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析“用针之类,在于调气”


《黄帝内经》多篇经文中都强调针刺调气的重要性。因为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的运动形式一旦失常,则会引起气机失调,甚则“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素问·六微旨大论》)。


而十二经脉循行的气血以气为重,故称经气。经络之气为全身之气的一部分,经络脏腑相连,经络之气变动、失调,亦会影响脏腑虚实,故《灵枢·经脉》云:“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因此经气的正常运行是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前提,《灵枢·刺节真邪》中更是明言:“用针之类,在于调气”,可见调气在针刺过程的重要性。


笔者认为,“调气”是针刺的目的,同时《灵枢·终始》曰:“凡刺之道,气调而止”,即“气调”是针刺的结果。阴平阳秘,阴阳调和,则是“气调”的实质,如《灵枢·根结》云:“故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 


调气的过程不仅限于行针阶段,调气方式不仅限于刺手调气,所调之气亦不限于经络之气。从“调气”到“气调”,则包含于针刺的全过程,故本文从针刺的进、行、留、出4个环节论述“调气”的内涵,阐述如下。


1  进针阶段调气重在以押手调气


进针阶段是针刺的初始阶段,此过程重在刺手与押手的相互配合。押手的作用不仅是稳定针身,还可调气。先贤已把其作用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故有《难经·七十八难》“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之说。笔者认为此阶段的调气应重在押手,而押手调气又包含如下两层含义。


一是宣散肌表气血。进针的要求是无痛,只有无痛才有利于后续的针刺治疗,做到这一点离不开押手调气的作用。《标幽赋》指出:“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不痛之因。”这里的左手可理解为押手,因“疼则神归之”,押手的作用就是通过使所刺部位肌表的气血宣散,起到气行痛减、痛减神安之用,如此可缓解进针时的疼痛。


此时可采用针刺的辅助手法——切法,如《素问·离合真邪论》言:“切而散之”,即是此法。明代汪机在《针灸问对·十四法》中详细论述了该法可有宣散气血之用,其言:“凡欲下针之时,用两手大指甲于穴旁上下左右四周围掐而动之,如刀切割之状, 令血气宣散”,即在腧穴周围掐切、揉按片刻,以达宣散气血之功。


二是激发经脉经气。《灵枢·刺节真邪》云:“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经络之用,运行气血,而人之气血各异,欲刺之时,若察患者羸弱,则思气血匮乏,经络空虚,则气不易至。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气速则效速,气迟则效迟。


故此时可采用循法,如《素问·离合真邪论》所言“扪而循之”中的“循”,即是此法。以押手沿经络循行路上下左右揣摩,甚则以指弹之,使气血聚集,以此来激发经气,如明代汪机所著《针灸问对·十四法》所言:“用手上下循之……使气血循经而来,故记载循以至气。”又如《类经·针刺类·经脉应天地呼吸分补泻》云:“以指弹其穴,欲其意有所注则气必随之。”



2  行针阶段调气重在辨经气往来


行针阶段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得气、调节针感以及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是针刺调气的重要环节,是针刺取效的关键阶段。


笔者认为,此阶段调气重在明辨经气往来的2个阶段,根据不同阶段,施以不同的针刺手法,并以辨针下气贯穿针刺操作始终。


第一阶段即“经气未至”阶段。此阶段针锋已刺入皮肤,但医者针下有“闲处幽堂之深邃”之感,即辨针下“经气未至”。此时调气意在促进经气速至针下。可采用“候气法”,持针候气,“手如握虎,持若擒龙”,静候经气充盈,一心一意地体会针下之感,寻求“若有所触”的得气感,待经气逐渐旺盛,直至针下徐缓而沉满为止;若仍“经气未至”,可“微旋而徐推之”(《灵枢·官能》),即采用“寻气法”,将针退至皮下,改换针尖的方向,以徐入主缓为原则,轻微地提插捻转,徐徐而渐渐地向深刺入,以寻找经气的感应。以此候气、寻气之法,调经气速至针下。


第二阶段即“气至针下”阶段。此阶段经候气、寻气之法,已诱导经气至针下,此时医者针下已有“如鱼吞钩”之调来经气之感,即辨“气至针下”,亦可理解为“得气”。笔者认为,此时调气有4种形式。


其一,得气为度,亦有学者将其称之为针刺的即刻效应,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也就是说针刺已得气,气至而有效,有效即气调,气调即出针,且疗效有如拔刺血污,效如桴鼓。以上也符合临床的多数情况,针刺多以得气为度,不施以任何手法,得气即止,疾病即愈或疾病向愈。


此时亦可采用守气法,此法亦是得气的一种延续。用刺手拇食指捏持针柄,稳住针身,保持针体不动,使针体相对固定在得气时的深度和角度,以意守气,慎守勿失使针感维持一定的量效和时效,如《灵枢·小针解》所言:“空中之机,清净以微者,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


其二,气至病所,此时调气之意为运用各种手法来控制经气的运行,使调来的经气行至患病之所,从而达到阴阳平和之意。如明代徐凤《针灸大全·金针赋》中所载“飞经走气”4法,主要用于“关节阻涩,气不过节者”,其中青龙摆尾法多用于“上病下取”“前病后取”;白虎摇头法多用于“旁病中取”;苍龟探穴法多用于“麻者上取”“痛者下取”;凤凰展翅法多用于“旁病中取”“上病下取”“下病上取”。


亦可采用针刺的辅助手法,如“如刺手足,欲使气上行,以指下抑之;使气下行,以指上抑之”之按法(《针灸问对》);“如欲上气,将大指次指掐住针头……却用中指将针腰轻轻按之……如拔弩机之状,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之努法(《针灸问对》)等。


其三,导气通经。临证之时,尚有病症虚实不明显,非“邪气盛”,亦非“经气夺”,乃气机逆乱所致,若此时妄用补泻,或损伤正气,或补而留滞,故此时调气之意,意在徐徐引导,进出针上无速度、幅度、频率及力量的差异,不同于进针与出针有速度快慢区别的补泻针法的操作形式,使气和缓,气机顺接,意在使逆乱之气恢复到调和状态,如《灵枢·五乱》所言:“五乱者,刺之有道乎?……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交也。”


其四,补虚泻实。如病症有明显的虚实变化,此时应施以补泻手法(徐疾补泻、提插捻转补泻、迎随补泻等),虚则补之,实则泻之。那么“调气”则为补虚泻实的手段,是在得气的基础上,根据经气的虚实,采用补泻手法,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来调整机体的虚实状态,如《灵枢·小针解》曰:“气至而去之者,言补泻气调而去之也。”通过补虚泻实而达到阴阳调和,此所谓“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灵枢·根结》)。


而调气之法可根据病症的寒热虚实来判定,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可根据患者脉象的变化来判定,如《灵枢·终始》:“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此处实指脉象,而非针下之感,脉象坚紧则泻,脉象徐缓则补;可根据针下之感来判定,如《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所言:“至若得气如鲔鱼食钩,即是病之气也。”笔者认为此处的“鲔鱼食钩”而非《标幽赋》中“如鱼吞钩”之感,同为明代的《本草纲目·鳞部》中认为鲟鱼又名鲔鱼,称其“背如龙,长一二丈”,可见其体型硕大,故其食钩必势沉力猛,故若见针下之气有猝然陷下沉紧之感,此乃邪盛之气,应急以祛邪。




3  留针阶段调气重在“自调”


留针阶段的调气是在得气基础上的调气,无论影响留针的因素是什么,留针阶段始终是正邪交争的过程。正胜邪祛,正气(阴气或阳气)渐复,则阴阳调和,疾病向愈,如《素问·针解》曰:“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又如《灵枢·终始》所言:“刺热厥者,留针反为寒;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邪盛正衰,邪气渐进,则阴阳失调,病邪深入。故该阶段不施以任何手法,而是将针置于腧穴之内,令气“自调”的过程。


4  出针阶段调气重在出针时的辨气


出针是进、行、留、出针刺过程中的最后阶段,也是影响疗效的最后阶段,当审慎调气,切不可草草出针,如拔枯草。此阶段出针贵缓,调气意在出针时的辨气,辨气以察虚实,以决出针之法。


因留针本身是正邪交争的过程,交争结果无非是正邪胜负。若正胜,则出针时感针下微松,轻微提插捻转而无滞涩之感,此时当缓而退针,无需做任何补泻手法,如《针灸大成》所言:“凡持针欲出之时,待针下气缓,不沉紧,便觉轻滑”;若邪胜,则“病未退者,针气始根,推之不动,转之不移,此为邪气吸拔其针”(《金针赋》),此时出针时感针下紧涩,拔之不动,捻之不行,此仍处于正邪交争之时,不可强行出针,出针则“其病即复”,当以补以泻,可复施以提插、捻转等补泻之法;亦可于出针时行补法出针或泻法出针,如《针灸大成》所言:“泻者呼之,慢出其针,务令气泄,不用按穴。”“补者吸之,急出其针,便以左手大指,按其针穴,及穴外之皮,令针穴门户不开,神气内守,亦不致出血也。”直至针下“微松”,阴阳调和。




5  小结


调气在针刺的进、行、留、出4个环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针刺之初,针锋尚未刺入皮肤,此时调气虽可调医者之神气,使其必一其神,亦可调患者之气,使其气定神闲,但笔者认为,此阶段应将着眼点首先放于进针无痛这个层面上。武连仲教授亦认同无痛进针的重要性,认为进针是给患者的第一印象,也是医者最基本的操作技术。故此阶段调气重在以押手调气,调气以宣散气血,而进针无痛;进而调气以激发经气,而促进得气。


针入之后,切勿草草收针,要明辨“经气未至”与“气至针下”两个阶段,“经气未至”之时,则调气以促进经气速至针下;“气至针下”之后,则又可采用不同形式的调气之法。如在临床多数情况下皆以得气为度,甚则得气即病愈;亦可施以手法,使调来的经气,气至病所;同时,若病情尚轻,没有明显虚实之症状,则可持针导气,调逆乱之气归于平和;若虚实之征象明显,则调气以补虚泻实,从而达到阴平阳秘。此4种形式,无顺序递进的关系,亦非于一次行针过程中逐一采用,而是根据病症虚实、病势、病位之不同用之。


留针阶段调气意在“自调”。此阶段可间断行针,且无论留针时间长短,留针的影响因素为何,主要是将针留置于患者穴位之内。但此种“留置”虽是“静”,但只是表象,而“动”是其实质。故有些学者认为留针具有“行气以补泻”的作用,是一种“静中有动”的过程。此时“动”乃正邪交争,“自调”即正邪交争的过程,若正胜邪退,则辨得针下和缓,故缓而出针;若邪盛正衰,则辨得针下紧涩,推之不动,故施补泻之法,欲达阴阳平和而出针。


同时也应注意,在针刺调气的环节,亦勿忘治神,“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素问·宝命全形论》),神能驭气统精,神惮散则气不藏,神定则气相随。治神要贯穿于针刺的进、行、留、出全过程,“粗守形,上守神……粗守关,上守机……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灵枢·九针十二原》)。治神以把握调气的时机,治神以助调气。


作者:王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九针十二原—“治则操作”
高镇五教授“速迟刺法” 经验撷菁
针灸解惑:温针法是否可以用于寒热虚实诸证?
针灸补泻手法解密
笑解难经 七十八难
毫针刺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