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拓跋鲜卑人的来踪去迹:山西大同是他们汉化过程的中间站

鲜卑,是中国古代生活在北方草原深处的一支少数民族,后来,这个民族消失了。

北魏石雕武士像,大同市博物馆

建都平城

公元5世纪,一支姓拓拔的鲜卑部落,越过长城,做了中原的统治者。一百多年后,他们陆续融合在汉族之中。和别的民族的消失略有不同,这样的结局,是出于他们自己的选择。

和林格尔在今天内蒙古境内,在进入中原之前,拓跋鲜卑曾在这里建立了他们最早的国家,国号为代。

后来,又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北魏彩绘陶马,大同市博物馆藏

北魏势力深入进长城后,皇帝开始为北魏挑选新国都。他们一度选中了邺城,但最后,公元398年,都城却定在了大同(那时候叫平城)。

大同作为北魏的国都,有九十多年的时间。

石杖座,大同市博物馆

九十多年后,北魏再次迁都河南洛阳,一部分鲜卑人,也最终在洛阳完成了汉化过程。

现在看来,大同仿佛是拓跋鲜卑人奔向最后那个目标的中间站。

北魏骑马俑,大同市博物馆

在很长的时间里,大同一直是北方许多少数民族进出往来的地方。华严寺不是北魏拓拔氏留下的遗迹,它是拓跋鲜卑人离开大同四五百年后,另一个来自北方的,被称为契丹的民族建造的。

彩绘陶俑,大同市博物馆

今天的人,把散落在这个城市的古代遗迹,都集中在这里。

来自哪里

有关北魏历史的陈列和展示,是大同市博物馆最重要的部分。

北魏使大同这个城市在中国历史上有了一席之地。拓跋鲜卑人在大同留下的一些遗迹,让我们对他们的生活有了些想象。

北魏牛车,大同市博物馆

然而,关于这个民族的来踪去迹,他们究竟来自哪里,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一直是许多人想要解开的历史之谜。

拓跋鲜卑人的先祖,最早生活在大兴安岭以北的森林里。后来,他们又走出森林,来到水草丰美的草原。又从草原继续南迁,直到进入中原地区。

北魏石雕供养龛,大同市博物馆

不停的南迁,四五百年之后,连拓跋鲜卑人自己也已搞不清究竟来自哪里。

公元4世纪末,当拓跋鲜卑人来到大同的时候,大同还叫平城。鲜卑人也正处于由部落联盟向国家转变的阶段。

一人面一兽面镇墓兽

他们在平城起用汉族人为官,建宗庙,立社稷,也仿照中原汉族都城的样式设计。

北魏平城遗址

今天,我们在大同只能看到些平城的断垣残壁。

云冈石窟

住在大同的北魏鲜卑人的长相,今天很难确知,留在大同西郊石窟里的一些佛像造型,给我们提供了想象的余地。

和前代人一样,神的世界也被他们安置在由人凿出的洞窟里,这对祖先住在山洞里的拓拔氏来说,是他们的看家本领。

云冈石窟

神权就是皇权。拓拔鲜卑人有意把云冈石窟的五尊佛像,凿成了五个皇帝的模样。他们高鼻深目,肩宽体壮,身材粗短。他们到底是哪五个皇帝的形象,至今历史学家还有争议。

据说,17窟是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拓跋珪把北魏的都城从和林格尔迁到了大同。

云冈石窟第17窟

佛像加冠,是要表彰拓跋珪开创大业的成就。半蹲式坐姿,表示江山初定,无暇安坐,要随时起身征战。

18窟佛像被看做是太武帝拓跋焘。拓跋焘执政期间,推行过灭佛政策。因此这尊立像被塑成左手抚胸,好像在扪心自问的姿势。

云冈石窟第18窟

拓跋焘时代重用汉族门阀,还让鲜卑贵族子弟学文化。鲜卑人和汉族通婚的现象,逐渐出现。

云冈石窟的代表作,是第20窟的坐像。

云冈石窟第20窟

佛像的脸型已经由长变圆,体型由粗而细,服饰也从胡服转为汉装,表现出鲜卑人汉化的趋势。据说,这尊佛代表孝文帝拓跋宏。

就是这位拓跋宏,把都城从大同迁去了洛阳。在那里,一部分拓跋鲜卑人把自己彻底汉化。

坐落在北岳恒山中的悬空寺,也是北魏鲜卑人建立的。

悬空寺

他们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了另一片神的世界。而鲜卑人自己的身影,早已被历史湮没。

嘎仙洞

北魏建立半个世纪后,一个叫乌洛的小部落出人意料地告诉拓拔人,他们那里有一座石洞,是拓拔鲜卑祖先居住过的。当时,北魏皇帝立刻派官员去石洞祭祖,还在石洞的墙壁上刻了一篇祝文。

嘎仙洞石室祝文拓片

乌洛人提到的石洞就在大鲜卑山里。后来,北魏没了,鲜卑山也不叫鲜卑山了,鲜卑祖先的那个石洞在哪里,又重新成了一个谜。

根据史书记载推断,这个石洞大致在大同往北四千多公里半径的弧线内。但这个范围,大得何止数千公里。大地茫茫,上哪儿去寻找?

专家马长寿根据根据研究判断,这个石洞就在大兴安岭一带。1979年,一个叫米文平的学者进入大兴安岭,找到了一个石洞,石洞的名字叫嘎仙洞。

嘎仙洞石室

米文平觉得,他找到的嘎仙洞,很像乌洛人提到的那个石洞。嘎仙洞是现在鄂伦春人的叫法,而在锡伯语里,嘎仙,就有故乡的意思。

对拓跋鲜卑人起源的困惑,一直纠缠在历史学家的研究中。史书记载,根据乌洛人提供的线索,北魏皇帝派去祭祖的官员,曾经在石洞墙壁上刻有一篇祝文。能不能找到那篇祝文,是判断嘎仙洞是不是鲜卑祖先住过的石洞的关键。

终于,米文平找到了。这时是1980年7月30日。

米文平先生(右一)向学者介绍《石刻祝文》

嘎仙洞墙上的祝文,记载了公元443年北魏第三代皇帝派官员祭祖的全过程。它的发现,解开了历史学家多年的困惑。

拓跋鲜卑人的祖先,离开这片家园之后,再没能回来。

嘎仙洞祝文

当他们后代的生活在大同展开的时候,这个民族正处于上升的过程中。他们走出深山石洞,有过森林草原,走进了另一片天地。没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反而让他们更容易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

司马金龙墓

1965年冬,大同市东南石家寨村,村民在基建打井过程中发现一处墓葬,随即大同市博物馆对其进行了发掘,出土三块石墓志,为《司马金龙墓表》、《司马金龙墓志铭》和《姬辰墓铭》,证明了墓主人是司马金龙夫妇合葬墓。

司马金龙墓志铭

司马金龙,祖上是东晋皇族,但在大同,汉人司马金龙做了拓跋鲜卑朝廷里的官员。拓跋焘初期对司马氏等中原晋臣的重用,就是为了加速南北的融合,促进国家的发展。

司马金龙在魏都平城走完了他功名显赫的一生,文明太后冯氏与孝文皇帝下令为这位东晋皇族的后代举办高规格的葬礼。

司马金龙墓骑兵俑

随葬品中,精美绝伦的器物比比皆是。器物风格南北交融,折射出琅琊王家族精致而华丽的生活。

其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就是这件列女古贤漆画屏风及构件。

司马金龙木板漆画(复制品)

木板漆画是典型的中原风格,上面画着汉族人非常熟悉的烈女和孝子的故事。漆画与顾恺之所作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在风格上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司马金龙木板漆画

司马金龙死于公元484年,早于正式改革以及迁都之前。但在这期间,由于冯太后的支持和教导,孝文帝已经深深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这些影响也必定影响到了朝堂。

司马金龙棺床石雕,大同市博物馆

因此司马金龙墓漆板画的意义,绝不仅仅是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那么简单。

文明太后

公元5世纪中后期,一位被称为文明太后的汉族女性影响了北魏朝政。这个时期,鲜卑人刻的佛像面容像女性,令人怀疑在工匠和设计者之间存在着某种默契。

云冈石窟

文明太后在拓跋鲜卑人汉化中的作用,使她时常出现在史学家的视野里。

文明太后主持颁布的均田制,曾在中国历史上推行三百年,直到唐朝中期才废除。

北魏玻璃器,大同市博物馆

文明太后还为孔圣人修庙。华夏远祖黄帝轩辕氏,也被她搬来,当做拓跋鲜卑人的祖先,并郑重其事地记载在史书里,说黄帝的一个孙子曾被封在大鲜卑山一带。

迁都洛阳

公元493年,拓拔氏30万大军再次南下。这次名义上的军事行动,实际上是北魏迁都洛阳的开始。

当疲惫不堪的大军走到洛阳,再也走不动了,这时,黄帝拓跋宏乘机宣布定都洛阳。

大同博物馆的标志之一

然后,更多的事情发生了。

皇帝宣布,皇族拓拔氏改姓为元,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把洛阳当做原籍,死了,也不许葬回老家。

拓跋宏还让他的五个弟弟,一人娶回一个汉族女子。鲜卑贵族女子,也要嫁入汉族高门。

联枝陶灯,大同市博物馆

北魏在洛阳的新都城,比大同还要大。拓拔氏在洛阳那边的汉化进程,更加深入。

从此大同城留在了鲜卑人身后。以后的岁月里,大同成了中国北方的边关要塞。

北魏彩绘武士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个王的戒惧与执念:北方如寒霜的月光呵,照见我的家,却照不到江南的故国…
1600年前的琅琊王族有多尊贵?南京博物院新展告诉你!
【发现大同·品鉴文物】孝文帝让一个镇西大将军、吏部尚书带着一支“军队”下葬,不怕他“反了”吗?
融合之路|鲜卑平城简史
观展攻略丨从鲜卑到中原:马背上诞生的北魏风帽
大同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