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退躬老师|《老子慧通》之二:有无皆是道啊!

退躬讲述 张宗政录音 离涛文字整理

涂继成:号退躬,生于1953年9月9日,研究生,中共党员,中国国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国学会副主席、高级国学师、中国书画收藏学会副会长、中国管理科学研究管理创新研究所副所长、中江文联名誉主席。百余篇诗、文获国家、省级刊物奖。

出版《涂继成诗文选》、《退躬诗联选》,其中《商品经济的发展与道德进步》获国际优秀论文奖,优秀论文《文化的反思》入选《中国当代思想宝库》,入编《改革开放30年——四川百位改革之星》人物个性化邮票。

自创的“人才股份制”获“世界重大创新成果特等奖”。全国独家出版“国学年历”19年之久,并入编《世界人物辞海》、《国际奥林匹克大辞典》获艺术金奖。个人享有“2004中国十大管理创新人物”,“改革开放30年中国管理科学成就”,“十大杰出”(创新)人物、“鼎盛中国——100位最具影响艺术家”,“四川省优秀创业人才”,“十大巴蜀之子”,德阳市优政府津贴专家、市“劳动模范”等殊荣。

曾与许广清先生共同主编《韩文畦文化思想存稿》,自己的文化观点有“人才股份制”、“三生论”、“四境说”、“六明观”。多年来在川内外公益开讲国学学术讲座,深获好评。

↓↓↓↓↓↓↓

(接上期)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第四个系统,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两句话怎么对待呢?因前面三个意义系统的事实或真实,所以就让人类或我们认识者,在认识的方法上,或认知的方法上,或知行的方法上,都可以这样做,做什么呢?常无。就是经常要把握这个无,同时也经常来把握这个有。

所以,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特别要注意这个常无和常有,常就是经常要去把握,不是叫你偶尔把握一下。就是因为前面那些真实的道理,所以你就要常无,又要常有。常无、常有,常有、常无,有有无无都要经常在一起进行相互提醒、相互作用、相互进入,然后相互转换。

这里老子在认识论上就提醒人类和认识者,不要只仅看到有的一面,忘了无的一面;也不要只仅看到无的一面,忘掉了有的一面。你们应该经常把常无和常有,经常把有和无、无和有进行互动、互换、互用、互张,这才是认识之正道。

所以,他就解释: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观什么的妙呢?观天地风云、宇宙变迁、大道通流,那些微妙的痕迹、微妙的端绪、微妙的消息。

在《易经》里说的“七日来复,暗通消息,天机不可泄露。”这些都是属于无里面的妙,所以“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所谓观其妙,就是观点天机嘛,通点消息嘛,领会一点无形的变化嘛。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就需要我们的认识者,需要人的生命,经常“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的原文。这是他经常谈的。

(张老师:这和佛学里谈的妙有、妙无是不是一回事?)

(退躬:那是更精微了,在唯识学、在般若学里谈这个,是用空字来表达,而不是用无来表达。那空的谈法又是一套意义系统,又是一套智慧内涵。)

(张老师:跟这个相不相通呢?)

(退躬:那当然相通,都是一样的,只是各人表达的精微程度有差别,那个是在谈佛经时来谈,不能在这地方插进来。插进来就会乱,乱不是道本身乱了,或佛本身乱了,而是表达的人和听表达的人心智系统乱了。因为语言系统有独立的世界。)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为什么要经常达到空明的无?为什么经常要进入千变万化的有?原因在哪里?就是因为你要去体会道中的这种妙,捕捉道里面的苗头。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是指的在能量世界,在无的世界上去暗通消息。

常有,欲以观其徼。徼字在这里当端绪讲,当苗头讲,当痕迹讲。徼,帛书版里面,是一个丝绕旁的缴,是端绪、苗头的意思;第二种,是皦,光亮的意思,显露的意思。还有一种,就是徼。不管是什么偏旁,徼字是代表痕迹、苗头、端绪,就是有形有相的事物,有为有语言的东西总要留点痕迹,总要留点点尾巴,就要观察这点点。还没来的时候露点苗头,走了的时候留点尾巴,这就叫徼。所以"故常有,欲以观其徼。”就是这个意思。

下面讲第五个系统。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第五个系统,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此两者指的是什么?当然指的有和无。

同出而异名,有和无从哪里出来呢?当然是从道里面出来,道生有无,有无皆是道啊!

所以从这里就反衬出我们过去对道的理解、对道的把握、对道的表达,不是故意拔高,就是无意弄错。

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中就把道的明确性质谈出来了,道,不仅仅是无形的、无相的、无为的,无言的,这是无的一面。道也是有的一面,宇宙万有,千姿百态,千变万化,气象万千,宇宙间时空中,哪一样不是道的现象?任何有的东西都属于道,所以"此两者同",或"此两者同出",同也好,同出也好,不管怎么解,反正都是道里面出来的。道出了有,也出了无,无和有都是道的显现。

现在哲学上就分了,形而上谓之道啊,形而下谓之器啊,这个话是宋儒讲的。两汉以来,春秋以后,也有不少人讲过,形而上才叫道,形而下不叫道了,叫器。

特别是周、程、朱、张这些人,那是强调得厉害的,形而下的东西叫器了。简单讲就像佛经里讲的色了。但是《心经》也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很多人读佛经都把这个割裂开了,实际上是错的。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此两者同"或"此两者同出",有和无都是道的显现,有和无都是道里面生出来的,不能把有和无对立起来。所以形而上、形而下都是道。有也是道,无也是道,所以此两者同出。虽然是一个母亲生出来的,一个母亲生出一个双胞胎,但是名字不同,后来的发展道路也不同,各人的作为也不同,各人的使命规律都不同,所以有和无就是这么分开的。

庄子说的“道术将为天下裂”,就是这个意思。道出来以后有个术,“术”就是方法,关于道运行的方法,关于认识道的方法,关于把握道的各种方式方法,这就叫术。"道术将为天下裂",就是说道本身产生了有和无,有和无各自领命出门,最后流落天涯,到处都产生作为不相同、规律不相同,再加上你要去捕捉它,其方法也不相同。

所以,道就滥觞了,道本身的统一性就隐藏了、退居了。天下看到的全是差别,全是变化,全是各不相同,甚至相互矛盾,相互争斗的现状。但结果,它们总根源上都同是从道里出来的,所以老子在这一章中就专门讲出“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但是“同谓之玄”,所谓玄,就是已经离我们太远了,所谓玄,就是已经找不到它的根据了,所谓玄,就是已经没法把握它了。人们都活在差别中,人们都活在现象和变化中。在这变幻莫测、千差万别的宇宙自然和人间社会中,我们去哪里寻找道?一说到道,那就玄了,道离我们已太玄了、太远了。

老子所生的那个时代,他深深地感受了道之玄,所以他在《德经》的第三十八章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

所以,同谓之玄啊!就是春秋战乱,周天子已经隐居深宫不敢出来了,天下朝臣都是周天子的乱臣贼子,每人都在那里领兵争夺,驰骋山河。哪个都可以打周天子的名号,哪个都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真正周朝的威信不在了,周朝的余脉微弱了,就如天地间远古时期的道,已经遥不近在了。

《道德经》中想象的人类社会远远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乱相,人类社会本来的状态是道统、道治,而现在这个社会的人治是法统,即人统,文统,也是文治。一有了文,人间就乱了。一有了法,人就不自由了。法令滋彰,盗贼蜂拥。所以他认为真正的道啊,那就是不要国家,不要社会,不要法令,也不要各种差别之中的固执僵定。有差别那是让他自然差别。所以像这样的道治,已经很玄了,已经很远了。所以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我们人类、人道已经走偏了,离天道很远了,看不到无的这一面,对有的一面越来越执着。对万物之母的母源已经离开了,千差万别越来越深,千变万化越来越快,老子的历史观、老子的社会观、老子的人类观是悲哀的,他认为人类是倒退的。

后来的邵庸写《皇极经世》,就认为人类是在倒退。仁——义——礼——刑——兵,现在的战争是因为监狱关不下而造成的。监狱满了,是因为法律执行无力造成的,没有谁听法律了。

法律为什么又不管用了呢?就是因为无秩序,因为人类讲自觉,没有人愿意遵守秩序了。

为什么秩序不能遵守?就因为人与人之间都不落教,人与人之间都没有义气了,人与人之间不相宜、不相合、不协调,人与人之间像豺狼一样相互恶斗,都非常残酷所造成的。

那么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会不相合而相斗,是什么造成的呢?是因为没有道德造成的,道德没有了,不讲仁了。

不讲仁的原因就是因为不讲德,不讲德的原因就是因为道失掉了。

所以"道失而后倡德,德失而后倡仁,仁失而后倡义,义失而后倡礼。乎礼者,忠信之薄而祸之首也。"

就这么来的,他就认为人类社会在不断退化,人性在一步一步恶化。原因在哪里?差别心太重,个人的欲望太盛,是因为这些原因造成的。所以要想回到这些原态,都已经玄之又玄了。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哦。

你们已经找不到产生有和产生无的原初状态了,这状态就是玄,就是道,是道产生了有,产生了无。但是道离你们太远了,产生有无的开端离你们太遥远了,所以是"同谓之玄",太远了,做不到,你们也没法去追求。

但是,第六个系统,最后一句话: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首章别解
《道德经》智慧(一)——观“空”观“有”
破译老子第一章
如何理解“物理的尽头是数学,数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这句话?
道德经是老子以东方文化的直观证悟与一元整体的思维模式呈现的
中和集旨要16:三教一贯之道之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