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筷子是如何形成的?探析我国炎黄子孙背后的筷子文化

前言

'吃了吗?'这样的问候你每天会听到几遍?除了中国人相遇会用如此亲切热络的话语相互问候,怕是再没有旁人了吧。

民以食为天,从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中华儿女们一有了自我意识就开始学习如何将饭菜顺利地喂到嘴里。古往今来,筷子不仅让人们在吃食上更加便捷,更是实现了中国古代文明从蛮荒阶段迈入高级文明质的飞跃。

几千年来,这小小的筷子与中华儿女们日夜相伴,随着不断演变的历史,深深地被缝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是习惯,是传承,是象征中华民族习俗文化的别致符号。筷子,我们有你,真的了不起。

一、筷子的由来

关于筷子的由来,民间流传着很多有趣的故事。相传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吃饭都只在野外解决。有时为了赶路急于进食,抓捕了野兽才刚煮熟,因为太烫无法下嘴,只好捡来一些长短相似的树枝将兽肉夹起食用,这就成为了筷子的雏形。

纣王性情暴虐无常,易喜易悲,在进食上更是挑剔异常,难以侍奉,经常随意处置厨师。妲己为了减少此类事情发生,都会在吃饭前替纣王品尝咸淡可口。

在一次宴席上有几道菜太烫,妲己急中生智拔下两根头簪将菜夹起,吹凉之后再入纣王口中。这个喂饭之举十分讨纣王欢心,让工匠们为妲己特制了两根玉簪,天天要她如此。这种夹菜的方式流传到了民间,于是筷子应运而生。

传说姜子牙十分贫穷,除了钓鱼其他的什么也不干,他的妻子实在无法忍受,竟然下毒想杀他。神鸟知道后给他送来两根能够验毒的细竹,从此姜子牙每每吃饭都会用这两根细竹,邻里间传开来,效仿的人越来越多,后来就变成习俗流下来。

人们总是在耳口相传中把历史加以渲染、虚构、夸张和取舍,加工出一个个流传至今的神话传说。虽不能当作正史去铭记,这些传说却也融合了中国古典传统的特点,合乎了人们内心最为理想的社会发展轨迹。

事实上,在我国古代,筷子被称为'箸',据史料上记载,最早的筷子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

《礼记·曲礼》里这样记载着: '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

意思就是大家一块吃饭的时候,共用一个器具,用手抓着吃。手要事前清洗干净,不能有汗渍,不要吃得很饱。由此可见,手在当时是很重要的吃饭工具,所以五根手指中的第二根被称作 '食指',就是指这根手指是进食的关键,更是有'食指一动',就是预兆盛馔的说法。

战国韩非子曾在《喻言》一文中提到过这样的观念,什么样的饭菜就配备什么样的进食器具,玉器等高级材料制作的箸,就不能用来吃豆角这一类略显低级的食物。

唐朝时,民间流传着众多忌讳的事宜。船家忌多水,尤其忌讳'住'与'蛀'这样的字。因为'住'字有船只停滞不前的意思,而'蛀',顾名思义,是怕木船被虫蛀。

因为'箸'和'蛀'谐音,所以船夫渔民们就将'箸'改成'快',又因南方多竹子,而快多为竹制,后人就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 由此诞生出了'筷'字,沿用下来便成了筷子。

至今,福建和广东潮汕一带仍然习惯称筷子为箸。

二、筷子的发展和变迁

前面我们提到,商周时期,不仅出现了箸,人们还懂得用不同的材料(例如竹子、象牙、玉器等)去制作箸,除此之外,还将箸进行了大小区分,大的用来舀酒搲汤,小的用来进食。

到了周代,对于箸的使用开始增加了很多限制。比如说,羹汤中的菜肴用箸来夹起送食,而吃米饭却只能用匕,不能用箸;一般人家等到孩子可以自己进食的年龄,家长就要教会他们饭食摆在自己左手边,箸用右手拿着的礼仪。

在隋唐,箸已经成为人们主要的进食工具,并出现新的流行风向。国家日益强盛,社会上开始盛行用贵金属制作而成的箸,尤其进入繁荣的盛唐,铺张豪华的宴席比比皆是,箸的材质更是日益精贵。

到了明代,箸开始有了上方下圆的特定形式,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的概念,除此之外,民间还出现了'快儿'的俗称。

演化到清朝时,箸的使用几乎遍布南北,'筷子'的称谓也逐渐流行起来。至此,筷子文化的变迁,在汉民族传统文化发展中,也迎来了新的开化和塑造。

三、筷子的文化价值

像汉语难学一样,筷子难以掌握,是很多外国人对使用筷子的统一心声。

古人云:'一曰要直,二曰要齐,三曰要和。'

这恰恰彰显了中华民族崇尚团结、和谐与共的民族气质。

'直'是宁折不屈,代表着中华儿女坚强不服输的气节;'齐'是齐心协力,代表着中华儿女和谐统一、步调一致的极度默契;'和'是团结合作,代表着中华儿女一心向前的超强凝聚力。一根筷子易折断,,十双筷子难掰弯。

在一些习俗中,筷子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东北,新人洞房花烛之夜,就有从窗外扔进新房一双筷子的说法。他们借筷子讨头彩,以祈求新人们'早生贵子'。

云南阿昌族,新郎迎娶新娘时,必须要用细藤条制作的七寸长的筷子,夹起又细又滑的油炸花生、米粉等食物吃下,才能去接新娘出门。

在中国农村,人们会在新家落成之时,将筷子用红线绑好,钉在大梁上,可以收获好兆头。民间土方疗法的记载中,如果被狗咬伤,可以将筷子润以唾沫,涂在伤口处,可以起到杀菌消炎的作用,另外还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把筷子的一端,用水煮过,然后烧成灰,会对伤口有治疗作用。

在日本,存在着这样的习俗,为了感谢神的庇护,会在孩子百日的时候举行祈祷仪式,父母许愿孩子一生衣食无忧,在仪式中,用柳木制作的筷子接触过固齿石后触碰孩子的牙龈,这样期盼着孩子长出坚硬的牙齿。

筷子在'生'的含义上,寄托了人们安居乐业,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愿是积极美好的象征。

筷子虽然体小又简单,但是蕴含着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传统文化。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很多亚洲国家, 都以筷子为主要餐具。

社会不断进步,科技迅速发展,筷子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不可忽视。西方使用刀叉作为进食工具的历史并不长,并已经习惯将刀切食物作为自己饮食的习惯。

与西方的饮食文化相比,我们的筷子与西方的刀叉既有不同却也有相似之处,二者都是人们进食的工具,但承载着不同国家区域的饮食文化,更或者筷子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小小的筷子演绎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让人难以忘怀的故事传说,一丝一毫中尽显中国源远流长的民族底蕴。

结语

筷子在中国人饮食文化上的影响是是潜移默化的,正如儒道两家对国人生活观念起到的作用一样,输出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思想同时,共兼百家之长,强调人心修养,倡导齐家、治国、平天下。

筷子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一种民族生活习惯和社会进步的具体体现。不同时空转变下越发精致的磨练,让筷子成为'古老东方文明的代表'。从人生中品尝的第一种味道开始,一直到往后的每一顿进食,中国味道在筷子的演变和使用中被慢慢传承。

七八寸长短夹起中国深邃古典的情谊,小小两根撑起华夏文明枝繁叶茂的梁。这让我们如何不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时时赞叹呢?

参考文献:

《筷子:饮食与文化》

《中国古代进食具匕箸叉研究》

《刍议筷子的起源及其民间文化传承的功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筷子的名堂
妲己发明了一样东西,国人已经用了4000多年,如今大家天天都在用
中国的筷子文化
传统文化+节目创新,合二为一的筷子夹来《快乐大本营》的寓教于乐小年夜
《春晚》---中国和世界中华儿女的文化盛宴
冬月里,夹起一筷热乎乎的欢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