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子和庄子哲学的精髓

        老子和庄子的哲学,又称“东方哲学”,与古希腊哲学几乎相同时代产生,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生命哲学和辩证法哲学。东方哲学的精髓是:论述了天道自然与人道无为;人道应该效法天道,人生的至美追求,是要达返朴归真的境界。人的处世方法,循柔静之道,求快乐之果,做到超越现实,实现精神自由,人格的独立。


        老子哲学的核心之“道”,也称“天道”,它既是自然世界的本体,又是万物产生的根源和繁衍发展的动力。同时,“道”也是人生价值的根据,人生一世,最终回归大道,与道为一,这就是道家人生哲学的终极目标。


     

        首先,本体论意义上的“道”,是超越于万物之上的宇宙统一性,是万物之总原理,道者,万物之本。因此万物循道而生灭。道者,宇宙之妙。因而“道”没有具体的定形,无形无象,是“无”;道又难以用经验去感知、用语言去界说,是“无名”,它“玄之又玄”,乃“众妙之门”,天地玄同,此大道生。

        作为宇宙演化论意义上的“道”,是万物之所由出者,“道”孕育和生养出宇宙万物,故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且,它作为普遍规律蕴含在万物之中,它乃“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道”的最基本特征是“无为”也就是“道法自然”,万物按照自己的本性去发展,从而成全了万物,故曰:“道常无为而不为。”

        老子的人生哲学主张,人道应该效法天道,并符合天道的性质。人道要以“无为”为本,“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不过,人道与天道的完全自然无为不同,人道的无为实际上并不是完全无所作为,它只是要为得少一些,不要违反自然地任意地为。

        在老子那里,“道”落实到万物和人生中,可以称为“德”。“道”是玄而又玄的,万物与人生是实相实生的。“道”是普遍的真理,“德”是普遍的现象。个体的“德”就是从“道”那里所获得的东西。“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所以,顺任自然是真正的“德”,也即真正的“得道”。

        在老子看来,不作过分的人为努力,过自然而简朴的生活,就是尊道贵德;人生的最佳境界实际就是不为外物所累,人要体悟并遵循“道法自然”的真理,通过自己的直觉而达到的主客体完全融合:人与道的完全合一,才是超越凡俗的境界。

     

     

        老子与庄子哲学的真谛,就是教人智慧的生存。他们的主要思想精髓就是人“保全自己”,并为了“保全自己”的这种哲学而创造了很多学说,我们所熟知的有“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还有“柔弱胜钢强”,主张“无为而无不为”的处世哲学等。老子和庄子都做到了与世无争,他们认为做人最主要的就是保全自己,珍惜生命,爱惜生命,敬畏自然。要有逍遥精神,不放纵但要达观。人生应是追求自由,自由地生,自由地死,自由地爱。

        庄子认为:“道”是一切有形个体产生的根源。道“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天地万物、人与动物、甚至连鬼神等都是由道而生的。

        庄子认为道具有超越性和神秘性。“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庄子在这里阐述的是:“道”的不可闻、不可见、不可言,并非是人无法认识,而是不能用普通的生理感官如“眼耳鼻舌”等去体认,要通过“心灵”这样的神秘通道去体验和把握。

        道无所不在。东郭子问庄子:道在哪里?庄子说:道“无所不在”。

        如何“得道”呢?首先是“齐物”,其次是“体道”。庄子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的认识中的诸多矛盾,有自己的深刻理解,他反复论述了这些对立的概念,如是非、生死、有无、贵贱、虚实等。庄子认为所有概念的差别和对立,都源于人类的主观偏见,所谓“未成乎心而有是非”,他举例说:“毛嫱骊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毛嫱骊姬之美,就是相对的,并没有一成不变的认识标准。

        庄子还认为事物之间的差别对立也是相对的,从“道”的角度看,此与彼、贵与贱,都没有确定的区别与界限,所谓“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一切事物都具有相对性,这要看你从什么角度去观察它,“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通过对事物相对主义的分析,使人们在精神上从贵贱、寿夭、生死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进入无差别对待的自由境界,这就是“齐物”的思想。

         由此,庄子还提出了具体的“体道”方法。一是“坐忘”,一是“心斋”。《庄子·大宗师》讲了“坐忘”,《庄子·人间世》讲了“心斋”。“坐忘”的理念:忘却自己的形体,抛弃自己的聪明,摆脱形体和智能的束缚,与大道融通为一;“心斋”的理念:要停止感官和思维活动,归心虚空,凝神静寂,达到“虚一而静”的精神状态。“坐忘”和“心斋”都是通过直觉体验,摆脱日常生活中的困惑和喜忧情绪的干扰,以求得精神的解脱与超越。

        “全生保身”、追求“精神自由”,是庄子的处世哲学。《庄子·山木》中说:庄子山中行走,见一大树,枝叶茂盛,伐木者在它旁边却不去砍伐,问其原因,伐木者说因为它没有用处。庄子说,此树因为没用得以终其天年。庄子出山,去一朋友家,朋友命仆人杀雁招待他。仆人说一只能鸣叫,一只不能鸣叫,该杀哪一只?主人说,杀不能鸣叫的。第二天,弟子问庄子说,昨天山中之树因为不成材而终其天年,今天这只雁,又因为不鸣叫而被杀。先生怎么看呢?庄子笑着说:“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庄子通过这两个故事,认识到为了全生保身,既不能表现得有用,又不能表现得完全无用,世事无常,有用和无用是相对的,天时地利人和之时,无用即有用,倘若时运不济了呢,则有用即无用,故此不可偏执于某一方面,一切应当顺其自然。



        “齐生死、顺天命”是庄子的生命哲学要义。生死是人人都要面对的终极问题,庄子基于“齐物论”的哲学立场,对这个问题作出精要的阐释。《庄子·知北游》曰:“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指出人的生死,为天地之气造化万物的不同形式,人的生死为气之聚散,人死之后形神俱散,同归一气。庄子对人的生死的哲学阐释颇有宇宙论和无神论的意义。庄子的“齐生死”论,是一种达观的生命哲学,由此也引发出他对自然性天命的顺从。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之不能有天,性也。圣人晏然体逝而终矣。”庄子认为只能是天决定人,而人不能影响天,因此人只能顺应自然的变化,延伸来说,人的“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命运是无法抗拒和逃避的,故要“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对人生命运的态度上,庄子表现了他消极的一面。

        庄子哲学思想着眼于人的现实生存困境,提出了诸多具有启发性命题。其核心和要义并非要人们消极避世,而是告诉那些面对人生困境和和现实诱惑的人们,只有回归本真,找回本我,摆脱生活中虚假东西的束缚,不把虚假的事物当作人生追求,不把功名利禄当作终极目标,人生才能进入一种淡泊、恬静、“逍遥”、自在的精神状态。只有这样,人才能生活得更加美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家的无为思想
万物之理,古人称之为“道”。 道,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丰富的表达之一。 老子讲天道,孔子讲人道,庄子也说盗亦有道..... 那么到底我们应该遵循什么样的道呢? 1、天道酬勤 《周
孔子易学
陈鼓应:什么是“常道”
老子的智慧——水
庄子的哲学思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