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内脏学知识点二(呼吸)
基本内容
呼吸系统(respiratory system)由呼吸道和肺组成。
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及左右支气管等,以骨或软骨作为支架,保持管腔的开放,保证气流通畅,呼吸道的粘膜上皮具有纤毛,可帮助尘埃和异物的排出。临床上将鼻、咽、喉划为上呼吸道、气管、支气管划为下呼吸道。
肺由实质组织和间质组织组成,前者包括支气管树和肺泡;后者包括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淋巴结和神经等。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即吸入氧,排出二氧化碳。此外还有发音、嗅觉、协助静脉血回流入心等功。
第一节  鼻
鼻分为外鼻、鼻腔和鼻旁窦三部分。它既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又是嗅觉器官。
一、外鼻(external nose)以鼻骨和鼻软骨为支架,外被皮肤、内覆粘膜,分为骨部和软骨部。软骨部的皮肤因其富含皮脂腺和汗腺,成为痤疮、酒渣鼻和疖肿的好发部位。外鼻与额相连的狭窄部称鼻根,向下延续为鼻背,末端称鼻尖,鼻尖两侧扩大称鼻翼nasal ala,呼吸困难的病人有鼻翼扇动的症状。
二、鼻腔nasal cavity是由骨和软骨及其表面被覆的粘膜和皮肤构成。鼻腔内衬粘膜并被鼻中隔分为两半,向前通外界处称鼻孔,向后通鼻咽处称鼻后孔。每侧鼻腔又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两者以鼻阈为界。鼻阈为皮肤与粘膜的交界处,鼻前庭壁由皮肤覆盖,生有鼻毛,有滤过和净化空气功能,因其缺少皮下组织且富有皮脂腺和汗腺,所以它不但是疖肿的好发部位而且发病时疼痛剧烈。
鼻中隔由筛骨垂直板、犁骨和鼻中隔软骨构成支架,表面覆盖粘膜而成,位置通常偏向一侧。其前下方血管丰富、位置浅表,外伤或干燥刺激均易引起出血。90%左右的鼻出血发生于此区,故称为易出血区。
鼻粘膜分两部分,位于上鼻甲与其相对的鼻中隔及二者上方鼻腔顶部的鼻粘膜区域统称为嗅区,富有感受嗅觉刺激的嗅细胞。鼻腔其余部分粘膜区域称为呼吸区,含有丰富的鼻腺
三、鼻旁窦(paranasalsinuses )是鼻腔周围含气颅骨的腔,开口于鼻腔。窦壁衬以粘膜并与鼻腔粘膜相移行。鼻旁窦有4对,左右相对分布,包括额窦、筛窦、蝶窦和上颌窦。有温暖、湿润空气及对发音产生共鸣的作用。
(一)额窦
额窦位于额骨眉弓的深部,左右各一,底向下,尖向上 ,呈三棱锥体形。额窦大小不一,多有中隔,常偏向一侧。额窦口在窦底部通筛漏斗,后者开口于中鼻道。
(二)筛窦
筛窦依据部位将其分为前筛窦、中筛窦和后筛窦。前筛窦,中筛窦二者开口于中鼻道;后筛窦开口较小,位于后部,开口于上鼻道。后筛窦与视神经管相邻,其感染向周围蔓延,可引起视神经炎。
(三)蝶窦
蝶窦位于蝶骨体内,被中隔分为左、右二腔,容量平均7.5 ml,窦口直径2~3 mm,分别开口于左、右蝶筛隐窝。
(四)上颌窦
上颌窦位于上颌体内,上颌窦开口于中鼻道的半月裂孔,其直径约3mm。上颌窦因开口位置高,分泌物不易排除,窦腔积液时,宜采用体位引流。
第二节 咽与喉
第二节 咽与喉
一、咽(见消化系统要求)
二、喉
位置喉位于颈前部,咽腔喉部前方,向上借喉口通咽的喉部,向下与气管相通。喉上方借韧带和肌连于舌骨,下方借肌连于胸骨;成年人喉的上界正对第4、5颈推之间,下界平对第6颈椎体的下缘,女性略高于男性,小儿比成人高。
软骨支架喉的软骨支架由下列软骨组成:
(一)不成对的软骨:
1.环状软骨在喉的最下部,前部低,称弓,后部高阔叫板。是呼吸道中唯一完整的软骨环。
2.甲状软骨在环状软骨上方,由左右二个四边形软骨板构成,喉结(男性明显),前角,甲状软骨上、下角。
3.会厌软骨在舌根后方、上宽下窄。
(二)成对的软骨:
杓状软骨在环状软骨上方,略呈三角锥体形,尖向上、底朝下,与环状软骨板上缘构成关节。底有二个突起(外侧为肌突,前方为声带突,是喉肌和声带的附着处)。
体表标志甲状软骨的喉结、环状软骨弓(平第6颈椎)。
喉的连结:
1.环杓关节由杓状软骨底与环状软骨板上缘构成,使两侧声带靠近或分开。
2.环甲关节由甲状软骨下角与环状软骨板外侧面构成。作前倾(使声带紧张)和复位运动。
3.弹性圆锥位于甲状软骨前角后面、环状软骨上缘和杓状软骨声突之间的弹性纤维膜,上窄下宽,上缘游离,叫声韧带,是构成声襞的基础。弹性圆锥的前部形成环甲韧带。
4.方形膜左、右各一,其下缘游离,称室韧带(位于声韧带上方,与其平行)。
5.甲状舌骨膜位于甲状软骨上缘与舌骨之间。
6.环状软骨气管韧带连接环状软骨与第一气管软骨环。
喉肌:
是发音的动力状置,可使声门开大、缩小,声带紧张、松弛
喉腔:
喉腔是由喉软骨、韧带和纤维膜、喉肌、喉粘膜等围成的管腔。上起自喉口,与咽腔相通;下连气管,与肺相通。喉腔侧壁有上、下两对粘膜皱襞,上方的称前庭襞,下方的称声襞,借此二襞将喉腔分为前庭襞上方的喉前庭,声襞下方的声门下腔,前庭襞和声襞之间的喉中间腔。
喉口:
由会厌软骨上缘、杓状会厌襞及杓间切迹围成。朝向后上方,呼吸时开放,吞咽时关闭。
两襞:喉腔内上方的一对粘膜皱襞,称前庭襞 下方的一对粘膜皱襞,称声襞
两裂:两侧前庭襞之间的裂隙,称前庭裂; 两侧声襞及杓状软骨基底部之间的裂隙,称声门裂,是喉腔最狭窄部,前3/5为膜间部,后2/5为软骨间部
喉前庭laryngealvestibule:喉口至前庭裂平面之间的部分,上宽下窄,前壁中央有会厌结节
三部
喉中间腔intermedial cavity:前庭裂平面至声门裂平面之间的部分,向两侧延伸至前庭襞和声襞之间的梭形隐窝,称喉室
声门下腔:声门裂以下的部分,该部粘膜下组织疏松,炎症时易引起水肿,可导致呼吸困难。
喉腔被前庭裂、声门裂分为三部。
声带:由声襞及其覆盖的声韧带和声带肌三部分构成
第三节 气管与支气管
一、气管的位置、构造:
气管位于食管的前方,上端起自环状软骨下缘,下端平胸骨角高度分为左、右主支气管,分叉处称为气管杈(气管杈内面隆起,称气管隆嵴,是气管镜检查的重要标志)。气管由气管软骨、平滑肌纤维和结缔组织构成。气管软骨呈“C”形,气管软骨后壁缺口由气管的膜壁 membranous wall 封闭,该膜壁由弹性纤维以及平滑肌构成的气管肌tracheal muscle所封闭。甲状腺峡多位于第2~4气管软骨环前方,气管切开术常在第3~5气管软骨环处施行。                                                                                                                                                                                                 二、分部
颈部: 上起环状软骨,下至胸骨颈静脉切迹 ,气管切开在3~5气管环处进行 。
胸部: 胸骨颈静脉切迹至第四胸椎下缘(胸骨角平面)分左、右支气管,分叉处称气管杈,内面呈半月形向上凸的纵嵴称气管隆嵴
支气管bronchi 是气管分出的各级分支,其中一级分支为左、右主支气管
左主支气管
右主支气管
细长(长约5厘米)
粗短(长约2.5厘米)
通常有7~8 个软骨环
通常有3~4个软骨环
嵴下角大,斜行
嵴下角小,走行相对较直
临床意义  由于右主支气管的形态特点,支气管异物坠入右主支气管的机会多;但在施行支气管镜检查或支气管插管时,右主支气管较易于置入。
第四节 肺
肺的位置、形状和分叶:
一、位置位于胸腔内,在膈肌的上方、纵隔的两侧。左、右各一。
二、形态肺呈圆锥形,表面被覆脏胸膜,透过胸膜可见许多呈多角形的小区,称肺小叶
两肺外形不同,右肺宽而短,左肺狭而长。肺呈圆锥形,包括一尖、一底、三面、三缘。
肺尖——突向颈根部,高出锁骨内侧分2—3厘米。
肺底——与膈相邻,故称膈面。
肋面——广宽,对向肋和肋间隙。
内侧面——又称纵隔面,对向纵隔,中间有一凹陷,叫肺门,是主支气管、肺动、静脉、支气管动、静脉、淋巴管及神经出入处,这些出入肺门的结构总称为肺根。两肺根内的结构排列自前向后依次为:上肺静脉、肺动脉、主支气管。两肺根的结构自上而下排列不同,左肺根的结构自上而下是:肺动脉、左主支气管、下肺静脉;右肺根的结构自上而下为:上叶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
前缘:锐薄,左肺前缘有心切迹,切迹下方为左肺小舌
三缘    后缘:钝圆,靠脊柱
下缘:较锐,伸入膈和胸壁之间的肋膈隐窝内
三、分叶左肺借斜裂分为上、下两叶,右肺被斜裂,水平裂分为上、中、下三叶。
肺段的概念——每一个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分布的肺组织称为一个支气管肺段。呈圆锥形,尖向肺门,底位于肺表面。右肺可分为10段,左肺分为8段。
第五节  胸膜
胸腔  由胸廓和隔围成。
胸膜  覆盖在肺表面,胸廓内面及膈上面的浆膜。覆在肺表面的叫脏胸膜,覆在胸廓内面、膈上面及纵隔侧面的叫壁胸膜。
一、壁胸膜 依其衬覆的部位,可分为四部:
膈胸膜:覆盖于膈上面,与膈紧密相贴、不易剥离。
肋胸膜:衬覆于肋骨、胸骨、肋间肌、胸横肌及胸内筋膜等诸结构内面的浆膜。
纵隔胸膜:贴在纵隔两侧,中部包绕肺根后移行于脏胸膜,在肺根下方前后两层形成肺韧带,连于纵隔与肺之间,对肺有固定作用。
胸膜顶 : 包在肺尖上方,突入颈根,其最高点可突至锁骨内侧1/3上方2—3厘米。
二、胸膜隐窝
在壁胸膜各部互相转折处形成较大的间隙,称胸膜隐窝(在深吸气时,肺缘也不能完全充填)。最重要的为助膈隐窝,左右各一,最大,位置最低,胸膜炎有渗出时,液体首先积聚于此。
三、脏胸膜
是贴附于肺表面,并伸入至叶间裂内的一层浆膜。因其与肺实质连接紧密故又称肺胸膜。
四、胸膜腔
脏胸膜和壁胸膜在肺部互相延续,在两肺周围分别形成两个密封的腔,叫胸膜腔。腔内为负压,仅含少量浆液。
五、肺的体表投影
肺的体表投影:两肺下缘的体表投影相同,在相同部位肺下界一般较胸膜下界高出两个肋。在锁骨中线处与第6肋相交,腋中线处与第8肋相交,肩胛线处与第10肋相交,再向内于第11胸椎棘突外侧2cm左右向上与后缘相移行。
第六节 纵隔
纵隔mediastinum: 是两侧纵隔胸膜间全部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纵隔稍偏左,为上窄下宽、前短后长。其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柱胸段,两侧为纵隔胸膜,上界是胸廓上口,下界是膈。
纵隔分类方法较多‚解剖学常用四分法。该方法是在胸骨角水平面将纵隔分为上纵隔和下纵隔。下纵隔以心包为界,又分为前、中、后纵隔。
一、上纵隔superior mediastinum 上界为胸廓上口,下界为胸骨角至第4胸椎体下缘的平面,前方为胸骨柄,后方为第1~4胸椎体。其内自前向后有胸腺、左和右头臂静脉、上腔静脉、膈神经、迷走神经、喉返神经、主动脉弓及其三大分支,以及后方的气管、食管、胸导管等。
二、下纵膈
1.前纵隔anteriormediastinum  位于胸骨体与心包之间,非常狭窄,容纳胸腺或胸腺遗迹、纵隔前淋巴结、胸廓内动脉纵隔支、疏松结缔组织及胸骨心包韧带等。是胸腺瘤、皮样囊肿和淋巴瘤的好发部位。
2.中纵隔middle mediastinum  在前、后纵隔之间,容纳心脏及出入心的大血管,如升主动脉、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上腔静脉根部、左右肺静脉、奇静脉末端及心包、心包膈动脉、膈神经和淋巴结等。是心包囊肿的发生部位。
3.后纵隔posterior mediastinum 位于心包与脊柱胸部之间,容纳气管杈、左右主支气管、食管、胸主动脉及奇静脉、半奇静脉、胸导管、交感干胸段和淋巴结等。纵隔内结缔组织及间隙向上经胸廓上口,向下经主动脉裂孔及食管裂孔,分别与颈部和腹腔结缔组织及间隙相互延伸,因此纵隔气肿可向上达颈部,向下至腹膜后间隙。后纵隔为支气管囊肿、神经瘤、主动脉瘤及膈疝的好发部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解剖学-呼吸系统
《人体解剖学》第三章呼吸系统【练习题】(含答案)
第二篇之第六章 呼吸系统
Person Three[呼吸系统]
《正常人体解剖学》重点掌握试题 [含参考答案]
系统解剖同步训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