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成都七中到哈佛大学 美女学霸的文科之路!

“即将进入高考录取阶段,你的心仪名校会在哪里?”对高考文科生而言,似乎要想取得非常优异的成绩很难。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与理科生高手云集不同,文科生更能曲径通幽,以与众不同的优势赢得美好的人生。

杨雨婷,一位乖巧可爱的美女文科生,毕业于成都七中,2017年,成为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在中国地区录取的唯一应届生。她用自己的经历,书写了一出文科生的精彩求学之路。

我的奋斗历程:半路起家学文科

对我而言,文科的学习是一场两年的马拉松。在这漫长的仿佛一眼望不到终点的赛道上,你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你是否会在起跑阶段有些落后于他人就给自己设限?你是否会在一次考试考差后就陷于无谓的自责和自我怀疑,让情感占据了理智的分析?那些最终超越了自己的人,往往不是开跑时就遥遥领先的人。而是那些耐得住寂寞,有着良好的心理韧度,会聪明的使用正确的技巧和策略,而又愿意日复一日努力的人。

作为一个2013届毕业的学姐,她并不是那一届中成绩最优秀的,也不是开跑时就遥遥领先的人。“我高中最敬重的老师邀请我写这篇分享的时候,我不确定我自己真的能和你们聊些什么。我不想肆意的贩卖‘鸡汤’,也不确定我的学习方法是否真的有益。但如果我的经历能给那些暂时落后的伙伴们一点点鼓励,我就很高兴了。”谈起写本文的初衷时,杨雨婷这样说道。

高二文理分科的时候,我没有分到文科实验班。据我妈妈讲,我那天回家后,倒在床上大哭了一场。由于高一一年都不假思索的以为我一定会读理科,所以文综三科的课我不是用来学理综了,就是用来做理综作业了。到高一最后期末考试的时候,我虽然语数外考试成绩属于年级中等水平,但我的地理,历史和政治都没有及格。是的,你没有看错,都没有及格。

事实证明,其实没有分到文科实验班,文综三科不及格也没什么大不了的。高二开始,我跟着老师重新学习文科的知识,非常静心,耐心的按照我的计划和方法跑完了那两年跑拉松。最后,我去到了我最想去的大学,读到了我最想读的国际新闻专业。

高中经历做后盾 我是长跑型选手

到了香港以后,是比高中更苦,更寂寞的四年。还记得第一天上新闻专业课的时候,面对班上那些从小读国际学校,受英文教育长大的同学,我觉得我是其中最差的一个。那时候为了训练自己,每天都会看南华早报,纽约时报一类的英文报纸。南华早报是勉强痛苦的能读完,能看懂。但纽约时报却是常常连第一段都读不懂。那时候每天睡觉都很少,但看着老师给自己写的新闻稿,拍的片打得惨不忍睹的分数,还是常常忍不住半夜跟家里打电话哭。

那时候用来给自己打气的就是高中时的这一段经历。我总是安慰自己说,我一直都是长跑型选手,虽然开始也许很落后,但我很能坚持也很能吃苦,所以最后我一定能去到我想去的地方。后来大二去了央视实习,大三去了曾经自己连第一段都读不懂的纽约时报,到今年再成为肯尼迪学院中国地区唯一录取的应届生。这些经历和运气不无关系,但同时也让我觉得,在人生的马拉松上,对手真的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

关于文科的学习建议

下面是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希望对大家能有一些用处。

总分至上原则

这一原则是我在读文科的时候,班主任老师反复叮嘱的。意思是要以总分最高为导向,切忌只追求单科或几科的进步或者高分。高校招生只会以学生最后成绩的总分为参考,而不会因为某科分数极高而另眼相加。因而我们应追求整体最优而非局部最优。

这一道理非常简单,但大家在日常的学习中却很容易忽略。我们往往会因为自己的兴趣或是其他原因对于某一科或是某几科倾注大量的时间而忽略其它学科。高一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陷于“这科刚考好,那科又考差,最后总分毫无变化”的死循环。那段时间里,如果我某次考试物理考的很不好而化学稍微好些,那么接下来的时间我就会花很多精力去弥补物理,而对相对好些的其他科目付出较少的精力。这样的精力分配下,我下次考试物理也许会好些,但其他科目又下降了,导致整体总分其实并未提高。

意识到“总分至上”的重要性后,我高二开始就严格执行各科都要兼顾的策略。这一策略的实施具体体现在我的时间分配上。在时间分配上,我的大原则是六科(语数外+文综)每天各花一小时。中午午自习的半小时到一小时的自习时间,我通常是用来学习语文。晚自习的三小时,我会三科每科各一小时。回家后再完成另两科的学习。有时候即便政治这一科并没有作业,我依然会安排一小时来看政治,也许是整理笔记,也许是记忆背诵。如果遇到某科作业实在太多,而需要占用其他学科的时间。这种情况下,我会默默记住某科少学了多久。而在周末将欠下的时间补起来。

各科兼顾这一策略让我在高三最后的考试中一直都有较为稳定的发挥。在我看来,考试是兼具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必然性体现在各科相加的总分必然体现你的总体实力,但偶然性在于你的优势科目不一定每次都能体现在你的考试分数上。我高三的三次诊断考试中,我的优势科目英语一直发挥不佳。自己也找了挺多原因,但就是老考不好。但因为我并未只把精力倾注在自己的优势科目上,所以即便这科考的不太好,其他科目的稳健发挥让我的总分依然不错。

制定适合自己的时间规划

具体的时间规划我上面已经说了挺多。我这里想强调的是,大家一定要思考制定出一个符合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情况的规划。并且这一规划的维度不应仅仅局限在每天各科如何安排学习时间,而应该有更长期的考量。刚上高二不久,我对整个高二的规划就是学好新的知识点的同时,整理出一套系统的笔记。这样到了高三以后,我就只需要看着我的笔记不断加强记忆和练题。

我做出这样的考量最大的原因是文科知识点多而杂。如果没有非常系统的对于知识点的梳理,一段时间以后,曾经记忆的很熟的知识点都会变得无比陌生而无法下手。当时听老师介绍说最后高三大半的时间都在复习和练题,相比之下,高二学习任务较为轻松。于是整个高二,我就挤出时间整理了一套非常系统而容易回顾的文综笔记。

正确的方法论和强效的执行力缺一不可

再好的学习方法如果不付诸实践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很多适合别人的学习方法,不一定适合自己。但不论什么方法,只要是当下觉得是有意思的,我觉得大家都可以先试试,执行一段时间。然后再根据自己的情况和习惯做出调整。如果执行后,发觉效果不佳,那也许这个方法并不适合你,摒弃掉就行。

时不时给自己留点时间做策略性的思考和反思

从小到大,我爸妈常常跟我说的一句话是:“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去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这句话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在一个目标确定以后,我都会先花一些时间去思考达到这个目标的最优路径是什么。在确定这个最优路径的过程中,我会去搜集很多信息。在高中的时候,这些信息的渠道有时候是和老师或者学长姐交流,有时候是和爸妈。路径确定后,便是每天日复一日的努力。但即便在这一过程中,我也建议大家时不时给自己留点时间做策略性的思考和反思。应时应景的做出一些必要的调整。

那么“策略性思考”究竟是什么呢?有时候,有一些同学看起来非常的努力,但却常常效果不佳。他们可能每天待在书桌前的时间最长,刷题刷的最多,错题集整理的最一丝不苟。但待在书桌前的时间真的越长越好吗?会不会和同学出去买杯奶茶,聊下八卦,调节一下身心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呢?刷题越多对知识点的掌握真的越牢靠吗?整理错题集这个方法真的适合你吗?即便适合,是否每科都需要呢?

在我看来,策略性的思考就是凡事多问自己一个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方法是否最高效,最适合自己?对我而言,学习历史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地理又是什么?多少时间记地图,多少时间刷题是最有效的时间分配法?对于只有一点提分空间的语文,我再花这么多精力是否值得?

最后的最后,还是一个鸡汤味十足却又经久不衰的道理。最重要的依然是勤奋和坚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科生都要用到的3个学习方法,班主任详细整理,成绩提升明显
女儿今年高一,现在实行新高考3 1 2模式,该如何选科?
新高考选科
新高考“文科生”会在交叉专业“碾压”“理科生”吗?
高三文科各科高效学习方法,让你从学渣逆袭成学霸
新高考3+1+2模式下选科,三种组合优势更明显,22届考生要知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