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子“无为”概念求真
摘要: 老子“无为”概念被误译的问题反映了20世纪西方文化对中国古典哲学的认识误区。译者们的理解根植于自身文化,很难深度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无为”在原文中包涵着“为于始”、“似无为而实有为”、“无为而无不为”三层涵义,而大多数的译文却简单地译为“不为”、“不做”,昭显了译者对于老子核心概念“无为”的表面化、简约化理解,以致于陷入“盲人摸象”的翻译误区。只有当原文本文化拥有话语权,中西文化在对等的平面上交流、传播,才能把“无为”的图像原样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真正把握“无为”概念之真谛。
  中图分类号: H05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12435(2012)03039106
  学界有很多对《道德经》英译文本的比较研究,包括对《道德经》核心概念“道”的翻译和研究。然而,这些研究多是就一个译本或几个译本之间进行比较,对核心概念“无为”的专题研究几乎未见。译本如何翻译老子《道德经》之“无为”,虽不能强求一个模式,但对它的翻译必须建立在深度理解的基础之上,达到客观、真实、准确。“无为”作为老子哲学核心概念,如果仅看表面,其文字的意义似乎就是“不为、不做”,大多数英文译者将此翻译成“doing nothing”、“nonaction”、“without doing”等,这显然背离了老子“无为”思想的真谛与根本。本文从老子“无为”概念的本意入手,考辨其英译内涵的变异及原因,探究正确地翻译解读传统经典之路。
  一、老子“无为”概念本意求真
  要明晰“无为”涵义,需先清楚“无”字之本意。许慎《说文解字》对“无”字的解释是:“无,亡也。”从文字语言学来说,字义总是发展变化的,“无”字也不例外。据庞朴先生的考证,“无”有三层涵义:一曰“亡”,有而后无;二曰“無”,似无实有;三曰“无”,无而纯无,是与“有”相对的一种状态。[1]57-70这是“无”字字义演变的渊源,那么在老子那里,“无为”被赋予了怎样的内涵?在《道德经·第一章》,老子做了这样说明:“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由此看来,老子之“无”既与“有”相对,又非实质上的“纯无”,二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依照“无”字的渊源和老子之“无”的独特内涵,进一步探讨老子哲学中“无为”这一核心范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先有为后无为
  这里“无”取“亡”之意:有而后无[1]58。“无为”顺应了万物自身发展的规律——为之在未有,治之在未乱。如《道德经·第六十四章》这样写道:“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老子强调要把握事物发展中量变与渐变的时机,对其中的每一环节、每个过程,无论是“始”还是“终”,都要遵循其发展规律,顺势而为不枉为,为之有度不逾矩。这样就会达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境界。
  (二)似无为而实有为
  这里“无”取“似无实有”之意[1]60,既包括无形的观念、意识的形成,也包括在认识上对事物未来发展的预测、把握和控制。取此“无”之意义,“无为”指通过作用于人的思想、意识这种看不见的“为”,而达到有形的“为”的目的和效果。如《道德经·第六十八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老子讲的用兵之道,与《孙子兵法》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有异曲同工之妙,强调的都是通过谋略、谋势等策略方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不是靠面对面的、直接的交锋达到目的。又如《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揭示了老子强调治国先要通过意识教化、思想引导工作,从源头上在民众“争”强之心、“盗”贼之心和动“乱”之心未形成之前,就从意识领域这个源头加以引导与掌控,直至断其根源,而不是等到木已成舟、事已成型之时,再用高压措施、暴力行动去施政,那样是无济于事、徒劳无益的。通过这种“似无为实有为”的行动,最终实现看似没有采取任何措施,而达到即使通过看得见的武力等强行的作为也很难达到的效果,这种作为是潜移默化的,甚至是无形的,然而却实实在在地为了、做了。
  (三)无为而无不为
  此为老子“无为”之最终结果和最高境界。“无”乃“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之“无”,它近似于“有之为有,待无以生;事而为事,由无以成”[2]3,又恰似于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却能“矩以之方,规以之圆。圆方则形而此无形,白黑得名而此无名也”[2]3。这样的“无为”正如《老子·第六十三章》所讲到的那样:“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总之,万事“由无以成”,万事为于易、为于始、为于小,终成事大、终得事成,这才是老子“无为”思想的真谛——看似无为,实则“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无为”的哲学内涵虽在形式上可分为三层,而本质上是一体。如果可以用“一体三用”来描述这种关系的话,那么“三用”则可认为是“无为”范畴的三个特点。这三个特点互为依存,共同构成“无为”这一范畴的核心内涵。因此,从根本上说,老子的“无为”思想不是“不作为”,而是如《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所阐述的,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为基准,顺应万物自身发展规律而“为”,具体方法如老子分别在第六十四章和第六十三章所阐述的“无为而为”、“如何为”、“何时为”的观念。
  二、英译本“无为”概念考辨
  据统计,《道德经》五千言中,共在11章14处出现“无为”, 它们分别是:“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第二章)“为无为, 则无不治。”(第三章)“爱国治民,能无为乎”(第十章)“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第二十九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第三十七章)“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第三十八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第四十三章) “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第四十八章)“故圣人云, 我无为而民自化。”(第五十七章)“为无为, 事无事, 味无味。”(第六十三章)“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三只眼看《道德经》系统体系之首次解密
圣人被褐怀玉
上善若水
学习老子《道德经》之2:有无相生
《道德经》智慧:谦让
《道德经》第2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