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田藴章:启功书法在民国算一般,但他的书论很精到,醍醐灌顶

说起启功先生,你是因为什么认识他的呢?是因为他的书画作品,还是文物鉴定的成就?是因为他对《红楼》的钻研,还是他北大教授的身份?

我了解到启功先生是因为他的书法。但,诚如题目所言,田蕴章先生说,启功先生的字很一般,甚至并不能称为书法家,他为人称道,是有其他的优势。

这又是怎么回事?

说起来也要为启功先生鸣个冤。因为启功先生本人并没有以书法家自居过,现今所有的名号都是别人给的。相反,自始至终启功先生都说自己的书法并没有达到成家的地步,只是在那个年代上过私塾的人的基本功罢了。有人愿意请他题字,他也从不拒绝。甚至还自我调侃,题过的字太多了,就差公厕没有题字了。

所以接下来的叙述中,我们只谈客观,不对启功先生的人品等做出评价,毕竟从诸位大家的评论与启功先生的文章中,我们不难看出,启功先生为人谦逊诚恳,实为榜样。

一、人物生平

启功先生并非汉人,而是生于1912年的北京满族人。说到身世,启功先生的家世非常显赫,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子。

但早在启功先生曾祖父那一辈,便主动请求革去自己的职位与封地俸禄,成为了一介平民。因此,启功先生并不十分在意或看重这个身份,外人面前也鲜少提及。

先生自称为姓“启”名“功”,字“元白”,早年间为了祈福曾经拜一名喇嘛为师,并取了一个喇嘛的名字,所以启功先生又名察格多尔扎布。

但名字也只是一个代号,除却这些身世方面,启功先生本人的成就也十分地耀眼。除却他并不引以为傲的书法外,启功先生也十分擅长绘画,极擅长绘画,山水竹石,各种静物在他的笔下灵动明艳,富有趣味。

但,启功先生有这么一句评价自己的话:“书不如画,画不如文物鉴定。”由于从小接受的是私塾教育,老师们都是些旧时文人,教授书法绘画技艺主要是靠观察与临摹,自小与这些东西打交道,也自然为辨别真假打下基础。

因此,在启功先生的人生履历上,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实是文物鉴定,尤擅长书画鉴定。这也是启功先生耗费精力最长,用功最为刻苦的一门。

说完了上面这些,再说说今天的主角书法吧。

启功先生的书法,照例来说,并不是什么能够拿出来大肆夸耀的水平。若以专业角度,启功先生的书法虽然很美,但也只算中规中矩,并无什么创新之处。不知是否注意,人们好像总是很沉溺于造星运动,这种现象在前些年更甚。想来启光先生被鼓吹为书法家,也正是那个时候的事。

所以在启功先生被捧上神坛,各处夸赞的时候,评价启功先生“书法一般”的田蕴章,就遭到了一阵猛烈的抨击。这是不理智的。然而好在,他看起来并不在意这些事,该说的时候还是会直言不讳,这倒给说真话者些许宽慰。

且田蕴章在评价这件事情时有个前提是“与民国时期的书法家相比”,若论其筋骨,尚且称得上优秀,但就任其灵动,变幻,着实是与其他大家相差一些。

除此之外,林散之称启功的字有书卷气,是学者的字。这话精妙,作为对书家的夸奖有些不够,但也肯定了启功先生的成就,观点说尽,却看来满是夸赞。

或许由于家学限制,启功字并未跳脱出馆阁体,甚至始终被其束缚。字字工整,但行笔单薄,笔法过于周正,章法虽美,格局不够大。又由于追求协调之美,笔法上的取舍导致气势上相较于其他书家,弱了一重。且最为人诟病的黄金分割写字,更是将书法美限制并程式化。

单论书法,若是更通俗些作比,大约是:启功之书,如同素质很高的一支军队,整整齐齐站在那里,有筋有骨,十分规矩。而其他大家之书,则更似走在历史中的美人,各有千秋。

其实说归书法,审美本就主观,高低之间本就不应当存在什么鄙视链。如果大家的审美千篇一致,那就抹煞了书法与绘画存在的意义。

二、启功论书

前面都是说启功先生不好之处,单论人短处实在不光明,所以接下来,我们也看看这后半句“书论精到,醍醐灌顶。”

这话就十分妥帖。因为除了“书法家”之外,启功先生还有一个名号是书法教育家。他总能用最幽默风趣的语言来解释问题,记录感悟。让人读之总有醍醐灌顶之感。

接触过书法的人大概都会知道这本书,便是那本鼎鼎有名的《论书绝句》。这是论书诗中的精品,各种阐释鞭辟入里,实在是非常值得细细品读。本来应当具有相当地位与知名度,却由于书法这些年逐渐没落,成了小众中的小众。传到现在,实在没有几个人知晓了。

学识浅薄,资料奇缺,因此观点可能有失偏驳,还望指出。

其一便是,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老师总会教育我们,临摹时候,要先看准字,体会过后再下笔,字不在多,在精,写书法并不简单的,要动脑子。

初学时并不能理解其中深意,只觉得觉书法是一项技能,临摹像了便可,大家无非是想让自己的字端正一些,好在一些国考里面,不至于因为“”龙飞凤舞”字体而扣分。如今偶然翻开《论书绝句》,读到这句:“准中之熟,从心所欲,视为工夫之致”便豁然开朗。

若非仔细观察体会,也只是只解其型,不解其风骨。那可是弄丢了书法最珍贵的东西。只有深刻体会过这个字的筋骨血肉,然后化为己用,才算是完成了临摹这一道工序。不由得敬佩启功先生对问题拿捏之的精准,观点之犀利。

其二便是,在学习书法过程中,书法老师总说:写字要找好骨架,基础功要扎实。因此,头一年,我们写了一年的笔画。这话在启功先生嘴里又是如何解读的?

启功先生云:“行笔如乱水通人过,结字如悬崖置屋牢。”这句话便不如上一句好懂。但仔细想想,大概是说:行笔要稳重,正如人立于湍急的河流之中,若非稳稳地站住,定是要被流水击倒的。结构要稳定,仿佛是悬崖峭壁上的小屋,结实牢固。这两个“稳”做到了,才能在稳中求变。

其三便是用具,通看其篇,用笔总是十分重要的。好的毛笔总会让你在书法练习的过程中事半功倍而不好的毛笔。非但不会与你的说法有任何加成,甚至会拖你后腿。这点之于启功先生的解释,便是那句“金杖系井绳,难用徒吓人。

历来笔作为“文房四宝”之一。总是被人们寄予更深更高的含义。甚至有不少人,乐意将其视为身份的象征。其实这种做法并没有什么错误,只是从书法的角度而言,笔作为一个工具,实在不应当丢失了作为工具的能力。若是不趁手,不合格的笔,哪怕装饰的再金贵,也只是,金杖上面系了个井绳,徒有其表,十分难用罢了。

其四便是,书中启功先生好像并不鼓吹大家阅读书法相关的理论书籍。在启功先生看来,得先看帖临帖学帖,多加练习,三五年后再看一些理论书籍。

乍听好像与其他学问有着好大的差别。哪怕书画一家的绘画,也要求我们先打好素描基础,再进行写意创作。为何书法如此特殊,究其原因特殊倒也不特殊。很简单的一点在于,倘若你从未接触过书法,只给你一本《启功论书》,你能参悟多少?

若你天赋卓绝,一点即通。你从未下笔写过一字,如何体会先生提出的问题呢?况且有许多问题得是大量的练习之后才会发现的。若是体会不了,那么即便是都记住了,也只是刻在脑子里的死知识罢了,看了也是白费。

只因书法并不是一门研究死知识的学科,融会贯通,稳中求变,才是书法的追求。

三、体悟启功论

通读了一遍才发现,启功先生的书论流传至今,备受好评,着实是名不虚传。许多的观点在如今看来也对我们学习书法有着相当大的帮助。当然,古今书法一脉相承,总归是有相通之处。

若涉及艺术,总归离不开一个“悟”字,书法自然也不例外。从这个角度来看,启功先生自然是拥有极高悟性的。

努力和天赋占比是同样重要的,能够参透本质,训练之炉火纯青,便能成为一代名家。但若能参透并加以改革,就会走向新的台阶。

古今中外艺术造诣颇高的先贤们,皆是如此。只是可惜启功先生的境界只止于前者,并非不能,只是先生此生更有其他所爱,这也未尝不是启功先生的选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民国书法巨擘】彭城书派创始人张伯英先生
启功,作为书法家被捧过高了?田蕴章:确实吹过了,本就一般水准
当代书法第一人,启功先生9幅楹联欣赏,精神挺拔,百看不厌
他是一位博集众多范本之一身,最终形成个人独特书法风格的书法家
启功楷书《玄秘塔》欣赏,清隽秀劲、别具一格!网友:一点都不像
山东崔子崇的隶书好在什么地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