,我的座右铭就是'厚道做人,踏实做事’。当时认为:'厚道’,是做人之品德;'踏实’,是成事之态度。这是为人之本,做事根基。然而,个人的座右铭和学校的价值取向,两者还是不一样的,在学校价值取向的层面上达成共识要复杂得多。”

我们认真梳理办学传统,提炼了嘉定二中的办学精神,“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爱岗敬业的负责精神,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同心协力的合作精神”,这是学校的魂魄。在此基础上,我们于2010年8月,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办学方向,对学校核心价值取向的提炼,开展大讨论,我们概括出的八个字,就相对科学、系统、全面了。

厚道做人的内涵是:修德立身,为人师表,善待他人,诚实守信,和谐共事,包容理解,大气谦和,志存高远。

踏实做事的内涵是:爱岗敬业,勇于奉献,格物致知,脚踏实地,严谨笃学,静心教书,潜心育人。它从本质上回答了如何做人,怎么做人,如何成事,怎么成事的问题。

听了这番话,我对凤林校长满是敬意。他想的不是自己的安逸,而是心系校园。正因为他的厚道、踏实,才有了学校今日的发展。

我接着问:“学校提倡的'厚德文化’,是怎样影响学校,影响学生的?”

他笑了,说:“怎么影响?我做了三方面的顶层设计。”

一是提出学生成长的“三个力”,即:对学生的道德约束力、道德感染力和环境影响力。“三个力”怎么理解?道德约束力,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让学生懂得做人的基本要求、基本底线。道德感染力,从学校的师德、师风、校风、学风,以及倡导诚信守诺,做真人、行善事、操真品,以实现健全人格的塑造。环境影响力,通过对校园环境的打造,让学生感受到,这就是我们读书的地方,经长期浸润,最后达到由量变到质变的升华。

二是“厚德文化”要与制度联系起来。制度不仅用来规范人的行为或惩戒人的过错,还能帮助人发展、保障人行动,给人以规范性指导。好的制度要能够把学校的办学思路、办学目标、校风、教风和学风,通过全体师生的身体力行表现出来;它要把对师生的规范和要求一经内化,形成一种无需强制就能用于教育、激励人们观念、态度和情感转变的动力,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民主共享的学校氛围。

2011年,我们将学校各类章程、制度修订后汇编出版了《学校管理实务》。8年过去了,我们结合教育改革新要求,再次进行修订。其目的有二:一是确保制度的优质生成,把学校一切制度层面的设计、各类重大活动,常态化、制度化;二是确保制度的高效执行,促进“文本化”制度文化向“人文化”的制度文化转移。

三是厚德文化尚有价值取向与学校精神的铸造。上面已经讲了,不再赘述。

我知道,以上所提问题,其实不好讲,而凤林校长却能条分缕晰地娓娓道来。这可能与他对学校管理的持续思考和精准的语言能力分不开。我想起跟他闲聊时,他说自己喜欢读书,“文革”期间,偷偷地阅读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隋唐演义》《印度寓言故事》《红日》《欧阳海之歌》……他读书喜欢玩花样,比如读《林海雪原》,不仅逐章逐节地背下来,还研究了当年剿匪的地形图,杨子荣的传奇故事更是烂熟于心。多年之后,他与当地人聊起林海雪原剿匪的一些事,别人都以为他是同乡。至今,他依然保持着读书的习惯,枕边必有一书,晚上不翻书,是睡不着觉的。

我接着问:“学校在提出'厚德文化’时,也提出了以'厚德文化’为核心的课程文化和校园环境文化。能简略介绍一下这两种文化吗?”

他说:“讲到学校文化,课程文化一定是最核心的部分。它是一种软实力。学校围绕'格物修身’(此处,'格物修身’成了载体),构建了公民道德修身课程,教师专业发展课程,科技素养教育课程。这三大课程,丰富和扩展了'厚德文化’的内涵,构成了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新要求和新目标。这三大课程,我放在后面讲。”

讲到校园环境文化,凤林校长的神情,充满了自豪感。他说:“学校就像一座大花园。在校园布局上,我们有'清嘉源’(意为清嘉美好,源远流长),还有'棠园’'竹园’'紫园’'桂园’'梅园’'榴园’'兰园’等园子,移步换景,引人入胜。校内道路,也自成体系,横向以'知’命名,如知礼路、知义路、知己路、知远路;纵向以'行’命名,如行健路、行思路、行敏路、行谨路,寓意'知行合一’。每条路名,都有各自出处与寓意。比如'行健路’是取《周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校内有假山,取名近知山;有湖,称为未济湖;还有廊,谓之不言廊。'近知’取自《礼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仁、勇’,三者古人称'三达德’,是做人的基本要求。长达近百米的仿古文化“不言廊”,其内有'仰高亭’'兴贤亭’'育才亭’,镌刻着200条《论语》名句和励志楹联……冠如华盖的参天大树,大气天成的假山瀑布,亭亭玉立的水塘三潭,婆娑摇曳的荷花水草,波光粼粼的锦鳞游嬉,流水潺潺的小溪清流……花开四季,枝繁叶茂,勃勃生机。我是学物理的,套用物理学'场’的概念,这就是教育场。学生置身于其中,月月潜移默化,日日耳濡目染,时时知行合一,这就是文化,这就是厚德。”

听他如数家珍地叙述学校的文化,大有“我家有女初长成”的自信与谦和。我想,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学习如何为人、如何处事。凤林校长以其丰富的人文学识,厚道的处事原则,以及几十年锲而不舍的探索与实践,带领着嘉定二中的师生,迈向一个崭新的天地。

勇于当公民道德修身课程的“吃螃蟹者”
我开这门课,初心是使他们的思想受到启迪,责任意识得到增强,爱心意识得到彰显,文明礼仪蔚然成风。

稍事休息了会儿,我们又聊了起来。

我问:“你开设'公民道德修身’课程已12年,从构思到形成体例,一直到出教材,你大约花了多少时间?”

他说,“这门课的诞生过程,于我而言,就像孕育呱呱坠地的婴儿一样。2004年,我有了这门课的构思;2006年,我完成了讲义初稿;2007年8月,我调任嘉定二中校长兼书记后,这年9月,开始在高一年级试讲,并列为必修课,每两周一节,约22课时;2008年12月,我们将这门课程申报为嘉定区重点课题,与老师们一起开展实践研究。2011年,这门课的校本教材正式出版。”说话间,他递给我一本《公民道德修身课程》修订版的新书。其内容包括了“爱国、修德、诚信、责任、谦和、孝敬、勤俭、礼貌”等,全书共有99个故事。其中,近代故事61个,古代故事38个;中国故事68个,外国故事31个。这些故事,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不回避社会现象;既分析“怎么看”,又阐明“怎么办”,它解决了学生的困惑问题,唤醒了学生沉睡的心,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塑造自己的人格。

听了凤林校长的话,我倍加感慨。看似平常的教材,倾注了他多少年的心血,又饱含着二中教师多少的思量和实践啊!

我问:“你开设这门课程,初心是什么?”

他坦言:“做了校长后,我会经常问学生这样几个问题,'你到学校来是为了什么?’'知道怎么做人吗?’'做人的基本底线是什么?’绝大多数的学生会告诉我,是为了'学知识,考大学’。这样的回答常使我陷入深思:为什么孩子们的回答总是千篇一律?我们的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他说:“我扪心自问,作为校长,要给全校学生带来什么?我想到了这样几个方面。”

其一,要给学生补上修身养性的短板。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社会普遍的家庭教育是“重智轻德”,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孝悌、诚信、博爱、谦和、勤俭等这些做人做事的基本要求,却普遍被忽视了,它多少造成了今天社会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的状况。作为校长,要站在人的良知和社会发展的理性角度来思考“怎么培养人?用什么培养人?”以期给孩子补上道德养成和修身方面出现的短板。

其二,我们开设这门课的目标:一是培养学生具有国家认同、公民人格和文化自觉;二是培养学生的权利、责任和规则意识;三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个学生都会形成自己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会影响他们的态度和信念,而态度和信念又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其三,高中阶段是人生非常重要的阶段。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它本质上是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使自然人逐渐成为健康向上的社会人的过程。人生的路虽然漫长,但转折时期并不多,高中就是人生重要的转折时期。谁把握了高中阶段,谁就把握了自己的命运,谁就把握了自己美好的人生。你问我的初心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就是教学生做人。

凤林校长的话,朴实而又暖心。我仿佛看见一片茂密的松林,周校长和他的团队就像园丁,孜孜不倦地修枝剪叶。

我有一个问题,郁结多年,乘此机会提出:“据我了解,现在的中学生,一般对思品课或公民课大多不喜欢。而你的公民道德修身课恰恰相反,学生很喜欢。对此,你怎么判断?你采用怎样的方法,打破学生对这类课的芥蒂?”

他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说:“是的,开设这类课,难点不在于学生知不知、会不会的问题,而在于学生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我开这门课,初心是使他们的思想受到启迪,责任意识得到增强,爱心意识得到彰显,文明礼仪蔚然成风。”

“这门课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用学生的语言说:'这门课没有考试,但比考试更能磨砺他们的意志力;没有作业,但比作业更有知行合一的穿透力;没有分数,但比分数更有人生指导的影响力。’看到这样的感言,我想这门课成功了。”

“要说从方法论上如何突破?我概括为以下三点:一是少一点抽象说教,课堂提的问题小一点,讲得实一点,距离学生生活近一点,举的例子尽量通俗一点。二是教学过程中不回避社会现象,尽可能列举生活中的鲜活例子,让学生在课堂交流辩论中,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三是教师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引导,要鲜明地讲出自己的观点。学生喜欢能把艰深的道理用浅显的话讲清楚,循循善诱、言传身教的教师。一句话,学生唯有信其道,才能敬其师。”

我追问,“12年来,学生对这门课有怎样的评价?你的感受是怎样的?能举一两个案例吗?”

凤林校长深思了片刻,说:“学生对这门课的喜爱程度,出乎我的意料,也令我感动。2012年,学校对即将毕业的高三学生,做过一次问卷调查,有42.23%的学生认为,这门课对自己的人生有深远的影响。我每年都会收到许多学生写给我的感言或体会,那些真挚和发自心底的话语,积攒下来有数十万字,这是对我苦苦求索的回报,也是我乐此不疲的动力。我内心的感受如何?我觉得道德教育是个慢功夫,不能指望立竿见影,须积小德为大德,积小善为大善,守正笃实,久久为功。那数十万字的文字,我来不及整理,给你讲两个典型案例。”

案例1:周校长早在课堂上告诉我们了。

张艺是2010届毕业生。他高中毕业后考入华东政法大学,现从事市场监督工作。他说,周校长上课时经常讲到一个“德”字,说实话,当初不太能理解。现在走上了工作岗位,接手了各种各样的活,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才渐渐掂量出这句话的分量。如今,我才发现,这些待人接物的基本道理,其实周校长早在课堂上就告诉我们了。

案例2:杨明走出了人生迷茫期。

杨明是2015届毕业生,他刚进入学校时,正处于迷茫期。一是中考的失利,使他难以释怀;二是高中与初中的学习方法有较大不同,令他难以适应。正当杨明找不到前进方向时,公民课开讲了,一位睿智的长者,用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渊博的知识告诉他做人的原则、成事的道理。小杨同学开始平心静气地打量自己的状态、思考未来,用“踏实”两字,去面对各种困难。最终,走出了人生迷茫期。父亲夸他了不起,有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小杨却说,那得谢谢校长在课堂上的箴言智语。

我接着问:“学校老师们怎么评价这门课?社会上又有怎样的评价?”

他说:“多年实践证明,课程内容触动、唤醒了学生的心灵,外化为他们的行动。许多学生从刚进校时的懵懂混沌,成长为有礼、有爱、有担当的高中生。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说,公民道德修身课就是直达学生心灵的一个通道。”

讲到社会方方面面的评价,举三个例子。

例子1:这门课的教材出版不久,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新闻出版总署等10个部门推荐百种优秀思想道德读物书目。一名普通教师的著作,能被中央的最高宣传部门看中,无疑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感。

例子2:在思想品德教育和理论研究领域,华师大吴铎教授是一位老资格的大权威。他对教材的评价是:'这本书具有课程的属性和特征’,'是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精神的实实在在的创新举措。’”

例子3:课程开设以来,吸引了重庆、江苏、浙江、吉林、广东、湖南、湖北、江西、东北等许多省市的校长、教师慕名而来,他们到嘉定二中“听课”“取经”,用最美好的语言,向这门课程致敬。

和凤林校长娓娓而谈,我的脑中,突然跳出了一位哲学家的话:“一个人唯有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灵魂去追求,在对世界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态度上自己做主,才是真正的做了自己的主人。心智生活还能使人获得一种内在的自信和平静。”我想,我眼前的校长正是这样的人。

从“郭橐驼种树”谈教师专业发展
我说的重'育’更重'养’,本质上是为教师创造自主发展空间,让教师逐步养成科学而严谨的教风,在自主的空间中智慧而有创意地发展自我。

午餐后,凤林校长邀我一起漫步校园。绿草、参树、幽径、长廊,如他之前所言,流连其间,纠结于世俗的心境,一下子舒坦许多。校园内遇到的学生,见着校长和我,都大声地问好。我俩答礼,从学生的行为言语中,我明显地感觉着“厚德”文化对他们成长的浸润。

近知山上小瀑布流水直泻而下;未济湖旁,一条流觞曲水穿过李园,水中游鱼嬉戏,对岸长亭蜿蜒,煞是好看。兴贤亭内有一石桌,桌上置青花笔洗、红木笔架及毛笔三两支,周校长信手提笔,在青石板桌上蘸水写下四个大字——厚德载物,笔力遒劲,相当不错。他告诉我,这也是学生们常来“蘸水挥毫”的地方,虽然出不了书法家,却能让孩子浸润其中,十分有趣。

回到办公室。面对面,喝着茶,又聊了起来。我问,“听说,你曾从'种树’引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些道理与规律,有这回事儿吧?”

凤林笑道:“我读《种树郭橐驼传》,受到启发。柳宗元将'以子之道,移至官理,终获养人术’,那么,我们何不可以'以子之道’,移之校理,得育师之术。”

见我颇有兴致,他为我做了详细解释。

第一,“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教师专业发展要遵循发展规律。郭橐驼种树之所以比其他人好,是因为他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同理,教师发展也应根据教师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采取相应的举措。嘉定二中实施的“青年教师专业发展'1369’计划”,即按教师教龄1年、3年、6年、9年,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从教育、教学、科研等方面提出四个层面的具体要求,每一层面又提出七个具体目标,比如教育理论、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掌握程度、课堂教学要求、教学效果等,采取分类发展的策略,就能起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二,“其本欲舒,其筑欲密”,教师专业发展要采取有效之法。郭橐驼认为,种好树的方法不仅要顺应树木的天性,还要使树根舒展,培土要均匀,它带的土要旧的,筑土要紧密。“顺木之天”并不是让树木“自由生长”,它启示我们教师专业发展既要符合教师成长规律,更要采取有效方法。

第三,“其莳若子,其置若弃”,教师专业发展要重育更要重养。这里,'其莳若子’,重在育;'其置若弃’,则在养。即是说,树木在移载时要像培育子女一样精心细致,栽好后置之一旁,要像把它丢弃一样,树木的生长规律就可以不受破坏,而能按照它的本性自然生长。教师的成长亦是如此。

此时我问,“'教师的成长要重育更要重养’,这个观点很新鲜。请叙述一下,你们是怎么'养’教师的呢?”

他喝了口水,坦言道:“我和我的团队,从三个方面思考'养’:一是'一对一’个性化指导,量身定制,以增强培养的实效性。二是,让教师注重常态课研究。这样做的好处是教师经常进行课堂实践反思,有利于提高教学有效性。三是,建设学习型团队,让教师在学术研讨中提升教学智慧。我说的重'育’更重'养’,本质上是为教师创造自主发展空间,让教师逐步养成科学而严谨的教风,在自主的空间中智慧而有创意地发展自我。”

凤林校长的话,使我很感兴趣。又问,“我在采访之前做了功课,知道为了贯彻教师要重'育’,更要重'养’的理念,嘉定二中先后提出了'青蓝计划’'地平线计划’和'阿基米德计划’,这三者之间是什么逻辑关系?”

“好,给你讲讲我和我的团队的原始想法”,他说。

“青蓝计划”主要面向青年教师。当时,学校教师队伍结构是35岁以下教师占到60%以上,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局面。我们制定了为期三年(2008—2011年)的“青蓝计划”,聘请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大学教授为带教导师,针对青年教师的特点,设定了 '有功底的教学’、'有思维的教学’、'有研究的教学’的培养目标。每位导师带教3-4位青年教师,重点关注课堂教学。经过三年实施,一支德才兼备、爱岗敬业的青年教师队伍日益形成。

“地平线计划”。实施“青蓝计划”后,教师队伍有了长足进步,新的问题又呈现出来:教师创新力不足,在市、区两级层面的领军人物寥寥无几。于是,2012年-2015年间,我们又实施了'地平线’计划,其寓意是'理想、起点、开阔的视野和不断追寻的动力’。以提升'课程品质、教学品位、教师境界’为指导,在培养目标上,较之'青蓝计划’上了一个档次,提出了'有课程意识的教学,有文化素养的教学,有哲学境界的教学’。该项目发挥市区名师的引领、辐射和示范作用,培养了一批有个性、教学特色鲜明、有一定影响力的名师。

“阿基米德计划”(2015-2018年)。阿基米德有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这个计划聚焦找准发展方向,找准成长支点,对教师实施个性化培养。个性化不是个人化,对教师的重“育”更重“养”,其操作点是要有大视野、大境界,打破学科界限。要放在大教育背景下开展综合式培养活动,借助智库,寻找支点,打开突破口。

“你们通过三个'计划’,连续九年锲而不舍地努力,教师队伍有了整体性的飞跃提高,能简略说说吗?”我问。

他兴奋地说:“由于教师专业发展卓有成效,学校整体软实力得到提高,带动了学校各项工作。”

一是在中青年教师教学评比中,屡获优胜。截至2018年,学校的教师,除英语之外,其他学科教师都拿了嘉定区第一名,并代表嘉定区参加全市比赛。其中,语、数、体育拿了上海市一等奖,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拿到市二等奖。在近几年教育部评选“一课一名师”活动中,学校已累计有几十节部优课。

二是从2009年至今,学校评上两名特级教师、一名特级校长,有三位名师担任市基地的主持人。

三是在近十年间,从嘉定二中走出了10位校级领导,对嘉定区教育管理人才的培养贡献不少。

四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2008年,学校本科上线率是70.8%,到2011年是89.8%,4年提升19个百分点。到了2018年是99.7%,这个提升非常不容易。

凤林校长谈兴很浓,我也受到感染。“在你看来,校长的第一要务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继续追问。

他说:“学校工作千头万绪,教师专业发展是'纲’,'纲’举才能目张。在这个问题上,无须追求什么亮点,也不用鼓噪有多少创新,只要返朴归真,结合学校实际,踏踏实实,认真做好就行。”

我认为,有这样几点:首先,抓好队伍建设,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不仅是当前学校的首要任务,也关系到学校当下乃至未来的长远发展。其中,校长的领导力是决定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因素。无论育人或育师,都要“顺天致性”,不违逆其道。“顺天致性”不是自由成长,而是要遵循教师成长规律:把动机、行动、效果做到统一;要为教师搭建共同成长舞台;要研究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措施,如此,才能收到“早实以蕃”的效果。其次,教育是慢的艺术。教师专业发展不能一蹴而就,而要扎扎实实稳步前进。切记:宁小勿空,宁少勿虚,宁慢勿躁,具体而言要做到五个方面:一要科学务实,育师之态度;二要讲究切合实际,育师之基础;三要方法得当,育师之根本;四要关注课堂,育师之关键;五要能借用外脑,育师之外因。

言谈间,我发现,这是一位有情怀的校长,在他眼中,校园建筑草木皆可化作教育资源,生活学习的点滴也都蕴含着教育管理的启示。它表达了一种纯粹的率真与真实态度。率真与真实,也为他自己找到了一种生命信念和准则。

学校的特色定位:融入人文的科技教育
一所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有历史的积淀,有系统梳理和架构,更要统筹考虑学校特色的各层次、各环节和各要素,以此增强学校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窗外阳光灿烂,办公楼下一树树腊梅傲立于冬日的寒风中,蓬勃而明丽。

我问:“最近一些年,你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了特色高中的建设上。你给学校的特色定位是:融合人文的科技教育,你们是怎么思考的?能说说吗?”

他说,“我和我的团队,审时度势,从以下四个方面思考。”

其一,要符合教育改革的要求。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它给世界带来了发展,也产生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单靠科学或人文单个领域的知识与方法,是无法解决的,必须融合多领域的知识与方法,须通过提升人的核心素养来完成。因此,人文与科学的融合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其二,重在打好人生成长底色。学校特别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即理想信念、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和文化自信。注重艺术审美的浸润和质疑思维的养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倡导的“厚德做人、踏实做事”的价值取向,就是给学生打好人生底色,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其三,凸显科技教育。作为一所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校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对科技教育的理论层面,学深学透;同时也鼓励部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投身于“技术”类的研究课程中,实现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与迁移。

其四,立足于科技嘉定的本土优势。我校的生源基本上都是嘉定人,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都受嘉定本土文化的影响;嘉定又是一座科技卫星城,中科院下属十多个科研院所坐落于此,并与我校建立了密切的教育合作关系。学生从小就感受“科技”与“人文”融合的熏陶,认同并适应学校的办学特色与课程理念。

所以,嘉定二中把自己的办学特色定位在 “融合人文的科技教育”。

我又问:“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对学生素质的认识,更多地从'能力’上界定。而近一些年来,则更加强调核心素养。对此变化,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有哪些举措?”

他回答:“课程是支撑学校办学特色的灵魂。2016年9月,教育部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我们从国家课程的实施与校本课程特色融合两个方面,进行了非常深入细致的统整与梳理,构建了人文(Humanities)、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科学(Science)和技术(Technology)综合素养的校本课程,简称HEMST课程。”

我又问:“那么HEMST课程的目标是什么?在实施时又有哪些特点?”

他说:“我校给这门课程的目标定位是:厚实人文底蕴、提升科技素养。通过系统规划,形成几大类课程群:一是人文(H)课程群,重点突出“人格力”目标维度,强化学生理想信念、家园情怀、责任担当和文化自信教育。二是数学(M)课程群和科学(S)课程群,重点突出'思维力’目标维度,强化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三是工程(E)课程群和技术(T)课程群,重点突出'实践力’目标维度,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在实施策略上,HEMST校本课程与上海二期课改的实际相结合,从四个方面着手实施:HEMST课程与基础型课程有机结合,与拓展型课程广泛整合,与研究型课程深度融合,与社团活动有机统合。为了增强HEMST课程实施的实效性,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探索'学科间的渗透’'长短课时拓展课’'创新实验室设课’'校内校外课程结合’等。”

听凤林校长把复杂的课程概述得如此简洁明了,内心亦有满足感。

我又问:“你提出创办特色高中这个决策,似乎是一下子激起了全校师生员工的激情。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他说:“我到嘉定二中已经12年了,重大决策的出台都是有程序的。创建特色高中的决策会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心灵中激起如此强大的反响,我的理解有以下三条。”

其一,决策要符合社会、学校和个人的发展需要。我校提出特色高中的创建,区里是支持欢迎的,希望这所有近百年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校,能再上一个台阶。就学校而言,创建特色高中会给学校更大的创生空间,对教育质量的提升,也会产生重大影响。而对于广大师生员工而言,它是整体提升的一个重要生成点、突破点,能整个地唤醒老师们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二,要把这项工作做好,要有顶层设计。一所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有历史的积淀,有系统梳理和架构,更要统筹考虑学校特色的各层次、各环节和各要素,以此增强学校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三,要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激发斗志,群策群力。创办特色高中是一项重大工程,唯有认识到位,思想统一,行动才能一致。我们动员全校教职员工进行讨论,让每位教职员工都深深认同:创办特色高中关系到学校发展,关系到个人发展,是学校最大的一件事。创办特色高中需要奉献、需要付出。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需要每个细节都做到位。因此,全校上下必须同心同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大家都说:'开弓没有回头箭,就是流着泪跪着,爬也要爬过去’。”

在凤林校长精神气畅的描述中,一幅众志成城、砺精图治的画面跃然眼前。我想,嘉定二中的师生在教学领域的精神状态,一定也如校园中那参天古树一般,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后记

采访的最后,我请周校长谈谈做一名合格的校长,应具备怎样的素养?

他认为校长要做得“合格”,不仅要做好“必选动作”,也要做好“自选动作”。

何谓 “必选动作”?国家颁布的《普通高中校长专业标准》,明确规定了六条标准: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周校长认为这六条标准是做好校长的基本要求,是底线,必须做到。

除此之外,还应该有“自选动作”:

一是廉政、勤政、善政。廉政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慎独、独言、慎行。校长带班子带队伍,第一要素为廉,为人师表,首要的也是廉。廉政为已,勤政为校。勤政就要“早上转,平时看,晚上算”,恪尽职守,严谨治学。善政则可概括为:“校长处处都在,校长处处都不在。”处处都在,即办学理念、办学思想深入人心,变成师生的自觉行为;处处不在,即校长不能事必躬亲,要懂得分权,给副手和中层有展示才华的机会,特别要懂得“赢在中层”的道理。坚持能级管理与扁平化管理相结合。

二是守望课堂。校长要守望课堂,只有站稳三尺讲台,才能取得课堂话语权。只有抓住课堂,才抓住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唯此,校长要与时俱进,不断进取,做学习型研究型校长。

三是要心胸开阔,善于包容人。“校长神也,人也,勿鬼也”。也就是说,校长绝不能当面是人,背后是鬼。校长要厚道做人,踏实做事,时时处处做表率,慎独、慎言、慎行。

四是校长要大气,与人为善,有人格魄力。校长在进行重大变革时,一定会产生两个方面影响:一方面,怎样把他的思想、理想贯彻落实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校长的思维品质、处世态度、人格魅力,又对学校起着积极的影响,两者如何做到交相辉映?关键是校长要善待教师,遇事当先,总是站在教师的立场思考问题,用自己的人格魅力,熏陶、感染教师,做教师的贴心人。

听着凤林校长侃侃而谈,我感慨万端。凭着对他多年的了解和此次深入的采访,我感觉着,他的精神世界越来越丰富,人格品质越来越有张力。此时,我的脑中跳出一位哲人的话:“信仰是内心的光,它照亮一个人的人生之路。一个人要真正确立起自己的信仰,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几十年来确立的信仰是:当一名学生喜欢的授业之师,是他人生的坐标;当一名学生爱戴的传道之师,是他毕生的追求;做教育园地永远的跋涉者,是他无怨无悔的选择!他守望着自己的信仰,追寻着自己的梦想,引领着嘉定二中一路前行。

作者系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原主任、研究员

编辑丨欣驰

关注“第一教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聚焦】瀑布式推进:“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
名校长与名校校长,你将成为哪一个
【评论│传承教化之风,镕铸品质教育,嘉定走出了坚实的步伐】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关键在教师
【观点】课程守正与课程创新
校长要学会五个“善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