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怎样的“富养”才是对孩子有利的富养?

1

一直以来,果爸总是喜欢给我转这类标题的文章看:

《你不让孩子吃苦,这个世界会让他很苦!》

《富养,正在毁掉你的孩子》

《被宠坏的中国式子女》

肯定有不少“富养派”家长要捉急了:果妈,快分分钟找出20篇“孩子应该富养的好”角度的文章来怼这些不懂我们苦心的粑粑!

其实这样的话题,几派立场总是众说纷纭。你愿意信什么,你就会点开什么、看到什么立场。

不怼,综合一下我和果爸的观点,分享两个故事给大家看吧。

2

先从远的说起,是《史记·越王世家》里陶朱公的故事。

陶朱公就是范蠡。话说范蠡事奉越王勾践,运筹谋划二十多年,终于帮助勾践灭了吴国,成功复国复仇。但范蠡认为勾践的为人,可与之同患难,难与之同安乐,于是隐逸而去。辞官以后,他到了齐国,更名改姓,在海边耕作,吃苦耐劳,努力生产,父子合力治理产业。再到陶地做买卖,家资积累到万万,富可敌国,被称作陶朱公。

朱公住在陶地,生了小儿子。等到小儿子成人时,二儿子杀了人,被楚国拘捕。陶朱公就让小儿子带着一车金银,想去活动一下,救出二儿子。

将派小儿子出发办事时,他的长子坚决请求去,陶朱公不同意。长子说:“家里的长子叫家督,现在弟弟犯了罪,父亲不派长子去,却派小弟弟,这说明我是不肖之子。”说完寻死觅活要自杀。母亲替也替他说话,陶朱公不得已就派了长子,让他把金银送到楚国旧友庄生家里,不要逗留, 也不要多说话, 然后立马回来等他二弟就行了。

这个长子心疼父亲的钱,他虽然听从父亲的话把金银送到了楚国,但找到庄生家之前先自己偷偷拿出了几块,以备不时之需,把礼物送到后,他没有立即返回,而是用这笔钱钱在楚国住了下来,他既不相信庄生能把弟弟救回来,也心疼父亲的钱,要是救不回弟弟,这些钱他还要要回来的。他自己也花了点钱找了些楚国消息灵通的人打探消息。

庄生收到礼物后,让夫人封存起来,不让动,说回头还要还给陶朱公的。他晚上去楚王那里,游说楚王说如今应当大赦天下。楚王同意了。于是有消息传出楚王要大赦天下。所以陶朱公的二儿子自然也能被放出来。老大一听这个消息,赶紧就去了庄生家,说他听说楚王要大赦,所以不麻烦庄生去说情了。意思就是要来把金银要回去。庄生让他把原封不动的金银拿走了。但心里很生气,于是去楚王那儿说,我昨天建议您大赦天下,今天听说陶朱公仗着自己有钱,他儿子无法无天,在楚国犯了死罪,还在那儿开心,说楚王您不能拿他儿子怎么样,还得放了他儿子。楚王一听非常生气,说,那咱们先处死了他的儿子再大赦。于是大儿子带着二弟的尸骨很沮丧地回来了。回来一看家里已经做好了办丧事的准备。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陶朱公早就料到长子去会是这样的结局。因为他的长子是在他创业时生的儿子,后来和父亲一起创业,经受过各种辛苦,知道挣钱不容易,那一车金银,他心里实在舍不得,所以送钱时不舍得,也不愿及时回家等消息,知道楚王大赦的消息时也不是高兴回家报信,而是着急去要回银子。所以,庄生既然有本领让楚王大赦,自然也有本领让楚王杀了陶朱公的二儿子。这里恰恰是“穷养”时的经济拘谨造成了老大的缩手缩脚,不敢大胆用钱,最终失去了救弟弟的机会。

而陶朱公的小儿子呢,是创业成功后生的,从他一出生就是“富养”,锦衣玉食,从来不为金钱担心,他的胆子就很大,这一车送了,我爹还有,这样他的心胸更开阔,行事更磊落、更干脆。我们想象一下,父亲让他送完礼就回来,他肯定不会再偷藏一块金子,更不会去买通其他人去打探消息,听父亲的就好,不成的话,我再来送好了。完成任务,走人回家。那些金银,我家还有好几车呢,只要把我哥救出来就行。

3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长期“穷养”下的孩子,“穷”可能会促进他进步,激励他进取,从而取得很大的成就。《史记》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如李斯、韩信、苏秦、陈平等都是如此。但是“穷”也会让他的心胸狭窄,使他出手小气,行为拘谨,最终影响人生格局。

可能有的妈妈要问了:那不就是要富养吗?就是要在经济上鼎力去支持孩子?

不,这个故事是说没有必要在我们的经济实力允许的情况下,故意制造“穷境”来考验孩子。但也不能超出自己的承受力去提供“富养”的条件。故意“藏富穷养”或“藏穷富养”都是不对的。“富养”是一种基于一定经济基础上的心灵舒展而充实的教育情境。用果爸的话说,就是“经济上满足基本需求,精神上培养传统美德,家长不溺爱不多做,让孩子会独立、能吃苦,这才是真正的‘精神富养’。”

4

第二个是民国闺秀林徽因和陆小曼的故事。

她们同样出身富贵之家,同样从小就读诗书、精外文、学钢琴跳舞、习山水绘画、拿著名女校的文凭、请举止优雅的外教;同样的天生丽质和天资聪颖,又同样出落得仪态万方、才情兼备……

但纵观两人的一生,林徽因却更符合我们今天“富养”的期待,她真正把富养转化成了“高起点”和受益一生的“高姿态”。而陆小曼却把富养当成了“挥霍”,挥霍了钱财容貌,才情爱情,还有人生。

都是富养的孩子,差别到底在哪里?孩子到底应该如何富养呢?

真正富养的教育,不是附庸风雅,而是为孩子找到一生的志趣

陆小曼受到的教育,是那个年代典型的“淑女名媛式教育”。家有一名媛,不仅意味着貌美婀娜、修养高贵、风华万千,更是豪门之家的“象征”和“荣耀”,甚至可以通过她在社交场合的游走,为家族带来更深的权利结合、更大的社会影响和实际利益。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则不同,他是一个清官,犹如清风一缕,满身正气。他还喜欢结交文人雅士,自己也工诗文墨法。所以他培养女儿,是有意朝着艺术家和学者的方向。

所以说,富养仅仅只是条件,教育的目的以及父母自己的境界,才是决定教育结果的根本。这目的和境界是为了带给孩子什么?便是找到一生的志趣。

比如林长民在林徽因16岁带她游历欧洲,使她在“放眼看世界”的过程中,对不同的建筑形象和设计艺术大开眼界,建筑也由此成为她一生的志向和兴趣。

富养,根本上其实是为孩子创造更丰厚的条件,使孩子可以有机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积累学识修养,也在这个过程中,在更广阔的世界里,发现和找到自己一生真正的志趣所在。

没有这份真正的志趣,就会如陆小曼,即便养尊处优和衣食无缺,精神世界也是荒芜而寂寥的,需要拿更多的声色来填满。

真正富养的圈子,不是达官显贵,而是和有思想的人在一起

说起林徽因的圈子,有名的便是“太太的客厅”。且看这厅中的座上客:

政治学家钱端升,物理学家周培源,文学家沈从文,大学者胡适,艺术史家邓以蛰,哲学家金岳霖,大诗人徐志摩……以及清华、北大和燕大的教授与名重一时的学者。

可谓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他们在一起谈文学、谈思想、谈流派,笑谈中西古今,俨然京城最有名的文化沙龙。

同一时期在上海,以陆小曼为中心也有一个“太太的客厅”。

这客厅往来的则都是富贵公子和社交名媛,他们有钱又有闲,在一起无非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觥筹交错间,她们享受着跳舞、打牌、听戏带来的欢愉,还有男男女女的刻意恭维……

这样的圈子,带给她的是麻木萎靡和纸醉金迷。

如今所谓的富养孩子,刻意追求的往往是陆小曼这种,拼命地择名校、择小区,自己也挤进更好的圈子,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好的人脉环境,但这其实非常片面。林陆不同的人生结果,正是反映和证明。

真有条件,是要为孩子创造条件,让他更多地接触那些真正有深度、有思想、有文化水准的人。孩子的圈子是怎样的,他人生的格局和质地就是怎样的;孩子接触最多的是什么人,他最终就会成为怎样的人。

这就是圈子的重要性。决定着孩子是成为风雅高贵的“精英”,还是声色犬马的“土豪”。

真正富养的高贵,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尊自爱并拥有大爱

富养理论中有这样一句话:父母希望给女儿更好的物质条件,不是一定要给她包装上公主的身份、豪门的背景、华丽的服饰和贵族的教育,只是希望她有一天独自走入这繁华社会时,不至于被男人的一粒糖拐走。

换句话说,这是为了让孩子拥有一份高贵,拥有心灵上的自尊,与肉体上的自爱。

本来万般美好的陆小曼,就是因为缺乏这种心灵和自尊和肉体的自爱,被离婚、堕胎、吸大烟一步步推入了万丈深渊。

她在思想上任性,在身体上无畏。为了爱情而仓促堕胎,在堕胎中又伤及身体,为减少身体的痛苦又染上大烟,此后便欲罢不能、缠绵烟塌,离不开烟、钱和那个带她吸大烟的男人。

相较之下,林徽因确在16岁的豆蔻年华,就能经受住徐志摩的猛烈追求,明明心曳神摇却没有一味跟着感觉走,保持住了一份理智和自重、自爱。

后来她在老北京的建筑保护和战火纷飞面前,表现出来的巾帼不让须眉,那种勇敢、坚决和满腔热爱,反映的则是心中有大爱。这种大爱则源于心灵的高度和胸怀的博大。

所以富养孩子,绝不能忽略对孩子格局和高度的培养,以及对自尊自爱的教导与引导,这非常重要。多让孩子们多接触一些博大厚重的东西,诸如家国情怀、历史素养、文化眼界,是绝没有坏处的,也是必需的。

这大抵就是精神富养的意义吧。你们觉得呢?

参考资料:

“儒风大家”:林徽因、陆小曼:都是富养的女儿,差别在哪里?

“国文偶悟”:读《史记》札记之一——孩子还是富养的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范蠡救子
陶朱公为何能发迹?懂得了这些规律你也可以年入百万
知子莫如父
用人以专,各尽其事
范蠡
大儿子自以为聪明害死弟弟,父亲笑着说:这就是我所期盼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